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1-04-16

  2021年4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5(2021)》发布暨2021年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在江苏省南通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蓝皮书立足于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成效,对信息化建设成效与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和分析。

  小程序

  1.中国法院信息化再接再厉创新不断,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蓝皮书指出,2020年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建成,智慧法院全面深化,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已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截至2020年底,人民法院信息化顶层设计进一步丰富完善,人民法院信息化系统以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为中心,以专有云、开放云和涉密云为支撑,以全流程全业务应用平台为重点,进一步向中基层法院延伸拓展。中级以上法院及大多数基层法院实现主要业务信息化全覆盖,国家司法审判信息资源库实现审判执行、司法人事、司法政务、司法研究、信息化管理信息全覆盖;按需实现外部相关部门的网络接入和信息互通;通过移动互联能够为各类用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各级法院全面实现应用和数据、内部和外部、管理和服务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全国各级法院大数据智能化服务充分支持诉讼服务、审判执行、司法管理等各类业务,全国各级法院立案、庭审、执行、听证、文书、审务等全过程司法公开进一步深化完善,网上接访、立案、送达、证据交换、查询、咨询、调解等便民措施得到普遍应用;各级法院全面建成基础设施、应用、数据和安全运维保障体系,并实现运维质效可视化;各级法院信息化人才队伍和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应用成效评估体系全面完善。

  蓝皮书指出,2020年,人民法院建成以全国法院一张网为代表的全要素一体化的人民法院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司法审判信息资源库,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汇集案件信息超过2.18亿件,完成司法专题分析报告870余份;完善四大公开平台,其中,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超过1亿份,司法公开能力和效果实现历史性突破;深入推进网上办案,全国74%的法院实现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网上执行查控、信用惩戒等信息化手段为“切实解决执行难”提供了强大支撑;智慧法院在疫情期间大显身手,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有效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蓝皮书还指出,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法院信息化基础仍需继续夯实,信息化的某些功能与工作需求不匹配,系统林立数据分散仍待解决,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存在偏差,人民法院信息化服务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等。为此,蓝皮书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体现司法民主,坚持用户导向、夯实技术基础,强化数据驱动、服务社会治理,扩展国际视野、服务国家战略,改善宣传引导、凝聚更大共识。

  2.中国法院信息化成效显著,诉讼服务便民措施不断出新

  蓝皮书指出,人民法院信息化紧紧围绕司法为民宗旨,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公平正义的期待摆在突出位置,在推进现代科技在诉讼服务领域全面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推出便民利民举措。

  最高人民法院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经验和司法体制改革成果,提出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这一重大改革部署,突出一站、集约、集成、在线、融合五个关键,以实现群众打官司“只进一个门、最多跑一次、可以不用跑”的目标。截至2020年底,全国3500多家法院基本建成了以诉讼服务中心为主体,以诉讼服务指导中心信息平台、中国移动微法院、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全国法院道理交通事故纠纷诉前调解平台、人民法院送达平台、12368诉讼服务平台、人民法院网上保全系统、人民法院委托鉴定系统、全国法院涉诉信访管理系统、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等十大诉讼服务信息平台为支撑的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框架。

  蓝皮书指出,随着智慧法院建设的不断深入,智慧诉服已经成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的主要方式,让群众更加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数字红利”。2020年,在最高人民法院领导下,全国法院进一步健全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12368热线、巡回办理“厅网线巡”立体化诉讼渠道,推动实现诉讼服务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截至2020年底,全国98%的法院建立了诉讼服务大厅,98%的法院运行诉讼服务网,线下一站式服务项目已经逐步拓展到线上。

  中国移动微法院集成作用不断强化。2020年全国各家法院均已开通移动微法院并上线运行。中国移动微法院上线运行展现了一站式、便捷化、灵活扩展的移动诉讼服务能力。中国移动微法院小程序与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保全平台、委托鉴定平台以及各地法院审判流程、诉费交纳等系统互联互通。以中国移动微法院为载体,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实现数据集成,一套数据全网流转、一个入口服务群众。当事人可在平台享受立案、查询、交费、调解、庭审、保全、委托鉴定等29项在线诉讼服务,诉讼事务可实现“家里办”“掌上办”“随时办”。

  2020年,全国法院接收网上立案1080万件,占一审立案量的54%。当事人在非工作时段提交的网上立案申请占全部网上立案申请量的23.6%;非工作日的立案申请占网上立案申请量的10%左右;网上交费超过700万件,实现立案服务“零距离”“不打烊”“指尖办”。

  3.智慧法院开启“网络化”诉讼模式 保障审判工作顺利进行

  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围绕构建全业务网上办理,智慧庭审以及互联网审判新模式等进一步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2020年,法院借助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新系统、新应用,开启“网络化”诉讼模式,保障审判工作顺利进行,减少了法官事务性工作,大幅降低了司法成本,拉近了与当事人的距离,优化了法治营商环境。

  人民法院积极构建全业务网上办理平台。最高人民法院推动案件卷宗及时电子化并上传办案系统,为法官全流程网上智能办案、审判管理人员网上精准监管创造条件。截至2020年底,全国93%以上的法院建成了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系统,从技术上实现电子卷宗目录编制、网上阅卷、法律文书辅助生成、电子卷宗归档等核心功能。2020年全年,全国新收案件中汇聚了电子卷宗的有16782423件,电子卷宗覆盖率为90.64% , 32家高院中有15家覆盖率超过95%,有23家高院覆盖率超过90%。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以来审理案件的原审案件电子卷宗档案合并可用率平均为94.88%,全国范围内所有地区的电子卷宗档案合并可用率均达到95%以上,实现了基于电子卷宗的无纸化办案和智能化辅助。

  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为提高审判质效提供有力的科技保障。2020年,各级法院积极开发智能化审判辅助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审判流程再造,全面提升审判工作效率。一是智审系统功能越来越完善,能够通过将案件卷宗材料数据化、文档化、结构化,辅助法官一键生成各类制式文书,并辅助法官快速编写复杂裁判文书。二是法信平台满足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对法律、案例、专业知识的精准化需求。截至2020年底,法信平台拥有文献总数达11689万余篇,总字数达935余亿字,法信平台注册用户117.8万余人,平台总访客量2573万人,总浏览量2.99亿人次,实现与全国3200家法院内外网同步,成为目前中国容量最大的法律应用知识资源库。三是推出类案推送系统。落实相关司法解释的精神,最高人民法院上线了类案推送系统,不断提升类案推送的精确性,为法官直接推送与案件相关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法律条文。四是全国各地法院也积极建设和推广电子送达平台,化解送达过程中找人难、送达难等难题。评估显示,2020年全国已有3438家法院支持电子送达,各级法院实现的比例相比2019年均有一定提升。

  智能庭审为法官办案提供智能化支持。2020年,全国法院在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着力开发一系列智能庭审系统,将科技法庭系统与电子卷宗系统融合,支持合议庭辅助阅卷、电子质证、语音记录、自动生成庭审提纲、归纳争议焦点等功能,积极构建无纸化庭审模式。一是截至2020年底,全国建设科技法庭4.4万余个,其中25个省份法院的科技法庭覆盖率达到90%以上。二是2020年全国共有3258家法院配备了庭审语音识别系统。庭审语音识别系统提供覆盖全国26个高院,具有8种方言语言模型,支持庭审过程中自动识别和切换语言模型,已经在浙江、安徽、北京等地法院广泛应用。三是庭审排期、监督更加自动化。评估显示,在评估的高级法院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法院中,有29家实现了庭审自动巡查,占比90.63%,相比2019年提升了个3.57百分点。

  2018年以来,中国法院以杭州、北京、广州三家互联网法院成立为契机,开始打造新的互联网审判模式。双方当事人同意通过互联网在线审判的案件,诉讼全流程在网上运行,当事人足不出户可参与全部诉讼活动,逐步实现了“网上案件网上审”的目标。一是在线诉讼成为传统诉讼模式的重要补充。在疫情期间,全国法院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依托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平台、在线调解平台、中国移动微法院等信息化平台,引导当事人通过网上立案、诉讼、调解、信访,跨区域远程办理诉讼事项,规范有序开展在线诉讼活动。二是强化区块链等技术对在线审判的支撑。截至2020年底,司法链平台共有内网端7个节点、互联网端32个节点,合计上链数据超过3.89亿条,以电子数据真实快速固定、合理采信推动审判公正高效。截至2020年底,司法链平台共有内网端14个节点、互联网端35个节点,合计上链数据超过6.02亿条,以电子数据真实快速固定、合理采信推动审判公正高效。三是移动微法院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截至2020年底,中国移动微法院累计实名用户数355万余人,日均访问量超过217万次,全国法院利用移动微法院网上立案371.94万余件;利用移动微法院网上开庭5.4万件,网上调解22.8万次,网上证据交换24.37万次,电子送达612.9万次,跨域立案8.2万件,为切实解决异地诉讼不便等问题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0年法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少突出成绩。一是疫情期间保障审判运行。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人民法院利用运用远程立案、电子送达、网上审判、网上开庭等及时定分止争,保障了全国法院审判执行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成为智慧法院建设成果运用的生动实践。二是减少了法官事务性工作。“智慧审判”建设为法官剥离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让大量审判辅助性事务集中管理,实现司法辅助事务集约化、专业化管理,提高了司法效率。三是大幅度降低司法成本。“智慧审判”建设减少了大量人力资源的使用,“无纸化办公办案”“数字审委会”“在线合议”“电子送达”的普及,使大量纸质文档被电子文档所替代,节约了大量办公文印费用。四是拉近了与当事人的距离。通过提供更多的线上沟通渠道,“智慧审判”解决了法院长期存在的法官和当事人沟通不畅、信息不对称等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从而提升了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的满意度,保证诉讼流程顺畅。五是改善了法治营商环境。法院信息化使得中国法院在司法质量、效率、透明度和公信力上取得长足进步,为提升中国的营商环境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

  2020年,智慧审判在提升审判质效、减少法官事务性工作、改善司法营商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成效,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保障了审判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智慧审判仍然面临着平台开发时缺乏整体性思维、一些基础性问题尚未解决、智能化水平不高、各地的智慧审判应用交流不足、有的信息化工作操之过急等挑战。

  最后,蓝皮书提出今后智慧审判的发展与展望。一是要加强系统的整体规划。切实解决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注重不同系统间的逻辑关系和交互体验,对功能模块适当进行增并、删减,使智慧审判功能更完善,与审判业务结合更紧密。二是用户需求为建设导向。在智慧审判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发者必须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加强信息化应用者与开发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为法官办案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智能化服务。三是拥抱新技术新科技,完善区块链跨链能力,充分研究5G“大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特性在法院业务上的应用前景,将5G、边缘计算、人脸识别等技术与法院业务深度融合。四是增进法院间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使全国法院智慧审判水平共同提升。五是兼顾线上线下需求,正视不同区域法院、不同情况当事人的多元需求,在创新线上闭环高速运行的同时,用信息技术研发最易操作的线下辅助程序,实现线上线下工作模式有机结合、灵活切换,保证线下司法渠道畅通,避免引发新的不公平。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2020年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与2021年展望

序言:立足“十三五”面向“十四五”的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

一、 2020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成效

二、 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三、 “十四五”期间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展望

Ⅱ 第三方评估报告

2. 中国法院“智慧审判”第三方评估报告(2020)

3. 中国法院“智慧诉讼服务”第三方评估报告(2020)

4. 中国法院“智慧执行”第三方评估报告(2020)

Ⅲ 专题报告

5. 中国司法大数据:发展、困境与展望

6. 人工智能应用于司法裁判的法理分析

7. 以知识为中心深化智慧法院建设

Ⅳ 智慧审判

8. 江苏法院“套路贷”虚假诉讼智能预警系统建设调研报告

9. 重庆法院“2+N”模式助力打造国际一流法治营商环境

10. 烟台法院应用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实践调研报告

11. 南通法院支云庭审系统应用调研报告

12. 东莞市劳动争议“一体化”在线平台建设调研报告

13. 阿坝法院智慧生态环境资源审判调研报告

Ⅴ 智慧审管

14. 江西法院“审判e管理”平台建设应用调研报告

15. 湖南法院诉讼费管理系统应用调研报告

16.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案件繁简分流分类处置平台建设应用调研报告

Ⅵ 司法区块链

17. 北京法院区块链建设调研报告

18. 广州法院“区块链授权见证通平台”调研报告

19. 宜宾法院基于区块链的智慧查封管理应用探索

Ⅶ 司法大数据

20. 安徽法院司法大数据服务社会综合治理路径探究

21. 大数据助力政法机关网上协同办案——贵州政法机关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调研报告

22. 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新型智慧法院应用生态构建

Ⅷ 大事记

23. 2020年中国法院信息化大事记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

  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法治蓝皮书淘宝

  如需《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21)》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