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1年5月18日,北京博物馆学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
《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对北京地区博物馆2019~2020年发展情况作了全面介绍,简要回顾了其一百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及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由北京地区博物馆界专家和研究人员合力撰写完成。既有对北京地区博物馆现状的全面论述,也有对未来发展路径的思考,对博物馆馆舍改造与硬件设施改善、藏品保管、陈列展览、社教拓展、文创产品研发及智慧博物馆建设等,都展开了全面的分析与论述。
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已达197座,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居于全国前列
北京地区绵延3000多年的历史脉络清晰有序,从远古人类的遗存到当代的人物、事件,共同构成了北京地区博物馆的特色资源。因此,北京地区的博物馆大多与文物建筑、遗址遗迹、名人、事件紧密结合,依托遗址或古建筑而建立,相当数量的文物建筑经过搬迁腾退整治后,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成功利用的案例,充分体现了北京城市的特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对博物馆工作的多次指示与批示成为全国博物馆建设的指引。随着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的投入大幅度增加,社会各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远超此前。北京地区博物馆建设速度明显加快,2019年末,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为183座;截至2020年底,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已达197座。北京地区博物馆在数量与质量上均居于全国前列,部分博物馆硬件条件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平均水平。除每年新建博物馆外,已有博物馆各类服务设施逐年增加并不断完善,展览环境及藏品保管条件普遍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博物馆的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专业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普遍提高,管理者与从业人员工作理念与观念的更新给博物馆带来了新的气象。基本陈列的展览内容引入最新的多学科学术研究成果,高新科技手段应用于展览形式设计,提高了展览的学术性和观赏性;跨国、跨省市联合策展办展的新思路,使博物馆不断推出新展览,常看常新,博物馆成为社会热点,成为新一代观众的“打卡圣地”。博物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互动日益频繁,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工作理念从教育民众向服务大众转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注重培育本馆的社教活动品牌,北京地区的博物馆社教工作视角不断扩大,从内容到形式都在不断探索创新。社会力量的介入使博物馆教育角度和方式发生了变化,立足于各馆的不同特点,北京地区各博物馆普遍建立了自己的志愿者队伍,因其管理与运行规范,北京地区博物馆志愿者以群体形式成为在北京市志愿者总队注册的一个分支,无论是在馆内服务还是参与社会服务,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博物馆的展示边界
蓝皮书指出,文物藏品的数字资源,可以使文物在以物质形态展示传播的同时,也以信息形态传播。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也需要适应时代需求,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传统的手法,将静态的博物馆资源动态化,推出新的展陈方式。新的服务和体验模式,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打破博物馆传统的馆舍与参观时间限制,拓展博物馆公众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时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各个博物馆纷纷推出“云看展”,进一步利用新技术拓展博物馆的展示边界,利用互联网、智能化平台、各类App的普及和AI、VR等新技术,博物馆从线下走到了线上。博物馆应与时俱进,充分将先进的高新技术运用到馆内的文物知识普及、相应陈列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开展文创工作等环节中,以高效率地传达博物馆的文物、活动信息。2020年上半年,首都博物馆官方微博浏览量达到1160余万次,累计粉丝数54万个。首都博物馆官方微信“首博电台”累计推送了10期“闻·物之声”专题系列栏目,阅读量7.2万余次。中国国家博物馆也推出5G云游国博——“永远的东方红——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五十周年”云展览、国博珍藏云欣赏、国博好课等线上活动。利用互联网、智能化等平台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更为安全和便捷地把更多的资源与公众共享,全世界的观众可以足不出户充分了解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有利于观众欣赏、学习和研究,也有利于更好地普及和推广相关的文物知识及活动,提高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性。
近年来北京地区博物馆教育活动发展迅速,整体呈现三个特点
蓝皮书指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北京地区的博物馆根据公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致力于开展多姿多彩的特色教育活动。目前,“讲解+教育”的复合模式已成为各个博物馆社教工作的常态,并且在经历了由雏形到初具规模的历程后,无论从数量还是细分程度、主题形式来看都迈上了前所未有的台阶。总体来说,近年来北京地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发展十分迅速,整体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 教育活动分众开展,覆盖不同观众群体
博物馆作为终身学习的场所,观众不局限于某个固定群体。不同的观众对博物馆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北京地区博物馆在策划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比较注重细分受众,充分考虑到目标受众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域的特点,提供适宜、有趣、参与性强的各类特色教育活动,全方位满足各类观众的学习需求。
以故宫博物院为例,在其开展的50余项教育活动中,每一项都对受众年龄进行了细分。既有面向幼童的“太和殿上的小精灵”,面向学童的“甲胄八旗”,面向青少年的“一窗一世界”“乾隆五玺橡皮章刻印”等活动,也有面向成年人的“笔走丹青·瓷上摹古”瓷杯设计与绘制活动和“发现故宫里的太平缸”线路探索活动。
2. 教育活动主题突出,形式丰富
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重在突破教室空间和单纯授课形式的限制,主题更有趣,形式更丰富。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由于文化与教育资源不同,教育活动的主题也各有不同。各馆结合自身特点和独特馆藏资源策划开发的各类活动,形式也千差万别。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教育活动紧紧围绕抗日战争这一主题展开,比如围绕抗战历史与事件策划的专题宣讲和基于抗战歌曲开展的学唱活动等。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作为立足汉代墓葬的历史类专题性博物馆,教育活动的策划和选题则更加广泛,既有以历史为主的,也有以文化为主的,更能结合公众需求,在古代文化与当代生活之间建立关联,比如体验考古发掘的“模拟考古”和了解汉代娱乐文化的“投壶礼仪”。
教育活动中,结合主题日策划的教育活动也占一定比例,如春节、儿童节、国际博物馆日等。北京民俗博物馆曾于春节期间推出非遗技艺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非遗杂耍表演、传统文化讲座等契合节日主题的教育活动,为观众带来浓郁的节日气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于清明节、九一八等特殊纪念日举办的缅怀先烈纪念活动,让观众铭记英雄,不忘初心;北京自然博物馆于世界水日前后举办“节水小侦探”活动和“我们身边的水”儿童实验课程,帮助儿童观众从小建立节水的良好意识。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每年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都会在这一天向公众推出适合的教育活动,传播博物馆文化,体现教育的创新性。
3. 各类品牌教育活动不断涌现,呈现成熟化趋势
北京地区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发展,总体表现就是各类品牌性教育活动不断涌现。与单独的教育活动不同,品牌性教育活动往往由多个形式各异的教育活动组成,拥有统一的主题,且可以于特定时间段周期性地重复执行。比如,中国科学技术馆在过去的社教实践中,形成了类别丰富、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教育活动。其中既有集合多个教育活动的“科学之夜”,也有以科普讲座为主要形式的“中科馆大讲堂”,还有培训与比赛相结合的“大国小工匠”等,通过这些活动树立中国科学技术馆的正面品牌形象,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精 彩 目 录
Ⅰ总报告
1. 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历程、问题与对策
Ⅱ分报告
2. 关于认真学习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文博事业发展指示的报告
3. 北京地区博物馆文物藏品保管发展报告
4. 北京地区博物馆馆舍改造与维护调研报告
5. 北京地区博物馆盘活文物资源调研报告
6. 北京地区博物馆提升展览水平分析报告
Ⅲ公共服务篇
7. 北京地区博物馆社教体系创新发展报告
8. 北京地区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研究报告
9. 北京地区博物馆传播方式创新报告
10. 北京地区博物馆促进新时代外交研究报告
Ⅳ专题篇
11. 北京地区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发展报告
12. 北京地区博物馆文创发展报告
13. 北京地区名人故居纪念馆发展报告
Ⅴ资料篇
14. 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回顾
Ⅵ附录
15. 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名录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如需《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