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京津冀教育蓝皮书:京津冀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
《京津冀教育蓝皮书:京津冀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围绕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努力发挥“存史、咨政、宣传、育人”的作用。报告秉持学术性、原创性、前沿性和主题性相结合的原则,以“设计主题-组织研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为模式,组织京津冀三地的专业研究人员开展研究,以期较为深入全面地反映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战略落实中的经验与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科学研究为中央部门决策服务、为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服务、为三省市教育发展和改革服务的功能。
1.京津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七大外部形势,融合式发展将成为重要战略
蓝皮书指出,从国内趋势来看,京津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七大外部形势,融合式发展将成为重要战略。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城教融合,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有效衔接、协同创新的链条融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系统融合是融合式发展的三大核心要义。
一是人口深度老龄化,需加快发展老年教育。预计2030年中国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人口年龄中位数将达41.59岁,与高收入国家水平相当,2050年将达49.61岁,超过发达国家经济体。基于终身学习的理念,需将发展老年教育纳入教育现代化推进的视野。
二是中等收入群体主体化,需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优质、多元、个性化的教育。2016年4月,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发布报告称,2030年将有70%的中国人成为中产阶级。澳新银行2015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将占城市人口总数的93%,中国社会结构将由金字塔型转向橄榄型。中等收入群体对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平配置的诉求更加强烈,需求更加多元、高端和个性化。
三是经济增速常态化,创新驱动发展需提升教育服务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模式一直为投资驱动型,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限,未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势必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需要教育在人力资本的供给和教育教学方式方面深度变革,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是大规模高速度城市化,需发挥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在城市化及区域协同发展进程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公共服务是人口流动和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继续教育助推新移民融入城市、高等教育对人口流动的牵引作用至关重要。
五是社会治理现代化,教育需发挥社会均衡器作用。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纵向阶层流动和教育与就业的结构性平衡方面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教育需为弱势群体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关注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快速变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六是时空延展的信息化,需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面对第四次教育革命,“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将更加普及,智能互联、泛在互动的未来学校将成为教育的新组织形态,需构建线上线下、虚拟现实相融合的教育新生态,实现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和智能化的教育治理。
七是开放包容的国际化,需大幅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全球化竞争的关键在人才的竞争。我国要实现从优秀人才流出向流入的转变,教育国际竞争力提升是决定因素,既要融入国际教育格局之中,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前沿研究和政策对话,又要发出中国声音,传播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经验和成就。
2.应从三方面整体提升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水平
促进区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动京津冀三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河北主动发展为基础,促进京津两地带动河北发展。借鉴国家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结合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从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重点区域发展保障、三地基础教育深度融合、协作提升教师能力素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八个方面建构京津冀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鼓励优质中小学以教育集团、结对帮扶、委托管理、开办分校等方式,开展跨区域合作办学。以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跟岗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合作培养培训。以数字学校、社会实践基地、校外活动基地和体育运动设施等为载体,提升资源共享水平。
加快区域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面向2035年,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从战略层面上看,应当明确目标,争取在10~30年内形成一种较为均衡——发展综合指数接近和错位发展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格局,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一方面,要有效满足京津冀区域内产业和城乡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建设京津冀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平台,开展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培养,重点加强养老、护理、城市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与京津冀现代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有效满足京津冀区域内居民的学习需求,搭建职业教育统筹协作平台,探索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发挥职教集团(联盟)作用,建立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互通互认机制,推进跨省市中高职衔接。从实践层面看,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要实现三个方向上的转变:一是从“院校先行、政府跟进”到“政府、院校并行”;二是从“以京冀、津冀合作为主”到“京津冀互有合作、优势互补”;三是从产业转移和升级“够不着、跟不上”到“够得着、跟得上、想在前”。
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京津冀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应做到目标定位“顶天立地”,发展策略“多元集成”和“治理体系”二维耦合。目标定位既需要加强“双一流”建设,同时又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未来产业变革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等应用性和转化性需要,故应优化高等学校协同育人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水平,以区域内高水平大学为引领,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要素集聚需求,开展优势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深化京津冀高校联盟建设,建设开放共享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实习实践基地。要整合多元一流的创新主体和多种资本要素,进一步加强跨行政区划的高校创新能力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和创新资源融合生态体系,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及成果转化与扩散的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倾斜和加大投入提高河北高校创新的“造血”能力。要加强“科技-产业”耦合和“科技-基金”耦合的体制机制创新,明确大学、研究院、产业群体和代表用户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中的角色定位,健全创新研究种子期、起步期、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全过程的资金配套机制。
3.京津冀地区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蓝皮书指出,虽然京津冀地区总体上高校创新综合能力很强,但是在区域内部呈现“两极分化”的特征,北京和天津位居全国前列而河北相对落后,这是目前京津冀高校创新综合能力的“短板”。同时,京津冀地区在高校创新能力上发展状态相似,缺乏省际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有研究指出,虽然京津冀区域有着丰富的创新资源,但以京津为中心的极化效应过强,以至于创新要素的空间溢出不足以弥补地区之间由于极化效应产生的差距,很难通过优势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创新能力和产出水平的提升。蓝皮书课题组针对京津冀地区高校创新能力提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强跨行政区划的高校创新能力协同发展机制。政府应当加强对京津冀高校创新能力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打破行政区划之间的制度壁垒,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出发,将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纳入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之中。通过支持京津冀高校联盟开展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的科研工作,促进区域内高校优质创新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与扩散,进而带动高校整体创新综合能力的提升。
第二,加大高校对基础研究及成果转化与扩散的投入力度。相比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及成果转化与扩散能力明显不足。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应当加大对基础研究的人员和经费投入力度,集中力量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还应当加大对高校创新成果转化与扩散的投入力度,在跨行政区划层面设立区域高校创新成果转化与扩散服务平台,高校内部设立相应的服务部门、配置专业工作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使高校创新与市场需求更紧密地结合、更高效地转化。
第三,通过政策倾斜和加大投入提高河北高校创新的“造血”能力。京津冀地区三个省份高校创新综合能力差异很大,北京和天津遥遥领先,而河北较为落后。区域内省际水平不均衡是目前制约京津冀地区高校创新综合能力提升、有效发挥高校创新对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短板”。从目前发展状况看,单纯依靠北京、天津优质资源扩散带动河北高校创新综合能力的提升未必能达到补齐“短板”的预期效果。因此,应当考虑通过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加大对河北发展的政策倾斜,特别是配合雄安新区建设,提高河北对高校创新优质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例如给予优秀科研人才更高的待遇、加大高水平人才落户的奖励力度、设立高校创新综合能力提升专项等,从而逐渐增强河北高校的创新综合能力,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精彩目录
Ⅰ总报告
1. 面向2035的京津冀教育协同战略
2. 2019年京津冀教育发展报告
Ⅱ专题篇
3. 面向2035的京津冀教育公平与协调专题研究——以三河市为例
4. “十四五”时期三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位需求预测
5. 保定市对接京津和雄安新区教育发展研究报告
6. 京津冀高校创新综合能力评价研究
7. 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五年回顾与推进建议
Ⅲ地区篇
8. 面向2035的首都教育现代化空间境遇与时代超越
9. 首都生态文明教育的学校质量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基于螺旋动力学理论的视角
10. 面向2035的天津基础教育发展定位与趋势
11. 面向2035的河北教育发展定位与趋势
Ⅳ借鉴篇
12. 日本产学官协同推动首都圈区域创新发展的政策研究
13. 国际都市圈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比较研究
14. 后记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
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如需《京津冀教育蓝皮书:京津冀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