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4》。
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流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理单元。古今中外“善为国者必先治水”,我国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治水任务最为繁重的国家之一,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将极大可能加重我国的城乡治水任务。与此同时,生态文明时代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求,也给新时代的城乡治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了到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奋斗目标。水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组成要素,流域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空间载体和基本单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14》(以下简称《报告》)以“大国治水之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紧密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治水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制度、理念和实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报告》共设计了总报告、综合篇、重点流域篇、专项行动篇、国内案例篇、国际经验篇和附录7个篇章,分专题深入研究了我国城乡治水的发展沿革、治理现状、问题挑战、发展态势、制度建设、实践工作等,并结合国内外城乡治水的有益经验,对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我国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等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出了对策建议。
我国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内涝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积极成效
目前,我国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内涝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积极成效。城市和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提升,如2004年以来,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市用水普及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城市环境主要指标都有显著提升(见表8)。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基本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通过改造和治理境内水系和路网交通,就地消纳和利用降雨,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提高。
应以水为媒加强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蓝皮书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要使“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江河湖泊是最重要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水安全是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基础条件。“十四五”时期,我国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水为媒加强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让人民群众更具安全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的幸福河湖。
一要强化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解决方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表象在河流、根子在流域”,这些都生动阐释了水及流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决定性地位。我国仅流域面积超过10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近230条,多样化的流域承载着全国最广大的人口和经济,流域不仅是最重要的自然地理单元,也是人与自然共生的主要载体。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生态环境治理,可以确保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联系不被割裂,使治理更具科学性,有利于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二要整体谋划重点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布局。长江和黄河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其流域人口和经济均占到全国的70%以上。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部署下,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上,“十四五”时期我国应进一步明确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更高站位谋划海河、辽河、淮河、珠江等其他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三要建立健全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联防联控机制,搭建跨行政区的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商共治平台;推进流域水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制度的衔接和标准统一,加强流域负面清单管理;建立健全流域上中下游生态补偿制度,协同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形成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合力。
中国城市健康发展面临多重风险与挑战
蓝皮书指出,时空压缩的城镇化进程、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世界范围的全球化进程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风险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效应,对城市健康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城市的健康治理难题亟待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破解。
一是时空压缩的城镇化进程带来的风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拉开了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序幕,伴随这一转型的重要实践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的时空压缩城镇化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各类生产要素快速跨区域流动,并向城市地区集聚,但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忽视了社会系统的演进规律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势必加剧社会结构的失调与生态系统的失衡。同时,时空压缩过程的快速性和转型内容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会引致程度深、复杂性强、关联性强的各类城市健康风险。
二是快速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带来的风险。中国当前的现代化进程比先行工业化国家现代化进程要快得多,经济增长、社会稳定、阶层分化、民众参与等涉及经济社会的重大问题在较短的时间同时出现,需要加快推进相关适应性制度的建设,避免出现较大的社会风险。总之,当前的城市发展面临的健康风险不仅仅是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更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全新时期,这种“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更需要构建新的治理机制与治理体系加以防范。
三是世界范围的全球化进程带来的风险。全球化重组了城市空间尺度和结构,尤其是伴随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放程度与水平的加深,流动性、复杂性及关联性增加了城市健康发展的不确定性。尤为重要的是,高度联通的全球城市网络加剧了地区性风险转变为全球危机的可能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的快速传播就是例证之一。
四是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气候变化是21世纪全球城市所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而由气候变化引致的极端天气频发,城市灾害风险加大,既威胁居民生命安全,也产生了健康风险。与此同时,技术进步、日益加强的气候变化有可能加深现有的健康不平等,进一步扩大公共健康方面的差距。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大国治水之城乡行动: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 中国水资源水环境特征
二、 中国治水历程及成效
三、 中国水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四、 城乡治水的国际经验借鉴
五、 趋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2. 2020~2021年度中国城市健康发展评价
一、 中国城市健康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二、 基于五维模式的中国城市健康发展评价
三、 中国城市健康治理的思路与对策
Ⅱ 综合篇
3. 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的主要模式与成效
4. “水十条”颁布以来中国水环境治理成效
Ⅲ 重点流域篇
5. 三江源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经验、问题与路径
6. 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水生态治理与水生态屏障建设:内涵、挑战与对策
7. 黄河流域城市水资源与生态保护问题研究
8. 珠江-西江经济带环境污染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效应
9. 浅析流域地表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与方向
Ⅳ 专项行动篇
10. 以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
11. 流域水生态保护的实践、问题与对策
12. 国家水安全战略视角下的河湖水系连通:现状、问题及保障思路
13. “南水北调”工程十年成就、问题与挑战
14. 新时期下我国城乡供水安全形势分析
15.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地下水生态保护修复
Ⅴ 国内案例篇
16. 资源型城市水环境治理经验——以铜川市为例
17. 生态文明背景下乡村水环境治理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18. 小流域治理的经验与发展方向——以重庆涪陵为例
Ⅵ 国际经验篇
19. 英国泰晤士河流域的水污染治理经验
20. 莱茵河流域污染治理的经验和启示
Ⅶ 附录
21. 城市发展大事记
阅读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前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旗舰店购买
如需皮书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