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深圳蓝皮书: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0)》。
《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0)》由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编撰。包括总报告、先行示范区与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与公共服务、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城市文学与文化空间等栏目内容,较为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2019年深圳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与主要成果,简要分析了深圳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2020年深圳文化发展进行了展望。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深圳建市4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深圳新时代发展的新使命、新定位,为深圳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一年里,深圳文化改革发展工作围绕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全面完成年度发展任务,主要包括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保持健康发展态势、加快推动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创新等。
报告还从努力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庆祝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加强深港澳文化合作、加快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开放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角度展望了深圳文化2020年的发展前景。
深圳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新突破
蓝皮书指出,建设先行示范区,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需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率先建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9年深圳加快补齐文化建设的短板,特别是重大文化设施缺乏的短板,以实施“双区驱动”为契机,加快推进《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落地生根,推动项目开工建设。经过周密调研、论证,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科学技术馆等首批新十大文化设施正式动工兴建。国深博物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创意设计馆、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和深圳音乐学院等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深圳歌剧院、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自然博物馆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有望于2020年全部开工建设。第二图书馆等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正式开工,深圳文化馆新馆、歌剧舞剧院旧团址改造等项目稳步推进。“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围绕打造成展现深圳形象、展示城市人文历史、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知名文化景点的改造提升方案逐步完善,各项建设扎实推进。
基层文化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坪山区图书馆新馆正式启用,坪山区文化馆新馆建成;龙华区图书馆、文化馆建立过渡馆,新馆建设加快推进。全市街道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4个,覆盖率85%,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100%全覆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各区分馆、服务点数量进一步增加。在国内率先探索垂直型图书馆总分馆制(区、街道、社区三级人财物垂直管理),宝安区试点工作成效显著,龙岗、盐田、坪山等区探索将符合条件的街道、社区图书室逐步纳入总分馆体系。成为分馆和服务点后,由各区统一下拨经费、统一装修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2019年6月,深圳受邀在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任务现场推进会上介绍总分馆制建设经验,受到文化和旅游部的充分肯定。
“图书馆之城”建设深入推进。全市共有315家公共图书馆、245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和51台书香亭,均实现“图书馆之城”统一服务。深圳图书馆影音馆正式启用,市少儿图书馆新增影像阅读馆和家庭教育馆两个阅览区。盐田区打造“听海图书馆”等5家智慧书房。深圳图书馆“青少年阅读基地”在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揭牌成立,深圳捐赠换书中心大生体育公园、宝安分中心及其新设立的5个服务站加入联网运行,使公共文化服务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继续推进“常青藤”计划,140多所学校加盟该项目,32万余册图书进入加盟学校流通,深圳少儿图书馆电子资源与加盟学校实现共建共享。首届粤港澳“共读半小时”和“阅在深秋”、“图书馆之夜”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影响广泛。
精心举办系列公益文化活动。成功举办第十五届来深青工文体节,“行走鹏城 感受深圳”惠民活动、全市职工读书成才巡回报告会、来深青工歌手大赛、摄影大赛(全国)、打工文学大赛(全国)等项目活跃了外来青工文化生活。第十六届“鹏城金秋”市民文化节开展广场舞大赛、晒艺大舞台等活动。其中,广场舞大赛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和国家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列入“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六个广场舞展演示范点之一,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进行网络直播。罗湖区09剧场《军哥剧说》被授予深圳首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鹏兴社区荣获2019年全国“书香社区”称号。
文化志愿服务丰富多彩。举办文化志愿服务展示月系列活动,开展文化志愿挂点辅导,举办文化志愿服务进军营、进学校、进监狱、进戒毒所等系列演出。“深圳市建设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的创新实践”作为广东省唯一入选项目,被选编进中组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公共文化治理的深圳探索成果受到全国瞩目。
深圳面临着建设重大文体设施的最好时机
1. 正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市的起点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既肯定了深圳40年的发展成就,又赋予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历史使命,要求深圳以建设城市文明典范为战略定位,并提出了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支持深圳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鼓励国家级博物馆在深圳设立分馆。这一重要政策文件,是深圳发展历程上的里程碑式节点,也为深圳全面启动重大文体设施的提升和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目前,深圳各部门正在积极贯彻落实该意见,各行业都站在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一崭新的起跑线上,这也是深圳全面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的新起点。
2. 正处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黄金机遇期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列入重点工作。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深圳“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纵观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体育氛围,都是引领国际文化艺术发展潮流之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提出“涵养粤港澳三地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客观上拓宽、延伸了深圳可利用文化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借助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的黄金机遇,实现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定位,深圳要打好文体设施体系这一重要基础,利用好粤港澳三地的文化体育资源,将自身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3. 经济特区40年积累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借助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积累下了丰厚的城市资本。2018年,深圳的GDP突破2.4万亿元,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年增长率高于北京和上海。深圳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正如前文中所述,深圳的文体设施现状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经济上的飞速发展对文体设施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文体设施方面要实现补差创新,要建设代表城市地位的高端文体设施无疑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反过来,深圳经济发展成就又为文体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深圳在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其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文化体育设施、完善文体设施体系坚实的物质保障。
4. 城市规划留足了重大文化空间用地
深圳的城市面积仅不到2000平方公里,仅为北京的1/8、上海的1/3。城市空间资源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规模,但也为城市转换土地利用思维提供了内在需求和核心动力。为解决土地面积不足的“硬伤”,深圳市政府在盘活土地存量、挖掘土地潜力方面下了大功夫。2017年,深圳市政府启动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时明确深圳的定位是“代表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国际化大都市”,针对原特区内外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不均衡,确保新增用地首先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城市绿地,增加了文化体育设施用地的规模和比例,以推动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均衡化。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深圳文体设施建设用地得到了空间保障。2018年市政府公布《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后,各重大项目用地得到了充分保障,用地选址工作进展迅速,这充分印证了深圳的城市规划优先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深圳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蓝皮书指出,作为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深圳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高新技术发达、产业资本活跃等优势,较早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政府采取多方面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发展更具竞争力文化产业的基础良好。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增速高于全市同期GDP增速,占全市GDP比重稳步上升,在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支柱性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深圳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18年末深圳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996.11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44.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9%,比2013年提高超过2个百分点。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名,广东省第一名。
二是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深圳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在产业资源配置上的主导性作用,注重创意引领和科技支撑,逐步培育起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高端印刷、黄金珠宝、文化会展等多个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行业,初步构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此外,深圳积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发展“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按行业分,2018年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为505.81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3%,文化批发零售业增加值为152.79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7%,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1337.51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7.0%。2018年文化核心领域实现增加值1433.36亿元,占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71.8%。
三是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深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营造有利于包括民营文化企业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培育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目前文化企业法人单位数10.23万家,从业人员102.94万人[2]。同时,深圳十分注重引导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与推动全市骨干文化企业发展,骨干文化企业总体规模实力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断增强。
四是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深圳大力推进行业集聚,培育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能起到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截至2019年底,深圳已认定公布61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园区入驻企业超过8000家,就业人数约14万,合计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实现税收超过150亿元。
五是产业支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已构建涵盖组织保障、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较为完备的产业支持保障体系。积极探索推出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引导和推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深圳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六是打造了多个国家级产业发展平台。深圳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打造了多个国家级产业发展平台,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其中,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作为全国唯一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展会,不仅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展示、交易、信息平台,而且使大量资金、项目、技术、人才在深圳汇聚,有力推动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圳还在国内较早组建文化产权交易所,参与发起设立首只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2013年,深圳还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努力建立泛珠三角对外文化贸易辐射圈。此外,国家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深圳园区)等也落户深圳。
精 彩 目 录
Ⅰ总报告
1. 2019年深圳文化发展回顾与2020年展望
一、 2019年深圳文化发展回顾
二、 2020年深圳文化发展展望
Ⅱ先行示范区与文化建设
2. 全球标杆城市与文化活动品牌
3. 深圳文化40年回眸
4. 先行示范区建设与深圳文化发展策略
5. 建设先行示范区,发展国际一流文体设施
6. 先行示范区背景下的文化馆职能定位研究
Ⅲ文化产业发展
7. 深圳发展更具竞争力文化产业的若干思考
8. 关于深圳文化金融融合发展路径的思考
9. 深圳推动文旅融合打造智慧旅游城市的经验与启示
10. 审美消费视角下深圳文化产业园的文旅融合——以大芬油画村为例
11. 文旅融合趋势下主题公园发展新模式——以华侨城卡乐主题园为例
Ⅳ文化设施与公共服务
12. 书城之城书吧之都——“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构想与实施
13. 科技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如何成为可能——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发展
14. 创意城市建设机制中的合作治理与公共参与——以深圳湖贝古村旧改为例
15. 深圳文化志愿者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思考
16. “百千万工程—周末音乐会”的融合服务模式创新
Ⅴ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17. 2019年深圳文化体制改革综述
18. 深圳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探索与对策研究
19. 文化认同的制度性生成机制: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育为例
20.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背景下深圳海洋文化发展对策研究
Ⅵ城市文学与文化空间
21. 城市文学的全面掘进——近五年深圳文学发展综述
22. 深圳科幻文学图景与未来展望
23. 深圳城市空间的文化再解读
24. 深圳话剧创作与市场
25. 《文化广场》:深圳城市文化的报道者及塑形师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如需《深圳蓝皮书: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0)》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