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前沿(2021)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1-05-17

  2021年5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前沿(2021)》。

  20世纪中后期出现的信息互联网引发全球热潮,人类社会由此迎来新的产业革命。2010年前后,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由信息互联网阶段全面进入消费互联网阶段。

  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在数字经济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划,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开始由传统要素驱动模式转为创新性全要素驱动模式。借助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抓住电子商务和消费互联网蓬勃兴起的机遇,数字经济呈现超高速发展态势,涌现出各种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进一步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的要求,强调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建设数字中国。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顺应新时代的数字经济相关研究逐渐风生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前沿团队对数字经济测度理论方法进行了基础构建,并汇集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对数字经济发展前沿的诸多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探索。通过追踪国内外数字经济领域学术研究和创新实践中的前沿热点问题,多视角展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梳理数字经济相关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实践动态。

  本书力图为学术界、产业界、决策部门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脉搏提供综合全面的参考,加快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决策部门实施有效规制调控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为数字经济学相关学科、学术、话语进行理论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1.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亟待关注四大问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的要求,阐明了发展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外延,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强调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数字经济广泛的应用领域做出了相关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还特别强调了数字经济要体现共享发展和统筹安全与发展等理念,提出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建设、建设国家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等方面的要求。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过的科技革命,都或迟或早地引起了以相关突破性技术应用为特点的产业革命,相应地,科技革命赋予产业发展崭新的驱动力。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认为,正在到来的新一轮技术变革必然导致第四次工业革命,其特点是互联网无处不在地得到运用,移动性大幅提高;传感器体积越来越小,性能却越来越强大,成本日益低廉;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方兴未艾。也就是说,数字经济将是新科技革命导致的产业革命结果和主要体现。

  事实上,过去几十年的技术发展在很多国家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两极化、收入差距扩大和中产阶级萎缩的后果。也正是因此,在美国等占据科技前沿的国家中,技术进步反而助长了民族主义思潮和民粹主义,进而演变为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去全球化趋势。这样的结果最终也会反过头来阻碍创新潜力的发挥和科技的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分享到了科技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成果。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发展理念也摒弃了涓流经济学的虚幻假设。然而,正如历史上所有的颠覆性技术革命一样,数字经济的发展不能解决广泛分享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诸如阻碍创新、排斥分享和扩大差距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诸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们需要从理论上给予令人信服的解答,在政策上做出必要的安排,在机制上做出顶层设计,同时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亟待从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的角度予以关注。

  第一,数字经济必然加快自动化技术对人力的替代。理论上说,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新的、更高质量的岗位也会被相应创造出来。但是,被技术替代的劳动者与有能力获得新岗位的劳动者并不一定是同一批人群。最新的证据是,在各国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情况下,为保持社交距离而流行的网上远距离办公,再次把劳动者分化成不平等的人群,造成新的劳动力市场两极化现象。可见,如何把数字经济创造的就业机会与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及技能进行有效匹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不能回避的挑战。

  第二,数字经济自身一如既往地解决不了垄断问题。新科技革命的特点使科技公司具有更庞大的体量、更坚厚的进入障碍、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等性质,从传统定义角度来说这些都是强化垄断性的因素,还会产生“赢者通吃”的新现象,即产生胜出者更容易遏制乃至扼杀竞争对手,更可以肆无忌惮地滥用消费者数字信息等新问题。因此,从促进竞争和创新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必要性出发,防止和打破垄断的任务不容掉以轻心。

  第三,从数字经济的性质看,这一领域具有造成各种数字鸿沟的自然倾向。例如,在研发水平、科技人员禀赋以及投资支持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大企业与中小微企业之间存在应用数字技术的机会鸿沟;在家庭经济地位和人口特征方面的差异,使得高收入与低收入人群之间、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在生产和生活中也存在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鸿沟。此外,人力资本与技术应用的不匹配,在公共服务机构或企业推进数字化的过程中,导致直接操作人员技能与数字化系统之间不匹配的情形出现。

  第四,数字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难题。数字经济本身是新科技的应用,既创造出对人力资本有更高要求的高质量就业岗位,也创造出大量适宜采用灵活性就业模式的非熟练劳动岗位,造成劳动力市场非正规程度的提高。相应地,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障的程度趋于降低,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保障自身权益的难度也增大,给数字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带来新的挑战。既然数字经济时代出现的新业态和新就业模式都与其技术特点相关联,基于这类技术是存在解决这些社会保障和劳动权益问题的方案的,关键在于要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技术和产业发展导向。

  2.央行数字货币将重塑银行体系业务模式与竞争格局

  相对于传统货币体系,数字加密货币提高了支付效率,强化了隐私安全,优化了资源配置。数字货币所蕴含的各类不可预知风险对现行货币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影响和冲击,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监管协调,深化监管合作。央行数字货币拥有国家主体信用背书,可以提供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安全性和支付效率,特殊情况下存在与银行存款竞争。但同时央行数字货币有利于针对小微企业的普惠金融发展,提升动产融资效率,数字人民币的推出将改善现有的金融支付基础设施,助力金融体系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也将深刻影响我国货币结构、金融市场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蓝皮书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央行与银行业产生了竞争。央行数字货币拥有国家主体信用背书,可以提供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安全性和支付效率,特殊情况下将直接与银行存款竞争。数字货币的发行增加了现金比率,影响了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基于账户的数字货币甚至允许所有的货币使用者直接在央行开立和使用账户,从技术上提供了存款业务与信贷业务脱钩的可能性,使商业银行转变为专门提供信贷服务的狭义银行,导致金融脱媒风险。其次,央行数字货币降低了货币摩擦,加剧了存款竞争。数字货币将降低对银行柜台、自动取款机等物理设施的依赖,消除资金转移的物理界限,跨机构资金转移更加快捷和便利,这增加了存款需求的弹性,资金更容易集中到实力和信誉更卓著的大型银行;同时也降低了证券、基金、理财子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争夺资金来源的门槛,由此可能造成银行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尤其是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将受到挤压。竞争的加剧将提升银行业负债成本,并增加对批发资金的依赖,影响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这要求商业银行降低成本,加强差异化服务能力,通过提供高附加值的附加服务,增强客户黏性,提升竞争力。再次,数字货币将变革银行业的业务模式。一方面,实物现金电子化将导致客户的交易模式与行为习惯、银行资金运营与管理模式均发生重大变化,需要银行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与服务结构。另一方面,人民币数字化将变革货币金融环境,与更广泛的金融基础设施融合,为交易机制的创新提供共享金融环境。例如帮助银行实现业务下沉,创造全新业务形态,如点对点小额信贷等,为个体商户或初创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金融包容性的提升将使银行经营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难以量化的隐藏协同效应;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的结合也可能带来新的业务机会和降低银行经营成本的可能性,如建立在央行数字货币基础上的新在线银行等。最后,人民币数字化将要求银行重构其经营要素投入。随着货币金融环境与业务模式的变革,现有的业务支持系统、生产环境与人员体系都需要重塑与衔接,同时银行经营过程中的风险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如信息技术风险、数字货币体系下的合规风险等要求银行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也进行相应的革新,对新形势下的风险管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有五大重点方向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立足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全局,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步伐。

  一是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推进数据采集、标注、存储、传输、管理、应用等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打通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传感、控制、管理、运营等多源数据一体化集成。构建不同主体的数据采集、共享机制,推动落实不同领域数据标注与管理应用。建设国家数据采集标注平台和数据资源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和存储。建立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制定规范的数据质量评估监督、响应问责和流程改善方案,积极应用先进质量管理工具,形成数据质量管理闭环。加快完善数字经济市场体系,推动形成数据要素市场,研究制定数据流通交易规则,引导培育数据要素交易市场,依法合规开展数据交易,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数据要素交易平台建设。推动数据要素全面深度应用,深化数据驱动的全流程应用,提升基于数据分析的工业、服务业、农业的供给与消费,实现不同产业的生产管理全流程综合应用。组织开展数据标准研制工作,促进各类标准之间的衔接配套。

  二是推进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强企业数字化改造,引导实体经济企业加快生产装备的数字化升级,加快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加速业务数据集成共享。加快行业数字化升级,面向钢铁、石化、机械、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打造区域制造业数字化集群,加快重点区域制造业集群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智慧物流网络、能源管控系统等新型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培育数据驱动的新模式新业态,引导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通消费与生产、供应与制造、产品与服务间的数据流和业务流,加快创新资源在线汇聚和共享,培育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产业链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

  三是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坚持应用牵引、体系推进,加快突破信息领域核心关键技术,提升数字技术供给能力和工程化水平。补齐产业基础能力短板,聚焦集成电路、基础软件、重大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快补齐产业链条上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产品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增强产业链韧性。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支持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预防和缓解产业对外转移,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与核心企业,推动沿海地区产能有序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梯度转移。

  四是强化数字经济治理能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数据开放共享、数据交易、知识产权保护、隐私保护、安全保障等法律法规,修订相关管理规章,更好地发挥行业公约等对法律法规体系的有效补充作用。加强政策和标准引导,持续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强政策间相互协同、相互配套,推动形成支持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建立融合标准体系,加快数字化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和推广。完善数字经济统计理论、方法和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治理效能,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治理中的应用,增强态势感知、科学决策、风险防范能力,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加强安全保障和风险防范,全面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数据、个人信息等安全保障能力,增强融合领域安全防护能力,积极应对新型网络安全风险。

  五是深化数字经济开放合作。加强各国数字经济领域政策协调,推进数字经济技术、标准、园区和人才培养等领域合作的试点示范,培育支持若干个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和标志性的国际合作项目。深度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合作,加强与联合国、G20和金砖等数字经济多边机制、论坛的对接,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产业联盟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广数字经济相关技术、产品、标准、服务、规则和共识,实现国际互利共赢。创造公平公正、创新包容、非歧视的市场环境,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让各国企业平等参与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红利。

  精彩目录

  序言

  勇敢面对百年变局努力发展数字经济(代前言)

Ⅰ 总报告

1. 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测算及“十四五”预测

Ⅱ 数字经济理论方法

2. 数字经济的理论框架、前沿课题

3. 数字经济时代宏观经济指标的实时化高频化与宏观现时预测

4. 数据价值链与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5. 数字货币对当前货币体系的影响和冲击

Ⅲ 数字经济发展状况

6. 数字经济新优势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7. 中国消费型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微观数据调研

8. 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需求

Ⅳ 数字治理

9. 互联网平台寡头垄断治理:国际经验及对策

10. 数字经济时代的竞争政策

11. 数据治理热点解析与建议

Ⅴ 数字安全

12. 新形势下中美网络空间竞争态势的研究

13. 数字经济风险与控制——基于零信任理念的技术与实践

Ⅵ 数字经济全球化

14. 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中的角色定位

15. 全球数字贸易规则发展与趋势展望

16. 我国数字经济领域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和建议——针对东盟地区的具体分析

Ⅶ 疫情影响与数字经济应用

17. 数字金融助力经济复苏:现状与机理

18. 企业数字化建设对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影响与作用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

  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数字经济  

  如需《数字经济蓝皮书:中国数字经济前沿(2021)》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