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对外开放蓝皮书:北京对外开放发展报告(2021)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2-01-24

  近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届北京对外开放发展论坛暨《北京对外开放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发布会在京成功举办。论坛以“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会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对外开放蓝皮书:北京对外开放发展报告(2021)》。来自北京市社科联、市社科规划办,北京市经信局,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政府外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政府部门、高校领导和专家以及校内师生参会,在开年之际共话首都高质量发展新机遇、绘就北京对外开放新蓝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理事长蒋庆哲致欢迎辞,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公室主任张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北京市政府外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冯剑,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仝海威分别为论坛致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院长夏文斌,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进行主旨报告。论坛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王强主持。主题发言环节,专家学者围绕“两区”建设、北京融入“一带一路”、国际交往中心等重要议题开展研讨。

  《北京对外开放发展报告(2021)》对当前北京的对外开放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的解析,旨在为推动北京加快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智力支持。本报告综合采用调查、案例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对北京的对外开放进行探讨,认为当前北京对外开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形成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全国对外开放产生了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经贸领域,北京借助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和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制度创新推动对外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北京建设全球服务贸易枢纽型城市。在文化开放领域,北京依靠全国文化中心优势不断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产业“出海”,推动中国文化走向全球。在国际关系领域,北京基于首都优势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投资、工程承包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坚持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路线,全方位将北京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交往之都。

  本报告认为,服务业扩大开放是北京当前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这与北京自身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北京服务业已经逐步形成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式开放格局,在金融、教育、文化、旅游、技术、会展等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新形势下,北京对外开放既蕴含重要机遇,也面临挑战。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的背景下,北京应深化对内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动力;营造数字贸易创新发展环境,打造北京创新链;提升服务业开放创新能级,打造内外双循环的交互节点;依托“两区”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国际经贸枢纽功能。

  北京应围绕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文化旅游、专业服务等对外开放重点领域进行探索创新

  蓝皮书指出,北京将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稳步推进,以实现叠加效应,早日实现“1+3+N”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为构建“1+3+N”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北京应突出优势行业,将其作为北京市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并聚焦金融服务、数字经济、文化旅游、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进行探索创新,推动服务业升级,为周边省市乃至全国提供借鉴。

  在金融服务方面,北京将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提高外资企业入驻效率;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并提供相应的激励政策;落实入驻企业在办公地址、人才引进、金融创新等方面的优惠补贴;协助外资金融机构对接金融基础设施平台。

  在数字经济方面,深入推进数字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大投入、吸引人才、专注知识产权保护,逐步打造更为优化和便利的营商环境,规范数据交易行为,推动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

  在文化旅游方面,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全面深度融合,实现开放合作共享。进一步放宽文化娱乐业聚集特定区域的市场准入条件,鼓励与外资进行合作;进一步支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开放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维护文化旅游的市场秩序。

  在专业服务方面,不断降低准入门槛,探索建立专业服务国际联合体;推动资质互认,放宽港澳专业人才执业资质要求;补齐发展短板,建立跨领域多资质的综合性专业服务机制;构建全球化服务网络,加快构建境外服务合作伙伴网络。

  北京开放性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外资利用正在从数量型逐步转向质量型

  2021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将有序推进。北京的开放性发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北京自贸区”)在金融、数字贸易、文化旅游、专业服务等领域将加快改革,服务贸易平台、双枢纽机场开放平台、高层级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平台助力北京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1. 北京外贸发展趋势

  北京市作为中国内地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在对外贸易领域率先起步、逐步发展。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北京作为首都,依托自身的首都功能定位,不断深化改革,逐步探索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型发展新格局。

  随着“六稳六保”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2020年下半年,北京外贸出现企稳迹象,外贸韧性较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北京的经济受到重创,但正是在这样的冲击下,北京的抗疫物资和“宅经济”商品出口迅猛发展,拉动了北京的对外贸易。截至2020年底,北京进出口总额达70844.82亿元,下降0.9%。《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以及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顺利完成,对于北京来说意义重大。

  2. 北京利用外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40余年来,北京实际利用外资的总规模逐年增加。北京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北京实际利用外资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发展格局。2015~2020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约为960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总量的50%,外商投资“引进来”保持稳定增长。

  北京自贸区的建设是北京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为吸引高质量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提高试验区内项目的吸引力,北京将重点项目聚焦于大健康、商务服务等高端产业,加快形成高端产业的集聚区,发挥集聚的正效应。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对外资的利用正在从数量型逐步转向质量型。

  3. 北京对外投资发展趋势

  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人才引进力度等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同时北京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全国居于前列。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贸易、投资等方面面临重大改革,为顺应世界经济的变革,北京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近年来,北京把“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加快促进互联互通,营造更加开放的业态环境。但是,根据北京商务局发布的数据,2015~2020年,除2016年以外,北京对外直接投资流入和流出金额差距明显,流入金额大于流出金额,说明北京“走出去”的规模远远小于“引进来”的规模。近年来,北京自贸区的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北京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北京的对外投资发展。

  内容和渠道是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

  蓝皮书指出,内容和渠道是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关键因素。

  1. 内容能被海外消费者接受是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基础

  文化产品的消费和一般物质商品差异很大,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内容是否接受,接受程度如何,是文化产品消费的前提。按照姚斯的读者接受理论,审美距离对于人们对文艺作品的接受作用十分重要,审美距离要适度,过远和过近都会影响读者的审美感受。要让外国人喜欢包含中国元素的文艺作品,该作品既要接近外国人的经验,又不能完全写实,致其感觉枯燥;既要对他们有一定的新鲜感,又不能完全脱离他们的经验,致其无法理解。本报告对外国小说被中国读者接受的情况进行了大数据分析,结论简单归纳如下。

  一是消费者对外来文化产品的理解和体验是复杂多样的,很难形成一种明确的、占主体地位的观念。比如,不同的人阅读《红楼梦》,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同样,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理解是多维度的,很难对其灌输单一观念。

  二是外国文化产品在本国的传播需要持续、有力的引导,也就是需要大众接受的“解读者”去引导社会接受。例如英国作家拜伦、德国诗人海涅以及政治家马克思、恩格斯都在不同历史阶段、从不同角度对《堂吉诃德》这部西班牙小说进行了评论和解读,使其成为几百年来的经典。

  三是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需要高水平的翻译者,翻译对于语言文字类内容的传播十分重要,小说、电影、游戏都包含大量语言文字,高水平译文的可读性强,贴近输入国人民的生活经验。目前在文化产品领域,机器的翻译水平远不及高水平人类翻译。对语言文字类内容进行恰当的翻译,能够大幅提升消费者的体验。

  四是启蒙类、教育类文化产品对消费者的影响长期而深远,需要在学前、中小学时段不断投入。学前、中小学期间阅读观看的文艺作品,无论当时读者是否真正理解,都会给他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即使成年以后,这些作品仍有可能吸引他们重新阅读观看,并传播给下一代。例如日本漫画《哆啦A梦》对中国孩子影响很深,对日本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非常有效。

  2. 建设高效率的渠道是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关键

  渠道是文化产品的重要依托,在数字贸易时代,渠道比内容更加稀缺、更有影响力。渠道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掌握与用户接触的最后一个界面,谁的成本低、效果好,谁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建设低成本、高效率的渠道,对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并取得良好市场效益至关重要。文化产业的渠道建设和传统商品一样,都要经过批发、零售,最终到达消费者,渠道建设周期较长,不但需要与国际市场相关人员和机构合作,而且要持续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长期维护。

  我国文化产业出口使用的渠道传统上多是外国官方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传媒企业等,随着数字贸易时代的到来,大型互联网企业逐步成为重要的文化产品传播渠道,实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直接连接。数字贸易时代的渠道大大缩短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距离,大幅提升了文化产品的传播效率,是目前影响力最广、传播速度最快的文化产品传播渠道。中国网红李子柒在YouTube平台上传播中华传统美食,不到两年在全球就拥有2000多万名“粉丝”,如果通过传统渠道,在这么短时间内积累这么庞大的“粉丝”量几乎不可能。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北京市对外开放分析与展望(2021)

  Ⅱ 分报告

  (一)经济贸易篇

  2. 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1)

  3.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发展报告(2021)

  (二)文化发展篇

  4. 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发展报告(2021)

  5. 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报告(2021)

  (三)国际关系篇

  6. 北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报告(2021)

  7. 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发展报告(2021)

  Ⅲ 专题报告

  8. 推动北京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及举措研究

  9. “两区”建设背景下北京金融业扩大开放研究

  10. 新时代背景下北京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研究

  11. 提升北京文化服务贸易国际竞争优势的实施路径

  12. 数字贸易促进北京文化产业“走出去”研究

  13. 北京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文化活动推动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研究

  15. 北京开放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增值电信服务问题研究

  Ⅳ 案例研究

  16. 北汽集团:汽车企业“走出去”标杆

  17. 中铁工业:中国品牌日从这里走来

对外开放蓝皮书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前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旗舰店购买

如需皮书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