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社科文献2020年度十大好书
2020年12月3日,第十二届社科文献十大好书评选(2020)终评会如期召开,经过评委们一番认真而激烈的讨论,十大好书终选名单最终确认。在经历了严格的印后质检及公示流程后,大家期盼已久的社科文献2020年度十大好书,终于正式出炉啦~~~
埃及古珠考
夏鼐 著
颜海英 田天 刘子信 译
推荐语
中国埃及考古学领域权威著作,中文版首次出版,夏鼐先生毕生的心血凝结。古埃及艺术中的媒材与再现,中国考古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两大古老文明的相遇与相知,都在这部厚重大作里得到体现,它在填补这项研究空白的同时,也呈现了物品作为记忆之场的实在的和象征的功能。作为文明的承载物和历史实质的化身,这些文物凝聚着人类的共同记忆,凝视它们,凝视物品与时间的留痕,观看者的心里,将会兴起怎样的感动?
——林颐,书评人
癌症患者的疾痛故事
基于一所肿瘤医院的现象学研究
涂炯 著
推荐语
现代医学关注治愈疾病,即身体的康复,却往往忽视病人的疾痛体验——个体的微观感受、内心的需求与现实困扰。而恰恰是后者,可以揭示出个体经验背后的医患互动、医疗体系、社会、政治和文化影响。本书着眼于癌症患者个人的病痛叙述,追溯了患者从发现疾病、寻找病因,到治疗、追寻意义及康复的整个历程,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关于患者对自身身体、角色、身份、意义认知的医学人类学资料。
——张畅,作者、译者、节目策划人
非凡抄本寻访录
〔英〕克里斯托弗·德·哈梅尔 著
林国荣 译
推荐语
这是今年最让我惊喜的书。作者是长期供职于苏富比拍卖行的古抄本专家,经眼古抄本可谓多矣,全书十二章,每章介绍一种古抄本,进而逗引出种种文献知识与学界信息,令人目不暇接。尤为感人的,则是作者对自己少年时如何接触古抄本,进而入了这一行当的自述。矢志不渝,此之谓也。
——郑诗亮,《澎湃·上海书评》主编
家庭革命
清末民初读书人的憧憬
赵妍杰 著
推荐语
关于清末民初中国家庭观念变化的著作汗牛充栋,本书一改以往思想史专注理性变化的进路,更多从情感史视角关照。由此发现,当时读书人汲汲于家国对立,并非文艺复兴的仿写,而是集体情绪的投射。逼仄的时代不需要深思,只需要中心议题,以寄托失望、愤懑、变革、怨恨之情,以支撑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力。也许那些理想家庭的设想有些荒诞,但荒诞背后,饱含着前辈们精神的苦闷与安慰。本书在僵硬的解释之墙上凿出一扇新窗,使读者的视界为之宽阔。
——蔡辉,作家、书评人
巨兽
工厂与现代世界的形成
〔美〕约书亚·B.弗里曼 著
李珂 译
推荐语
本书就像是一部工厂的进化史,还有劳工史。从洛厄尔到底特律,到前苏联的乌拉尔,再到中国的深圳,“巨兽”每一次超乎想象地膨胀,都是对劳动制度、经济发展、制造模式、管理理念、生活习惯等诸多陈旧规则的重新“定义”。弗里曼通过详实的史料告诉读者,巨型工厂也许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唯一因素,但绝对是极其重要因素之一。工厂的发展轨迹如同人生,有发端,有成长,常常也有高光时刻,当然绝大多数难以摆脱事物发展消亡的宿命。三百多年来,在“后浪”的步步催逼下,历史上的无数“巨兽”无论当初气势多么如虹,最终还是化作一缕缕青淡的云烟,但也留下了深深的辙痕。
——禾刀,书评人
马克斯·韦伯
跨越时代的人生
〔德〕于尔根·考伯 著
吴宁 译
推荐语
作为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马克思•韦伯是社会学创立以来最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一生都在探讨“何谓理性”这一问题——人的自由化和社会的理性化之间如何达到一种平衡,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之间的尺度如何把握,情感和理性的张力如何驱动。环顾我们今日的世界,理性危机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一个人都困居其中,陷入人性的铁笼之中,我们应该以怎样的面目面对这个世界,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和策略?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理想、自由还是欲望?我们是否可以一边努力向上,一边实现真实的自我?又是否可以救赎心灵,找到人性的本真,从而去减轻牢笼的痛苦,达到人生的彼岸呢?要回答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更需要阅读韦伯;而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韦伯,于尔根•考伯的这部学术性人物传记便是最好的切入口,带领着我们深入一位伟大社会学家的思想旅程,像韦伯一样思考。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民主”与“爱国”
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与公共性
〔日〕小熊英二 著
黄大慧 李丰 王娟 彭程 译
黄大慧 审校
推荐语
一本反思性很强的著作,乍看谈的是“历史”,其实呼应的是“当下”,是一个“如何对待历史”的永恒问题。事实上,这甚至也不仅仅是日本的处境,也是欧洲各国在战后的普遍拷问:在战争体验尚存的时代所争论的那些价值、思想,到了如今一个战争记忆逐渐淡忘的时代,应当作为什么样的遗产留下来,重塑这个社会?
——维舟,书评人
新语往还
中日近代语言交涉史
〔日〕沈国威 著
推荐语
语言是思想的镜子,在中国白话文百余年的历史中,我们总是瞥见中日语言交互影响的影子。梁启超、严复、鲁迅……近代中日语言交涉史上,写着许多重要的名字。作者多年从事中日近代词汇交流史研究,本书考察了《时务报》《辞源》等近代史料中的词汇语言,仔细分析了一些新语产生、传播的过程,如科学、化学、哲学等,事实上,这些“漂流”在中日之间的词汇构成了一副东亚近代化的图景。
——陈雪,《光明日报》记者
一把海贝
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
〔英〕托比·格林 著
郭建龙 译
推荐语
世界范围内有关西非和中西非的历史读物都是稀缺的,更不用说在中国几乎是空白,这种情况下一部优秀新著的翻译出版称得上及时而且珍贵。《一把海贝》结合了全球史、地区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方法,使用所有可能的资料,包括第一次从分散在全球档案馆里的原始史料提取的历史信息,生动呈现自15世纪以来西非和中西非的历史变迁。这片被研究者和读者长期忽略的大地,蕴藏着与近代世界史紧密相关的一切秘密,一部有关它的历史佳作,不仅让我们更新对地中海和大西洋历史的理解,也再一次揭示了历史本身的魅力与可能性。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3)
物流商·装卸工·女性卡车司机
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中国卡车司机调研课题组” 著
推荐语
我们常常非常关心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却对支撑起这个真实世界的诸多群体缺乏洞察和关怀。这本书(与这一系列)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细腻的温度。《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3):物流商·装卸工·女性卡车司机》通过调查严谨与翔实的数据,以大量田野调查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卡车司机的工作状态。尤其是,这一本书关注到了“女性卡车司机”这一更具特殊性的群体,使整本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并触碰到了重要的性别的社会学议题。当前的中国,关于农民工、社会边缘阶层与少数群体阶层的研究还是不足够的,扎实做起田野调查并向我们贡献有温度观察的书籍也是不多的,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
——陈定定,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十大好书 终评花絮
评审名单
终评评委
蔡 辉 作家、书评人
常绍民 《读书》主编
陈 静 《中国社会科学报》书品版编辑
陈建樾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研究室主任
陈晓萍 《中国新闻周刊》副总编辑
陈志瑞 外交学院教授、《外交评论》执行主编
高 林 历史作家
葛承雍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解玺璋 近代史学者
罗 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暨历史学系教授
绿 茶 作家、书评人
唐寿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王春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王洪波 《中华读书报》副总编辑
徐晓旭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严 飞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杨 平 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
止 庵 文化学者
钟飞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大国关系研究室主任
通讯评委
宝木笑 书评人
陈定定 暨南大学
陈 雪 光明日报
冯立君 陕西师范大学
禾 刀 书评人
李夏恩 新京报·书评周刊
林 颐 书评人
林子人 界面文化
刘忆斯 深圳特区报
刘羿含 探照灯好书
聂 梅 江苏文艺广播电台
裴鹏程 得到
孙行之 第一财经日报
遆宇昕 新浪读书
维 舟 书评人
萧 轶 燕京书评
谢晨星 晶报·深港书评
徐 瑾 经济人读书会
于淑娟 澎湃·私家历史
张 畅 作者、译者、节目策划人
张明扬 梨视频
张向荣 书评人
郑诗亮 澎湃·上海书评
钟 毅 新周刊·硬核读书会
朱自奋 文汇读书周报
邹德怀 全历史
——以上名单按嘉宾姓名音序排列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