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1年7月1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1)》。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当前破解北京科技成果在津冀落地难、区域产业协同难的关键所在,也是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推动京津冀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
本年度“京津冀蓝皮书”紧扣“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这一主题,构建了基于比较优势和关联基础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分析模型,从区位关联、政策关联、产品关联和技术关联四个方面对融合模式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京津冀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行识别,对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的融合成效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创新扩散效应、创新扩散路径和创新中介发育状况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政策工具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体制机制创新、关键环节再造、重点领域发力、空间节点支撑等方面提出了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实现路径与关键举措。
“京津冀蓝皮书”是京津冀三地作者通力合作的智慧成果。作者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天津行政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本报告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京津冀发展报告(2021)——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研究”(20JCB080)、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区域治理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17ZDA059)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研究——基于社会资本、区域创新及创新效率的视角”(9212002)的阶段性成果,也是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首都高端智库)、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资助成果。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指出,“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京津冀三地间要实现产业协同,则需要在空间维度上重新考虑三地的产业空间布局,使得京津冀三地能够基于自身比较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协同紧密、资源共享、深度嵌套的产业发展格局。北京发展高精尖产业需要完善的产业链加以支撑,受资源及发展空间所限,北京在自身范围内难以构建链式发展的产业体系,必须依靠津冀共建完善的产业链,同时津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北京的创新引领。现实中,产业梯度较大是制约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融合的关键因素,如何破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是突破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关键时期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推动京津冀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和新动力,也是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北京依托自身强劲的创新动力,辐射带动津冀两地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关键举措,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持续推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十四五”时期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技术领域,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平台,支持京津冀三地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同时建设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队伍,是实现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过程中需要把握住的未来趋势。
蓝皮书对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具体结合产业链的形成及演化规律,从城市群内产业链中关键节点的空间布局情况、产业链中关键节点行业的比较优势来源、城市群内产业链的演化特征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蓝皮书研究发现:沧州、保定和邢台是京津冀城市群内制造业产业链核心节点较多的区域;天津、唐山、张家口、承德比较优势行业的形成与区位条件存在紧密关联;沧州的产业政策优势对其产业链中关键节点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同时,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过程中也面临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产业链中以技术创新获得比较优势的“强点”部门占比偏低。
从具体行业部门来看,京津冀城市群排名靠前的比较优势行业中技术优势导向的行业占比较低。企业新型实用专利数在京津冀城市群比较优势行业中呈倒金字塔型分布,即在所有比较优势行业涉及企业当中,头部较少几家企业掌控着近一半的新型实用专利。这反映了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中以技术优势为导向的关键节点占比仍然偏低,产业链中绝大部分关键节点仍以非技术优势维持行业的相对竞争力。从具体空间载体来看,邢台、邯郸、衡水和承德比较优势行业的技术成果存量相对较低,这些城市比较优势行业部门的户均新型实用专利拥有量均不足1件,在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些城市的比较优势行业获取行业内技术成果的相应渠道不够畅通。
第二,小部分城市的产业链完整度呈下降趋势,导致原有产业链内部间的行业距离拉长。
在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中,除石家庄和保定的比较优势行业门类有所减少外,其他城市的比较优势行业门类均有所增加。2015~2019年,石家庄和保定产业链中部分区域的关键节点密度有所降低,具体表现为产业链中优势行业间的距离拉长,直接关联的优势行业部门数量下降明显。石家庄的产业链演化过程中第二产业比较优势行业部门的行业距离有所拉长,保定的产业链演化过程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较优势行业部门的行业距离均呈扩大趋势,配套行业的消失对剩余比较优势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三,京津冀城市群内大部分城市产业链中关键枢纽型节点缺失,不利于末端比较优势行业的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发展过程中,一些“支链”中的枢纽型比较优势行业缺失较为明显,这些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分叉点”的缺失不利于处于“支链”末端的比较优势行业的长期发展,进而成为影响整条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卡点”。从2015~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产业链演化的实际情况来看,早期“支链”中缺乏的枢纽型节点行业尚未得到有效补齐。相较于解决创新链中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补齐产业链中“支链”的缺失行业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关键在于各方能否引进这些缺失行业部门,并将其嵌入产业链当中,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内行业关联,强化并提升原有产业链的竞争力。
第四,京津冀城市群内节点城市发育不足,大部分城市产业链与创新链发展偏离度较高。
相较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部门复杂网络和创新部门复杂网络中的节点城市占比偏低。若某个城市在产业部门复杂网络中与其他城市存在产业关联关系的数量远大于(或远小于)该城市在创新部门复杂网络中与其他城市存在产业关联关系的数量,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城市产业链发育度与创新链发育度的偏离情况。与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对比来看,京津冀城市群内产业链与创新链发展偏离度较高的城市数量较多,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第五,京津冀城市群内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的区际差异显著,存在两部门高度分离现象。
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协同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梯度分化趋势,并且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同成效较好城市与耦合协同成效不佳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从高技术产业的细分行业来看,制约耦合协同成效提升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京津冀城市群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制造业部门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高度分离,制造业部门集聚规模较大的沧州缺乏技术成果支撑;二是京津冀城市群内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集聚区域缺乏技术成果支撑,创新源北京的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成果并未流向周边区域;三是京津冀城市群内生物医药产业同样存在制造业部门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高度分离的问题,制造业部门集聚规模较大的衡水,其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成果持有量相对不足。
第六,创新源与创新承接地的成果扩散环境差距显著,制约了技术成果输出效率的提升。
无论是在创新研发环节的经费投入方面,还是在吸引各类研发设计主体集聚方面,创新源北京都比天津和河北两地具有明显优势,形成了区域内“核心与外围”的创新资源分布格局。从创新策源地(核心)流向创新腹地(外围)的创新成果流通渠道发育度并不高,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主要集聚在创新资源的供给方(北京),较少布局在创新资源的需求方(天津和河北)。
第七,京津冀产业链培育打造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牵头管理组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几个重点领域,具备“造血”功能的是产业协同领域,就目前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由于缺少一个牵头管理部门引导三地产业链的对接与整合工作,三地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博弈行为无法摆脱“囚徒困境”。一是面临来自产业链跨区域整合过程中的利益分配问题,产业链的高端部分是价值链中获得收益最高的部门,每个地区都想做高端,但并非每个地区都具备做产业链高端部门的条件,这就导致了发展基础薄弱的地区本应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基础配套行业部门,却激进式(竞争性)地发展高端,不但不寻求与优势地区的对接合作机会,还不愿为优势地区做好服务配套。二是京津冀三地在产业链对接过程中面临“谁主导谁牵头”的问题。三地的政府和产业部门在京津冀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都想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如果是三地中的一方作为主导部门,那么另外两地在后期也会表现出一些消极行为,不利于三地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京津冀蓝皮书”对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现状进行横向比较,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各城市群内产业部门和创新部门的关键节点进行识别,同时分析城市群内各城市在产业网络和创新网络中与其他城市的关联关系。
蓝皮书研究指出,与其他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在产业部门和创新部门复杂网络中与其他城市的关联程度较低,城市间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的节点度值差距较大;从“核心-节点-边缘”的空间结构来看,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形成了以北京为核心、天津为节点的发展格局,节点城市数量在城市群中的占比偏低,整体结构不均衡;京津冀城市群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于此,蓝皮书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明确区域需要重点布局的产业链,并提升产业链科技含量。以北京高精尖产业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人工智能及现代交通等重点产业在区域内的产业链布局,重点强调产业链的科技含量,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技术,为产业链提供先进技术支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重点产业链两端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
第二,京津冀三地要坚持区域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的发展理念。作为核心城市,北京应注重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科技园区,通过创新外溢等方式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作为节点城市,天津应加强与北京科技创新及高端产业的对接,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积极融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格局;作为边缘城市,河北各城市应通过加强自主创新研发,促进承接产业与自身产业间的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同时,推动京津创新成果在河北落地,夯实成果转化基础,提高项目落地率。
第三,加强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采取“政府政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产业链中小企业”的发展模式,提升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完善产业生态系统;鼓励京津冀城市群内龙头企业建立双创平台,并提供创新、投融资、孵化等服务,从而进一步推动创新科技型企业发展,从创新链的源头上增强区域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充分发挥区域内龙头企业在研发平台、产业链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科技成果提供快速转化通道,并实现商业化应用;将区域发展重点更多地放在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资等方式,推动国内外龙头企业落地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
第四,统筹多链协同发展,多角度助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发展。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多种活动都会对其最终的融合效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京津冀城市群应有计划地推动服务链、金融链、政策链、人才链等多链条统筹协调发展,通过构建多链条统筹发展的结构体系,更好地实现各链条、各环节相互联动,提升产业链与创新链双链融合的整体价值,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环节对制造环节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增强,制造环节与创新环节的融合成效整体稳步提升
“京津冀蓝皮书”对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的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成效进行测度,围绕产业规模变化、发展活力变化、创新动力变化、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变化等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环节对制造环节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渐增强,制造环节与创新环节的融合成效整体稳步提升,但各地产业发展差距较大,创新资源呈现明显的“双核”分布格局,多数城市并不具备在本地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基础,需要借助京石两地的创新辐射力量促进本地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基于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第一,打造多主体参与的生物医药产业信息一体化交流平台。
联合政产学研医用等主体合力构建系列交流平台。一是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共享平台。三地政府牵头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或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拥有关键共性技术专利的企业在区域内进行许可,推动三地在技术升级路线方面达成共识,降低中小企业研发风险;二是打造生物医药数据共享平台,生物医药研发设计所需数据种类庞杂,单个企业单独获取充足实验数据的成本较高,鼓励各企业和科研机构共享统一实验标准下的临床数据、基础数据、废弃物数据等数据资源,提升各企业预知研发风险的能力,降低企业创新的不确定性;三是打造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交流平台,针对个性技术、前沿技术、先进技术,发挥知识产权交流平台“牵红线”的作用,引导各科技中介机构深度参与,破解中小企业面临的“需要技术不知道去哪找,有了技术不知道找谁推广”的难题;四是打造生物医药产品流通推广平台,三地可通过联合举办新产品集中发布会、博览会等措施,构建集市场需求信息中心、会展中心、物流中心为一体的流通服务平台,降低企业推广成本,引导更多资金投入研发环节。
第二,建设一批研发环节的公共设施,打造“金字塔”型创新链发展格局。
一是三地应合力建设生物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实验室、基因库、细胞库等一系列公共研发设施,进而促使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技术与产品研发工作之中;二是规范大型企业研发环节的实验环境建设,鼓励大型实验室和龙头企业朝国际标准方向发展,建设GLP中心、GMP中试基地、GCP临床试验基地,与薄弱地区创新环节发展形成梯度差距,为其提供发展空间;三是北京、石家庄等生物医药创新资源充裕地区应着重进行生物医药全新研制(突破创新),创新环节薄弱地区应根据本地技术和资金储备情况,合理选择发展新药研制(模仿创新)、二次药品开发(延伸创新)等创新阶段,实现仿创结合发展,在区域内构建“金字塔”型创新链发展格局。
第三,多维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是京津冀三地要破除政策约束,在现行政策下,高新技术企业将一项技术成果转化为多项产品或者服务只能按照转化一次统计,其余成果转化过程的费用无法享受政策优惠,应当鼓励企业将科技成果多次转化,提升技术成熟度,便于在合适时间将技术转移至薄弱地区,提升薄弱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质量;二是推动产学研联盟深入合作,降低生物医药企业在联盟中的准入门槛,调动广大中小企业积极性,拉近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研发环节与制造环节距离,让高校与科研机构深度参与生物医药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增强联盟凝聚力和活力;三是要加大对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培育力度,为CRO、CXO等生物医药新兴行业的发展提供税收优惠、减免等支持政策,鼓励其建立行业联盟,提升在国内和国际上的话语权,吸引更多效率更高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在北京、石家庄等地集聚,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科技转化效率;四是要重视生物医药科技转化专业人才培养,可通过建立生物医药技术转移学院、鼓励各专业培训机构开展“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复合型人才”专项培训等方式,增强生物医药技术转移专业人员的服务能力,提升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精 彩 目 录
Ⅰ 总报告
1. 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研究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分析框架
三、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理论基础
四、 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进展与趋势
五、 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2. 中国四个主要城市群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对比研究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三、 产业部门与创新部门复杂网络系统分析
四、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Ⅱ 分报告
3. 京津冀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研究
4. 京津冀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研究
5. 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研究
6. 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研究
7. 京津冀高技术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发展研究
8. 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扩散效应测度与分析
9. 京津冀创新中介发展情况分析及优化路径探究
10. 京津冀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中的政策工具研究
Ⅲ 专题报告
11. 北京推动区域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进展与趋势研究
12. 天津推动区域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进展与趋势研究
13. 河北推动区域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的进展与趋势研究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如需《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1)》电子版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