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1年12月8日
中国儿童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共同发布了
《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21)》
儿童心理健康是全球普遍关注的健康问题,大约3/4的心理障碍出现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导致个人痛苦、造成家庭负担,也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我国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多发,且随年龄增长心理健康的风险不断升高,例如,2020年的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状的比例超过24%,且随着年级升高而上升。面对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不能只注重治疗心理疾病的症状,即等到问题出现后再去解决,还需采取更加积极的预防性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
研究发现,提升人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信念,减少病耻感,改善求助的态度,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人们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和态度,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被称为“心理健康素养”,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有利于及早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也是应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风险的有效措施。
心理健康素养是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能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采用国民心理健康素养问卷(简版)对于中小学生群体的调查旨在了解中国这一年龄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10~16岁群体的分析发现:
女生比男生心理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略高
蓝皮书指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存在差异,总体而言女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状况显著好于男生。同时两者在得分比例上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60分以下比例高于女生,而得高分者比例比女生更低。
五个维度上男女生间的差异也都是显著的,且均表现为女生总体上各个方面的心理健康素养要显著高于男生。以往有研究发现目前尤其是中小学阶段,女生总体比男生更早熟,在学业成绩上和学习动机上可能要高于男生。本次调查的结果与此发现一致,心理健康素养的性别差异可能反映了男女生在10~16岁这个年龄段内发展状况及一些与学习有关特点的差异。结果提示,更需重视提升男孩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
父母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家庭因素
本次调查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影响。随着父亲或母亲文化程度的升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也更高。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对于中小学生的儿童心理、家庭环境与养育、自杀预防、心理疾病预防与干预四个方面的知识掌握水平存在显著影响。家庭经济很宽裕时,中小学生在儿童心理、自杀预防、心理疾病预防与干预三个方面的知识水平更高。不过在家庭环境与养育的知识方面,更有优势的却是来自家庭经济状况中等和中下家庭的中小学生,在很宽裕和比较困难的家庭中,中小学生这方面的相关素养知识相对更低。这个结果也反映了家庭经济虽然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但也并非总是越宽裕影响越好。经济很宽裕时可能父母需要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子女从父母那获取的关于家庭环境与养育方面的知识也许反而更少。
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越高的中小学生抑郁风险越低、心理韧性越高,且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意愿和态度越积极
1. 抑郁
调查结果显示,当心理健康知识水平较高时,中小学生的抑郁症状会相对少一些。且不同心理健康知识得分组别间的抑郁的比例差异也是显著的。
2. 心理韧性
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和心理韧性也存在显著的关系,当中小学生有比较多的心理健康知识时,他们的心理韧性水平也相对更高,那些心理健康知识水平未达到60分的中小学生,心理韧性显著更差。
3. 求助意愿
总体上看,当家人或朋友出现心理问题时,中小学生对于求助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比较积极,倾向于建议家人或朋友去寻求帮助,超过一半(55.9%)的中小学生都态度鲜明地表示“肯定会”提出这种建议,不过当自己有心理问题时,态度稍微有所弱化,约有三成(31.7%)坚定表示“肯定会”去寻求帮助。
分析显示,心理健康知识得分不同的组别在求助心理健康服务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首先在建议家人或朋友求助上,心理健康知识得分高的中小学生态度更为积极,80分及以上群体中仅有不到4.6%表示不会建议求助,而在60分以下组该比例为7.5%。对于自己是否会求助的态度也是如此,心理健康知识得分高的中小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会更倾向于考虑求助,而表示不会求助的比例相对更低。
不同心理健康知识得分组的求助态度
图书推荐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