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新书 | 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1~2022)
来源:布鲁布客  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22-12-28

1  

主编 / 赵岩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工业和信息化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多角度对2021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展开研究分析,并就人工智能投融资、人工智能计算平台、人工智能助力“双碳”、人工智能人才及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论述,对2021年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典型案例、全球产业链各环节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大事记进行了总结梳理。

  作者简介

  赵岩,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高级工程师。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致力于科技管理、数字经济、产业经济、两化融合、工业信息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政策研究、产业咨询、技术创新和行业管理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规划政策制定,主持多项国家科技安全专项、重大工程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公开发表多篇文章,撰写《中国IT产业发展报告》等多部报告,编著《腾云驾物: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落地》等多部图书。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创新与治理共促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瑶 明书聪 王淼 梁冬晗/001

Ⅱ 技术篇

2 人工智能芯片在新技术加持下落地更多应用场景 张瑶/018

3 智能语音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刘晓馨 梁冬晗/033

4 计算机视觉稳步前行 刘晓馨 王淼/043

5 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技术竞争白热化,市场前景回温向好 黄金成 明书聪/057

6 自动驾驶加快商业落地 赵杨 杨天/075

Ⅲ 融合篇

7 人工智能在工业质检领域快速落地,发展前景广阔 王淼/090

8 人工智能与医疗融合加速医疗行业数字化转型 彭成宝 赵杨/101

9 人工智能驱动城市治理从被动治理向主动治理转变 梁冬晗/125

Ⅳ 专题篇

10 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火热加剧马太效应 张彩凤 梁冬晗/138

11 智慧城市人工智能计算平台研究 王淼/162

12 人工智能助力城市“双碳”目标达成路径分析 梁冬晗/177

13 多主体共同发力,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向好发展 李恒欣 张若丹 马晓雪/194

14 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宋琦/208

Ⅴ 案例篇

15 思必驰:智能会议解决方案 明亮/227

16 华为:深圳龙岗以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智能升级 乐文忠 陈帮泰 朱鹏 王震军/234

17 瑞莱科技:人脸AI安全防火墙 唐家渝/240

18 自兴人工智能:AI突破血液肿瘤精准诊断 穆阳 蔡昱峰 彭伟雄 刘丽珏 蔡蓉粤/244

19 国控广东物流、旷视:AI赋能药械复核项目 董晓超 唐小盛/250

20 创新奇智:AI+面板半导体——智能液晶面板生产与检测 张发恩/254

21 微芒科技:AI技术赋能体育运动——天天跳绳App 高啸 胥源远/259

Ⅵ 附录

22 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链各环节布局情况 张振乾 整理/266

23 2021年人工智能大事记 张振乾 整理/269

 

试读

  ▊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方向更加明确,安全应用进程不断加快

  2021年,中国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顶层设计,面向“十四五”时期,政策布局更具系统性、全局性,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加速推进,安全发展成为重点。在前几年技术和应用快速发展基础上,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持续深化,底层技术、芯片研发等关键领域勇于打破“跟跑”状态,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应用技术进一步成熟,落地应用向工程化转变,为实体经济转型发展贡献新的力量。在技术和应用发展的同时,人工智能投融资回暖,企业成功上市,行业资本市场出现新气象。总体来看,2021年仍是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为未来发展定方向、找重点、抓机遇、打基础的关键年。

  一、人工智能产业顶层设计持续加强,“治理”成政策关键词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领域都面向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系统性规划和布局,人工智能行业也是如此,政策布局更加强调协同性、融合性,顶层设计与落地应用有机融合。

  1.国家层面出台规划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简称《规划》),《规划》指出要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前沿基础理论突破,研发专用芯片,构建深度学习框架等开源算法平台,并在学习推理与决策、图像图形、语音视频、自然语言识别处理等领域创新与迭代应用;建设重点行业人工智能数据集,发展算法推理训练场景,推进智能医疗装备、智能运载工具、智能识别系统等智能产品设计与制造,推动通用化和行业性人工智能开放平台建设。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强调推动新型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等技术协同发展,构建完善新型智能算力生态体系。

  2.地方规划立足当地紧抓重点发展

  在《规划》的整体指引下,全国各地立足本地实际,出台政策文件指导当地人工智能产业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2021年4月,山西发布《山西省“十四五”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煤矿大省的实际,加快推进全面完成智能煤矿改造;7月,上海出台《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算法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算法技术,打造国际人工智能算法高地。8月,北京出台《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科技和市场优势,构筑全球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高地。9月,江西发布《江西省“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引进和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培育若干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加速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宁夏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强调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农牧业的深度融合;黑龙江发布《黑龙江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适用自然环境的视觉认知计算理论及方法、自适应长期生存软件的基础理论、数据与智能科学的理论体系、智能感知与传感理论等研究;郑州市发布《郑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重点培育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企业发展,构建统一协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3.更加关注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

  2020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向着安全发展、防风险发展转变的重要一年。2021年,国家、地方、企业进一步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集中出台多项政策和行业规范标准,防范发展风险。从国内政策规范来看,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实行重点保护;《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创新,加强网络安全保护;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将伦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周期,为从事人工智能相关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相关机构等提供伦理指引;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关于审理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个人信息相关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让人脸信息使用有规可循;《信息安全技术 机器学习算法安全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上海市发布《关于推进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从国际影响来看,中国首次就规范人工智能军事应用问题提出倡议——《中国关于规范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立场文件》,呼吁各国通过对话与合作,就如何规范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寻求共识,构建有效治理机制,避免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给人类带来重大损害甚至灾难。从社会担当来看,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探讨构建适合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治理体系,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成立人工智能治理与可信委员会,聚焦人工智能治理与可信领域,开展技术研究、标准制定、评估测试、试点示范、成果发布、国际合作等工作,推动构建健康可信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生态。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和瑞莱智慧等国内人工智能企业共同发起《人工智能产业担当宣言》,强调中国科技企业在推动人工智能自律自治稳健发展中应积极承担的责任。

  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持续深入,“突破”成发展关键词

  2021年,中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在算力、大模型等基础技术领域出现新进步。在芯片领域,寒武纪推出自研第三代云端AI芯片思元370,OPPO发布首颗自研NPU芯片马里亚纳MariSilicon X,性能可比肩全球领先芯片。在大模型领域,浪潮发布人工智能巨量模型“源1.0”,单体模型参数量达2457亿,超越GPT-3成为全球最大规模单体巨量模型,有效降低中国巨量模型研究和应用的门槛。百度与鹏城自然语言处理联合实验室发布鹏城—百度·文心,是全球首个知识增强的千亿人工智能大模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悟道2.0”,拥有1.75万亿参数,成为全球最大的预训练模型。在开源领域,北京大学自研AI框架“河图”(Hetu)正式开源,是第一个由中国高校自主研发的分布式深度学习系统。商汤科技推出OpenPPL计划,将深度学习推理部署引擎SensePPL中云端推理的能力开源给技术社区,加速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

  三、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持续加强,“成熟”成落地关键词

  2021年,在国家推动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加快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政策环境下,各地方加大开放场景力度,技术应用快速积累经验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的应用逐步走向成熟。从政策规范看,随着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管理部门连续出台《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管理规范(试行)》《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关于发布人工智能医用软件产品分类界定指导原则的通告》等指导性文件,完善人工智能技术落地应用管理体系,让技术落地更加有规可循。从落地进展看,智能影像从肺部、眼科向冠脉、头颈、骨科、乳腺、肝脏等多科室、多部位拓展,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临床试验稳步推进,骨科脊柱手术机器人获批三类医疗器械证书,加速拓展国内市场。自动驾驶规模化试运营在多个城市开展,“车路协同”加速推进、L3允许上路,自动驾驶正在迈向多场景示范应用的新阶段。从商业模式看,人工智能技术在影像、手术等领域的商业发展模式正在逐步清晰。据艾瑞咨询统计,智能影像领域已形成独立销售、打包销售两种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服务调用模式具有可观前景,而医疗机器人则更多采取分销、与医院合作研发等模式。2021年被誉为自动驾驶商业化元年,自动驾驶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协同发展模式正式开启。

  四、人工智能产业投融资穿越寒冬,“回暖”成资本关键词

  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融资显著回暖,资金流入成熟企业(C轮融资及以后)的同时,也流入了众多A+轮及以前的初创企业,此外,多家AI企业集中进行IPO使行业融资实现了跨越。一是融资金额大幅增长,据IT桔子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共融资3996.4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超过50%,单笔融资金额也达到了3.53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超过14%。二是融资轮次显著靠后,2021年天使/种子轮投资占比12%,A轮投资占比39%,两者占比已由前几年超过70%的比例降至51%,同时B轮、C轮等融资比重不断增大。三是人工智能成熟企业上市实现突破。2021年多家人工智能企业融资转向二级市场,是人工智能企业上市大年,医渡科技、青云科技、商汤科技等10多家企业实现IPO。

  本文节选自本书总报告中第二部分。

  策划:陈雪

  编辑:韩祎然

  审核:宋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