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终于等到!中国第四大城市群来了
来源:布鲁布客  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21-10-28

  文|凯风

  城市群“第四极”终于来了。

  近日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这是继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区域战略,成渝地区有望成为我国第四大“城市群”。

  成渝协同发展,未来空间有多大?

  1.成渝经济圈,为何能晋级“第四极”?

  成渝是典型的双子星城。

  与广深、济青、沈大、杭甬、福厦等双子星城相比,成渝最为特殊,横跨2个省份,且涉及2个国家中心城市,又是2个常住人口破2000万的超级都市,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显得与众不同。

  从经济体量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全国中的分量,仅次于长三角、京津冀和大湾区。

  根据规划,成渝经济圈囊括重庆27个城区及开州、云阳部分地区,以及四川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除平武县、北川县)、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除万源市)、雅安(除天全县、宝兴县)、资阳等15个市。

  这一区域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

2

  从战略定位来看,成渝被冠上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前缀,体现了其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根据规划,成渝地区要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从区位优势来看,成渝已经成为我国四大“极”之一,且荣膺4大国际性综合交通集群之一。

  根据年初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在国家交通网络上,成渝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并列为四极,由此构成6大主轴、7条走廊、8条通道。

3

  同时,成渝地区还是承载国家战略最多的区域之一。

  从最早的西部大开发到一带一路,从长江经济带到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在其中都有一席之地。

  所以,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视为城市群“第四极”,并无太多争议。

  2.与“前三极”相比,“第四极”有何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均为世界级城市群,而成渝经济圈的定位主要着眼于“全国影响力”。

  根据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相比而言,三大城市群均着眼于“世界级”。比如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为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等。

  战略定位的差异,说明在我国19大城市群中,有且只有三大世界级城市群。

4

  第二个不同是,成渝虽然已是西部经济重镇,但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仍旧离不开国家政策和补贴的倾斜。

  正如规划所言:

  成渝地区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

  长期以来,川渝地区拿到了大量转移支付,有力支撑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

  所以,这就更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性。

  成渝作为西部最大的两个中心城区,如果能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崛起,那么不仅有利于川渝两地的发展,更能成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支撑力量,进而产生全国影响力。

  第三个不同是,在“双循环”时代,成渝地区有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更不乏成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可能。

  川渝地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市场庞大,在“国内大循环”布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作为“网红城市”,重庆、成都新兴消费业态均相对发达,有望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地。

  而内陆开放高地,听起来有点违和。一般来说,沿海城市才是开放高地,内陆地区远离海港,靠什么成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改变这一切的,是三大国际大通道的打通。

  第一个是西部陆海通道,使得川渝通过广西的港口与世界直接连接在一起;

5

  第二个是中欧班列,让成渝得以通过陆路大通道直通欧洲。数据显示,成渝两地合计的开行量接近5000列,占全国开行量的40%,同比增长近60%,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万列,位居全国前列。

  第三个是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成都已经建成双机场,而重庆也在研究新机场建设,两地的货邮吞吐量均位于全国前列。

  3.重庆、成都,谁的定位更高?

  在规划上,重庆、成都各有侧重、互有分工,合作远远大于竞争,定位并无高下之说。

  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

  成都: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门户枢纽,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

  可见,重庆的侧重点在于制造业、金融、交通,成都的侧重点在于区域经济、科技、文化等,两城的共同点在于国际门户枢纽和国际中心城市等。

  这是否意味着,两城只能局限于自己的定位,而不能融合发展?

  显然不是。

  先看制造业,重庆汽车、电子等制造业发达,但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也是万亿级。所以规划明确提出“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地”。

6

  再看金融,虽然“西部金融中心”花落重庆,但成都也曾多次提出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设想。

  其实,两地金融实力不分伯仲,而且优势不同,存在互补空间。

7

  重庆拥有众多大型金融机构区域总部,且小贷、信托等行业发展优势突出。

  成都金融底蕴深厚,世界上第一张纸币、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全国第一个股票场外交易市场都诞生于此,加上区域优势、总部经济的存在,资金流汇集,双城合作空间充足。

  至于交通,重庆、成都都是国际交通枢纽,且成都是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两城都有打造西部地区国际交通枢纽的实力。

  当然,规划对重庆寄予厚望:

  推进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规划研究重庆新机场建设,提升重庆国际枢纽功能。

  至于科技和文化,成都拥有一定领先优势。成都名校林立,高等教育实力位居全国前列,而历史悠久,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在这方面可以起到更大的引领作用。

  但事实上,规划明确提出:

  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

  总之,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点在于“合作”,而非竞争;需要的是“一盘棋”思维,而非反向而行。

  4.成渝之外,哪些城市获得政策红利?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除了成都、重庆两座城市之外,还囊括了四川省德阳、绵阳、南充、宜宾、达州、泸州、遂宁等14个市。

  在双城经济圈,成都、重庆可谓双雄并立。但在两大中心城市之外,暂不存在能与此匹比的第三个中心城市,GDP总量第三高的绵阳刚突破3000亿元,不到成都的1/5、重庆的1/8。

  这些非中心城市的未来如何?

  其一,德阳、德阳、眉山被纳入成都都市圈。

  近水楼台先得月,成德眉资同城化已经成为重点发展方向,与之相关的轨道交通互通、产业转移与协作,都已在路上。

  其二,绵阳、乐山、南充、达州、宜宾、泸州以及重庆万州、黔江等,被赋予建设区域中心的重任。

  四川地域广阔,成都作为强省会,固然光彩夺目,但也无法辐射到所有地区。所以,四川省规划了多个区域中心城市。

8

  来源:四川省十四五规划纲要

  根据规划, 把绵阳、乐山打造为成都平原区域中心城市,支持万州建设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支持南充、达州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支持宜宾、泸州建设川南区域中心城市。

  在重庆市域内,支持万州建设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支持黔江建设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

  其三,德阳的重大装备,宜宾泸州的白酒优势,绵阳的大院大所等均获规划关注。

  根据规划,推动成都、德阳共建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

  这背后,成都德阳领衔的高端能源装备集群,荣膺25个先进制造业“国家队”名单之列,德阳的能源装备产业实力全国首屈一指。(参阅《制造业“国家队”官宣!21城成为最大赢家》)

9

  同时,规划指出,发挥宜宾、泸州白酒品牌优势。贵州和四川,是我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宜宾、泸州均有享誉全国且市场占有率不低的知名品牌,如何做大白酒产业同时助力新消费,值得关注。

  至于四川第二大城市绵阳,则与成都、重庆共同担起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重任。

  规划提出,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鼓励大院大所发展孵化器、产业园。

  绵阳虽然相对低调,但这里聚集了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为代表的18家国家级科研院所、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一五”以来累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4项。

  绵阳在科研院所方面的优势,得益于“一五建设”的布局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产业转移。如今,绵阳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电子信息、汽车、科技服务等产业蓬勃向上。

  所以,做大成渝双城主核之外,川渝地区不乏产业优势突出、地域特色鲜明的副中心城市。

  做强中心城市,做大副中心城市,打造更多增长极,这也是川渝地区协同发展的题中之义。

  图书推荐

  《四川蓝皮书》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主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一部大型经济社会类专业书刊,具有史存性、工作性和实用性的特点,重在全面反映和总结全省上一年度经济社会运行轨迹和态势,指出各经济和社会领域发展不足。

  2021年《四川蓝皮书》侧重对四川省经济运行总体状况、各重点行业、社会发展态势、天府新区进行介绍分析与预测,从而成为展示四川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阵地”和“窗口”,为推动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天府新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

10

  2021年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本书以新时代四川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新要求、新机遇为背景,以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主要目标,对四川省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年度分析。本书以专家的视野,从专业的角度,用最新的数据,对新时代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走势进行分析和预测,旨在构筑四川经济发展研究平台,打造四川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队伍,充分整合全社会各种资源,为四川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为国家西部发展战略、国家向南向西开放战略服务。

 A 

  四川社会发展报告(2021)

  本书以城乡基层治理为主题,以四川省各个地方在城乡基层治理不同面向的经验与挑战为核心研究内容,试图呈现在多元的社会形态与差异化的发展阶段下城乡基层治理内涵的多元面向与经验做法,并从典型案例入手,全面、系统地描述了四川城乡基层治理的现状、经验与未来挑战。书中聚焦城乡基层治理,试图以客观描述的方式,全面地呈现四川省城乡基层治理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与发展格局,为读者提供四川省城乡基层治理的基础性学术资料。

 B 

  四川农业农村发展报告(2021)

  本书以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四川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为主线,由总报告、专题篇、案例篇三个部分组成,包括四川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总体概况以及2021年四川农业农村发展的预测与展望,重点反映四川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实践经验,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路径和有效体制机制,是一本比较全面展示四川农业农村发展重要研究成果的年度蓝皮书。

 C 

  四川生态建设报告(2021)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对四川生态建设的主要行动、成效和挑战等进行了系统评估与总结;探讨了自然保护地生态廊道建设、大熊猫和雪豹等旗舰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区协同治理等热点话题;聚焦四川大熊猫保护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践,深入剖析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挑战、实现方式、经验和启示等;从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林草资源治理等方面,阐述四川省在生态环境污染防治领域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建设、土地资源管理、投融资体系、流域生态补偿绩效评估等前沿问题进行了探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