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1年5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2021)》。
2020年,中国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等“三农”重点工作,积极克服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农村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第一产业较快恢复稳定增长,粮食继续增产,生猪生产能力加快恢复,农产品进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农村发展取得新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20年,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计算,年初剩余的551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年初尚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
“三农”投入加大促进农业农村全面发展。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23904亿元,增长4.4%;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9万亿元,增长10.7%。第一产业固定资产快速增长,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绿色转型发展取得进展。农业在第二季度实现稳定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77754亿元,实际增长3.0%。
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带动食品消费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全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5.0%,食品消费价格上涨10.6%。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导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升至32.7%。
农产品国际贸易规模明显扩大。农产品进出口总额2468亿美元,增长8.0%。其中,农产品进口1708亿美元,增长14.0%;农产品出口760亿美元,下降3.2%;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948亿美元,增长32.9%。
粮食继续增产。粮食总产量66949万吨,增长0.9%。粮食播种面积11677万公顷,增长0.6%,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约为71%;粮食单产5734公斤/公顷,增长0.2%,对粮食增产贡献率约为29%。除玉米外,其他品种粮食普遍增产;除吉林、辽宁和安徽外,其他省份普遍粮食增产。
粮食进口较快增长。进口粮食14262万吨,增长28.0%。其中,大豆进口10033万吨,增长13.3%;玉米进口1130万吨,增长135.7%;高粱进口481万吨,增长478.6%。
粮食供给较大幅度增加,粮食价格仍呈现上涨态势。全年新增粮食供给约8.1亿吨,增加3500多万吨。谷物生产者价格上涨4.1%,粮食消费价格上涨1.2%。
油料继续增产,总产量3585万吨,增长2.6%;食用植物油进口扩大,进口983万吨,增长3.1%;油料生产者价格上涨7.9%,食用油消费价格上涨5.3%。
糖料减产,总产量12028万吨,下降1.1%;食糖进口较快增长,进口527万吨,增长55.5%;糖料生产者价格上涨3.1%。
棉花略有增产,总产量591万吨,增长0.4%;进口棉花216万吨,增长16.8%;棉花生产者价格下降1.5%。
肉类供给增加,但肉类供求仍然偏紧,肉类价格涨幅较大。猪牛羊禽肉产量7639万吨,下降0.1%;肉及杂碎进口991万吨,增长60.4%;肉类供给总量超过8700万吨,增长3.5%以上;饲养动物及其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32.4%,畜肉消费价格上涨38.4%。
生猪产能加快恢复,猪肉总供给增加,但猪肉供求偏紧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猪肉价格呈现高位波动态势。猪肉产量4113万吨,下降3.3%;猪肉及猪杂碎进口573万吨,增长79.1%;生猪生产者价格上涨55.7%,猪肉消费价格上涨49.7%。
禽蛋产量3468万吨,增长4.8%;禽蛋生产者价格下跌14.1%,蛋类消费价格下跌9.4%。
牛奶产量较快增长,奶类供给增加,但价格仍然呈现上涨态势。牛奶产量3440万吨,增长7.5%;乳品进口337万吨,增长10.2%,其中奶粉进口131万吨,下降3.3%;奶类消费价格上涨1.0%。
水产品产量6545万吨,增长1.0%;水海产品出口375万吨,下降10.8%;水海产品进口402万吨,下降12.5%;渔业生产者价格上涨0.2%,水产品消费价格上涨3.0%。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名义增长6.9%,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26703元,减少365元;相对差距(倍差)2.56,下降0.08。
农民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3713元,名义增长2.9%。其中,农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4479元,名义增长12.0%。
展望2021年,中国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攻坚成果将进一步巩固拓展,农业高质量发展继续推进,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明显改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预测第一产业增加值将超过8万亿元,粮食总产量6.8亿吨,猪肉产量5000万吨,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涨幅将回落到5%以下,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
1.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2020年,中国总体上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响,积极发挥政策等积极因素作用,全年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来源渠道多元化,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相当,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双双缩小。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9%,比城镇居民快3.4个百分点;按上年价格计算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3.8%,比城镇居民快2.6个百分点。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速度较上年回落3个百分点,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在近些年中属于较低的。尽管如此,这是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后取得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经济增长,来之不易。
由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简称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56,比上年下降0.08。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不仅相对差距继续缩小,而且还出现了自2013年城乡居民建立统一的可支配收入调查核算框架以来首次绝对差距缩小,这也是自1984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持续扩大以来首次出现缩小。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为26703元(见图8),比上年减少365元。
2.新发展阶段应更好地把住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新发展阶段,中国粮食供给和消费来源日益多元化,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更高更复杂。考虑到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必须继续发挥好粮食保供稳价对经济社会全局的支撑作用。粮食供求关系及其价格走势,既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其他行业、部门和产业产生广泛影响。以稻谷和小麦为代表的供给保障状况及其价格水平,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工资水平。以玉米和大豆为代表的供给保障状况及其价格水平,直接影响养殖业成本,关系到居民的“菜篮子”和食品消费的经济负担。粮食价格还是形成其他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比价的基础。
2021年,确保粮食总产量6.5亿吨以上,力争玉米等供求关系能够再度宽松,做好饲料粮的保供稳价工作,促进生猪生产加快恢复和牛羊等产业加快发展,除了层层压实粮食生产责任之外,关键是要强化政策措施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方面的积极作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提出重要意见,包括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扩大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等等,核心是能让种粮农民获得政策性补贴实现合理收益。同时,要加强粮食市场监测,合理引导市场主体预期,及时通过增加供给和定向拍卖等有效措施对市场异常波动进行调控,促进价格稳定和市场健康运行。
粮食供给要更好地适应并满足人们食物消费升级需要。近年来,中国粮食供求关系有了明显变化,由前几年的结构性相对过剩向偏紧转变。近年来,高价位运行的主要食品价格,让居民食物消费支出所占比重不降反升。粮食连年增产或丰收,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近年来粮食供求形势的急剧变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发展阶段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守住底线,而且还要适应中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加快升级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推进,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粮食消费和需要不仅总量将会增加,而且结构还会发生深刻变化。
多年来,中国粮食产需缺口总体上不断扩大,粮食生产结构又滞后于粮食消费升级,造成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而且中国对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认识不足,全国性的结构调整虽然有时会缓解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但往往又会带来粮食供求关系整体性改变。新阶段,要掌握并尊重粮食消费升级规律,依据粮食消费格局演变趋势,主动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和资源配置,持续维护粮食供求宽松关系。在粮食政策上,不仅要采取措施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要引导各地发挥优势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品质和专用性,避免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的加剧。在稳定以稻谷和小麦等为代表的口粮生产的同时,重点扩大玉米等饲料粮生产。
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关键。从长远来看,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一靠耕地或者种植面积,二靠单产水平。进一步地,耕地或者粮食种植面积,主要靠稳定,大规模增加的可能性极低。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主要是完善法律和行政措施,做好禁止“非农化”和防止“非粮化”工作。提高单产水平,根本要靠地力保护和科技创新。
要建成7亿吨乃至7.5亿吨粮食生产能力,需要18亿亩种植面积作基础。城镇化、工业化需要建设用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和乡村建设也需要占用土地。人均耕地少和后备耕地资源缺乏是中国基本国情。粮食比较效益偏低格局不可能也不会改变。这些都决定了主要不能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耕地资源禀赋劣势和各种建设“争地”难题。要加快《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进程,完善各级粮食安全责任制,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进一步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及管理办法,探索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路径,把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好,为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供耕地支撑。
要建成7亿吨乃至7.5亿吨粮食生产能力,需要将粮食亩产提高到400公斤以上。18亿亩种植面积,只有可持续的400公斤以上亩产,才能实现7亿吨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粮食亩产不断提高,绝不能走不惜牺牲资源环境等代价追求高产的老路。不断地提高有效可持续粮食单产,根本要靠科技力量。过去,中国通过自主创新和国外引进繁育良种等实现了单产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农业科技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之后,靠引进农业科技提高单产的路子就难以走得通了。更何况,国外的先进科技未必适合中国国情,未必能够形成中国有效的粮食生产能力。与此同时,引进农业科技还随时面临着“卡脖子”等风险。农业科技必须自立自强,突出抓好核心领域的基础研究,引领有效可持续提高粮食单产各方面的技术攻关,特别是做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大力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粮食优良品种育繁推体系建设和基地建设,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提高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科技创新之路。
要主导和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长期来看,全球农业生产能力提升速度仍将快于人口增长速度,意味着世界农产品市场将维持宽松运行,全球粮食安全状况将不断改善。这为中国全面推进现代化、满足居民食物消费加快升级需要以及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
中国粮食进口战略及其举措,对世界粮食安全影响深远,是参与和主导全球粮食安全最有力的手段。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升级,将带来粮食更多更广泛的需求。中国新增粮食需求,应适度给其他粮食出口国家提供市场机会,与世界其他国家分享新增粮食市场空间。中国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并不是替代大豆进口,而是希望国内大豆产量和国际市场大豆进口量双双都能够增长。
中国经济实力增强带来国际市场上粮食购买力的大幅度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将威胁其他国家粮食安全。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有学者预言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会将国际贸易中的粮食全部进口到国内,让缺粮国家无粮可吃。中国粮食安全战略和解决国内粮食问题的做法,都充分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中国通过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采取切实行动的根本目的,是强化以我为主和立足国内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来不断提高国家粮食保障水平。
中国鼓励企业进口粮食来源多渠道多元化,既有助于管控和降低国家粮食安全风险,也有助于消除对世界缺粮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威胁。中国参与和主导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不仅要积极参与和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而且要积极推动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将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各国粮食安全纳入构建的国际贸易新秩序中,彻底解决改善粮食安全与扩大国际贸易之间的冲突,重建世界贸易组织农业新规则。
中国要参与和主导全球粮食安全治理,还需要对国际社会提出的基于健康长寿和生态环境改善目标的未来人类粮食安全理念充分理解和深入研究,更好地与国际社会对话和沟通,共同推进可持续粮食消费理念的树立和平衡足量全面营养粮食消费行为的养成,更加注重粮食生产的绿色转型,采取切实行动促进节粮减损。
3.中国农业须统筹利用产品、资金、技术三层面内外循环
绿皮书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双循环”战略离不开农业的参与。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起点和基础,中国农业面临自然资源不足、增产潜力有限、供求结构错位等现实问题,必须统筹利用产品、资金、技术三个层面的内外循环,才有机会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持食物消费升级和保证资源可持续的三重目标。
产品循环是最终目标
受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的约束,中国农业难以生产出国内需求的全部农产品。同时,居民收入增长又对农产品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从国外市场进口农产品是中国农业的必然选择。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为947.7亿美元,同比增长32.9%。进口方面,2020年中国农产品进口1708.0亿美元,进口产品主要包括大豆、食用植物油等,稻谷、小麦因配额限制进口较少,口粮进口仅为品种调剂,比重不高。出口方面,202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760.3亿美元,出口品种主要是蔬菜、水果、水产品等。
未来中国的农产品供给仍需要内外循环双轮驱动,利用内循环供给口粮和谷物,利用外循环供给饲料粮和其他副食品,同时利用优势农产品出口创汇。尤其需要优化大豆、玉米等重点进口品种的多元化进口布局,以避免进口来源过于集中的不利影响。对于出口产品,则要注重提高品质和附加值,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资金循环是现代化抓手
充分利用涉农跨国公司带来的资本及附着在资本上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有助于提高国内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强化农业发展韧性。同时,坚持农业“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近10年来,中国农林牧渔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持续走低,2010年为19.12亿美元,2019年下降到5.62亿美元;农林牧渔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占比也从2010年的1.81%下降到2019年的0.41%。对外投资方面,近10年中国农林牧渔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持续增长,从2010年的5.34亿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32.87亿美元。之后由于国际环境变化,直接投资净额有所下降,但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比重并没有随之下降,而是从2010年的0.78%上升到2019年的1.78%。可见,随着中国资本要素变得越来越丰富,中国农业资本的循环模式发生了改变,从以资本进口为主变成以资本出口为主,中国农业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
未来中国应更加注重农业资金的外循环,支持鼓励国内农业资本“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投资于农业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如加工、物流、科技研发、商标注册、体系认证、国际品牌收购等,强化中国农业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以外循环赋能内循环。
技术循环是未来方向
无论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还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核心都是要减少对国外市场和资源的依赖,尤其是减少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因此,利用内外循环提高中国农业产业链的科技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要实现农业技术的循环,主要靠进出口技术和国际人才交流两种方式。进出口技术方面,中国多年来积极从国外引进提高农业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先进农业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9年全国农林牧渔业共引进国外技术合同46项,合同金额0.46亿美元,国内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同时中国也注意向国外输入技术,最具代表性的杂交水稻技术目前已在30多个国家推广。人才交流方面,2019年中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2.48万个,其中出国项目9.24万个,来华项目3.24万个,参与人数共计39.25万人次。交流形式以国际会议、考察访问、合作研究为主,三种类型的项目分别占38.26%、24.08%和20.46%。
即便如此,中国农业依然面临核心技术缺位的问题,种质资源、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依然高度依赖国外技术,这成为中国农业的一大“痛点”。中国应着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彻底改变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现状,实现农业技术上的以内循环为主。
精彩目录
Ⅰ总报告
1. 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分析及2021年展望
一、 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运行形势
二、 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展望与预测
三、 新发展阶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进乡村建设的思路
Ⅱ专题篇
2. 2020年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状况分析
3. 2020年农业生产与价格运行状况分析
4. 2020年种植业经济形势及2021年展望
5. 2020年林业经济形势及2021年展望
6. 2020年畜牧业经济形势及2021年展望
7. 2020年渔业经济形势及2021年展望
8. 2020年农业对外开放形势及2021年展望
Ⅲ热点篇
9.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0.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形势、重点任务及对策建议
11.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任务与过渡期安排
12.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基础与思路
13. 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14. 乡村振兴中财政金融协同机制建设
15. 中国居民膳食可持续性问题、成因与政策建议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
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如需《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0~2021)》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