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乡村振兴蓝皮书:湖南乡村振兴报告(2021)》。
本书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基于湖南传统农业大省的省情,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为主线,对湖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研究。
2021年,七大成效呈现湖南“三农”工作新局面:一是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为动力,着力农业农村改革新突破。表现在:强化顶层设计,厘清乡村振兴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引领,推动乡村振兴有序发展;打通城乡要素流动“堵点”,农业农村改革纵深推进。二是以精细农业发展为突破口,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首要任务。表现在:坚持“藏粮于地”,保护耕地守底线;坚持“藏粮于民”,精耕细作增效益;坚持“藏粮于技”,科技支撑提效能。三是以“六个全覆盖”乡村建设为关键,补齐农村全面小康短板。表现在:推进农村通组道路全覆盖;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覆盖;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全覆盖;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推进农村“一门式”基层公共服务全覆盖。四是以绿色乡村为目标,逐步进入宜居宜业新发展阶段。表现在: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扎实推进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五是以乡村文化兴盛为方向,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内在动力。表现在:深入挖掘湖湘乡土文化资源;移风易俗,大力弘扬文明新风尚;乡风文明阵地建设不断深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六是以“三治融合”乡村善治为要求,探索农村高效能治理长效机制。表现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规范创新村民自治,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七是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原则,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表现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巩固脱贫成果,努力克服疫情灾情的不利影响;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保持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推进各项工作有效衔接。
五大现实难题挑战湖南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一是农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二是要素支撑明显不足,政府与市场关系明显不顺;三是绿色乡村发展理念不强,环境治理机制不全;四是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不够,因地制宜传承提升乡土文化不力;五是农民首创精神发挥不够,基层治理自主性不高。
六大对策建议推进湖南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一,建立区域农产品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全面优化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要建立“正面清单”“负面清单”的约束机制;突出优质高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优势与特色导向,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第二,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力”的有效衔接新机制,形成乡村振兴多元要素合力。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第三,构建减污治污长效机制,推进乡村“两型”发展。推进乡村垃圾减量化,打好农村污水处理组合拳,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第四,全面推进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引导形成乡风文明新风尚。第五,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建立农民广泛参与的治理机制。第六,全面健全乡村振兴的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工作队伍。
本书还以湖南洞庭湖地区的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及其典型县市为依托进行了调研,撰写了“三市三县”的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同时还撰写了湖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专题报告,等等,力图全面反映湖南乡村振兴的各个侧面图景。
一、 湖南以精细农业发展为突破口,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首要任务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湖南是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精细农业发展为突破口,做好粮食生产“大文章”。
1. 坚持“藏粮于地”,保护耕地守底线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遏制各类违法乱占耕地行为”。湖南省始终坚持“藏粮于地”,通过保护、建设、利用好耕地资源,夯实粮食生产根基,保护耕地守底线。
(1)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一方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现在“大棚房”、违建别墅、乱占耕地建房等基本得到遏制,全省落实粮食面积7132万亩,增长3%。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耕地质量。一是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落实中央和省级水利投资116.8亿元,开工率99%,开工建设2座Ⅱ等大(2)型水库,其中犬木塘水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省投资最大的单体水利工程。建成高标准农田391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在岳阳整市推进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金融保险创新试点。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970万亩,投入农田建设资金77.3亿元。二是重金属污染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力度持续加大。如期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年度任务,全面实行水稻“先检后收”和全过程闭合式监管,长株潭种植结构调整任务清零,全省500.78万亩中轻度污染耕地落实一项以上农艺措施,47.55万亩严格管控区退出水稻生产,保障了粮食质量安全。
(2)实现耕地资源利用最优化。在多年摸索的基础上,湖南省高档优质稻开发主推“早加晚优”、“稻油水旱轮作”以及“稻田综合种养”3种绿色高质高效模式。“早加晚优”模式即早稻推广加工型品种、晚稻推广高档优质稻,主要在长沙、汨罗、鼎城等24个县市区开展;“稻油水旱轮作”模式即推广一季高档优质稻搭配一季双低油菜,水旱轮作既用地又养地,主要在浏阳、桃源等13个县市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即因地制宜推广高档优质稻套养小龙虾、鱼,培育生态稻米品牌,主要在南县等3个县开展。调研发现,南县依托湖乡优势,利用平湖水网湿地众多的特点,在全县创新推广了稻虾生态种养模式,2020年的稻虾生态种养面积达到60万亩,综合产值达140亿元。
2. 坚持“藏粮于民”,精耕细作增效益
湖南始终坚持“藏粮于民”,把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生产供给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同时根据人多地少的省情,以精细农业为取向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种粮收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粮食产量、面积、质量三提升。湖南出台《关于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增强地方重农抓粮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132.1万亩、增长3%,产量603亿斤、增长1.3%,油菜种植面积稳居全国第一。省财政投入早稻集中育秧及早稻扩面生产资金6亿多元,早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增加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738个,推进农产品“身份证”、合格证和国家追溯平台管理,全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8.8%,居全国前列。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连续4年获国家考核评价“优秀”等次。二是生猪产能持续较快恢复。出台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的政策措施,省财政统筹资金1.2亿元用于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新增产能项目建设,创新开展生猪活体抵押贷款试点,生猪出栏量排名中部六省份第一、全国第二。生猪调出大县数位列全国第一。全年生猪出栏4658.9万头,恢复到2017年的76.2%。2020年末,全省生猪存栏3734.6万头,同比增长38.4%。三是“湘”字号品牌意识不断强化。重点打造“两茶两油两菜”(湖南红茶、安化黑茶,湖南茶油、湖南菜籽油,湘江源蔬菜、湖南辣椒)6大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省财政给予每个品牌1000万元营销资金支持。重点培育了“湘江源”蔬菜等6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和“湘赣红”等5个片区公用品牌。成功举办或组织参加第22届中部农博会、“国际茶日”、中国国际食博会等展销活动,全省农产品出口达117亿元,增长28.3%。
(2)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是狠抓产业发展。在长沙、常德和宁乡、安化、汝城、涟源等市、县实施“六大强农”行动。着重将粮油、畜禽、果蔬、茶叶、水产、中药材、楠竹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2020年全省十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产值达1.24万亿元,增长4.38%,其中畜禽、粮食、蔬菜等产业产值已超过千亿元。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9万亿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二是引导集群发展。按照“一县一特”“一特一片”思路,初步形成了“四带八片五十六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分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明确核心产区和辐射区。新认定307家省级龙头企业和156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打造了15家标杆龙头企业,永顺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形成示范效应,湘西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
(3)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持续推进。提高小农户参与度,全省家庭农场发展到6.7万户,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1.2万家,入社农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0.8%,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7.2万个,服务带动全省40%的小农户。益阳市探索推广水稻代育秧、代插秧、代收割、专业化服务、区域化布局、机械化作业等“十代十化”精细化、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培育发展了赫山区农田谋士农业服务公司、桃江县谷丰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等2800多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社会化服务。澧县锦绣千村农业合作社建立了农资采购配送、农业生产、农产品购销、资金互助四大服务平台,为周边区县29个乡镇的成员及农户提供粮食生产多个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10万余户,每年为农户节本增收1亿元以上。
3. 坚持“藏粮于技”,科技支撑提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湖南通过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效能。
(1)打造种业创新高地。湖南农业科研的最大优势在种业。全省积极构建“一体两翼多元”现代种业发展新格局,“一体”即打造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两翼”即打造国内良种繁育基地、海外杂交水稻种子产业基地,“多元”即打造杂交水稻核心种业基地、优质生猪种源保护基地、柑橘类品改基地、特色水产种业基地等。现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已挂牌成立,湖南省南繁科研育种园(陵水)即将建成。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1530.7公斤,创历史新高。
(2)打造智慧智能农机产业链发展高地。湖南是农机装备制造大省,拥有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农业领军人物,拥有隆平高科、唐人神等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拥有13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领域院士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全省建立农机推广服务“331”机制,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1.7亿元,同比增长94%。深入实施农机“千社工程”,开展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率达52.5%,提高了2个百分点,其中水稻机插率39%,提高了5个百分点,是“十三五”期间增幅最大的一年。
(3)打造冷链物流业建设高地。印发《湖南省冷链物流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关于促进冷链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规划建设5个10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产业片(带),新增中央投资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建设项目65个全面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工程。
二、湖南农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
当前,农业结构性矛盾依然是湖南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瓶颈。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产品品种结构与居民消费快速升级不相适应。湖南大宗农产品供大于求、特色优质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结构至今没有改变,粮、猪、油、茶、柑橘等在数量上全国排名在前,但是优质化、多样化和专用化的大宗农产品发展依然滞后,优质稻和高品质的猪肉、茶油、名茶、水果等农产品生产与人们消费需求尚有一定差距。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各地农业的重心仍然在第一产业,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业发展缓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大多没有留在农村。如南县是小龙虾大县,但小龙虾加工企业只有一家,大部分都是以鲜货上市,使得小龙虾丰收年份价格低;优质的稻虾米大部分仍以常规大米加工、销售为主,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影响了农民收入增长。三是产业区域结构同质化较严重。湖南区域资源禀赋特色明显,气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全省通过“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措施,推进了农业产业的特色化发展。但在具体产业发展中,有些产业一哄而上,在全省无序全面推广,造成了区域主导产业结构同质化问题。如茶叶全省几乎每个县市区都有,柑橘、油茶、黄桃种植遍布全省,水稻、生猪全省品种差异不大。产业结构同质化一到丰产就同质竞争,导致价格上不去,即使增产也不能增收。
农业结构性矛盾严重影响了农业的效益,最终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有四大类,即生产经营收入、劳务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近年来,宏观经济波动、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了农民工外出务工,降低了农民的劳务收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未解,乡村金融与乡村投资市场发展不充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长不快;加上国家财政调整,转移性收入增长缓慢。所以,农民的经营性收入是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而由于农业结构性矛盾,加上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生产经营收入难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保障,农民增收形势依然严峻。
三、应构建减污治污长效机制,推进湖南乡村“两型”发展
推进乡村“两型”发展是湖南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格局必须确立的新目标。推进乡村“两型”发展需要在巩固“两型社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闯出湖南的新路子,进一步彰显湖南新担当、展现湖南新作为、谱写湖南新篇章。
1. 推进乡村垃圾减量化
垃圾处置要彻底,分类减量是前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置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整治农村脏乱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力举措。一是探索源头上减少乡村垃圾。对一次性塑料包装、农膜等无法降解环境污染产品的进村入户予以从重从严控制,确保乡村环境污染从源头上得到根治。二是调动农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按照垃圾分类处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要求,探索建立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管理制度,开设“可回收垃圾兑换超市”,村民可使用积分在农村淘宝上购买商品,激发村民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进乡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2. 打好农村污水处理组合拳
乡村美不美,重点先看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污染防治攻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是补齐乡村污水处理管网短板。连通“血管”,不再让乡村污水处理设施“各自为战”,尤其是针对农村集中居住点加强建设,变“留白”为“补白”。二是努力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采取“政府补一点,集体出一点,村民筹一点,外出乡贤、企业捐一点”等筹资方式,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长效运行提供有力的财力保障。三是引进技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促进环保企业专业化运营、常态化运营。
3.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
提高农产品品质必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必须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一是改变传统的面源污染治理思路。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污染物排放减量化,控制污染物增量。联合科技、环保、工商等部门共同监管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技术指导以及畜禽和水产养殖管理。二是精准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存量。科学分析各地农业面源污染存量的来源和种类,运用信息技术掌握存量农业面源污染物空间分布,根据农业面源污染物种类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提出科学的治理方案。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测与评价。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4. 持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乡村绿化美化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是乡村绿化美化的受益者,积极向农民传播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绿化美化的重要意义,引导农民在自家房前屋后进行绿化美化,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村庄公共空间绿化美化,增强村民绿化美化责任意识。二是因地制宜选择绿化美化方式。每个村庄地形地貌、风俗习惯等自然和人文条件存在差异,要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绿化美化品种选择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农业生产特色,不宜引进一些不适合当地种植的“洋品种”,避免造成水土不服,影响绿化美化效果。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湖南2021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破解的现实难题
三、 开创湖湘特色乡村振兴新局面的基本对策
Ⅱ 区域篇
2. 岳阳市2021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3. 常德市2021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4. 益阳市2021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5. 湘阴县2021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6. 澧县2021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7. 南县2021年乡村振兴研究报告
Ⅲ 专题篇
8. 湖南省村镇银行2021年研究报告
Ⅳ 案例篇
9. 临湘市桃林镇东湖村调研报告
10. 桃源县漆河镇华岩河村调研报告
11. 保靖县清水坪镇夕东村调研报告
12. 益阳市赫山区米香村大米加工业调研报告
13. 长沙县开慧村新乡贤调研报告
14. 后记
阅读推荐
点击文末下方“阅读原文”即可前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官方旗舰店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