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中共中央党校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了《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0)》。
本书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时代背景,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享发展内涵的阐释为依据,构建了中国经济共享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期科学、全面、建设性地评价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共享发展水平。首先,本书利用统计数据,对全国以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9年共享发展基本情况和2000~2019年共享发展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共享发展水平以及作为共享发展基本内涵的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水平在过去20年间都有显著提升,中国经济全民共享水平高于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水平,发达地区共享发展绝对水平总体高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提升速度总体快于发达地区,各地区共享发展水平总体呈收敛态势,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的共享发展水平出现一定分化。未来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应在继续深入推进全民共享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同步提升;发达地区应在继续巩固较高的共享发展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挖掘全民共享、全面共享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欠发达地区应在继续缩小与发达地区共享发展差距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水平提高的速度。其次,本书对部分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共享发展进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包括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长三角地区包容性发展城市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共享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城乡融合发展和“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报告了这些地区在推进共享发展方面的本地特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最后,本书围绕农村土地退出的增值收益共享、农民合作社以共享为原则的规范化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等与共享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展开了专题研究,对这些影响中国经济共享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和教训,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应从五点发力
“天下大同”一直是中华民族对未来社会的美好信仰和追求。我们党从成立的那天起,更是把建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平等、共富共享的新社会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一直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奋斗。习近平更是多次强调,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习近平的这一思想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又进一步明确“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鲜明提出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当然,补齐共享发展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不能只是喊口号,更不能搞什么“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需要扎扎实实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做大的民生事业,需要完胜精准脱贫攻坚战,更需要公平正义的收入分配。
第一,要高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旗帜,不断做大经济总量“蛋糕”,为实现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习近平指出:“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一目标,既是中华民族的宏伟目标,也把每个人、每个家庭、各方面群众的愿望和利益结合起来了。发展是硬道理,把经济搞上去,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0]作为有着十四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无疑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总量虽大,但除以十四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排在世界第八十位左右。因此,“中国人民要过上美好生活,还要继续付出艰苦努力。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1]。
第二,全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得到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及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让剩余的551万贫困人口如期彻底实现脱贫,实现“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落下”的庄严承诺,并不是没有难度。对此,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必须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挑战。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加强。[12]尤其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攻坚克难完成任务。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弹。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
第三,千方百计加大民生事业投入,为方便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习近平强调指出,在推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使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业是收入之源,更是民生之本。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关键是充分就业。所以我们要通过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特别是扶持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尤其要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大自主创业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毕业生进行帮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鼓励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同时,要做好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加强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尤其要不断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补齐公共事业领域的“短板弱项”。通俗来讲,公共产品和服务就是指经济社会发展“必需”但社会或私人部门“不愿”生产和供给的产品和服务。如国防安全、基础设施、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与救助等。这部分产品和服务不仅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许多是为所有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服务的。但由于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或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公众可以免费搭车,所以私人成本核算的“竞争性”企业或组织不可能“自觉”充分地供给给社会,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责无旁贷”。因此,政府的公共投资要尽可能投到公共产品生产领域,为老百姓尤其是相对贫困的老百姓提供充分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缩小甚至消灭人民群众在享受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差距,让全体人民通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充分供给”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2020年这场百年罕见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也再次提醒我们不仅要重视日常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且要重视提高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快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13]。因此,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不断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既要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又要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
第四,要持之以恒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形成“托低、限高、扩中”的收入分配体制。不断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规范和限制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规模,逐步形成“橄榄型”社会,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模式”,而且是实现共享发展的“收入分配路径”。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另一方面,要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尤其要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和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第五,下大力气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是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兜底制度”,是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安全网”。因此,全面小康社会是否真正建立起来,从某种程度上说要看社会保障体系是否真正“覆盖全民”。因此,要认真查摆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短板弱项”,“多管齐下”进行弥补和增强。一要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二要全面推进中央和地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三要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四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基本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制度;五要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开展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六要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兜底机制。
我国推进共享发展,全民共享水平成绩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主要有四个方面,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指明了方向。本报告将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作为衡量共享发展水平的二级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经济共享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经测算,2019年中国经济共享发展指数为59.84分,其中全民共享指数为24.00分,全面共享指数为13.94分,共建共享指数为10.97分,渐进共享指数为10.93分。横向比较而言,在4个二级指标中,全民共享指数得分最高,并且领先另外3个二级指标的幅度较大。这表明,我国在推进共享发展过程中,实现人群覆盖面上的共享取得的成绩相对最为突出,共享发展在人人享有、多数人享有方面的表现较好,而在共享的全民参与、共享的平稳推进和共享的覆盖面等领域的表现有待进一步加快提高。
在全民共享二级指标下的5个三级指标中,农村贫困指数得分最高,城镇贫困指数得分次之,区域差距指数、消费差距指数、收入差距指数得分分列第3~5位。农村贫困指数的良好表现说明,我国在消除贫困尤其是农村贫困方面的成绩十分显著,脱贫攻坚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充分实现了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村贫困人群。但是,相对来说,衡量城乡收入水平差距的指数得分较低,这表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农村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相对差距的确略有缩小,但是绝对水平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这反映在指标上就是收入差距指数得分在全民共享指数5个三级指标中排名最后。
在全面共享二级指标下的15个三级指标中,指数得分较高的三级指标为住房指数、工农代表指数、公共卫生指数、养老保险指数和生活环境指数。住房指数得分较高与我国致力于推进城镇住房条件改善的努力有关,工农代表指数得分较高与我国推进全国人大代表中一线工人农民代表比例提升有关,公共卫生指数得分较高与我国长期致力于改善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果有关,养老保险指数得分较高与我国长期以来对体制内职工实施较为健全的养老保障有关,生活环境指数得分较高与近年来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有关。但是,相对来说,失业指数、民族代表指数、图书指数、文化机构指数、绿化指数等得分较低,表明在相关领域的共享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共建共享二级指标下的3个三级指标中,信息共享指数得分较高。信息共享指数得分较高与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互联网普及率快速提高有关。但是,相对来说,劳动报酬指数和劳动参与指数得分较低,这与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当前我国经济仍未超越工业化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高,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占比较低,使得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也较低,劳动报酬指数得分较低。此外,劳动参与指数受人口红利消失的拖累影响,得分也相对较低。
在渐进共享二级指标下的3个三级指标中,得分相对较高的是消费水平指数和收入水平指数。收入水平指数得分较高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跑赢GDP增速有关,体现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得到了有效贯彻。消费水平指数得分较高体现了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已呈现日趋多样化的态势。但是,相对来说,收入分配指数得分较低,该指数的测算指标是基尼系数,其反映出的情况与我国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现实也是吻合的。
破解农民工市民化难题需要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相配合
蓝皮书指出,破解农民工市民化难题的钥匙是将户籍制度改革的着眼点从城市内部转向城市之间,通过缩小不同类型城市发展水平的差距,扭转人口向大城市过度集中的态势,从而缓解大城市非户籍人口落户的压力,进而为大城市推进以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的户籍制度改革赢得空间。具体来说,需要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相配合。
1.短期政策:以先非户籍利益再户籍利益为逻辑顺序加大对中小城市的扶持力度
要破解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失衡的难题,需要先破解非户籍利益失衡的难题,再破解户籍利益失衡的难题。因为作为非户籍利益的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商业中心、治安环保、文化娱乐设施等公共品的正外部性较强,对其投资产生的经济和财政效益较多,地方政府更有积极性。同时,城市非户籍利益水平的提高也会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户籍利益水平的提高有促进效应,从而更有助于总体上缩小不同城市之间的福利差距,提高中小城市的吸引力。
首先,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提升中小城市的就业创造能力。中小城市应选择竞争性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有条件的地区应以规范、集约的产业园区为平台,吸引与特色主导产业相关的大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要以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地区品牌,提高产业竞争能力。要积极发展资金投入小、就业门槛低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鼓励本地区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带着资金项目再创办实业,最大限度地创造非农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经济活力。
其次,要科学合理地规划中小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城市发展规划要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规划等配套措施协调推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公平享有就地城镇化的成果,不断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要在区域和国家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寻找自身的准确定位,科学评判城市自身的人口变化趋势和综合承载能力,分类实施集聚和收缩战略,制定合理可行的发展规划,避免出现因规划不科学而产生无序建设、资源浪费问题。
最后,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来提升中小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应改变以往政府直接操作的城镇化建设思维,在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中,应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尤其重要的是,中小城市政府要为民间资本创造一个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使投资者获得稳定的回报预期。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要提高中小城市服务外来人口的能力。对此,要积极探索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教师、医师交流的机制,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加大对中小城市的社保投入,提高社保水平,探索构建省级区域层面的社保统筹机制;增加对中小城市劳动力的培训投入,培养专业技能型劳动力,增强其吸纳转移劳动力的能力。
2.长期政策:通过实施分散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
要构建以分散化为基本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分散型城镇化战略绝不等同于20世纪80~90年代以乡镇企业为主导的小城镇战略,而应该是以依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专业化制造业生产主导、具备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良好人居环境的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分散型城镇化。为此,要有计划地引导重点高校、大型企业等优质社会资源向中小城市布局,将大型会议、重要体育赛事的举办地设置在中小城市,提升中小城市的吸引力。构建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畅通的人才流动通道,制定中小城市产业发展和人才落户的鼓励政策。改变过于依赖行政等级的资源分配体制,探索城市行政层级扁平化改革,增加中央、省级直管城市数量,提高对县级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财政统筹层级。扩大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的铺设建设范围,在非中心城市增加停靠站点。依托城市群在大都市周边建设副中心和卫星城,出台鼓励企业和人口从大城市搬迁出去的优惠政策。
要通过存量外来人口在大城市落户实现发展的负外部性内部化。大城市积分落户制度应实施以降低所谓“低端人口”落户门槛为导向的改革,力争在两个五年规划期内,将特大城市的存量外来人口全部户籍化,改变流动人口的正外部性仅由迁入地大城市获得、负外部性仅由人口迁出的中小城市承担的局面。适当控制增量外来人口的福利水平和落户门槛,引导增量外来人口向其他城市转移。要严控大城市建成区面积,提高城市总体的容积率,率先在大城市深入推进房产税改革,取代依靠土地出让金贴补财政收入的模式。通过科学的城市建筑和交通布局,提高城市的集聚度与连通性,将不符合大城市发展定位的产业向外转移,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大城市发展的专业化。要依托科技优势,加强大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智慧城市。借助有形的交通网络和虚拟的互联网络发挥出大城市的集聚经济优势,实现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要持续通过提升非户籍福利水平引导中小城市人口集聚。中小城市应利用自身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特征,有选择地承接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形成与大城市的纵向分工协作和与其他中小城市的横向错位发展,谋求局部的专业化经济效应,以此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要注重绿色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注重挖掘本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中小城市在园区建设和城乡规划上,要突出产城融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承担起中国城镇化进程后半段农业劳动力和非劳动力人口转移主阵地的责任。
精彩目录
Ⅰ总报告
1. 2019年中国经济共享发展评价报告
一、 中国经济共享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二、 2019年中国经济共享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 2000~2019年中国经济共享发展的变化趋势
四、 基本判断和政策建议
Ⅱ评价篇
2. 2019年中国经济全民共享发展评价报告
3. 2019年中国经济全面共享发展评价报告
4. 2019年中国经济共建共享发展评价报告
5. 2019年中国经济渐进共享发展评价报告
Ⅲ区域篇
6. 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进展分析
7. 长三角地区建设包容性发展城市群进展分析
8. 粤港澳大湾区构建共享发展的制度环境进展分析
9. 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城乡融合发展进展分析
10.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分析
Ⅳ专题篇
11. 农村土地退出与增值收益共享
12. 践行共享理念的农民合作社规范路径与政策
13. 农民工市民化困境与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反思
1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30阶段与“后1亿人时期”的城镇化
15. “十四五”时期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趋势与政策展望
16. 社会保障的再认识与推进中国社保体制改革
17. 共享发展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18.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
Ⅴ附录
19. 中国经济共享发展大事记(1978~2019年)
20. 后记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如需《高质量发展蓝皮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0)》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