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兔儿爷是北京地区特有的节令玩具,做法主要是先将黏土模印或者捏塑成型而后施以彩绘,在造型上以拟人化手法表现这个民俗传说中的神灵:金盔金甲、人身兔首的“兔儿爷”身披红袍,背插一杆令旗,威风凛凛。头部突出两只竖立的兔耳,三瓣嘴、火焰眉,双眼目光严肃,凝视前方;左手托金钵,右手持玉杵,作捣药状。或坐或立,一般常见的坐骑有老虎、狮子、大象、梅花鹿等。
20世纪50年代前,兔儿爷一直是北京过中秋节的标志物件。在过去由于卫生条件较差,孩子容易滋生各种疾病,人们在中秋节夜晚,都会让家里的孩子祭拜兔儿爷,希望这个传说中在月宫为嫦娥捣药的“太阴君”可以保佑孩子身体健康,祛病除灾。兔儿爷产生于明代,纪坤的《花王阁剩稿》是目前可以找到的文献中关于北京地区中秋节祭拜兔儿爷的民俗活动传统的最早记载:“京师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至清代,兔儿爷泥塑进入了繁荣发展期,种类多样,制作精良,至今北京地区的兔儿爷泥塑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兔儿爷开始销声匿迹,直到改革开放后,兔儿爷艺人才有机会得以重操旧业,通过不断地收集资料,挖掘整理素材,最终使已消失了近20年的北京兔儿爷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北京“兔儿爷”非遗传承人的发展现状
(一)双起翔与“双氏兔儿爷”的诞生
双起翔(1931~2021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满族传统手工艺人家庭,父母均为从事绢花制作的匠人,家住崇文门一带的花市地区。北京崇文门花市地区明清以来一直是手工艺人的聚居地,加上附近有蟠桃宫庙会,每逢节令前后,民俗活动非常丰富,这使双起翔自幼就受到了大量民俗文化的熏陶,在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和节令玩具中,他独爱兔儿爷。每逢蟠桃宫庙会,都有泥塑艺人来摆摊制作、售卖泥玩具,双起翔就会一直守在旁边仔细观看,然后自己去挖来河底的胶泥,仿照泥塑艺人的手法捏塑。双起翔的二舅舅李荣山是一位泥塑艺人,当时给北京东安市场的“德顺祥”供货,因其技艺精良,在业内享有“泥人圣手”的称号。双起翔13岁时正式拜李荣山为师,开始系统学习泥塑技艺。1950年,李荣山推荐双起翔到“德顺祥”耍货铺做学徒,三年以后学徒期满,双起翔开始在家做泥玩具,供给东安市场的商店,他此时的作品主要倾向于制作泥脸谱,并在行业内逐渐有了名气。1958年,双起翔进入北京西城模具厂工作,后又到北京彩塑厂、北京金属工艺品厂工作,直到1983年退休。
20世纪80年代,双起翔因其天生对泥塑的热爱,以其扎实的泥塑基本功及不断创新的精神,在当时的北京传统手工艺行业已经颇具知名度。1983年,著名的民艺研究学者、中国美术馆的研究员李寸松听说北京还有这样一位泥人大师后非常惊喜,他找到双起翔,说服他想办法让传统的“兔儿爷”泥塑在当下重现。双起翔找到了故宫收藏的兔儿爷泥塑照片,加上自己的记忆,做出了第一款“兔儿爷”,然后不断征求周围上年纪的“老北京”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反复修改,终于恢复了北京兔儿爷这项传统民俗手工艺品。双起翔的传统北京兔儿爷在造型和色彩上延续了传统兔儿爷的风貌,并且具有不同的款式,在材料上也进行了改良,胎体轻薄不易开裂,投放市场后很受欢迎,“双氏兔儿爷”的名号由此叫响,双起翔也在后来的各路媒体报道中被誉为“兔儿爷再生之父”。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理念的普及,全社会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关注持续升温,政府相关部门一系列保护措施的不断推出,行业内的手工艺人也获得了应有的认可和荣誉:双起翔2003年被评为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工艺美术一级大师”,2006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3年被授予“北京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二)“传二代”双彦的坚守
双彦,1958年生于北京,在父亲双起翔的熏陶下,8岁就开始学习传统的泥彩塑技艺,1978年正式入行,其间也曾经因为月收入仅有几百元而动摇过,1992年双彦与朋友一起南下去深圳发展,当时的月收入已高达四五千元,但双起翔的一通电话把双彦叫回了北京:“如果你放弃了这门手艺,北京城就再也没人会做兔儿爷了。”双彦从深圳回京后开始安心创作兔儿爷,经过多年的积累,其“双氏兔儿爷”作品屡获殊荣。2013年,双彦被评为“北京民间工艺大师”;2018年,双彦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泥塑(北京兔儿爷)”代表性传承人。
(三)“北京巧娘”林爱幸
林爱幸,1969年生于北京,是双起翔的入室弟子。林爱幸自幼喜欢泥玩具,身为美术教师的父亲就常常为她捏一些泥塑的小猫、小狗。长大以后,在父亲的熏陶和培养下,她也渐渐学会了制作泥玩具。到了十几岁的时候,林爱幸就能趁着寒暑假摆摊出售自己的作品了。1988年,林爱幸进入“北京泥人张博古陶艺厂”工作,工作内容也离不开泥塑,主要是仿古兵马俑、唐三彩等工艺品的设计制作。1991年前后,为了更好地学习传统泥彩塑技艺,林爱幸前往河北邯郸的寺庙,跟那里的匠人们学习了佛像制作工艺。1993年,林爱幸正式辞职回家创业,她设计、制作的泥彩塑多在琉璃厂和潘家园销售。2003年底至2004年初,林爱幸带着自己的泥彩塑作品参加了在北京朝阳文化馆举办的“农民艺术节”,有幸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双起翔。此后,林爱幸常常拿着自己的作品去请教双起翔。这位泥塑大师也许是被林爱幸的勤奋、谦逊和灵气打动,再加上自己儿子双彦的劝说,北京“兔儿爷”仅靠父子二人传承还是显得力量薄弱。2007年10月,从不收外姓徒弟的双起翔终于收林爱幸为入室弟子,并举办了隆重的收徒仪式。
双起翔在手工艺方面向来讲究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师父的鼓励和指导下,林爱幸也先后创作出一系列新作品,如兔儿奶奶、貔貅兔儿爷、骑熊猫兔儿爷、十二生肖兔儿爷、芙蓉座兔儿爷等。其中最大胆的创新当属2米高的“金光洞大兔儿爷”,该大型作品采用轻薄、结实的纸浆制作,彩绘颜料也选用了不易脱色的建筑装饰颜料。金光洞大兔儿爷的头部有背光,脚下是将传统的牡丹座与金光洞融为一体的台座,其间又饰以石榴、佛手、鸡冠花等吉祥装饰题材,不难看出,该作品受到林爱幸之前学习传统佛像制作技艺的影响。金光洞大兔儿爷也成了林爱幸的代表作,频频在各种专业展会上被借展。
在双起翔的精心指导下,林爱幸的创作也屡获殊荣,并于2009年被评为“北京民间玩具工艺大师”;2011年,林爱幸荣获“北京巧娘”称号;2013年,林爱幸携“金光洞兔儿爷”入选北京市丰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同时,因其女性传承人的身份,林爱幸尤其受到各级妇联的重视,让她有机会和其他“巧娘”一起走出国门,到韩国、法国、巴基斯坦、伊朗、美国、俄罗斯等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览展示中国的传统手工艺。2011年,在北京市妇联联合其他单位发起的“巧手慧心网上行”培训项目的帮助下,林爱幸成功创办了自己的“双林坊”网店,开拓了线上销售的渠道。
(四)胡鹏飞与“吉兔坊”
胡鹏飞,1982年生于陕西凤翔。凤翔是全国有名的民间泥塑之乡,胡鹏飞所在的胡氏家族就有多人从事泥塑工艺。七八岁时,胡鹏飞就开始跟爷爷学习泥塑。十几岁时,胡鹏飞跟着叔叔走遍了山西、河北、辽宁、陕西等省份的寺院,为制作佛像的叔叔打下手,逐渐掌握了传统泥彩塑制作技艺。2000年,胡鹏飞来到北京发展,在潘家园摆摊卖凤翔泥塑的时候,他接触到北京兔儿爷,并对其非常喜爱,便开始琢磨其制作手法。经过十年的打磨,其间不乏虚心向北京本地的艺人学习,也时常向北京的民俗学者请教,胡鹏飞终于熟练掌握了北京兔儿爷的制作技艺,并将泥塑材料进行改良,使其不易开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作品系列,其作品多次受邀参展且多次获得大奖。
2003年,胡鹏飞注册了“吉兔坊”商标。2007年,他在通州区宋庄镇开办了泥塑工作室。通州区的这个“吉兔坊”工作室至今仍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兔儿爷工作室,由泥塑技艺展演区、产品设计室、顾客体验区、产品展销区等部分组成,顾客在这里可以参观、选购兔儿爷泥塑,也可以亲手制作兔儿爷泥塑。同时,吉兔坊非常具有产品研发意识和品牌意识,并开办了网店,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吉兔坊制作的兔儿爷泥塑产品分为传统兔儿爷和新式兔儿爷两大类。其中传统产品,主打高端艺术陈设与收藏系列,售价较为昂贵。2019年,吉兔坊的作品《禧事儿兔儿爷》被选为国礼,赠予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作品能够入选国礼是一种荣誉和专业上的认可,被选为国礼的工艺品,往往代表着中国传统工艺的最高水准,并且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而新式兔儿爷产品和北京兔儿爷衍生品售价较为低廉,且为迎合大众日常审美需求,推陈出新速度很快,在材料的应用方面,除传统的胶泥外,更拓展为软陶、树脂、金属、纸等,除了陈设摆件外,又大量增添了实用性强的产品,如钥匙扣、冰箱贴、车挂、车载玩偶等。而周边衍生品的种类更多,有手账本、书签、纸胶带、便签等,一经投放市场便受到青年人的追捧。
吉兔坊不但注重产品创新,而且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线下的平台主要有北京通州区宋庄的本部工作室和东城区百工坊的“吉兔坊”店铺,主打顾客手工体验+销售的形式;另外,还在北京著名的传统文化旅游地标琉璃厂、大栅栏、南锣鼓巷等景区店铺设立代销点,努力形成“非遗+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线上销售渠道主要为天猫、淘宝和微店平台,并通过展览、微博、企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宣传北京传统民俗文化,实时更新产品,起到了很好的营销效果。吉兔坊也积极与艺术院校合作,举办设计比赛,使在校学生在了解一线市场的基础上进行原创设计,从而积累宝贵经验,也有可能获得丰厚的奖金,以及和吉兔坊创新作品的署名权;吉兔坊也能够一直保持产品创新的活力,实现双赢。
北京“兔儿爷”在传承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双氏兔儿爷”面临的挑战
“双氏兔儿爷”的产品目前主要走的是高端收藏路线,其销售模式主要依托的是业内渠道的宣传和推广。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双起翔作品达350件,首都博物馆收藏了40件,联合国收藏了5件,还有日本、法国、比利时等海外国家的博物馆、高校收藏其作品近200件。但随着时代发展,“双氏兔儿爷”面临着更多挑战。虽然“双氏兔儿爷”与市场上同类作品相比价格不菲,但由于库房租赁、员工开支、材料购买及宣传费用每年至少需要20万元,而全流程都要用纯手工制作的兔儿爷产量较少,且生产周期过长,因此盈余有限,甚至偶尔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双彦在2013年注册了“北京汉唐双起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但对如何打造鲜明的品牌形象却不是很擅长,因此顾客对“双氏兔儿爷”的“纯正血统”不能充分了解,造成购买力的减弱。再加上传承人双彦年龄偏高,学徒较少,限制了生产力,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相比,“双氏兔儿爷”的产品类型较为单一,包装设计也较为简陋,影响了品牌形象的表现力。
(二)“巧娘”也分身乏术
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提升人民群众对非遗的认知,以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在相关政策的号召下,林爱幸自2012年起,积极地投身于“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企业”“非遗进乡镇”等一系列非遗传播活动,她先后在北京地区的各大中小学校、社区、企业进行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活动。在多次举办讲座和系列课程的筹备中,林爱幸打造了多种课程模式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并研发出形式丰富的教学用具、材料包,激发了人们对传统工艺的热情。但此类过于密集的活动压缩了林爱幸本人进行创作,尤其是打造新作品的时间。在一次采访中,林爱幸曾坦言:“一年到头全在讲课,就没有时间搞创作了,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辈子才能做多少东西?……我现在还年轻,也有精力,希望能做出有价值的泥塑作品。”另外,林爱幸还有北京市丰台区的巧娘协会理事等多项社会兼职,如此繁忙的事务安排,确实很难再有创作精品的时间。
(三)“吉兔坊”的困扰
“吉兔坊”目前已经树立起鲜明的品牌形象,销量不俗,但也面临着一些困扰。吉兔坊的新式兔儿爷,与传统北京兔儿爷的形象有着较大的反差,很多人认为其影响了北京民俗文化内涵的传达,甚至会误导人们对兔儿爷的认知。同时,像蜘蛛侠兔儿爷、钢铁侠兔儿爷等借用了国外IP的形象,很有可能面临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另外,吉兔坊还制作了葫芦娃兔儿爷、孙悟空兔儿爷。
对策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北京传统手工艺人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可参考中国古代手工业行会的组织形式来对北京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的传承发展进行干预。
中国古代手工业行会具有以下职能。首先,在手工业行会里具有明确的劳动分工,技艺不成熟的学徒可以干一些粗活,如准备基本的材料和工具。有经验的中青年艺人则主要做一些细活,负责大量的日常工艺品的生产。技艺精湛的老艺人则主要负责精品生产。其次,手工业行会还具有互助精神,同行业艺人会定时定点讨论本行业的经营状况,相互之间还可以切磋技艺,共同促进行业的发展,对于陷入困境的同行艺人也会伸出援助之手。最后,手工业行会禁止同行业艺人间的恶性竞争,对于手工艺品的尺度、质量及价格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私自违反者将会受到惩罚。这种行规不但可以协调手工艺人的关系,还可以使消费者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品质优良的手工艺品。此外,手工业行会还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学徒培养模式,规定了徒弟的学艺时长、福利待遇和就业安排。同时,手工业行会还需对产品质量、价格、生产规模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并利用自身的便利优势来联结政府、专家、手工艺人、市场、消费者等各个领域,广泛寻求并合理分配资源,促进行业良性循环,使北京传统手工艺行业可以长久发展。
本文摘自《北京非遗蓝皮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3)》——《北京传统泥塑玩具兔儿爷发展现状调研》,作者:滕晓铂。有删选。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店购书
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