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
《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深入阐述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总报告概述了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稳定发展的总体状况;分报告涵盖高校“双一流”建设及一流本科教育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等领域;区域报告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等研究;专题报告包括中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高等教育合作、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匹配状况等内容。
我国高等教育将致力于三个方面的发展
(一)转变人才和科研评价导向
高水平人才在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意义毋庸置疑,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为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将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评价的基本遵循。如2020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从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导向、严格底线要求、优化评价方式、加强学风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开展专项整治等方面做出全面部署,进一步健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能否落地生根,活力能否被激发和释放,体制机制改革能否顺利落实,关键在环境,核心在文化。武汉大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生态建设,让人才有归属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南京大学对人才的评价不唯论文,主要看科研状态和同行评价。每一个考核周期快要结束前,学院和学校会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评审,即使没有重磅的论文,但如果有不错的科研设想,展现出研究潜力,学校也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提出质疑:在各有关高校开展“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五唯”)清理,会不会再回到由人情关系和学术权威主导的老路?破“五唯”及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当务之急是处理做好“破”后的“立”的问题。高校、科研机构是高层次人才集中的地方,淡化客观、数量的评价标准之后,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进行人才和科研评价?是否存在科学合理、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人才和科研评价客观标准?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人才和科研评价改革探索。
(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2020年是高校“双一流”建设一期任务的大考之年。在进行成效评价前,教育部构建了“双一流”建设监测指标体系(试行),要求137所建设高校积极参与监测数据填报工作。2020年中国“双一流”大学排行榜出炉,“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提质创新发展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进入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将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同时其关注点将由如何做大转向如何做强。
(三)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应通过抓根本质量,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工作,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系统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抓整体质量,主动适应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提升高等教育整体质量。通过抓成熟质量,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研究,特别是把握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加快构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理论。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四个挑战
(一)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强化本科教育教学管理,落实“课程思政”有关文件精神,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制定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选择一定数量的高校作为质量文化建设示范高校,选择优秀教学成果和质量文化建设典型。选择一定数量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典范,引领建设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传授小班化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经验,培训教师并使其掌握“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和创新。提升课程质量,制定特色培养方案。编写、使用高水平教材,优化教学大纲;完善大学生实习、见习运行机制,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科研反哺教学;完善学生管理,提升服务学生质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把好大学出口关。深化高校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顺应社会发展形势,继续改革辅修专业制度,推进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开展,推进跨校联合培养人才。通过完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聘任制度和高校助教岗位制度、健全教师教育奖助体系、加强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途径,为教师潜心育人提供良好条件。
(二)应用型高校转型问题及同质化倾向依然存在
应用型高校转型尚未完成,人才培养呈现同质化倾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雷同化,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和个性,创新不足,核心竞争力较弱。
应用型高校在办学定位上仍未完成转型,仍然带有浓厚的“学术型”色彩,没有体现出自身的特色、优势,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特长、所设专业没有特色,脱离市场的实际需求,很难形成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采取简单模仿或照搬综合性大学经验的做法,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趋同现象。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使得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核心竞争力不足,出现就业难、无法就业的现象。
应用型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也存在问题。首先,专业设置缺乏整体规划,热衷于开设“热门”专业,学校重视短期效益,在师资力量和办学资金都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下仍然盲目跟风。其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仅仅追求“大而全”,或者为了简单迎合评估而增设专业。对于新设置的专业缺乏前期精准的调研,忽视该地区或者同类院校的设置情况,导致重复建设。
(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尚有较大空间
2019年4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这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时期。但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有待改善。随着我国“百万扩招”计划的开展,高职院校招生数量大幅增加,经费投入、师资队伍、教学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实训设施建设等办学资源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如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有效反映出职业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尤其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佳、专业素养不高是高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2019年,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引进“双师型”师资,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资质量,但“双师型”教师并非简单的理论课教师和实践课教师的相加,它更强调能够熟练整合理论和技能并加以运用。
最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与企业的合作中缺乏深度合作,在开展合作时存在种种顾虑,实现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目标任重道远。在人才培养方面,联合培养的学生质量以及认可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培养的主体仍然偏重于学校,双主体育人的目标并未达到。
(四)民办高等教育价值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现代教育价值观念逐步转变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导观念,现代教育价值体系建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方面,应打破传统观念,正视和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总结经验,为开展更为深入的改革与创新工作做准备,从而推动各项教学机制改革。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顶层设计的包容性与开放性,给予执行者更多空间,满足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对自身实践中的改革创新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汲取其他重点院校经验,立足于学校实际将经验转化为实践,及时推动自身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实现自身治理能力现代化。
最新上架
如需购买此书或本社其他相关图书,
请保存上面图片后打开淘宝APP,
或搜索店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进店搜索相关图书。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