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1年5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第29部“农村绿皮书”。
新发展阶段,中国粮食供给和消费来源日益多元化,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更高更复杂。考虑到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必须继续发挥好粮食保供稳价对经济社会全局的支撑作用。粮食供求关系及其价格走势,既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其他行业、部门和产业产生广泛影响。以稻谷和小麦为代表的供给保障状况及其价格水平,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工资水平。以玉米和大豆为代表的供给保障状况及其价格水平,直接影响养殖业成本,关系到居民的“菜篮子”和食品消费的经济负担。粮食价格还是形成其他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比价的基础。
2021年,确保粮食总产量6.5亿吨以上,力争玉米等供求关系能够再度宽松,做好饲料粮的保供稳价工作,促进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和牛羊等产业加快发展,除了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之外,关键是要强化政策措施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的积极作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提出重要意见,包括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等等,核心是能让种粮农民获得政策性补贴实现合理收益。同时,要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合理引导市场主体预期,及时通过增加供给和定向拍卖等有效措施对市场异常波动进行调控,促进价格稳定和市场健康运行。
粮食供给要更好地适应并满足人们食物消费升级需要。近年来,中国粮食供求关系有了明显变化,由前几年的结构性相对过剩向偏紧转变。近年来,高价位运行的主要食品价格,让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不降反升。粮食连年增产或丰收,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近年来粮食供求形势的急剧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阶段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守住底线,而且还要适应中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加快升级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推进,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粮食消费和需要不仅总量将会增加,而且结构还会发生深刻变化。
多年来,中国粮食产需缺口总体上不断扩大,粮食生产结构又滞后于粮食消费升级,造成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而且中国对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全国性的结构调整虽然有时会缓解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但往往又会带来粮食供求关系整体性改变。新阶段,要掌握并尊重粮食消费升级规律,依据粮食消费格局演变趋势,主动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和资源配置,持续维护粮食供求宽松关系。在粮食政策上,不仅要采取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要引导各地发挥优势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品质和专用性,避免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的加剧。在稳定以稻谷和小麦等为代表的口粮生产的同时,重点扩大玉米等饲料粮生产。
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从长远来看,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一靠耕地或者种植面积,二靠单产水平。进一步地,耕地或者粮食种植面积,主要靠稳定,大规模增加的可能性极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主要是完善法律和行政措施,做好禁止“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工作。提高单产水平,根本要靠地力保护和科技创新。
要建成7亿吨乃至7.5亿吨粮食生产能力,需要18亿亩种植面积作基础。城镇化、工业化需要建设用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建设也需要占用土地。人均耕地少和后备耕地资源缺乏是中国基本国情。粮食比较效益偏低格局不可能也不会改变。这些都决定了主要不能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耕地资源禀赋劣势和各种建设“争地”难题。要加快《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完善各级粮食安全责任制,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进一步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及管理办法,探索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路径,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好,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供耕地支撑。
要建成7亿吨乃至7.5亿吨粮食生产能力,需要将粮食亩产提高到400公斤以上。18亿亩种植面积,只有可持续的400公斤以上亩产,才能实现7亿吨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亩产不断提高,绝不能走不惜牺牲资源环境等代价追求高产的老路。不断地提高有效可持续粮食单产,根本要靠科技力量。过去,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和国外引进繁育良种等实现了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农业科技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之后,靠引进农业科技提高单产的路子就难以走得通了。更何况,国外的先进科技未必适合中国国情,未必能够形成中国有效的粮食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引进农业科技还随时面临着“卡脖子”等风险。农业科技必须自立自强,突出抓好核心领域的基础研究,引领有效可持续提高粮食单产各方面的技术攻关,特别是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粮食优良品种育繁推体系建设和基地建设,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提高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科技创新之路。
要主导和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长期来看,全球农业生产能力提升速度仍将快于人口增长速度,意味着世界农产品市场将维持宽松运行,全球粮食安全状况将不断改善。这为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加快升级需要以及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中国粮食进口战略及其举措,对世界粮食安全影响深远,是参与和主导全球粮食安全最有力的手段。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升级,将带来粮食更多更广泛的需求。中国新增粮食需求,应适度给其他粮食出口国家提供市场机会,与世界其他国家分享新增粮食市场空间。中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并不是替代大豆进口,而是希望国内大豆产量和国际市场大豆进口量双双都能够增长。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带来国际市场上粮食购买力的大幅度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威胁其他国家粮食安全。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有学者预言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将国际贸易中的粮食全部进口到国内,让缺粮国家无粮可吃。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和解决国内粮食问题的做法,都充分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中国通过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采取切实行动的根本目的,是强化以我为主和立足国内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来不断提高国家粮食保障水平。
中国鼓励企业进口粮食来源多渠道多元化,既有助于管控和降低国家粮食安全风险,也有助于消除对世界缺粮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中国参与和主导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不仅要积极参与和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而且要积极推动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将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各国粮食安全纳入构建的国际贸易新秩序中,彻底解决改善粮食安全与扩大国际贸易之间的冲突,重建世界贸易组织农业新规则。
中国要参与和主导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还需要对国际社会提出的基于健康长寿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未来人类粮食安全理念充分理解和深入研究,更好地与国际社会对话和沟通,共同推进可持续粮食消费理念的树立和平衡足量全面营养粮食消费行为的养成,更加注重粮食生产的绿色转型,采取切实行动促进节粮减损。
如需购买此书或其他本社其他相关书籍,
请保存上面图片后在淘宝APP中打开,
或者在店铺中搜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后在店铺搜索相关图书。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