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安徽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安徽蓝皮书: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22)》。
本书客观反映了2021~2022年安徽全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景,通过多维度实证研究展现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明新阶段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和社会稳的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可行路径。
在“三地一区”建设篇,本报告认为促进安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与沪苏浙等地共同推进数字经济合作,协同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增强合肥省会城市经济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支持皖北、皖南地区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发展,完善人才资金要素保障体系。内外联动是安徽“三地一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安徽参与中俄“两江地区”合作,持续共建“一带一路”,取得重大成效,为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在乡村振兴篇,本报告以安徽省16个县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县域城乡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深度分析2015~2020年安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产业发展和科技赋能是安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需落实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增”行动,立足乡村短板、弱项,因地制宜推动乡村富民特色产业链提质增效,加大皖南等后发展地区科技兴农政策支持力度。
在文化发展篇,本报告重点探索徽州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经验,研究了徽州民俗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积极功能,总结徽文化生态环境保护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对地方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推动作用。立足网络社会发展实际,对安徽省大学生网络精神文化生活的群体特征与引导策略进行了调查研究。
在地方法治篇,本报告立足于实践调研,以六安市为样本,探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政务公开与制度创新路径;通过翔实的调查研究,对黟县旅游综合执法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深刻描述和学理探讨;通过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对淮南市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中现代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实践模式和理论逻辑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地方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专题篇,对2015~2020年全国徽学研究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总结分析,对皖北和皖南两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乡村社会基础状况与发展机遇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十四五”时期安徽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科学路径进行了精准研究。篇末通过构建安徽省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对2020年安徽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精确测算,并对安徽各地市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分析,实时把握安徽社会发展动态。
1.安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2021年是安徽省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之年。一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中国和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和论述,深刻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统筹推进“数字江淮”建设,奋力破解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全省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为安徽省打造“三地一区”提供重要的数字支撑。具体来看,2021年安徽省深入开展“新基建+”行动,加快布局和建设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引导和培育大数据产业完善发展,深度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和相关企业进行全面改革升级。过去一年,安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原本相对落后的状态提升至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取得诸多亮眼成绩。2021年4月,安徽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成功获批,努力打造全国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高地。6月,江淮大数据中心总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汇聚安徽57个省直部门和16个市数以百亿计的数据资源,成为全省数据资源汇集共享的“总枢纽”。9月,由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与科大讯飞公司联合打造的安徽省级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式上线,以数字经济赋能安徽“智”造,助力安徽高标准建设国内工业互联网高地。11月,安徽成功举办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大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此外,一年来安徽新增2.67万座5G基站,地级市主城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县城乡镇实现重点覆盖;“皖企登云”新增7300家企业;工业云平台应用率居全国第5位,达到57%。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机遇。2021年,安徽省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年以来,全省上下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积极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能显著提升。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8.8%,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稳定保持在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高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6个百分点。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和软件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电子信息制造业营业收入成功突破5000亿元,新兴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2021年,安徽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全年累计推广应用8500台工业机器人,累计培育41个智能工厂、227个数字化车间;与此同时,制造业能耗进一步降低,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4.6%。此外,安徽省农业产业韧性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5%,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2.安徽应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奋力打造活力足的开放安徽
近年来,安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全省经济活力持续迸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进展。然而,改革开放永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安徽深化改革的进程不能停顿,扩大开放的步伐也不能止歇,必须坚决用好“关键招”,进一步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扩大更高水平开放,奋力打造活力足的开放安徽。
一方面,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进一步推进更深层次改革。首先,充分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推动“亩均论英雄”改革,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全省要素资源生产率和配置效率提升。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改革,确保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全面高质量完成,持续推动国资国企做大做优做强。进一步扶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施行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推动全省非公企业提质扩量增效。其次,深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全省财政资源的统筹协调,推动省与市县形成权责清晰、均衡协调的财政关系,进一步健全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和金融改革,提高全省财政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优化地方金融体系和融资结构,促进财税制度与金融制度的有机融合,建立健全现代财税金融体制,进一步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最后,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全省“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深化涉企服务“一屏通办”和“证照分离”改革,完善“全省一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进一步提高各级政府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
另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更高水平开放。首先,要进一步推动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加快落实“9+3+N”专项推进行动计划。积极对标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强化探索自贸区制度创新,精准实施财税优惠政策,完善自贸区信息化、市场化运营管理,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和保障水平,并深化与长三角自贸试验区的合作分工。其次,要进一步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优化完善开放通道,持续拓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合肥等中欧班列的服务功能和覆盖范围;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优化提升对外投资方式和水平;创新发展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与东盟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加快支持和推动跨境电商发展,培育和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劲的外贸主体。最后,要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升安徽对外开放新能级。新时期国际经贸规则发展出现新变化和新趋势,安徽必须在对外开放的规则制度上做出改革和调整,着力推进规则、标准、管理等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建立健全以规则为导向的竞争性市场制度,进一步推动安徽对外开放制度高水准供给、产品高质量供给和资金高效率供给,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提升安徽对外开放新能级。
3.应以产业优化为导向,促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县域城乡融合的核心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最后实现共同富裕。产业兴旺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有力抓手,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推动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第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代化手段,提升农业装备科技水平,武装农业生产过程,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改造步伐。同时,加强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将第一生产线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发挥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大数据收集与处理、农产品销售等功能。第二,加快完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依靠乡村特色资源,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保鲜、销售等环节,有效整合农业产业的产品链、价值链、创新链、销售链、组织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乘数效应。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融合中的带动作用,走专业化、品牌化、组织化之路。同时,引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深度合作,通过利润分红、股权分红等合作模式将生产利益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第三,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加工。依据县、乡、村拥有的特色资源,创建一批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科学规划园区产业布局,重点培育特色产业、支柱产业,释放“产城融合”规模效应,吸引农民到园区就业,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格局,打造“徽美农业、徽韵农村、徽智农民”的安徽样板。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21~2022年安徽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
Ⅱ “三地一区”建设篇
2. 安徽省数字经济评价体系、空间特征和发展对策研究
3. 安徽省协同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研究
4. 安徽参与中俄“两江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研究
Ⅲ 乡村振兴篇
5. 安徽县域城乡融合水平测度分析与对策建议——基于16县的实证研究
6. 安徽省乡村振兴富民特色产业研究
7. 乡村振兴视域下皖南山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Ⅳ 文化发展篇
8. 徽州村落民俗文化内涵与振兴路径研究
9. 徽文化生态环境保护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10. 安徽省大学生网络精神文化生活的群体特征与引导策略
Ⅴ 地方法治篇
11. 六安市法治政府建设中的政务公开与制度创新
12. 黟县旅游综合执法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13. 淮南市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的理论逻辑和优化路径
Ⅵ 专题篇
14. 徽学研究发展报告(2015~2020)
15. 长三角一体化中安徽的乡村社会基础状况与发展机遇——基于皖北和皖南两县的实地研究
16. “十四五”安徽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
17. 2020年安徽省及各市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
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