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20)
来源: 皮书说  作者: 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0-12-02

  近日,北京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北京中科金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20)》。

  《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20)》是金融科技领域极具行业影响力的专业著作之一。本书由中国金融学会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专委会)组织编写,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金融科技应用情况,充分把握国内外金融科技领域从技术应用、业态创新到风险监管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不断完善金融科技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年度蓝皮书包括六个部分。一是“总报告”,概述2019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总体情况,提出数字化转型发展思路,以推动金融科技健康发展。二是“政策与监管篇”,解读《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政策,分析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相应的监管措施。三是“核心技术篇”,围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新一代IT基础设施、网络AI等信息技术,从产业发展和金融应用着手,分析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展望技术应用下金融未来的发展前景。四是“产业篇”,从传统金融行业拥抱科技情况入手,回顾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科技发展历程,并围绕金融科技创新业态,详细介绍当前金融科技在不同金融细分领域的应用方向,分析了供应链金融和投资管理行业中金融科技应用的情况,并着重分析了区块链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应用场景。五是“国际视野篇”,采用比较分析方法,介绍2020年全球金融科技的投融资状况与我国的发展情况,描述了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态势并与中国进行比较,由此汲取国际经验。六是“附录”,对2019年金融科技发展重大事项进行梳理,并对金融科技行业类型、分布与典型企业进行地图索引式描述,以供金融科技行业人士与对其感兴趣的其他人士参考借鉴。本书充分肯定了2019年以来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主要成绩,客观评价了金融科技对金融风险监管与控制的重要作用以及金融科技自身的风险,预测了金融科技发展的发力点在于数字化转型。

  “金融科技蓝皮书”致力于为金融科技相关监管部门、自律组织等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从业人员和机构开展金融科技工作提供文献素材,为金融科技爱好者提供了解该领域的资料案例,由此为推动我国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撑。

  近年来金融与科技融合取得新成效

  蓝皮书分析指出,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引领金融与科技融合取得新成效。

  一是金融科技体制机制更加高效。2019年,在战略布局方面,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引下加速金融科技统筹布局,把科技元素注入业务全流程、全领域,结合自身禀赋制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战略,找准新路径,谋求新发展。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加速推进金融科技战略“TOP+”,其中,“T”代表科技驱动,“O”代表能力开放,“P”代表平台生态,“+”代表鼓励创新、包容创新的机制与文化。2019年,中国建设银行提出开启数字化时代“第二发展曲线”。招商银行旗帜鲜明地提出“金融科技银行”战略部署,将探索数字化经营模式作为主攻方向。光大银行制定“数字光大”金融科技发展战略,秉承“数据驱动、科技引领、开放服务”理念,以科技手段助力业务发展,着力打造“123+N”体系。国信证券确定未来5年IT战略为“面向1个目标,沿着4大方向,遵循7大原则,实施12项重点举措”,以“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建立行业领先的科技能力,驱动业务创新,引领公司数字化转型”为战略目标。

  在组织架构方面,通过设立子公司、混合所有制、股权期权等手段,稳妥推进金融科技组织架构重塑,破除束缚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深化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夯基垒台。例如,中国工商银行构建“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的金融科技新格局,快速推动智慧银行战略转型。百信银行采取双线组织架构,通过将独立IT部门与业务部门专业IT团队相结合,提升科技服务效能。后台IT部门聚焦公共能力建设,前台事业部自有IT团队面向市场、面向用户灵活响应业务需求,大数据部负责向全行提供数据服务。同时,为保证“科技+数据”驱动力的持续性、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实行全行统一IT治理。

  在科技投入方面,依托专项资金、激励计划等方式,不遗余力地加大基础性、战略性科技投入力度。2019年,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普遍超过2.5%,未来这一比重还将持续不断提升。

  在人才储备方面,加强科技与金融人才交叉培养,在人才“选育引留”方面打出组合拳,金融科技人才数量与占比显著提升。例如,交通银行通过金融科技万人计划、FinTech管培生、存量人才赋能转型三大工程,构筑高质量金融科技人才“蓄水池”,2019年金融科技人才数量同比增长超过50%。重庆农商行通过挖掘海内外知名院校以及拥有大型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相关从业经验的“高精尖”人才,组建应用研发中心、数据管理部、风控团队等专业化团队,仅2019年就吸引各类高端人才近50人,并将复合型人才逐步分散到各业务部门,真正实现科技与银行业务的深度融合。

  二是金融科技惠民利企成效显著。2019~2020年,金融机构在优化线上金融服务方面,运用信息技术探索非接触式金融服务,基于互联网开展支付缴费、授信审批、跨境金融、投资理财等业务,打造全方位线上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让百姓“不出门、不见面”也能办理金融业务,支撑金融服务不断、质量不降、保障更强。例如,光大银行深化“云缴费”服务,将各地分散的缴费业务集中接入云平台,为用户提供20大类7900余项缴费服务。2020年1月24日至3月末,完成湖北省线上缴费230多万笔,服务用户124.3万户。中国银联与福建省卫健委探索“三码融合”创新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电子健康卡(码)、医保结算码、金融支付码融合起来,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模式,为患者就医提供“一码就诊”“一站式结算”等服务。“三码融合”应用打造的非接触式“融合码”无卡就医模式,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效降低病毒通过介质传播的可能,极大提升老百姓就医体验,已在福建13家省属医院上线。

  在支持中小微企业方面,充分发挥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的重要作用,通过金融科技手段甄别企业经营状况,提供差异化信贷服务,为中小微企业“输血供氧”,助力纾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例如,中国建设银行运用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惠懂你”App,打造一站式数字普惠金融平台,累计服务38万余位客户,授信金额突破1900亿元。网商银行依托庞大数据资源不断优化“310”贷款模式,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联合同业机构发起“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积极助力电商、餐饮、物流、农业等领域复工复产,累计向14.6万户湖北小店、全国医药类小微商家发放贷款46.8亿元。中国民生银行直销银行综合本行数据、互联网行为数据、行业特征数据、商户经营数据等,积极构建小微企业评分模型,向初创立足型、加盟连锁型、成熟发展型、成功发展型和追求卓越型小微客户提供在线融资服务。新网银行在四川省推出“新网向蓉”战疫行动,实现全在线化、零接触式的在线信贷评估,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创客等小微客户进行复工复产专项信贷支持。

  在赋能公共服务方面,加快金融与卫生、社保、工商等行业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为百姓提供触手即达的公共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效满足了远程医疗、心理咨询、防疫物资管理等方面激增的需求,实现疫情防控不放松、公共服务不打烊。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依托云平台构建跨行业跨机构开放互联生态,通过手机银行等线上服务渠道,快速推出应急物资管理、健康信息登记、远程医疗门诊等服务,用金融科技力量助力疫情精准防控、群防群治。农业银行与湖南省财政、社保、医保和税务四厅局深度合作,创新推出惠农惠民平台。平台累计征缴税务社保费2874万笔,共计64.5亿元,代发城乡居民养老金31亿元/年、财政惠农惠民补贴30亿元/年,月均受理涉农资金结算超400万笔,服务覆盖4000多万客户。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银联积极组织市场、产品、开发、运营等各条线力量全力攻关,动员全系统力量积极协调各地捐款通道,快速在云闪付App中上线了“武汉加油爱心捐赠”的爱心捐款入口。

  三是金融科技监管框架初步建立。2019年,在监管规则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加强监管顶层设计,确定涵盖基础通用、技术应用、安全防控等方面的监管规则目录,加快建立健全纲目并举、完整严密、互为支撑的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针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金融客户端应用软件、区块链安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等出台监管规则,规范新技术在金融领域合理应用。

  在监管工具方面,中国人民银行在提炼总结金融科技应用试点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信息公开、产品公示、社会监督等柔性监管方式,探索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的监管机制,研究设计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并于2019年12月在北京启动测试验证。北京市依托“一行三局”地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精心部署、有序推进创新监管测试工作,涉及的创新应用涵盖数字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既有持牌金融机构直接申请,也有科技公司合作参与。社会各界反响良好,认为此举有助于纾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等痛点难点,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标志着我国在构建金融科技监管体系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在监管科技方面,运用神经网络、知识图谱、区块链等科技成果,提高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金融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水平,持续提升金融风险技防能力,确保人民群众资金与信息安全。例如,外汇局搭建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实现银企端到端可信信息核验,在缓解企业跨境融资难的同时有效降低银行融资业务风险。截至2019年,接入平台的法人银行共197家,成功完成折合180亿美元应收账款融资的安全放款,服务企业近2500家。中国银联借助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试点建设金融反欺诈评分系统,面向成员机构提供银行卡跨行交易反欺诈实时侦测、辅助决策等服务,构建线下伪卡欺诈和线上伪冒绑卡欺诈评分模型,精准预测、实时响应、量化呈现银行卡交易风险。上海黄金交易所基于交易类、资金类和库存类实时数据,结合大数据平台提供的复杂模型计算及深度数据挖掘功能,建设满足交易所需要的智能反洗钱监控系统。

  四是金融科技产业生态不断完善。2019年,在技术攻关方面,金融业通过行业协会、孵化平台、专项合作等,推动产学研用协同更紧密、成果转化更顺畅,金融科技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例如,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150余家单位组成了金融科技产业联盟,聚焦分布式数据库、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共性技术问题,共同研发新产品、发展新业态、凝聚新动能。2019年,复旦大学加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按照“共建、共研、共享”的原则,探索构建产业外延式和学科内涵式双重驱动的金融科技学科发展模式,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金融科技人才,更好地支撑我国金融科技健康发展。海通证券推出“金融科技合作伙伴计划”,通过联合创新实验室、产学研联盟、创新技术大赛、产业基金孵化、孵化课题等方式,积极构建金融科技生态圈。

  在标准规范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与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携手将金融科技产品纳入国家统一推行的认证体系,以标准实施为手段,持续强化金融科技安全与质量管理,切实防范技术产品质量缺陷引发的风险向金融领域传导。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推出“金融科技产品认证管理平台”,为金融科技产品检测认证工作提供服务,规范检测认证流程,实现检测认证的过程可追溯、结果可核查。同时建立健全白名单、信息共享等机制,持续优化金融科技产品国推认证自律管理体系。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牵头制定云计算金融应用、信息披露等团体标准,发布2019年网上银行服务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重庆市推动建设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夯实金融科技发展支撑体系。

  在政策支持方面,地方政府结合当地资源、技术、人才、环境等优势,通过专项资金、减税降费、载体建设、配套服务等方式,做强金融科技产业链、做大金融科技生态圈。例如,北京市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积极出台“金科十条”,从孵化平台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应用场景示范、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加大优质政策供给力度,着力打造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

  推动金融科技持续健康发展,亟待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深入落实《规划》。金融机构是发展金融科技的生力军,也是落实《规划》的责任主体。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全面落实《规划》要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持续增强金融科技应用能力,为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贡献力量。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组织编发《规划》实施指引,构建金融科技发展监测指标体系,推动建设同业协同发展平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大带小、以强扶弱,让所有金融机构都能搭上数字化发展的快车,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二是稳步推进数据融合安全应用。当前,推动数据治理、建设数字中国,已成为驱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全新形态。金融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充分发挥数据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对其他要素效率的倍增作用,加快数据融合应用顶层设计,将数据治理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布局数据平台架构,为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奠定基础。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建立涵盖金融数据采集、处理、使用等全流程的标准框架,实现数据资源全生命周期统一规范管理。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综合国家安全、公众权益、个人隐私和企业合法利益等因素做好数据分类分级管控,严防数据泄露、篡改和滥用,推动跨行业跨市场数据要素有序流转和安全应用。

  三是持续强化金融风险技防能力。当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兴起为提升金融风险防控能力提供了“科技方案”。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赋能风险防控,推动风险管理手段从人员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主动采取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现代科技手段优化风险防控指标与模型,精准刻画客户风险特征,有效甄别高风险交易,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中国人民银行将建设金融科技应用风险监控系统,探索施行新技术金融应用安全评估与备案机制;加快建立数字化监管规则库,构建监管规则知识图谱,实现监管规则形式化、数字化和程序化;建设数字监管报告平台(DRR),提升监管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为坚决打赢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贡献科技力量。

  四是科技驱动支付发展再上新台阶。支付领域是金融科技应用的高地,也是智慧金融发展的前沿。近年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支付服务居于全球领跑位置。金融机构要坚守“惠民利企”的初心和使命,深挖金融科技潜能,盘活技术和数据要素,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开放API等技术建立新一代支付生态体系,打造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最佳样本,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全球支付行业的领先优势。稳妥开展条码支付、刷脸支付互联互通技术验证与应用试点,打通支付服务壁垒,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支付服务需求。积极探索将物联网、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等技术与支付场景深度融合,推动KYC(了解你的客户)和交易验证手段向精细化、智能化方向迈进。进一步加强支付风险防控,综合利用标记化、密码技术等手段提升支付敏感信息保护能力,筑牢支付安全防线。

  2020年投融资视角金融科技发展五大趋势

1.金融科技发展进入纵深阶段,金融机构经营模式持续升级

  技术开始注重融合生态,为金融服务赋能。以开放银行为例,银行金融服务模式向API经济转变,开放银行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主要趋势,带来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革。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发展,银行客户对服务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客户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在此背景下,银行的服务模式也经历了从网点经济到App经济,又从App经济到API经济的衍变。开放银行是API经济在银行业的具体应用,代表着“银行即服务”的商业生态,将银行服务直接嵌入用户的日常生活,为用户带来“银行在消失,银行服务却无处不在”的体验。

  2013年,中国银行在国内率先发布中银开放平台,2018年浦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也纷纷推出开放银行平台或业务。与此同时,中科金财、兴业数金等企业打造的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开始涌现,通过第三方开放银行平台,资金实力、技术实力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小银行同样可以实施开放银行战略,以灵活应对竞争加剧、客户需求变化的局面。开放银行也是众多中小商业银行在线上业务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之一。

2.“区块链+金融”加速落地

  金融领域的区块链应用有望加速落地。区块链的特性尤其适合解决供应链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如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核心企业的信任无法有效传递等。同时,我国供应链融资需求缺口巨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达14.3万亿元,而商业保理专委会统计的2018年全行业商业保理业务总量约为1.2万亿元,可见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存在超过10倍的增长空间。根据艾瑞咨询的测算,至2023年,区块链可为供应链金融市场带来约3.6万亿元增量。行业痛点和巨大的市场空间,有望持续催化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融合发展。

3.央行数字货币有望改造金融科技行业生态格局

  国际清算银行(BIS)2019年发布的《央行数字货币调查报告》显示,全球70%的中央银行正在对央行数字货币发行进行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于2014年开启数字货币的研发进程,先后成立法定数字货币专门研究小组、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进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和应用试点工作。截至2019年8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申请了涉及数字货币的共74项专利。发行央行数字货币,有利于巩固和捍卫国家货币主权,助推数字经济的发展,提高货币使用效率及便捷性,还有利于降低成本,防范洗钱等风险。央行已公开表示,在坚持双层运营、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法定数字货币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大势所趋之下,不论央行数字货币何时推出,整个行业生态都将积极为之筹备。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行将带来三个方面的需求,涉及发行层、需求层、流通层,均涉及IT系统建设、终端硬件改造和铺设以及相关应用软件的研发,势必会对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生态格局产生影响。

  4.金融网络安全是大势所趋

  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网络与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应用,网络安全是金融安全的重要基石,金融网络安全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必须考虑的因素,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当前,中国正在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确保金融网络安全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任务。《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也将安全可控作为基本原则,强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把安全作为金融科技创新不可逾越的红线,以创新促发展,以安全保发展,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提升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效能,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能力,守住金融网络安全的底线。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金融机构也需要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提升对关键信息资产的保护意识,提升网络安全监控和相应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守住安全底线是金融科技发展必须要重视的问题,也有望为国内的金融科技企业发展带来战略性机遇。

  5.网络互助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

  网络互助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网络互助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0年3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下发,在提及改革发展目标时明确提出“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这是医疗互助首次被写入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顶层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互助”这种形式得到了正视以及认可,网络互助作为互助的重要形式之一,有低门槛、普惠性的特征,逐渐成为下沉市场以及低收入群体医疗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互助行业有望迎来加速发展期。但是网络互助本身是否作为盈利的手段,以及互助平台以何种商业模式获得长足、持续发展也是各个网络互助平台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相关阅读推荐

  报告精读 | 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9)

  报告精读 | 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8)

  报告精读 | 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17)

  精彩目录

  Ⅰ总报告

1. 落实发展规划推动金融科技惠民利企

一、 规划引领金融与科技融合取得新成效

二、 研判形势找准数字化转型发力点

三、 一以贯之推动金融科技持续健康发展

  Ⅱ政策与监管篇

2. 《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政策解读

3. 金融科技风险与监管发展综述

  Ⅲ核心技术篇

4. 大数据在金融业的应用探索

5. 云计算在金融业的应用探索

6. 人工智能在金融业的应用探索

7. 区块链在金融业的应用探索

8. 新一代IT基础设施创新在金融业的应用探索

9. 网络AI在金融业的应用探索——金融数据中心网络实践

  Ⅳ产业篇

10. 金融科技推动银行业转型升级

11. 证券市场金融科技创新应用

12. 金融科技重塑保险业态

13. 金融科技与支付清算融合发展综述

14. 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发展综述

15. 金融科技推动投资管理行业发展

16. 区块链推动金融业发展综述

  Ⅴ国际视野篇

17. 金融科技投融资情况分析

18. 全球金融科技发展比较分析

  Ⅵ附录

19. 2019年金融科技大事记

20. 金融科技产业图谱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640

  如需《金融科技蓝皮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报告(2020)》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