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广东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1)》。
“十四五”期间,广东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全过程、全方位、高水平和高站位地走在全国前列。城市与乡村只有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才有可能最终实现城乡互促共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在前列。城乡融合将使广东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进一步发挥比较和竞争优势。高质量的城乡融合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必要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统筹推进实施城乡融合战略,也是广东独有的光荣使命。城乡融合发展事关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从“统筹城乡发展”到“城乡发展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既反映了中央政策的一脉相承,又充分体现了对城乡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这意味着中国的城乡融合事关中国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链条是否紧密和牢固。
蓝皮书首次从城乡经济融合、人口融合、社会融合、空间融合和城市生态环境融合等方面发布了广东省全境城乡融合指数。2020年广东城乡融合综合指数只有0.582,与广东省城镇化率71%的水准具有明显落差,说明广东省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特征化”事实,城乡失衡和区域差距成为广东省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正视和加以解决的短板。
蓝皮书阐明了在“总书记关切”下,广东明确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增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以及在新时代开启广东城乡融合新篇章。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决定着工业化质量和现代化的高度,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两者的相互协调,促进与统一。广东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抓住战略机遇期,提出并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利用各地区位和要素禀赋特点,构建起具有比较优势明显的城乡产业结构和内外循环的经济体系,补短板、调结构、强基础、抓落实,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和国有资本下乡,在塑造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机制,构建具有内生动力的农村金融体系等方面,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广东样板”。
1.广东省具备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蓝皮书指出,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全国经济大省、外贸大省,2020年广东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10760.94亿元(2019年为10767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2019年为6.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417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3651美元),增长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029元,比全国均值高出约900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02万亿元(2019年为4.27万亿元),占全国的10.3%。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769.99亿元(2019年为4351.26亿元),比上年增长9.6%,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3%(2019年为2.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3450.17亿元(2019年为43546.43亿元),比上年减少0.2%(2019年为4.7%),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9.2%(2019年为33.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2540.78亿元(2019年为59773.38亿元),比上年增长4.6%(2019年为7.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6.5%(2019年则为63.8%)。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3∶39.2∶56.5(2019年为4.0∶40.5∶55.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即使在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广东经济仍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经济结构日趋合理,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区域发展差异仍十分明显,核心区如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质量、产业链高度和现代化程度直逼世界先进经济体,而粤北、粤西,甚至粤东某些区域与珠三角地区相比,城乡不同步,产业不协调,发展不平衡特征非常鲜明。2019年,珠三角核心区经济总量占全省的80.7%(比2018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东翼、西翼、北部生态发展区分别占6.4%、7.1%、5.8%。外向型经济是广东经济优势和特点,但在美国挑起的贸易摩擦、科技摩擦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2019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14万亿元,占全国31.55万亿元总量的22.6%,同比下降0.2%。广东外贸依存度为66.35%,外贸对GDP的贡献率近年来持续下降,2019年降至14.23%。
图 2 广东特色的城乡融合着力点
抓住推行“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循环互相促进”战略时机,补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短板,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自生能力,运用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分析技术构建农村数字经济,打通生产、销售诸环节,赋能赋权,创新农业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信贷能力,发挥各功能区比较优势,优化城乡产业结构,用有为政府之手弥补市场功能短板,用有效市场内在要求提高有为政府决策效率,解决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堵点问题和痛点问题,实现城乡深度融合。图2显示广东特色的城乡融合着力点。
目前,广东已处在城镇化发展中后期,在城乡二元结构仍很明显的情况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位居全国各省第一(见图3),足见广东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总量之大、水平之高的同时,经济强劲发展中的结构差异性、区域差异性和城乡差异性仍十分明显(见图4、图5)。也因此,广东省具备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条件。
图 3 广东省居住和户籍城市化率变动趋势
图 4 广东城乡恩格尔系数比较
图 5 广东 (除深圳) 城乡居民收入比
2.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蓝皮书指出,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短板在粤东西北。在珠三角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土地占全省70%、人口占全省50%的粤东西北人均GDP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广东第一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加快城乡空间联动发展是解决粤东西北落后问题的根本之策,粤东西北不发展起来,全省发展就是不全面、不协调、不充分的,广东现代化取决于粤东西北现代化。因此,在广东总定位总目标指引下,加速形成从沿海沿江到粤东西北的内陆提升线,是解决全省空间联动创新的关键。可以预见,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格局下,加快粤东西北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不仅需要把珠三角这一个增长极继续做优做强,还需要把粤东西北培育成新的增长极,培育粤东西北发展的新型空间结构,共同支撑广东省经济长远发展,确保广东形成改革开放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率先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双转移”的推进及大项目的落地、“双区驱动”带动,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给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带来新机遇,将为广东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城乡融合发展营造一个新型空间并创造新的辉煌。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世界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湾区”、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内的海岸带地区。我国由于都市圈、城市群能产生更高的集聚效应和更高的要素生产率,因此,今后十年中国70%~80%的经济增长潜能都将来自这一范围,“一核一带一区”空间战略肩负重大使命,是广东在新时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有利于服务全国新发展格局战略,也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百年大计。“一核一带”地区集聚了9819万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85.2%。可以预见,“一核一带”地区的人口还会大量增加,“一区”将享受发展红利。广东建设“一核一带一区”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形成适合广东自然环境的新型城镇化体系,这一体系的重要特征就是广东人口特别是北部生态发展区的人口,逐步向大都市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县城、中心镇村集聚。
3.构建新型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将成为广东城乡一体化关键
蓝皮书指出,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东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构建一整套新型体制机制,从顶层设计上确保城乡融合发展。这就必须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双向互动,形成城乡融合政策新机制。
珠三角地区对标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加快理顺经济发达镇、城中(郊)村等管理体制,推进镇村融合,支持都市区优化升级和高端功能集聚。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地区全力打造新增长极,着重推进中心城区、县城扩容提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稳步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北部生态发展区围绕打造重要生态屏障,合理引导常住人口向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中心城市和城镇转移,推进城区、开发区点状集聚开发,发展与生态功能相适应的生态产业,促进城乡共同形成生态资源优势。推动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体的空间动力系统和以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的空间保障系统。科学制定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构建协同发展机制。促进都市圈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城乡同城化发展,率先推动统一市场建设、基础设施一体高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增强都市圈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都市圈城镇化发展质量和城乡融合水平。要建立健全稳定高效的制度体系,规范引领珠三角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变革入手,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发展之路;坚持政府主导而不包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行为激励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高效制度构建和治理效能提升。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制度体系,保护利用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发挥完善制度体系对环境治理、经济发展、城乡融合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广东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
一、 “总书记关切”下广东开启城乡融合新篇章
二、 “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下广东城乡融合发展新实践
三、 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指数:观察与研判
四、 广东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五、 广东走向全面现代化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Ⅱ 要素配置篇
2. 2020年广东城乡人力资源流动报告
3. 2020年广东省土地流转成效与流转模式创新报告
4. 2020年广东工商资本下乡发展报告
5. 2020年广东大力推动科技资源下乡报告
6. 2020年广东生态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报告
Ⅲ 产业升级篇
7. 2020年广东科技助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报告
8. 2020年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报告
9. 2020年广东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报告
Ⅳ 空间发展篇
10. 2020年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城乡融合大格局
11. 2020年广东都市圈与核心城市加速城乡融合发展
12. 2020年广东“双循环”背景下区域差异化推进城乡融合
Ⅴ 公共基础篇
13. 2020年广东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发展报告
14. 2020年广东城乡融合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报告
15. 2020年广东城乡社会保障发展报告
16. 202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工作进乡村发展报告
Ⅵ 城乡治理篇
17. 2020年广东完善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报告
18. 2020年广东乡风文明赋能乡村治理报告
19. 2020年广东建构市域善治体系报告
Ⅶ 理论与案例篇
20. 广东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拐点选择
21. 基础设施先行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南方电网模式
22. 文化赋能城乡融合的茶山“四新发展”模式
23. 工业化牵引下城乡融合发展的黄埔模式——透视广州市黄埔区以工业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24. “四行”并重系统推进城乡融合的电白“沙琅模式”
25. “三位一体”髙水平城乡融合的蕉岭样板——蕉岭以高水平城乡融合促进高质量乡村振兴
Ⅷ 附录
26. 广东城乡融合大事记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
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如需《乡村振兴蓝皮书:广东城乡融合发展报告(2021)》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