新闻动态
2024年12月28日,由聊城大学、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聊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临清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暨运河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聊城大学成功举行。此次研讨会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运河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为主题,来自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聊城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及聊城、临清等地的11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
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华锋在研讨会致辞中热烈欢迎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并介绍了聊城大学和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的情况。他指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的运河学研究工作,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研究院最新出版的《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4》《中国大运河年鉴2024》《运河学研究(第13辑)》,是运河学研究院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聊城大学30余年运河学研究积淀后的最新力作,更是学校服务文化强国建设、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力与传播力的重要见证。
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范金民高度评价了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对《运河学研究》《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年鉴》在推动运河学理论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他期待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蒸蒸日上,不断发展壮大,持续引领运河学研究和构建运河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方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冀祥德指出,自2018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就与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吴欣教授主编的《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作为国内首部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为主题的皮书,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已连续出版七年;李泉教授、胡克诚副院长主编的学术集刊《运河学研究》,在创刊当年就荣获了“优秀新刊奖”,新近又荣获2024年度“优秀集刊奖”。2022年,在丁延峰教授的组织下,首部《中国大运河年鉴》出版,更是运河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体现。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处长、编审,山东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研究部主任李金陵认为,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努力搭建起交流的桥梁,联合学界、业界、民间团体等各方力量,汇聚起磅礴的运河文化保护合力。中心创办了《运河研究》刊物,已编辑出版38期,并获得山东社会组织期刊一等奖。在山东运河沿线运河研究专家的支持下,中心编辑出版了《山东运河文化丛书》。期刊和丛书的编辑出版,得到了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的全力支持,丛书共20本分册,仅运河学研究院的老师们就承担了8本。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各方的合作。
聊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聊城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吴文立指出,聊城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其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大运河申遗被纳入聊城市委市政府重要议程,编制了《大运河遗产山东聊城段保护规划》,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点进行考古挖掘保护,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聊城市社科联坚持把支持聊城大学新兴学科特别是运河学纳入重要工作日程,采取各项措施,为运河文化研究与传承搭建起高质量学术平台。
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传承发展处副处长朱明松回顾了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的发展历程。2017年以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与聊城大学密切合作,连续多年编纂出版的《中国大运河蓝皮书》,已成为国内运河城市、古镇、专家学者广泛认可的重要品牌。
开幕式后,举行了《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4)》《中国大运河年鉴2024》《运河学研究(第13辑)》新书发布仪式。
在大会主旨发言阶段,许檀、范金民、吕娟、张献忠、孙维华、李泉、吴欣、丁延峰八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许檀教授考察了临清与聊城两座运河城市在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她指出,明初京杭运河的浚通对临清经济发展影响很大,明代临清是华北最大的纺织品贸易中心和中转批发市场。在明代,聊城商业并不兴盛,清代聊城商业逐渐发展,并分割了临清的部分商品转运功能。
范金民教授全方位探讨了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在运河沿线的活动。明清时期,在大运河这一南北物货大通道上的沿线城市及其腹地,山陕商人既将运河一线作为商品流通的起点,也以之作为商品转输线,将中国南北各地乃至前往中亚的物资长程转输,从事棉布、丝绸、食盐、粮食、木材和书籍等大宗商品,以及矿产、颜料、皮毛、药材、果木等土特产品的大规模经营活动,在大运河商业流通中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原所长、博士生导师吕娟研究员指出中国大运河河道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难题:需要翻越陡坡地形、需要穿越大江大河、需要提供充足水源、需要合理分配水量、需要避免洪水冲击、需要有效管理工程。大运河水文化囊括了中国若干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国家因素,又创造出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非国家因素,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献忠教授分析了运河经济助与明清时期临清科第发展的关系。他认为,在明代京杭大运河真正成为贯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运河沿岸区域也迎来近三百年的难得的发展机遇。临清是漕运枢纽,故商业繁荣,科第兴盛。清代运河衰落,临清区位优势不再,故科第亦衰落。可见,运河经济带同时也是运河文化带。交通区位优势形成需要借助国家力量,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临清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维华就临清运河文化研究与活化利用的实践作了发言。临清在文化领域积极探索和实践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运河文化的活化利用方面,临清推行了一系列丰富生动的实践措施:一是优化组织架构,创新“专班+公司”运行体制。二是深入研究发掘,构建“理论+实践”传承体系。三是注重古为今用,完善“保护+利用”工作机制。四是突出深度融合,塑强“产业+品牌”发展模式。
《运河学研究》主编、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李泉教授回顾了《运河学研究》的创办与发展历程,指出,《运河学研究》于2018年正式出刊,其基本定位,是专注于运河及其相关问题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刊载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每年出版2辑。自创刊以来,《运河学研究》荣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优秀新刊奖”、连续七年入选CNI名录集刊,入选中国社科院AMI综合评价入库集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2024年,又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全国数百余种学术集刊中脱颖而出,荣获年度“优秀集刊”奖。《运河学研究》的办刊目标,是努力打造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术集刊,为聊城大学学科建设与学术影响力取得突破性进展贡献力量。
《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主编、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首席专家、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欣教授作了《中国大运河蓝皮书2024》总报告解读。《中国大运河蓝皮书2024》更注重运河区域与运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表现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推进、文旅融合主题持续被关注、世界运河主题不断强化、坚持对“运河文化书写”的记录。当前,需要从多方面着力,推动运河与运河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一是更深入理解大运河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价值和意。二是打造高质量的文旅产业、产品。三是深化黄河以北段通水复航问题研究。
《中国大运河年鉴》主编、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丁延峰教授就《中国大运河年鉴》的学术贡献和影响进行了发言。《年鉴》对学术研究的贡献与影响表现在:(一)为运河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促进了运河学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了运河学研究向纵深发展。(二)通过年鉴的编纂和出版,汇聚了国内外运河研究的专家学者,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了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三)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运河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指导。(四)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当代价值以年鉴的形式记录下来,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运河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研讨会分组研讨分为四个分论坛进行,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就运河历史与文化、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当代运河、运河考古与文化遗产、临清运河文化等议题展开学术研讨,气氛热烈,提出了许多颇具新意的学术观点,达到了凝聚共识、探求新知的目标。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