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医改蓝皮书: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21)》。
中国医学科学院以科学性、严谨性和代表性为原则,组织有关专家、地方卫健委以2020年医改主要进展和现阶段医改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编写本书,基于事实证据对医改进行客观分析,提出“十四五”时期政策建议,为进一步深化医改提供有益支撑。
2020年,我国医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推进深化医改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相关工作,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关键体制机制改革并引领新制度建设,紧抓试点地区示范引领作用,稳步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区域内资源同质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党委领导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医疗保障制度制定总体改革框架、药品供应保障全流程机制持续优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化建设不断推进、初步形成全民健康信息化标准体系等。面向“十四五”时期,深化医改仍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应进一步增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局性、集成性和有效性,推动建立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事业治理现代化水平,逐步形成多级防控有序就医的新发展格局,绘就新阶段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愿景。
本书包括总报告、专题报告和地方经验与案例三个部分。总报告梳理2020年医改进展,分析医改阶段性成果在疫情防控和健康扶贫中的积极作用,并面向“十四五”时期提出展望。专题报告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卫生人事薪酬制度等现阶段医改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从专家视角进行系统分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地方经验与案例部分选取部分改革进度较快且改革成效有所显现的典型地区,对其医改经验进行总结,为推动全国医改向纵深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十四五”时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三大新形势
蓝皮书指出,“十四五”时期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三大新形势
1. 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提出的新要求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素养不断提高,卫生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城镇化建设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均衡区域卫生健康资源配置,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捷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慢性病服务需求的快速增加等多重复杂的健康挑战,对我国卫生健康服务模式也提出新的挑战。
2. 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方向
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总要求,是助力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居民对获得更高安全感和方便快捷的健康服务的客观需求以及卫生健康系统提质增效发展的现实背景下,卫生健康事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提高卫生体系整体服务质量,是社会发展的形势所趋和民心所向。
3.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提出的新任务
“健康中国”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保障人民健康的决心。而卫生健康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上,资源总量仍然不足,卫生健康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卫生服务能力差距较大以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薄弱等问题仍然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现阶段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形势。
二、应从四方面着手推动新阶段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蓝皮书指出,应从四方面着手推动新阶段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1. 充分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检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的金标准,在改革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得到充分贯彻和落实。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切实提高解决疑难重症、急症的能力,有效满足居民医疗服务需求。切实控制医疗费用增速,转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筹资机制,加大药品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力度,降低价格,同时加强医疗服务合理使用监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不断提高卫生健康服务的智能化、便利化水平,切实改善服务感受。
2. 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事业公益属性
切实执行各项医改政策要求,确保政府卫生投入按预算执行到位,综合考虑期望寿命、患病率及死亡率、公共卫生风险防控需求等因素,明确政府卫生投入的适宜标准,科学合理地加大政府卫生投入水平。更加注重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预防保健机构的投入水平,加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的投入力度。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担机制,各级政府卫生投入责任更加明确,中央和地方支出责任更加合理,建立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卫生健康投入机制。持续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更加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在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活力和效率的基础上,切实维护卫生健康事业的公益性。
3. 显著改善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公平性
不断优化不同地区之间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通过医联体、医共体、互联网医疗等措施,显著提高城乡之间优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不断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针对妇幼、老年、残疾等弱势群体,制定差异性保障措施,包括减少缴费、提高补偿水平、建立多层次保障体系等,有效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不断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满意度。
4. 有效防范公共卫生危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健康中国建设,普遍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转变发展理念,相关责任主体明确应对公共卫生风险和事件的基本责任,具备相应的能力,准确高效地处理行业风险因素和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社会安全的健康风险因素得到有效防控。公共卫生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参与意识和基本知识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风险群防群控落实到位,社会培训演练等有序开展,全社会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高。
三、公共卫生发展为改善我国人民健康作出贡献
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已达到77.3岁,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岁。专家研究表明,我国期望寿命增量中,公共卫生发展的贡献率达到78%。公共卫生事业几十年的发展,直接促使传染性、母婴和营养相关问题的疾病负担下降近80%,目前我国这些疾病的死亡率水平与很多发达国家持平。
一是妇女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城乡差异缩小。2019年,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7.8/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6‰,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孕产妇、婴儿死亡率城乡差异明显缩小,目前分别缩小到2.1/10万、3.2‰以内。
二是传染病和重大感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2019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已经下降至220/10万,死亡率下降到1.8/10万。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基本消灭了丝虫病、麻风病等疾病,有效控制了霍乱、鼠疫、回归热、黑热病、斑疹伤寒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基本控制了性病、麻疹、血吸虫病、疟疾以及一些寄生虫病和地方病。
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国家实施14大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69元。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从4种扩大到14种,可预防的传染病从6种扩大到15种。90%的孕产妇、92%的儿童纳入系统保健。国家实施慢性病管理,纳入规范化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超过1.2亿人,糖尿病患者近4000万人。
四是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控制日益加强。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环境污染治理、城乡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国家卫生城市达到46%,农村饮水安全、卫生厕所、垃圾处理等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由2009年的6.48%提高到2020年的23.15%。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参与人数增加。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风险监测评估体系、法律法规与相关安全标准等进一步完善,执法力度持续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稳中向好。
五是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得到加强。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围绕“一案三制”,我国总体建立了自上而下、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健全了法律法规和预警预案体系与多部门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全国分区域建设了4大类58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和2万支100万人的地方卫生应急队伍。公共卫生各项应急能力水平显著提升,成功应对了一系列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避免了大规模人员伤亡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20年中国医改进展与展望
Ⅱ 专题报告
2. 关于加强公共卫生防护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进展与展望
4. 基层卫生综合改革进展与发展展望
5.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践及成效
6. 卫生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探索与方向
7. 医保基金战略购买的中国内涵
8. 我国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改革路径研究
9. 中医药在疫情防控和深化医改中的独特优势作用
Ⅲ 地方经验与案例
10. 提升医改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综合医改试点省份实践与启示
11. 福建省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2. 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与改革
13.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浙江路径”
14. 天津市以药品集中采购为突破口深化“三医联动”改革
15. 贵州省遵义市推动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提质增效的探索和实践
16.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即可前往京东旗舰店购买本书
如需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