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1-10-08

  2021年9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这是该皮书的第7册。

  青少年互联网运用是当代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网络强国和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书是“中国未成年人网脉工程”子项目“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重要成果之一。调查自2006年启动,截至2020年1月共完成十次全国抽样调查。本年度青少年蓝皮书基于第十次调查数据和有关专项调查研究,对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的最新现状进行了报告,对疫情中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此外,本书还对北京和广东未成年人网络运用进行了报告。

  互联网已深深融入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之中。身处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应该进一步思考和重构我国“青少年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一是,未成年人的网络行为和认知已经与数字时代深度嵌套在一起,未成年人如何更好地实现数字化生存将是未来关注的焦点;二是,青少年是网络强国的生力军,是网络文化的参与和创造者,在网络空间赓续传承着中华文化;三是,成长在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不仅需要社会的保护,更需要肩负新时代网络强国的担当,应以积极的眼光用发展促保护,为网络强国建设打好坚实基础;四是,网络素养已经成为青少年必备的生存技能、成为数字时代的公民素养,因此网络素养的培育已经由青少年扩展至全民。因此,本书确立了将未成年人网络运用与网络强国、网络文化和网络文明联系在一起并置于中国情境中进行分析和观察的研创方向。

  本书的主要研究发现包括:①城乡未成年人网络认知态度及行为差异明显,农村未成年人遭遇网络安全问题的比例更高;②未成年人首次触网的年龄不断降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使用率不断提高,娱乐过度、网络成瘾等问题依然突出;③视频类App最受留守儿童欢迎,未成年人网络充值等网上消费较为普遍;④青少年人群接触编程的年龄呈现逐年走低趋势;⑤未成年人在线学习时间不断加长、内容参差不齐;⑥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社群具有明显的分众化、个性化、多元化、“因人(物)聚群”的特点,存在娱乐化、圈层化、群体极化、非理性消费等问题;⑦互联网一方面便捷地满足了青少年社会化需求,另一方面也带来不良内容影响、身体素质下降等问题;⑧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总体水平不高,易受到个人、家庭、学校等的影响;⑨网络欺凌、未成年网红、短视频沉迷等成为未成年人网络运用的新问题。

  本书的主要建议包括:①从传统的管控模式向多方协调系统规治模式转变,明确厘清各方责任,加强协同创新;②加强对在线教育平台和教学内容的治理改善;③“限制”和“赋能”并重,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完善青少年模式;④积极构建未成年人网络社群参与的政策协同联动机制,履行好平台管理职责,压实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⑤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需集结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制定行动计划、构建教育生态系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提升全社会网络素养;⑥加强对个人信息泄露、网络依赖、数字鸿沟、未成年网红等问题的研究治理。

  1.通过不同主体共同努力,提升青少年群体的数字公民素养

  蓝皮书指出,树立数字公民意识,了解网络世界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使用基本技能,内化网络公民价值观,扮演好数字公民的角色,实现在数字世界的全面社会化进程,这一切既有赖于政府的顶层设计,也仰仗于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鉴于此,蓝皮书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从网络素养到数字公民教育的转向。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对青少年互联网应用的国家认同和民间认知及社会驱动已经大大领先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信息素养-网络素养-数字素养的“三步走”路径,我国依然停留在信息素养和网络素养阶段。这要求我们必须放眼世界,科学对标,着眼于未来青少年作为网络空间竞争的主体,将数字公民教育纳人基础教育体系。发挥我国强大的国家主导和集体动员能力,实现数字公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建立国家-社会的数字公民教育协同体系。在数字公民教育推进中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学校、互联网企业等社会的自发力量。国家要帮助青少年更加深刻地认识数字主权与数字安全,同时培养他们在互联网空间的未来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互联网建设。国家要针对不同数字公民教育资源分布的实际及普遍需求的基础,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地制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数字公民教育发展战略及工作计划。

  第三,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框架。当前的数字素养框架内容相对比较复杂,不利于普及推广。应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素养框架,强调简洁性与易操作性。

  第四,利用媒体宣传,提升数字公民认知普及水平。数字公民教育尽管在国际领域已有一定的发展经验,但对于我国,尤其是公众而言,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应利用专家、媒体等多种渠道,推动数字公民认知。

  2.留守儿童中的网络充值现象不容忽视

  调查数据显示,有约1/3的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在互联网的使用过程中参与过网络充值活动,留守儿童使用网络付费充值功能呈现低龄化趋势。在进一步的深度访谈中发现,各年龄段留守儿童的网络充值主要是游戏充值,其次是视频软件会员充值和直播打赏。很多小学生已经有过游戏充值的经历,不过充值金额较小。高中及以上年龄段的留守少年互联网充值的类别更广,包括但不限于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视频软件会员充值,付费小说充值等,且充值金额较大。

  考虑到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家庭监管的不到位,另一方面是自有手机拥有率的提升使得在互联网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不理智消费的情况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中更容易发生。大多数留守儿童正处于世界观尚未形成的阶段,对于自身欲望的控制力不强。面对网络上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一时间很容易迷失自己,有的短时间内可能会将自己的生活费、学费投入互联网,更有甚者可能会偷偷绑定父母的银行卡,不断进行充值、直播打赏等。

  调查显示,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网络充值活动的参与程度最低。进一步的深度访谈表明,一方面是因为相较于年龄更小的小学生,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已经有了初步的理性消费意识,面对网络中的充值活动更加冷静克制;另一方面,相较于在金钱方面拥有更多自由支配权的高中及以上阶段的留守青少年,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拥有自由支配的金钱额度较小,不足以支撑其进行过多的网络充值活动。

  3.未成年网红利弊存争议,需在法律政策中细化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条款

  蓝皮书指出,当下,未成年网红的利弊尚存争议,无法达成明确禁止的共识。对于未成年网红的引导与规制不是单方面的,一方面需要对未成年人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另一方面,需要对家庭、学校等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环境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规制。未成年网红涉及的不是单一问题,需要社会整体的规制。

  对未成年网红现象的引导,需要从监护人的反思和教育开始。在家庭层面,家长需要具备“数字家长”应有的觉悟。新未成年人保护法指出:儿童在网络中被消费和利用,在追责平台的同时,还需要教育、监督家长、使其履行数字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胁迫、引诱、教唆、纵容、利用未成年人从事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活动。家长应维护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力,树立法治意识;刻意以吸引眼球的吸金方式育儿,是自身网络素养和法治观念缺乏的一种表现。社区和学校可提供相应的家长辅导课,提升家长的网络素养,抵制“啃小族”现象。家长自身不应以牟利为目的育儿,榨取未成年人的经济价值。

  应在社会中形成规制合力,各界要达成共识。媒体平台应担负责任,强化监管技术手段,遵守法规,落实责任,限制未成年网红超速发展,规范相关市场。此外,主流媒体需要发挥监督的作用。此外,平台要加强内容审核。政府层面,需要从政策发布、政府监管、教育规范等多个角度,有效控制青少年群体中的直播。特别是对可以签约未成年人的童模公司、网红培养公司等,严格加以监督。目前媒体市场鱼龙混杂,网络管理不能寄希望于直播视频平台自我规范,需要在法律政策中细化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条款,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实施。

 

  · 精彩目录 ·

Ⅰ 总报告

1. 赓续网络强国重任 建设适宜未成年人成长的互联网生态——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

Ⅱ 分报告

2. 中学生互联网运用状况

3. 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认知态度及行为

4. 农村留守儿童互联网运用及网络素养状况

Ⅲ 热点报告

5. 疫情期间未成年人在线学习状况

6. 未成年人网络欺凌现状

7. 未成年人网络主播现状

8. 短视频类服务使用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Ⅳ 网络社交

9. 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社群状况

10. 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11. 应对互联网风险的未成年人社会心理建设

12.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状况

Ⅴ 网络素养

13. 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与科学素养

14. 数字公民教育的国际发展状况

15. 青少年在线编程教育状况

Ⅵ 区域报告

16. 北京小学生群体互联网运用现状

17. 广东省未成年人网络运用和行为特征

Ⅶ 附录

18. 未成年人与互联网发展大事记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

  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B

  如需《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