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工业化进程,2020年我国已基本实现工业化,向着全面实现工业化的全新阶段迈进,目前国内多个省市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一成就在极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人口红利的积极贡献。然而,低生育率阶段的到来,意味着人口规模的扩张作为经济增长的有利条件不复存在,由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带来的基于人口数量的人口红利窗口的渐进关闭,同样掣肘着工业化进程的继续深化。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正式发布,允许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与此同时,此前掩藏在庞大劳动人口基数下的人才缺口开始显现,多个一线城市为此爆发了激烈的“抢人大战”,由人口质量优势形成的人才红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人口经济已正式进入从结构引领向质量引领转变的关键时期。而在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层面,国内当前广泛存在由路径依赖、被迫择业等因素导致的劳动力漂移与低端就业锁定现象,使大量人力资本长期沉积于二、三产业中低端,并最终演变为引发近年来经济发展结构性减速的重要因素之一。进入“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继续面临经济高质量转型升级与人口要素驱动衔接的不确定性,后工业化时期的工业化进程推进也将接受巨大的考验。
此外,国内各地区经济基础与工业化发展路径的异质性也将更加清晰地显现,为上述关系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芳芳、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解希玮撰写了《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新发展阶段的人口要素贡献》一文,以1995~2019年为研究时段,以中国各地区层次工业化发展水平及人口要素为研究对象,深入考察在中国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人口结构与人口质量因素对区域工业发展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中国各地区工业化水平在研究时段内普遍迎来较大增长,部分区域目前已基本完成工业化,但地区差异依然显著。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各地依赖人口要素发展的重心正逐步由人口结构向人口质量转化。在此过程中,由于国内工业化发展的地区不均衡性,上述转化过程将在较长时期内在各区域分别呈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且由于各地区人口特征与工业发展特点的异质性,其对人口要素的需求与利用情况同样存在较大灵活性与不确定性,从而对下一阶段在人口要素层面助推工业化发展提出了一定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动力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化过程至今远未完成,且转化进度与特征随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对此,作者提出了以下参考性建议。
1. 坚持保有人口结构优势,利用好人口红利
当前阶段,国内各经济板块、区域及省区市正分别处于工业发展动力转型的不同时期,但一致的是,人口结构要素即人口红利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发挥其显著助推作用。对此,各地应在工业转型升级进程中坚持并利用好现有的人口结构优势,如采取加大资本投入乃至鼓励生育等举措积极维护人口基本盘,力争在保证本地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的同时实现人口侧工业增长动力的顺利衔接,努力避免增长断档风险,同时缓解人口老龄化等人口社会问题的增长趋势,为国内工业化高质量转型升级争取长期稳定的发展空间。
2. 大力发掘人口质量优势,发挥好人才红利
在下一阶段,人才红利对人口红利的替代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而人口质量的提升无疑将助推中国迈向后工业化的步伐。当前,国内广大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质量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且发展极不均衡,人才要素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巨大潜力尚未充分显现。对此,各地应大力出台就业促进政策以集聚人力资本、加强人才培育与引进以催动转型进程,通过资金引导、教育培训、科技支撑、产业扶持等方式加强人才红利培育与人口红利转化;着力构建基础稳定、流转顺畅、保障完善的就业系统,探索打破低端就业锁定局面的协调机制与长效途径,努力激发创新活力、构筑质量优势、打造人才高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通过渐进式延迟退休、鼓励老年人再就业、完善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医疗健康服务水平等措施,充分利用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日益扩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形成人才红利为根本,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切实以人才红利为重要抓手来助推未来的工业化进程。
3. 因地制宜把握人口特征,助推工业化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人口要素影响力的实际发挥同时受到当地工业发展特点及要素禀赋等条件的制约。对此,各地应根据自身工业化当前发展重点及未来转型方向,进一步明确对人口侧要素的需求情况;进而结合区域内人口要素发展的优势与短板,深入考察并审慎制订工业发展规划,探索在人口层面形成一地一策、因地制宜的发展格局,以推动人口结构与人口质量快速发展、人口红利与人才红利极大发挥,打造人口、就业与工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人口要素对工业化水平提升的积极效应最大化。
本文节选自《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2021)》中“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新发展阶段的人口要素贡”一文。有删减。
相关推荐
中国人才政策环境比较分析(市域篇)
范巍 赵宁 杜明鸣 等编著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球形势面临深刻和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国际局势的主题,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深远,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发生新一轮调整。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短板弱项。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补齐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优势,主动谋划、多措并举,大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在此背景下,全国各省不断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治理体系,出台各类有利于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政策。其中,如何更好遵循人才成长和活动规律,营造适合人才成长发展的生态环境,成为当下热点和关切。当下正是全国人才工作承上启下之时,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标志的全国自上而下人才工作一个阶段的结束,也是新时代面向2035年建成人才强国的开始。这要求全国各地人才工作要以更加科学、更加系统、更加专业的水平加以谋划,全面推动人才工作支撑和引领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建成人才强省,人才强市。这也是本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中国人才政策环境比较分析(省域篇)
范巍 赵宁 赵智磊 等编著
本书通过综合运用政策文本网络检索与定点收集、文本编码分析与比较研究、实地调研与个案访谈、专家咨询与会议研讨等方法,全面梳理我国31个省(区、市)的纲领性、代表性人才政策,从人才引进、激励奖励、平台载体、服务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总结提炼各地人才工作的亮点及其在促进本地人才生态系统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取得的积极成效,直观地为各地开展具有创新性、科学性、系统性人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