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0)No.9
来源: 皮书说  作者: 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0-11-19

  2020年11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0)No.9》。

  《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0)No.9》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张其仔研究员组织撰写的第9部中国产业竞争报告。报告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对中国“十三五”期间产业竞争力的情况和提升经验进行总结,并展望了“十四五”的产业竞争力变化趋势。第二部分为产业篇,重点对纺织服装、钢铁、化工、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平台经济、大数据、教育、金融、旅游等典型产业在“十三五”期间的竞争力变化及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第三部分是地区篇,评估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最后一部分为专题篇,包括国家中心城市营商环境评价、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部分国家的企业生产率比较等内容。

  “十三五”期间,我国重点产业竞争力总体上稳中有升

  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下,重点产业竞争力总体上仍然稳中略有上升,展现了我国产业规模上、体系上、成本上、创新上、抗打击和抗冲击能力上的综合优势。

  “十三五”时期,我国重点产业竞争力变化的一个特征就是:高端环节的竞争力提高明显快于中低端环节。以纺织服装为代表,2015~2018年,处于上游的纺织行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都略有提高,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全球排名显著提高,反映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在保持规模优势的同时,产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在电子信息、化工、钢铁等行业,高端产品和服务的产值比重和出口规模都在“十三五”时期有所提高,例如,在芯片设计和制造、人工智能服务、化工新材料、高端钢材等环节和领域,我国产品和服务的自给率明显提高甚至初步具备国际领先的竞争力。

  新经济领域发展提速,但发展问题仍然突出,限制了竞争力的提升。例如,数字化平台继续发展壮大,市场格局趋于稳定,但平台治理问题依然存在,垄断问题逐渐严重,平台经济带来多重社会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大数据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发展成绩显著,产业综合竞争力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数据孤岛、核心技术短缺、人才缺乏、综合治理能力较弱、数据安全保障不足等问题仍需明显改善。

4

5

  “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规模转化为产业配套优势、要素成本优势转化为综合成本优势的趋势将增强

  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继续减弱,但产业规模转化为产业配套优势、要素成本优势转化为综合成本优势的趋势将增强。

  中国拥有全球门类最齐全的产业体系,在几乎所有的细分领域都有完善的配套体系和供应链体系,产业配套优势。我国很多产业整体上处于全球价值链低附加值的环节,许多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依赖进口,但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目前,虽然我国仍然存在不少“卡脖子”的技术、装备和零部件,但很多“卡脖子”表现为成本和质量差异,并非完全不能替代。“十四五”时期,我国依托完整的产业门类、完善的配套体系,可以在全产业链上控制成本和质量,同时也能对市场变化和可能出现的突发性冲击做出快速响应。

  随着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工资水平快速上涨,同时,土地、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攀高,生态保护压力不断增大,我国传统要素优势从2010年以后就开始快速减弱,产业发展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并不取决于劳动力或资源要素价格,而是由劳动力素质、装备水平、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等因素共同决定。东南亚一些国家近年来承接劳动密集型行业转移,虽然确实能够提供比中国成本更低的劳动力,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厂房楼宇的建设、水电气的供应、产业配套能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远洋货运吞吐能力等与中国相比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从产业运行的综合成本看,中国仍然具有优势。即便是只考虑劳动力成本,由于中国整体教育水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技能型产业工人所占比重非常高,劳动力红利正在从数量红利转变为质量红利,因此,如果按照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我国劳动力成本并不显著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

  新一线城市与一线城市间的营商环境差距正在缩小

  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构建了包含企业选择期、进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展望期的国家中心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中心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十三五”期间,总体营商环境最好的依然是北京、上海、广州三座一线城市,一线城市营商环境的总体得分高于新一线城市,但这主要体现在企业选择期、企业成熟期和企业展望期,在企业进入期和企业成长期阶段,新一线城市的营商环境情况优于一线城市,但两者的差距在缩小。新一线城市在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进入期和成长期有较优表现。

  我国中心城市的营商环境虽然不断改善,但“十四五”期间,各中心城市仍应加大力度优化企业存续期营商环境,补齐企业全生命周期中的短板,实现营商环境全面优化。中心城市要清楚城市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劣势,将更多的资源注入到具有比较劣势的阶段,例如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助力企业发展壮大,补齐全生命周期短板;要充分考虑在企业不同阶段营商环境优化的叠加效应,合理借助资源溢出效应、避免抵消效应,实现营商环境全面优化。

  精彩目录

  Ⅰ 总报告

  1. “十四五”时期我国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方向和新路径

  Ⅱ 产业篇

  2. “十三五”产业竞争力变化情况和“十四五”展望

  3. 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

  4. 钢铁产业竞争力

  5. 化学工业竞争力

  6. 医药产业竞争力

  7. 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

  8. 船舶产业竞争力

  9. 新能源产业竞争力

  10. 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

  11. 平台经济竞争力

  12. 大数据产业竞争力

  13. 金融业服务贸易竞争力

  14. 旅游业服务贸易竞争力

  15. 教育竞争力

  Ⅲ地区篇

  16. 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较

  17. 京津冀产业竞争力

  18.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

  19. 黄河流域产业竞争力

  20.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竞争力

  21. 东北地区产业竞争力

  Ⅳ专题篇

  22. 国家中心城市营商环境评价

  23. 中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及其赋能效应

  24. 主要国家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6

  如需《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0)No.9》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