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1年12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第10部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1)No.10》。
《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1)No.10》聚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总体分析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新进展和新挑战;对美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调整的新趋势及其影响进行了探讨;细致分析了汽车芯片、光刻机、大容量电池、工业软件、疫苗研发等产业链创新链的竞争力;较为全面地刻划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域内各省的产业链供应链政策以长板弱项,并对辽宁和广东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经验与做法进行总结。
通过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过程的分析,蓝皮书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十三五”期间,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在创新与应用试点、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韧性及风险防控能力提升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一、我国汽车芯片自给率、芯片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生态链融入不足,与汽车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
产业蓝皮书指出,芯片是驱动汽车更安全、更高效、更舒适的关键因素之一,汽车芯片行业的竞争力决定了我国未来汽车行业的竞争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芯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从汽车芯片各个细分领域的全球竞争态势以及中国企业的竞争地位来看,我国汽车芯片自给率低,与汽车大国不相匹配。
根据Gartner的数据,2019年中国汽车半导体全球占有率只有2.5%,这与我国汽车产量27.94%的比例极不相称。从汽车芯片细分领域的具体情况来看:中国企业在功率半导体领域尤其是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加速布局,但从市场占有情况来看,在中低端二极管和低压MOSFET有一定的优势,但在IGBT等具有较高技术水平领域几乎没有市场;在MCU领域尽管也有一些新企业出现,但市场份额极低;存储芯片基本上被国外巨头垄断,国内企业中兆易创新、旺宏半导体和北京矽成推出了一系列能够满足当前汽车存储需要的芯片,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企业存储的需求;模拟芯片涌现出矽力杰、圣邦微、思瑞浦、芯海科技等新兴企业,但由于传统国际巨头的垄断性和用户黏性,模拟芯片领域市场占有率也极低;传感器领域中,传统的视觉传感器领域我国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超声波雷达这一传统技术领域也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微米波雷达基本上被国外垄断,激光雷达和国外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随着近年来企业行业创新的加速,中国把握新一代信息革命和技术革命的优势,有望在下一代汽车产业上获得“后发优势”。然而,在美国打压中国高科技行业的背景下,中国在汽车芯片领域的全球并购几乎难以通过,在关键设备、材料采购领域受到极大的限制,与领先企业的技术和商业合作也势必受波及,这将直接影响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发展正常进程。此外,受新冠肺炎疫情、下游汽车厂商备货增加、晶圆厂产能过载等因素的影响,汽车芯片陷入严重的短缺困境,极大地影响了汽车制造行业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尤其对我国正处于赶超阶段的汽车产业影响更甚。从2020年底开始,大众、福特、本田、丰田、菲亚特克莱斯勒、日产、戴姆勒、通用、沃尔沃等汽车厂商相继宣布由于芯片供应不足出现减产或者短期停产,国内汽车厂商蔚来等也宣布减产。尽管“芯片荒”对全球汽车厂商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和消费大国,在汽车芯片上的自给率只有2.5%,这将进一步蚕食我国汽车制造产业的利润,甚至直接影响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不利于汽车产业和芯片产业的长期发展。
我国目前在汽车芯片行业也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性的企业,但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芯片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生态链融入不足,难以形成大型的行业龙头企业来参与全球竞争。从2020年全球企业行业市场态势来看,丰田汽车尽管全球销量同比下跌11.3%,但依然有952.8万辆;排名第九的宝马汽车销量为232.5万辆;排名第十的沃尔沃汽车销量为66.2万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最大的汽车企业吉利汽车2020年销量(含沃尔沃)仅有210万辆;比亚迪2020年销量为39.46万辆。中国汽车企业小而散,难以形成诸如欧美日韩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集团,未能形成高度集中化的汽车行业竞争格局,自然而然也难以在知识、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形成领先优势,也就难以在推动汽车芯片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和承担这一行业的高风险,行业赶超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构建自主可控、体系完善的重型燃气轮机产业链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力量协同攻关
产业蓝皮书指出,重型燃气轮机是新一代利用天然气等进行能源发电与动力驱动的高科技设备装置,是21世纪乃至更长时期内能源洁净利用与高效热-功转化的关键核心装备。为弥补我国重型燃气轮机产业链的缺陷和短板,突破国际领先企业对我国燃气轮机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与封锁,进一步提升重型燃气轮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自主可控、体系完善的重型燃气轮机产业链,当前亟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与市场力量协同攻关
新时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新型举国体制,是在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利用举国力量集中攻关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推动重型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卡脖子”工程,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科研活动的自由创新,而是在国外技术封锁存在被“卡脖子”风险情况下的“后发赶超”。因此,有必要在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诸如“揭榜挂帅”等机制,集中力量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实施国家重大任务。一要充分发挥“中国燃气轮机产业创新联盟”的纽带与桥梁作用,加强国内高校院所、创新中心、动力集团、制造企业和行业用户等燃气轮机产学研用核心单位的联系沟通,协同构建项目式、矩阵型的攻关团队,形成协同高效、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形成研发、设计、制造、试验、维修和应用相结合的重型燃气轮机产业协同攻关体系。二要充分发挥中国重燃的引领协调作用,按照“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式”要求,以“科研工程化”为引领,搭建好重型燃气轮机设计建造一体化(AE模式)协同平台,集研发、设计、安装、调试与运维等全生命周期与各环节于一体,实现研发设计的可制造性,提高重型燃气轮机产业链、创新链的整体效能。三要更加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决定力量。重型燃气轮机新型举国体制应坚持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摒弃单纯的技术挂帅思想,要兼顾注重技术路线的目标实现和注重成本效益的商业利益,以市场化应用和客户认可信任为最终目标。
2.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完善自主创新体系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重工、美国通用电气等重型燃气轮机企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起步阶段,失去中国市场将迟滞上述国际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尽管重型燃气轮机技术被国际少数企业垄断,但我国燃气轮机企业存在诸多有利契机,仍然可以继续与国际先进企业保持密切合作。
除了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经验,构建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外,还要把握好智能制造、数字转型等时代契机,大力推进重型燃气轮机转型升级,积极将智能算法、增材制造技术等新兴产业技术融入重型燃气轮机设计制造一体化过程,从而为燃气轮机行业提供新的生产方式,降低设计与生产成本,不断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进而逐步构建重型燃气轮机设计制造的自主创新体系。
3. 释放更多政策红利促进重型燃气轮机快速发展
2012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启动了包括两机专项等在内的多项支持政策,持续推动重型燃气轮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但目前尚没有成熟的完全自主的重型燃机产品,尚未建立自主可控、体系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体系。一是建议国家支持政策由专项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适当拓展到采取财政、税收、金融、贸易等多元政策体系支持,多措并举释放更多政策红利,根据细分领域和任务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全面提升产品研制、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体系建设能力,加快推进燃气轮机产业自主创新发展,逐步实现进口依赖的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具有竞争力的重型燃气轮机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技术体系。二是建议支持采用自主知识产权重型燃气轮机发电企业的鼓励政策,继续实施好《依托能源工程推进燃气轮机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好重型燃气轮机重大专项的重点工程项目,有效扩大重型燃气轮机设计、研发等工程项目市场需求,在加快推进清洁能源生产的同时,为自主创新燃气轮机核心技术提供市场空间。
三、我国在新冠疫苗数量、品种、研发速度等方面展现出超强竞争力
产业蓝皮书指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现新冠疫苗自主研发的国家之一。我国新冠疫苗研发是充分运用新型举国体制,组织各方力量共同攻关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典型案例。从启动到获批,无论是新冠疫苗的数量、品种,还是研发速度我国都展现出超强竞争力。
1. 全饱和式研发技术路线
疫情发生初期,科技部对WHO公布的五条技术路线进行了全面布局。每条技术路线布局1~3个研发团队,正是这种全饱和式的底线思维研发战略才得以使我国自主研发疫苗成功上市。我国新冠疫苗研发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多种疫苗技术路线的研发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全球获批的12款新冠疫苗主要分为四种不同技术路线。中国有5款,覆盖了其中三种技术路线(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除了现有已获批的技术路线外,其他19款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覆盖了四种技术路线。包括重组蛋白7款、灭活病毒5款、病毒载体4款、核酸疫苗3款。
2. 政产学研合作加速疫苗研发进程
习近平在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指出,“要推进疫苗研发和产业化链条有机衔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新冠疫苗研发中,我国政府率先启动了包括疫苗研发在内的科研应急攻关项目,科研院所、企业、高校、医院、军队研发组织各方面作出迅速响应和开展有序并行的合作开发。在应急研发的产学研合作中,得益于新型举国体制制度优势,我国迅速整合多家科研平台,利用多学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以并行工程替代串行工程,在疫苗临床试验阶段超前布局和扩大产能建设。成功案例包括:军事医学院陈薇院士团队与康希诺共同成功开发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Ⅳ期临床)、中国科学院与智飞生物共同开发重组蛋白疫苗(Ⅲ期临床)、军事科学院与沃森生物和艾博共同研发的mRNA疫苗(Ⅲ期临床)、广东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高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的重组蛋白疫苗(Ⅱ期临床)、上海东方医院和斯微生物合作研发的RNA疫苗(Ⅰ期临床)、香港大学/厦门大学与万泰生物合作研发的病毒载体疫苗(Ⅱ期临床)。其中国际产学研合作研发的案例包括三叶草生物/GSK/Dynavax合作的重组蛋白疫苗(Ⅱ/Ⅲ期临床)、艾棣维欣/Inovio/国际疫苗研究所合作研发的DNA疫苗(Ⅱ/Ⅲ期临床)等。
3. 新冠疫苗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国际场合积极推进疫苗国际合作进程,并主张让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2021年8月5日习主席在新冠疫苗合作国际论坛上表示2021年中国将努力向全球提供20亿剂疫苗。截至2021年7月,我国对外捐赠疫苗超2600万剂。其中向南美洲国家出口近2.8亿剂,捐赠100万剂,向非洲31个国家捐赠了疫苗,同时还向埃及等发展中国家提供生产线。截至7月,国药中生和科兴中维向COVAX新冠疫苗实施计划(COVAX),由全球疫苗免疫联盟、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预防创新联盟共同提出并牵头进行,计划在2021年底前向全球提供20亿剂新冠疫苗,供应给“自费经济体”和“受资助经济体”。提供1.1亿剂疫苗。另外,中国新冠疫苗在各个国家或地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获批紧急使用,根据海关总署数据,截至7月底我国出口新冠疫苗和原液超10亿剂,人用疫苗出口货值483.8亿元(见图8)。
我国新冠疫苗主要向发展中国家出口,2021年1~7月我国新冠疫苗前五大出口国为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巴西、墨西哥和巴基斯坦,出口占比分别为12.4%、6.8%、6.8%、6.4%和5.9%(见图9)。以国药中生为例,新冠疫苗产品已在9个国家注册上市,103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批准紧急使用或市场准入,接种人群覆盖196个国家和地区;在阿联酋、塞尔维亚、摩洛哥、孟加拉国等国家的新冠疫苗分装和建设基地也在陆续投产。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新进展、新挑战
Ⅱ 国际篇
2. 美国产业政策调整及其影响
3. 欧盟产业政策调整及其影响
4. 日本供应链重组政策及其影响
5. 韩国产业政策变化及其影响
Ⅲ 产业篇
6. 汽车芯片产业链创新链竞争力分析
7. 大容量电池产业链创新链竞争力分析
8. 光刻机产业链创新链竞争力分析
9. 重型燃气轮机产业链创新链竞争力分析
10. 核心工业软件产业链创新链竞争力分析
11. 新冠疫苗研发产业链创新链竞争力分析
Ⅳ 区域篇
12. 京津冀产业链创新链竞争力
13. 长江经济带产业链创新链竞争力
14. 黄河流域产业链创新链竞争力
15.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创新链竞争力
16. 东北地区产业链创新链竞争力
Ⅴ 专题篇
17. 辽宁省工业产业链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18. 广东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阅读推荐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前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旗舰店购买
如需皮书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