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3年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2~2023)No.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全球产业分工正面临新的形势,这个形势就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成为影响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的重要因素。为此,今年产业蓝皮书确定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研究主题。此次出版的产业蓝皮书是第11本,是继第10本之后就产业链供应链问题进行的第二次研究。全书由总报告、国际篇、产业篇、地区篇和专题篇构成。总报告在分析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国际篇对印度、越南、日本、韩国、欧盟、美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充分讨论。产业篇对化石能源、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医药、半导体、机器人、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粮食等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进行了探讨。地区篇跟踪分析了我国各地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所做的努力。专题篇研究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RCEP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
1.我国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将不断增强
蓝皮书指出,当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新能源产品销售市场。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不断地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也将不断增强,将持续影响全球新能源产业供应格局。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中国约有70%的光伏产品出口国外,其中以出口光伏组件为主,2021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超过1560亿元,占光伏产品(组件、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的86.6%,为全球市场提供超过70%的光伏组件,同年光伏组件出口量约为98.5GW。2021年,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44128台,进出口总额达92.8亿元,其中出口额为92.5亿元,为全球市场提供了超过60%的风电设备。同年实现风机出口3.3GW。
中国出口的新能源产业产品占全球市场的比重不断提高,PCT专利申请数逐年增加等现象表明我国新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行业集中度高的环节将在产业链中具有领先优势,相关产品的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将保障国家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2.我国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仍有待增强
蓝皮书指出,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日渐壮大,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正在逐渐增强,但总体表现为技术水平偏低、风险点偏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总体不足。
第一,国产核心零部件性能与国际一流水平差距大,高端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存在“卡脖子”风险。整体来看,我国机器人企业技术水平与国际一流企业存在短期难以跨越的差距,国产机器人的部分零部件、中间品由国外品牌垄断,我国企业议价能力较弱,一旦产业链上游遭受冲击,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品。我国机器人企业倾向于采取“自研+收购”的模式,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收购上下游企业,以求加快追赶进度。例如,埃斯顿公司自2017年起连续收购了英国工业自动化企业Trio、德国机器人公司M.A.I.和焊接公司CLOOS,以期扩大经营规模和完善公司内部上下游产业链布局。但是,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对设备投入要求高、对加工工艺要求高,国内品牌对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进程相对缓慢。虽然政府对机器人行业发展给予较大支持,但研发结果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存在一定的技术失败风险。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提高的最大障碍。
第二,虽然我国专利总数冠绝全球,国内企业专利布局质量与日本、欧美品牌有差距。一是我国机器人相关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类型专利占比相对较高,而发明类型专利占比相对较低,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强度不足,核心零部件专利拥有量薄弱。二是从专利申请人来看,高校、科研机构占专利申请的相当比例,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这说明将专利转化为产品还存在一定距离。三是产业专利集中度不高。新松、新时达、拓斯达等机器人品牌专利保有量较多,而其他企业的专利则难以形成规模,不利于产品开发。四是国际专利申请布局不足。据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数据,只有约5.5%的中国机器人专利是在国外申请的。与此对比,“四大家族”等国际机器人企业长期以来重视中国市场,并致力于在中国布局专利。
第三,机器人系统集成环节竞争加剧,导致产业链下游不稳定。目前我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需求旺盛,为大量国内系统集成商提供了生存空间。但是,随着更多海外品牌和工业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加入这一环节的竞争,机器人下游系统集成环节商利润空间将被压缩,行业结构可能面临洗牌,产业链中上游和应用将受到影响。
第四,机器人产业发展时间较晚,技术积累不足,总体还处于幼年期,易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并存在发展速度不及预期的风险,为产业链带来不确定性因素。
3.我国云计算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正迈入新阶段
蓝皮书指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经过十多年快速发展壮大,我国云计算产业链供应链正迈入新发展阶段,呈现一些新特点。
一是技术方面,正在形成以云原生为核心的融合技术体系。伴随容器、微服务、DevOps等云原生核心技术趋于成熟,云原生技术架构、业务应用和架构安全都在加速演进,弹性智能、高可用性、强自愈性和高可观测性的核心特征凸显,其自身的资源适配能力更强、资源使用效率更高、敏捷开放能力更强的优势也更为突出,市场对应用云原生技术解决应用解耦,资源整合与运维调度的需求快速增长,采纳率显著提升,技术应用逐步从单点服务尝试向体系化应用演进,正在形成以云原生技术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技术链和融合性云计算产业技术体系。
二是架构方面,正在构建以云网边为主体的一体化架构体系。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速,传统上相对独立的各类数字技术和资源开始呈现快速融合态势,云计算、边缘计算以及网络之间正在迅速实现云边协同、云网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出新的以云网边一体的算力基础设施架构。利用该架构,云计算服务商可以高效快捷对边缘节点进行统一调度和管理,实现资源、数据、应用、服务、安全和运维等协同,显著增强了云计算产业服务各类应用场景的能力和效能。
三是安全方面,正在打造以零信任为指引的可信安全体系。企业上云规模迅速扩大,以数据中心内部和外部为界限确定的安全被打破,云计算服务面临更多的安全挑战和信任危机。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发布的《2020年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综述》显示,我国云平台上的网络安全事件或威胁数量居高不下,如云平台上遭受大流量DDoS攻击的事件数量占境内目标遭受大流量DDoS攻击事件数的74%,被植入后门网站数量占境内全部被植入后门网站数量的88.1%,被篡改网站数量占境内全部被篡改网站数量的88.6%。在此背景下,云计算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体系建设方面,零信任理念成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管理的重要理念,成为打造新的网络安全体系的关键理念和实践路径,正在形成以零信任为指引的云计算产业链供应链可信安全体系。
四是生态方面,正在塑造以云平台为底座的完善生态体系。站在数字经济发展新起点,云平台正在将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技术与传统IT基础设施融为一体,正成为数字化转型和数据高效开发利用的新一代IT底座。相比传统IT基础设施,云平台借助云原生技术等融合型技术池化资源,将异构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虚拟化形成资源池,实现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服务能力的组件化、模块化,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各种智能化、定制化的云计算场景服务需求,加快打造以云平台为底座的云计算产业链供应链完善生态体系,助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Ⅱ 国际篇
2. 印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3. 越南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4. 日本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5. 韩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6. 欧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7. 美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Ⅲ 产业篇
8. 化石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9. 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10.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11. 医药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12. 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13. 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14. 云计算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15. 人工智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16. 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Ⅳ 地区篇
17. 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18. 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19. 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20. 中原城市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21.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22. 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23. 东北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24. 西北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析
Ⅴ 专题篇
25.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研究
26. RCEP对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影响研究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
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