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由“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基础阶段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助于强化三地间技术创新合作;通过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助力津冀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解决新阶段京津冀地区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小皮特别摘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最新成果——《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3)》总报告内容,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及典型特征出发,为用户详解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如何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什么?具有什么典型特征?
2000年,《美国在线》杂志首次提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并指出其形成要满足四个条件:第一,当地高校与研究机构拥有培养技能工人或开发新技术的能力;第二,拥有能提供专业技术和带来经济稳定的老牌企业与跨国公司;第三,人们对创办初创型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第四,具备获得风险资本的可能性,能帮助“好点子”(创意)进入市场。
分析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可以发现其建设与发展均离不开科技人才的高度集聚、创新企业的集群化发展、创新要素的高效流通以及全球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的深度嵌入,归纳并总结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典型特征包括:
1. 创新资源密集且高质,并源源不断地集聚全球创新要素。
2. 创新能级高,对全球科技创新活动拥有强大的控制力与辐射力。
3. 创新生态环境优越,是世界创新制度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将如何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种高级形态,而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为“五子”联动中的两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辅相成,能够形成正向叠加效应。一是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实力。二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助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
此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需要不断吸引和集聚国际高端人才,这与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对城市生活品质、区域宜居宜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驱使京津冀生态环境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不仅能够吸引和集聚创新资源,而且会促使各类人才与资源在区域内集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要素支撑,同时其具备的辐射带动作用,往往会惠及周边区域,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当前,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备什么优势?面临怎样的问题?
优势
1. 科技创新优势得天独厚,创新中心建设基础坚实。
2. 创新平台作用日益彰显,创新中心建设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3. 带动区域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对津冀的辐射带动效应不断增强。
4. 科技领域国际交流合作高水平发展,全球科技影响力持续提升。
问题
北京需解决
企业创新水平整体不高,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强化。
基础研究投入仍相对不足,研发实力有待增强。
产学研合作有待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亟待完善。
京津冀需解决
创新梯度悬殊,阻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驱动区域协同创新进程。
“核心-外围”特征明显,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间的创新交流与合作有待加强。
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仍存在很大空间,北京创新资源服务津冀的能力有待提升。
北京怎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基于三地的禀赋特色,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为依托,引导城市群内各城市因地制宜、错位协同发展。同时,要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带动三地在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形成紧密协作的区域技术创新网络,推动北京科技创新成果在津冀孵化落地,助力津冀产业优化升级。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