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新能源汽车蓝皮书: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10%关键节点
来源:布鲁布客  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22-08-24

AAA

  2022年8月23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2)》。

  《新能源汽车蓝皮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2)》包括总报告、回顾篇、专家视点篇、NEVI指数篇、热点篇、展望篇、借鉴篇、附录八个部分。总报告综述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回顾篇梳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历程,总结成效和经验;专家视点篇邀请行业知名专家评述2021年以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问题;NEVI指数篇从产业、企业、产品三个维度对新能源汽车进行客观评价;热点篇分析了造车新势力、新能源汽车与能源融合、换电模式、汽车芯片等行业热点内容;展望篇探索了“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智能电动汽车发展前景、汽车跨界融合发展战略等前瞻性课题;借鉴篇重点介绍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趋势、欧美日新能源汽车政策最新动态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低碳燃料标准发展启示等内容。

  回顾新能源汽车发展历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大体经历了“技术探索、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快速发展、规模化应用”等阶段,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逐步构建了全方位、系统化的政策体系,建立了全球最完备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了结构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达到352万辆,连续七年稳居世界首位。我国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水平快速提升,智能化技术加速突破,动力电池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应用,驱动电机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相当,电控技术差距逐步缩小。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排名升至第二位,企业整体竞争力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产品智能化水平良好,但部分功能对中国典型驾驶场景适应性不足。传统汽车企业加速布局,乘用车企业竞争格局日益激烈,新能源客车龙头企业的竞争力稳中有进,头部货车企业竞争优势初步形成。“双碳”战略推动下,我国智能电动汽车与清洁能源、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加速融合。此外,全球疫情扩散叠加俄乌冲突等外部不利因素,产业内外部发展环境和形势发生很大变化,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新一阶段的竞争中,需要加强分析研判、认真研究应对。建议聚焦核心技术研发,提高我国下一代新能源汽车技术链、产业链发展的自主掌控能力,并建立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新政策体系,多措并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2022年“新能源汽车蓝皮书”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既从受众的角度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宣传普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理念;又从专业角度客观评价新能源汽车技术、产品,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该书将有助于汽车产业管理部门、研究机构、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社会公众等了解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为政府部门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政策法规、企业制定相关战略规划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突破10%关键节点,新阶段市场仍面临多重压力

  随着系列政策持续发力、经济环境持续向好和多款明星产品有效带动,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连续12个月打破同期历史纪录。2021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9.5%和157.5%,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也由2020年的5.4%大幅提升至2021年的13.4%。

BBB

  2016~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市场渗透率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短期市场来看,一是近期面临多重涨价风险。动力电池价格上涨、芯片供应紧缺、补贴退坡、下阶段财税政策尚不明确等问题叠加,导致企业面临较大成本压力,多款车型连续发布涨价通知,市场价格出现动荡。二是供需矛盾已经显现。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上升,市场需求不断走高,但受近期疫情防控、供应链受阻影响,提车周期普遍从1~2个月延长至4~5个月甚至半年。

  从市场未来发展来看,需要持续解决产品供给和商业模式等问题。一是产品结构需不断调整。目前新能源乘用车以高低两端市场为主,2021年中端A级车市场占比仅为20%,市场结构与传统乘用车以中端市场为主的“纺锤形”结构差异较大,需要企业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商业模式需持续完善。整车销售仍是新能源汽车企业主要盈利模式,企业前期投入巨大、产出低于预期,伴随市场由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原有的政策端盈利需要切换至用户服务端盈利,需要找到稳定、健康的商业模式,支撑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快速增长。

  双碳目标下,应从五个方面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

  尽管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但我国高碳的能源和电力结构短期内得不到大幅改善,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燃油车仍将占据道路交通的主导地位,汽车温室气体排放仍将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

  一是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核算标准体系。加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建立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强化动力电池碳足迹及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机制研究,逐步形成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的技术体系,形成政府、产业、研究院所共同搭建的技术信息整合平台。

  二是研究在汽车相关国家标准中纳入碳排放限值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应考虑在“十四五”期间组织相关机构开展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标准的研究,进一步论证在现有汽车相关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确定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值、相关技术参数及核算和测量方法,探讨纳入碳排放限值指标的可行性,并通过“十五五”期间的试行和过渡,逐步以碳排放限值指标引领汽车生产阶段和使用阶段的绿色低碳化,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三是在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背景下研究出台汽车碳排放控制的配套支持政策。充分借鉴当前双积分政策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经验及教训,研究论证汽车碳排放控制的配套政策,以创新的气候投融资和市场机制为基础,推动发展智能低碳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持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汽车生产和商业模式创新,破解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桎梏,加快实现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四是推动汽车行业先进技术和产业模式变革。将“十四五”“十五五”作为实现汽车行业技术变革升级的重要窗口期,明确国家强化汽车行业碳排放控制的预期,激励企业提高绿色先进技术的创新投入,促进车辆轻型化、智能化、电动化、氢能化等多元技术的蓬勃发展,在新一轮全球汽车技术变革浪潮中破除技术壁垒、抓住竞争先机。

  五是大力推动符合严格环境和气候标准的汽车产品出口。在优化我国汽车相关标准体系和提升汽车制造质量的基础上,推动我国汽车和相关汽车配件产品向“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出口,助力解决部分国家当前面临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减排难题,实现市场与环境的共赢。以标准和质量的提升为依托,有效应对汽车贸易领域可能面临的气候贸易壁垒,实现新能源汽车领域碳足迹国际标准互认,进一步提高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新能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