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既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支撑,也是当前发展的一大“短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当前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为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奠定物质技术基础,夯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基。
基于上述背景,小皮特别摘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最新成果——《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4)》总报告内容,从动力、结构、空间及效能四个层面为用户详解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呈现三地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角色担当。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
京津冀产业发展经历了从各自独立发展到各自推进发展(疏解-1与承接+1)再到联合推进发展(1+1>2)阶段。当前京津冀三地要立足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协同赋能创新发展、改革破除制度壁垒、优化资源配置与空间布局等,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是动力层面,以北京为引领推动协同创新以实现科技创新,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助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的核心动力,制度创新则为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保驾护航。从科技创新层面看,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拥有26所“211”高校、8所“985”高校,1000多所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且拥有“两院”院士911人、“高被引科学家”411人次,蝉联《自然》杂志全球科研城市榜单第一名(杨月涵:《北京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占全国总量的43%左右》,《北京商报》2024年3月19日)。通过借势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与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充分发挥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引领作用,围绕重点产业和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为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注入关键动能。从制度创新层面看,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的新高地,通过在要素流动、贸易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作用,已逐步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示范者和引领者。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可通过联动发展,采取“同事同标”“一地创新、三地互认”,为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是结构层面,借势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津冀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要义。北京通过疏解与首都功能定位不一致、不协调的产业以实现“瘦身”,通过“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推动自身产业高质量发展;津冀则通过借势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带动自身产业升级,推进产业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加快共建产业园区。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重要突破口,促进三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进程。
三是空间层面,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与产业走廊建设,优化京津冀产业空间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京津冀要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京津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不仅能够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而且有助于带动区域内其他行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产业链接,推动区域内产业集群与产业走廊建设,促进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四是效能层面,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促进北京科技创新成果在津冀落地转化与规模化生产,从整体上提升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效能。北京产业存在整体偏“软”、“硬产业”发展相对欠缺等问题,导致科技创新成果难以在京落地,而津冀具备良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可以有效弥补这一缺陷。推动京津冀三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能够有效解决产业技术需求与供给不匹配问题,不仅有助于推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转型,而且能够大幅提升产业经济效能。
京津冀三地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角色担当
推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不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支撑,而且是京津冀三地基于自身功能定位、要素禀赋及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京津冀三地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中扮演着不同角色,肩负着各自使命。
推荐阅读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