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税收蓝皮书:中国区域税收发展报告(2022)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2-11-18

  2022年11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税收政策与治理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税收蓝皮书:中国区域税收发展报告(2022)》。

  本书为《中国区域税收发展报告》(税收蓝皮书)年度报告系列的第二部,全书由总报告、区域篇、省域篇和专题篇四个部分组成。本书系统分析2020~2021年中国区域经济和税收运行状况,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及税收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对京津冀、长三角、中部地区等区域以及广西、浙江、重庆等省(区、市)的税收状况进行深度剖析,揭示区域税收运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互动关系。

  本书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融合性。将税收运行状况分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当前税制改革紧密融合。二是代表性。所选区域为华北、华东、华南、西南等大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三是预测性。根据各区域税收收入结构及特征进一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与税收改革热点。四是实证性。本书涉及大量宏观税收数据与区域税收指标,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呈现和揭示区域税收运行现状与规律。

  一、应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以稳定宏观税负

  蓝皮书指出,近几年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有效抵御了经济下行压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突发性冲击,成效显著。但持续地大规模减税降费已经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宏观税负持续下降,财政赤字和债务水平大幅提升,财政面临潜在的可持续风险。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已得到有效控制,虽然仍存在不确定性,但总体上世界经济已初显恢复性增长。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强调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的同时,明确提出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颇具及时性和必要性。

  目前社会上减税呼声依然很高,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也提出诸多减税的建议。从纳税人角度来说,税负当然越轻越好。但减税的同时要考虑财政承受能力。逻辑上年年都出台大幅度减税降费措施是不现实、不可持续的。因此,“十四五”时期的税制改革,宜以侧重优化和规范税制为目标,政策调整以结构性减税为主,强调施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已不适宜再出台大规模的减税措施。同时有必要根据现实情况,适时研究一些增税措施,譬如基于“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研究开征碳税的可行性,既能促进低碳转型,也能增加一定的税收收入,有利于在整体上稳定宏观税负。2019年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不含社保费)已降至15.95%,2020年进一步降至15.19%。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已经比较低了,差不多已回到2005年的水平。有观点认为,我国纯宏观税负水平不高,但如果加上各种收费,大口径的宏观税负并不低,因此建议进一步减税降费。这其实有一个基本逻辑问题:税负重,需要减税;费负重,则需要降费,甚至取消收费。不能因为模糊的所谓“费重”而得出需要“减税”的结论。而且,从规范政府收入分配关系角度看,也需要清费立税,政府的收入更主要地要通过税收的方式实现。

  二、应发挥税收政策对产业升级的引导作用,促进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

  蓝皮书指出,从发展规律来看,对中部六省这些以内陆为主的省份而言,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工业化发展。要发挥税收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效应,引导中部六省发挥产业优势,弥补工业短板,完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做大做强。

  一是支持中部地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完善股权激励税收政策,支持社会资金以股权、债权形式将资金投向企业,支持产能置换、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以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开展行业整合,对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产品研发等获取的超额利润减征一定比例的所得税,以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二是支持中部地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一方面鼓励投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以及“新基建”城市改造建设项目,对投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减半征收所得税,免征土地增值税、契税。另一方面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实现智能制造加速升级,在物联网、电子货币和区块链的发展方面,通过给予初期发展阶段的税收政策优惠加以引导。

  三是支持科技端产业链升级。对从事高端芯片、新材料、传染病疫苗研发及可燃冰、新型电池等新能源开发利用,以及军事科技、信息化等核心技术攻关的企业,根据其技术的价值高低退还部分或全部增值税进项税额,或者给予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鼓励山西省以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加快碳基产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河南省要把制造业作为主攻方向,通过技术嫁接、技术改造、新技术赋能和智能化改造,让传统制造、食品加工、轻纺、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迭代升级,聚焦智能终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湖北省要围绕制造强省建设,按照《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规划部署,着力构建集成电路、地球空间信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汽车、数字、生物、康养、新能源与新材料、航天航空等现代产业新体系;湖南省要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加快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的建设;江西省要围绕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这一重大使命,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安徽省要大力推广“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形成以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重点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三、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注重科学发展

  蓝皮书指出,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现路径,在宏观上应注重城市规划的区域合理布局,在微观上应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两个方面配套发展。

  1. 注重城市科学布局

  高质量发展,除了在微观上注重产品和服务供给侧结构性升级,在宏观战略方面应注重城市化的发展布局,包括城市规模、城市经济互补关系和地域布局的统筹考虑。财政50强城市聚类分析揭示出很多关于财税经济关系的问题,城市发展不以经济规模为唯一衡量标准和决定因素,许多中小城市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一样可以做到地区经济富足、居民收入提高、共享公共服务丰富。在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五大区域发展工作中,配套发展像鄂尔多斯、珠海这样的中小城市,在大型城市规模经济的周边配套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充实、完善和激活内循环体系,均衡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和繁荣区域经济发展。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围绕民生新需求创新

  随着各地城市化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一方面区域经济差异和居民收入差异进一步拉大,另一方面居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在整体上进一步提高。研究解决内循环发展问题,就是要在这种经济差异进一步拉大和整体民生需求进一步升级的矛盾中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实现路径。要协同解决基本民生问题和美好生活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微观上要围绕民生问题升级开发新产品和高质量服务,在宏观上要围绕拉平区域的基础建设差异找市场,宏观、微观配套结合,统筹发展,共同繁荣。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20~2021年中国区域税收发展报告

一、 2020年中国区域税收运行状况

二、 2020年中国区域税收与经济发展协同分析

三、 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区域税收与经济运行分析

四、 结论与建议

Ⅱ 区域篇

2. 2020~2021年京津冀区域税收发展报告

3. 2020~2021年长三角区域税收发展报告

4. 2020~2021年中部地区税收发展报告

Ⅲ 省域篇

5. 2020~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税收发展报告

6. 2020~2021年浙江省税收发展报告

7. 2020~2021年山西省税收发展报告

8. 2020~2021年湖北省税收发展报告

9. 2020~2021年重庆市税收发展报告

Ⅳ 专题篇

10.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看地域经济财税关系发展差异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

  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

税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