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流行文化:青少年的个性表达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0-09-30

  70后的“E妹儿”,80后的“偶”,90后的“火星文”,00后的“养火花”,当小编刚弄清楚“skr”到底“skr”啥的时候,“cqy”、“rps”、“ky”等这些00后们的网络“黑话”让我着实怀疑了一阵自己的拼音是不是还给了九年义务教育。

  类似“#00后聊天新方式”这样的话题,在微博上也不断被提起,快来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小粉红”“走花路”这些词到底“skr”啥~

  “青少年流行文化”是在青少年中存在的、具有特定群体特征的流行文化现象。一般而言,通过以下几点来界定“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即发端于网络空间,在青少年群体中具有特别的吸引力,青少年群体喜欢它们、消费它们、享受它们,并赋予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的文化。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具有流行文化、亚文化等多方面的基本特征,但是更具有青少年群体社会心理发展的特殊性,而且在全球化和互联网传播背景下,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更具有全球性、多样性、跨文化性、技术性的特征。

  而文化不仅仅是生活经验和成长体验,还会形成一系列内化了的用以指导行为的共同价值与规范。所以,“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不仅是青少年的同辈交往和自我认同,更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再构。另外,必须以更宏观的视角来认识青少年文化,青少年不是一个孤立的群体,他们与成年人互动交流并相互分享经验,青少年和成人共同创造并享有更宏大文化的一部分,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对于这更宏大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文化。青少年是互联网运用的重要群体,基于其自身独特气质形成了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景观。互联网已经深度嵌入当代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次级影响因素。青少年的网络技能学习能力强、网络使用方式多样,喜欢追逐新潮,勇于尝试新事物,这为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发展增加了更多的活力,网络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思维、语言、行为、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同时,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不可能脱离互联网流行文化的大趋势,成年人的流行文化对于青少年群体的渗透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发端于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流行文化也可能在成年人中流行,尤其是在亲子互动中。由于网络空间存在广泛参与互动,以及自由发挥创造和信息快速传播的便捷性,网络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极易产生变异,同一名称和指代下的网络文化很可能呈现完全不同的赋意理解和小圈子玩法,而这也造成了对于网络流行文化认知和评价的分化和差异。

  网络流行文化中资本和市场的力量亦不容忽视。网络流行文化的商业价值被资本和市场利用,使得网络流行文化的发展呈现消费主义、商业主义的很多特征。资本在互联网社会中的运作,尽管对于推动互联网的发展不可或缺,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红利,但是资本的过度逐利性也给网络流行文化带来了很多挑战。青少年群体由于年龄较小、涉世不深,一般对于这些不敏感、无察觉,往往容易陷入被控制和被强制的价值植入,以及被利用、被迷惑的不良消费。

  本文基于2020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分析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流行文化的现状,通过观察和梳理近几年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流行的网络文化,反思和窥视网络流行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剖析当前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在风险,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关调查结果

  1. 网络流行影响未成年人的言语和行为

  调查显示,累计超过五成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流行语(经常使用+较多使用+有时使用,62.2%),仅有9.8%的未成年人“从不使用”网络流行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未成年人占大部分(见图1)。如果按照量表进行加权计算,未成年人生活中使用网络语言的整体得分为40.5分(百分制),也就是说,生活中未成年人大约有四成会使用网络语言。而另一项数据表明,只有三成(33.2%)未成年人从不模仿网上的行为,五成未成年人学唱网上流行歌曲,近两成(19.5%)未成年人会模仿网络说话的方式。而对网上流行的娱乐活动、网上流行的东西、网络游戏中的人物、网上流行的新玩法等,部分未成年人会模仿或购买(见图2)。调查显示,网络流行文化对未成年人的日常语言和行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A

  2. 熟悉很多网络流行语

  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5.0%)的未成年人表示熟悉一些网络用语。在众多网络用语中,未成年人熟悉程度较高的为娱乐综艺方面用语,如“cp”(36.5%)、“skr”(22.4%);其次为社交方面用语,如“养火花”(17.8%)、“扩列”(17.5%),此外,15.8%的未成年人熟悉源自漫画《七龙珠》的词语“战五渣”(见图3)。

B

  3. 喜欢明星和游戏高手等网红,以后更希望成为艺术家、明星

  调查显示,在未成年人喜爱的“网红”中排名前20位的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娱乐明星类;二是网络游戏解说和电竞选手;三是短视频创作红人;四是带货主播。另约有两成人(17.6%)与自己的偶像或明星在网上有过交流。此外,调查显示,在未成年人对未来的职业期待这一问题上,明星(18.0%)、游戏玩家(17.2%)高于科学家(14.6%)、医生(13.3%)、企业家(12.0%)等,网红(9.4%)高于作家(9.0%)、工程师(5.9%),艺术家(18.4%)高于企业家(12.0%)、高级干部(11.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未成年人对娱乐明星、游戏玩家及网红等职业的认可(见图5)。

C

  2019~2020年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TOP10

  流行文化是被普遍喜欢、消费和热烈追随的文化,具有大众性、商业性、消费性和享受性的特征。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将其界定为:许多人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流行文化的载体也在不断丰富和演变,同时,新的技术也赋予了流行文化新的活力与表现方式,并呈现新的符号象征与时尚赋意。网络技术对于流行文化而言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载体。青少年群体因其生理和心理特质,有该群体特定的网络流行文化,下面梳理的TOP10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是近几年尤其是2019~2020年,在青少年群体中广为流行,并影响较大的网络文化。

  1. “小粉红”:网络空间的爱国表达

  “小粉红”是对网络空间青年爱国群体的昵称,他们会为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为表达爱国情怀,在网络空间通过言语表达有组织地开展维护国家的集体行动。该用语现在也常常被泛指网络空间爱国的青年群体。

  “小粉红”最初起源于晋江文学城论坛虚拟社区,2008年前后,该论坛逐渐发展出一批由爱国留学生、海外华人华侨等组成的表达爱国主义倾向的群体。“小粉红”一词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开始扩散,在微博传播中遭到“污名化”解读;从2016年开始,针对国内外损害国家统一及国家利益的行为(“台独”“港独”),以Facebook为承载主体的“帝吧”群体在声明坚持“爱国、文明、理性、求真”价值观念的前提下,运用表情包、反讽等方式,自发维护国家利益。“帝吧出征事件”的自组织性和群体传播强效果得到主流媒体关注点赞,“小粉红”由此正名为网络爱国青年群体。这一群体使用与以往中国民族主义运动所不同的表达方式与符号,改变过往由历史原导致的以“愤怒、仇恨”等情绪为主的基调,转而以“戏谑、反讽、恶搞”的表达方式,通过表情包、改编短语等图片和文字符号,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以期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但是公众对于“小粉红”的评价也呈现完全不同的态度,一方面是高度赞扬年轻一代网络爱国结合网络文化的创新和创举,另一方面也质疑这些青年群体在爱国表达中是否存在过激情况而走向民族主义。

  2019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持续,香港修例风波愈演愈烈,以“帝吧”为首的群体,联合“饭圈女孩”再次出征,期望通过自身力量帮助国家在海外舆论阵地中占据有利地位,打破西方媒体营造的不利于中国的舆论环境。他们不仅延续了以往的表达风格,更在话语中增加了诸如“保护未成年人”的软表达符号,以期获得更好的国际传播效果。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的歌曲快闪活动响彻祖国大地,青少年群体也成为“表白祖国、歌唱祖国”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上从幼儿园小朋友、中小学生到大学生,掀起了多种创意性的爱国表达行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西方多国对于中国的抹黑和“甩锅”,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青少年群体在网络上的爱国表达,这些在网络上也被泛称为“小粉红”。

  2. 同人文化:通过集体创作筑起的圈子

  “同人”一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易经·同人》。《辞海》将“同人”二字解释为“志趣相同或共事的人”。学界通常认为,互联网语境下的“同人”起源于日本动漫文化的“同人志”。“同人志”是一种非商业性质的刊物,主要刊载受众自主创作的、对原创动漫人物或原作进行延展的作品,并在动漫粉丝群体中进行传阅交流。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同人”一词的涵盖范围也日益扩大。发展到今天,“同人”主要指创作者对原创作品所进行的二次创作活动,以及由此活动产生的作品。这些活动包括对动漫、影视剧、小说等故事的延展,对原型人物的再创作,其性质多为非商业性质。同人文化不仅包括创作,也包括由此形成的消费活动。同人文化群体通过形成独有的语言体系,如创造出“cp”(Coupling,配对)、“大大”(具有一定话语权的粉丝)、“ky”(不合气氛的言辞)等文字符号,制造与外界不同的风格,将自己与外界相区隔,以区分“圈内人”与“圈外人”,并体现自我认同及集体认同。此外,他们通过创造与主流文化不同的内容,实现对主流话语的抵抗。

  与此同时,资本为迎合市场而将同人文化商业化的行为,使这一亚文化现象有了被收编的趋势。2020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显示,近四成(36.5%)未成年人熟悉“cp”这一词语,知晓率位于给出的13种网络流行词的首位,同时“ky”一词也有一定的知晓度,这表明同人文化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已经有一定的传播量。2020年,“肖战粉丝举报AO3事件”让同人文化现象出现在公众讨论空间,甚至成为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引发了网络空间对于创作自由、举报机制等公共话题的思考。2020年5月,网络爆料称肖战粉丝为声援肖战,利用教师这一职业之便,组织学生录制视频支持肖战,并有老师利用上课时间宣传肖战,以及要求学生撰写《陈情令》相关同人作文等,再次引爆舆论,引起全社会对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关注。

  3. 饭圈文化:粉丝文化的新体现

  2005年选秀节目的大热让“粉丝”这一词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中。技术的演变也带来了青少年群体“偶像”的多样化,以往“粉丝”一词多伴随着歌星、影视明星,而现在影视动漫人物、游戏中的虚拟人物等,都可能成为青少年的偶像。比如:日本音乐虚拟偶像“初音未来”就是一个全息投影下的数字虚拟人物。但是,她会唱歌、跳舞,有众多的粉丝,甚至这个虚拟人物也举办了很多场线下的大型演唱会。网络追星给粉丝们提供了更加便利和自由的表达空间,粉丝们通过各种互动可以直接跟偶像进行交流沟通,一些偶像频繁在网络上与粉丝们进行互动,这都是与传统的追星大不一样的地方。著名学者菲斯克早就指出:粉丝是一批流行文化资本积极的生产者和使用者。

  而“饭圈文化”是粉丝文化的最新代名词。“饭圈文化”包含了粉丝很多的线上消费活动,比如打赏、礼物、红包等等。除了粉丝线上直接针对偶像的消费活动以外,还包括打榜、反黑、控评等行为,粉丝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资本的免费劳动力。如,粉丝在“爱豆”新的影视剧、数字唱片播出或发行时,有组织地进行打榜,甚至为了“爱豆”拿到榜单第一,而不惜重金助力其作品的播放或购买,并有组织地在“爱豆”相关报道下进行“夸奖式”控评;对于诋毁“爱豆”的言论,粉丝还组织专门的“反黑站”,针对相关言论进行反驳。同时,饭圈在交流中还发明了许多“饭圈用语”,如字母缩写,“本命”“墙头”“死忠”等词语。这些行为与表达符号使得粉丝们更加具有组织性和群体性,尽管粉丝们或因偶像颜值高,或因其能力强,或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而喜欢他们,粉丝群体却有共同的行为特征,即对自己偶像的维护,而这种维护行为在当下环境中则带有“统一策划,共同行动”的特点。然而,有评价认为,饭圈文化中对偶像的极端维护不仅会对其爱豆本身产生负面影响,也易使粉丝出现辱骂、造谣等过激行为。

  4. 国风文化:传统文化的新潮搭

  “国风文化”可以统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结合网络文化而衍生的一系列传统文化的新流行风向、新表现形式、新文化体验。在“国风文化”下,可大致分为中国风、古风、国风三个子类。其中,中国风将传统元素配以现代方式呈现,比如:流行歌曲《青花瓷》《菊花台》《断桥残雪》《半城烟沙》等;古风强调格调与氛围上的“中国味道”,力求在作品里创设与古代相同的意境,比如:古风游戏《逆水寒》,动漫作品《秦时明月》,音乐作品《君住长江尾》等;国风则更强调“中国特有元素”,相比之下也更为大气磅礴,比如诗词格律、古代建筑、传统绘画、传统音乐等。

  中国风在以歌曲《东风破》等为代表的作品流行以来,因其既包含中国元素,又融入了现代流行元素而一直广受欢迎。近年来,又出现了古风音乐、古风小说、古风漫画等古风文化作品,吸引了大批青少年的关注,在古风仙侠类影视剧、游戏的带动下,还掀起“汉服热”的浪潮。古风文化起源于网络,盛行于青少年群体中,这些古风音乐、小说、绘画、服饰等所包含的元素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如古风音乐中,歌词多带有古典诗词感,编曲则多采用中国乐器;一些古风游戏在画面设计中尽力还原古代场景,游戏中的人物设定、游戏方式都尽量接近古代传统。这些作品、游戏等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吸引了一批热爱传统文化的群体。不同于传统的“复古文化”,如今的网络古风文化更多的是基于现代人们的审美和思考产生的文化怀旧现象。

  与此同时,在习近平强调坚持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央视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一系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类节目。故宫博物院在推出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之外,还推出一系列“萌化”的文化类产品,以期更符合年轻人口味。这些节目及产品以更有活力的方式,赢得了许多青少年的喜爱,并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小众群体与主流声音共同带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再流行。2019年李子柒乡村田园文化直播带来的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效应和丰厚经济效益,更是让人刮目相看,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国风系列:中国式田园理想+中国特色美食+中国美丽农村,国风不仅是网络潮玩,也可以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新范。

  5. 土味文化:猎奇、审丑还是包容

  “土味文化”是近些年随着抖音、快手等网络视频直播及短视频流行起来的,一开始这些视频的内容和创作者多以县城、乡镇青年为主,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此被冠以“土味”。随着流行和发展,土味文化衍生出众多表现形式。歌手杨坤在2020年4月抖音直播中对喊麦歌曲《惊雷》的批评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土味文化的讨论。

  土味文化是伴随着网络直播兴起的一种网络文化,乡土气息是其最早被归为一类的典型特征。2011年快手上,一群带有浓厚口音、衣着搭配乡土且怪异的城镇青年基于夸张的嘶吼与出位的戏剧化表演制作的短视频迅速流行。“土味文化”主要包括社会摇、喊麦、土味情景短剧等,除了土味视频之外,还包括土味情话、土味表情包、土味情歌等内容。2016年以“Papi酱”为代表的土味文化网红的风靡,更是助推了网络“土味文化”的流行。2019年,“朝阳冬泳怪鸽”令人捧腹的表情令“奥力给”一词在网络上迅速蹿红,促进了“土味文化”的繁荣。根据2020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数据,在未成年人喜欢的“网红”中,不乏老八、浪胃仙、可乐大人、韩美娟这类土味视频创作者。

  注意力经济时代,奇特现象更容易引人注目,与大众审美背道而驰的“丑”必然会吸引大量注意力。以土味视频为例,这些作品通常缺少专业拍摄技巧,内容更加“原生态”,但表演夸张,“金句”频出,多以哗众取宠的方式吸引眼球。此外,许多土味视频故事依托农村、工地等地方为背景,将城市生活中不易为人了解的景观展现在公众面前,更容易激发观看者的好奇心。这种审丑与猎奇心态,促进了土味文化的不断发展。

  但是2019~2020年,土味文化从开始的猎奇、媚俗、娱乐搞笑到变得被更多的网民接受和包容;网民从“不屑一视”到“赏脸看看”,再到被吸引,甚至沉迷其中、笑声连连。土味文化自身也从乡镇青年的网络表演转到网络流量变现,打造知名网红;网络平台也开始将土味文化从娱乐搞笑,移植到助力乡村振兴、网络扶贫的土味直播带货,这些新的变化让人们重新开始认识“土味文化”。

  6. 二次元文化:永不落幕的异托邦

  2019年7月,《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上映引发了人们的观影热潮,也引起了关于中国二次元文化的大量讨论。二次元文化在中国又被称为ACG文化,起源于日本,它包括二次元作品生产、二次创造和演绎及对作品和衍生产品进行的一系列消费行为。国内二次元文化这一概念由一批日本动画、漫画、游戏爱好者带入大众视野。随着国内动漫和游戏产业的发展,二次元文化生态链也日趋成熟,以Bilibili为首的二次元网站也逐渐发展起来。

  在二次元世界中,其作品里精美的画面、成熟的故事和炫酷的效果往往是三维现实作品难以实现的,同时,动漫中的主人公或游戏里的游戏玩家可以实现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目标。福柯认为,异托邦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神话又是现实,从传统乌托邦视角看,它是现实的;从现实看,它又是想象的神话。二次元世界并不是完全架空的,二次元作品中包含现实世界的某些场所,同时又突破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它为青少年群体建构起了属于他们的“异托邦”。二次元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可谓持久火热、拥趸庞大、久盛不衰,以动画、漫画、游戏为基础,衍生出了众多线下行为和潮流,比如大街上经常能够看到的Cosplay等。

  7. 弹幕文化:相同语境下的情感共鸣

  弹幕是一种舶来文化,最先起源于日本,指的是提供即时评论功能的视频网站上,那些横向飘过视频画框或者悬停在视频画框上的文字评论。在中国,最早的弹幕网是Acfun(下文简称A站)、Bilibili(下文简称B站)等。这些网站均为ACG文化的大本营,但发展到今天,弹幕文化已经不仅存在于ACG视频中,随着弹幕文化进入大众视野,优酷、爱奇艺、芒果TV等视频网站也设置了弹幕功能,但其弹幕氛围相较A站与B站而言,并不成熟。弹幕作为一种即时评论的文字,可以让观众在不同场景、不同时间、不同设备上观看某一视频时,阅读他人观看同一帧视频时(相同内容出现的时刻)的想法与感受。更为重要的是,以B站为例,其用户主要为青少年群体,相比其他视频网站而言,用户年龄更集中,并拥有共同建构起来的话语体系,相互间更能理解彼此所表达的含义。如央视动画《西游记》上架B站后,用户发送了大量弹幕,该动画的视频弹幕中夹杂着情怀与流行于B站中的各个“梗”,如“泪目”“猴哥童年”“开花”等,在观看不同情节时还不断创造“新梗”。在B站这样以兴趣为聚集力的平台中,青少年无疑能够在共同的语境下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8. 鬼畜文化:青年的“狂欢”

  鬼畜源于日本弹幕视频网站NICONICO动画,最早的名称为音MAD,传入中国后,随着在A站及B站的发展,逐渐扩展为包括音MAD、鬼畜调教、人力VOCALOID在内的鬼畜文化。三类作品尽管各有不同,但拥有一个共同点,即可将任何作品进行解构,再进行重组,形成新的作品。同时,这类视频以弹幕平台为载体,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能够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情感表达。例如,2018年春晚前后,B站鬼畜视频《赵本山:我就是念诗之王!》将赵本山小品进行再剪辑,改编成娱乐性较强的歌曲,以此纪念有赵本山小品的春晚;2019年,随着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B站人力VOCALOID分区中出现大量关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人力VOCALOID视频,网友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特朗普的调侃之意。而这些视频中的弹幕,含有大量重复内容,如“春风”“泪目”等,尽管无意义,但几乎形成“众口一词”的局面。一方面,创作者通过视频再创作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观众通过发表和观看弹幕形成参与和互动,与不同时空的人在同一视频中进行集体狂欢。

  9. 锦鲤热:幸运符号转发热潮

  现代社会中,“锦鲤”原本复杂之意在世俗化的日常俗信中被简化,更多表现为单纯的吉祥与好运的象征。“锦鲤热”源于选秀节目《创造101》中的选手杨超越。由于杨超越本人被认为实力、跳舞与唱歌都并非第一,却因“运气”最终以第三名的成绩出道,于是,网友纷纷用杨超越制作表情包,并转发祈祷自己能够好运加身,认为她可以像锦鲤一样带来好运。继“杨超越”转发热之后,众多营销号纷纷发出“锦鲤”图片,并配字“转发这条锦鲤,好运就会来到”,支付宝推出转发微博就抽取一位用户获得“中国锦鲤全球免单大礼包”活动,获奖者“信小呆”成为新的网络“锦鲤”,将转发活动带向高潮。然而,对幸运符号的转发活动并未就此停止,微博中仍有营销号定期发送某一幸运者的自我叙述截图,或是某种图片,并配文字“真的很灵,转发就会心想事成”,以获得高转发量。有调查发现,涉及此话题的人群年龄分化明显,12~34岁用户达85%以上,而学生转发的期待更多的是“逢考必过”。除了从众心理外,幸运符号的不断变化和一成不变的祈祷词更多地体现了青少年群体对自身压力的抒发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10. 佛系成长:接纳自己,悦纳生活,自嘲自慰

  “佛系成长”可以分为两个方向的发展,比较积极的方向是指顺其自然不强求的生活理念,接纳自己、淡定直面挑战、平和、不追名求利的心态和行为;比较消极的方向是“丧”,多以颓废、麻木、不求上进、无欲无求为主要的表现,“只求躺,不求赢”。可以将“佛系”和“丧”同时视为佛系成长在青少年中的流行。“佛系”和“丧”是否起源于青少年群体值得商榷,但是这种自嘲自慰、“自己给自己宽心”、舒适自然不强求的网络文化近几年在青少年中也比较流行。“丧”早于“佛系”开始流行,以自嘲、颓废、麻木的生活方式为主要文化表征,参与者以自我调侃的方式表达对流行的“鸡汤”“励志”类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等的不屑和不满,正话反说,以此发泄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如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改编成“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与正能量中的积极态度不同,丧文化中更多流露出消极处事的态度,因而出现了诸如“废柴”“葛优躺”的表情包及“佛系”等符号的流行。而“佛系”较之“丧”更为平和,更体现出顺其自然和悦纳的态度,因此“佛系”开始成为更流行的文化形态。比如:“佛系生活”指无欲无求、一切随缘;“佛系少女”“佛系穿搭”指穿搭随意、生活随心、不争不抢不急的女生;“佛系妈妈”不强迫孩子上辅导班、考高分。

  随着“佛系”这一词语的广泛流行,其意义和内涵也不断扩充,发展到今天,其中既继承了丧文化中所包含的对于窘迫生活不满的某种叛逆和反抗,也包含了自然舒适、接纳自己、不过分追名求利的平和悦纳,表现出参与者与自身和现实的一种和解。“佛系”在文字和言语中虽然表现得无欲无求、自然随缘,但是,参与者未必会真正放弃积极的生活态度,更多的只是大家面对现实生活压力和窘迫无力处境的一种自我解嘲和自我调侃,正是有了这种调侃自慰和自嘲式抗议,现实中的焦虑不安、无力无能等不良情绪才得以舒缓,甚至在“佛系文化”的集体狂欢下,人们得到了自我认同和群体安慰。

  2019~2020年度热点案例分析

  2020年2月,公众视线集中和聚焦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类报道,但是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中还引发了几起备受关注的舆情事件,可见网络流行文化不仅在青少年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已经开始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2020年2月“肖战粉丝举报AO3”事件吸引了大量关注,而该事件的后续影响一直持续到2020年5月仍未结束。从《陈情令》大火,到“肖战粉丝举报AO3”事件,再到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下文将整个事件过程简称为“227事件”),不仅凸显了关于同人文化的探讨,更凸显了饭圈文化与公众话语的一次碰撞。本部分通过网络大数据对以“肖战”为主线的舆情热点事件进行梳理,并厘清事件所反映的社会多面问题。

  1. 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成为年度舆情热点

  2019年6月,由耽美小说耽美小说,指男性同性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陈情令》登录各播放平台,播放期间最高日播放量达1.9亿。《陈情令》的大热让两位主演肖战、王一博成为热度极高的新星,而与“博君一肖”cp相关的各类同人作品层出不穷。2020年2月23日,微博用户“迪迪出逃记”发布了于AO3平台连载的王一博、肖战同人文《下坠》的更新链接,肖战“唯粉”认为将肖战设置为有性别认知障碍这一行为不妥,2月26日,微博用户“巴南区小兔赞比”等发布微博对《下坠》及其作者进行谴责,同时号召肖战粉丝向相关部门举报包括AO3、LOFTER、B站在内的多个网站及与肖战相关的同人作品。2月27日,大量同人作品被封锁,创作者宣布停止更新,2月29日,中国大陆用户无法正常登录AO3网站。这一系列情况引起整个同人圈发起抵制肖战的活动,并抵制肖战的商业代言。3月1日晚肖战工作室微博发布道歉声明,3月2日事件发展走向第一次高潮。

D

  4月25日,肖战发布新歌《光点》,随后有报道指出,粉丝为帮助其新歌获得销量第1,强制要求每人必须购买一定数量,并有新闻报道指出,一未成年人因为肖战新歌“打榜”而被骗600元。4月27日,肖战粉丝再次进行举报,微博出现肖战反对者“集体炸号”的情况。进入5月,有报道指出肖战粉丝利用教师职务之便,组织小学生为肖战应援,事件再次进入高潮。5月15日,网友爆料称福建厦门一中学教师在三月的网课中推荐肖战。随后,涉事教师均被停职。全网监测数据显示,2月24日~5月28日,“227事件”(包括AO3与肖战代言被抵制)相关事件传播量超百万(总计1086013次),其中相关新闻报道共计36514篇。5月10~28日,教师组织学生声援肖战相关事件传播量超31万(总计31824次),其中相关新闻报道共计2679篇。

  2. “227事件”引主流媒体发声和社会大讨论

  “227事件”由小众圈子的集体行动,演变成热门话题,并引发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讨论,这期间包括《检察日报》《朝花周刊》《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工人日报》《解放军报》等在内的主流媒体纷纷就事件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点评,并引起粉丝与反对者的再次讨论,使这一事件不仅是一次同人文化群体的“自我保卫战”,也是饭圈文化的一次具体体现。

  该事件在微博上引起了高达90多万的讨论量。2月24日~5月28日,277(包括AO3与肖战代言被抵制)相关事件在微博参与量最高,相关内容共计968360条;论坛相关网帖达52342条;另检测到相关微信文章3236篇、相关博文92篇(见图7)。5月10~28日,教师组织学生声援肖战相关事件在微博参与量高达2.8万(28108条),微信相关文章共计212篇;另检测到相关论坛网帖143条、相关博文12篇(见图8)。

E

F

  从粉丝和同人文化到资本与教育的社会性

  资本、粉丝群体与社会力量在整个事件中展开角力,使事件呈现复杂性,事件也从粉丝、同人文化群体间的争论演变成全民对于资本控制、教师言行、教育问题等的全民大讨论。“227事件”最初引起公众讨论的,是创作自由及举报机制的问题,同人文化群体认为,AO3本身设置有标签提醒,标注《下坠》一文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并指出艺术创作中涉及边缘群体是正常的,同时质疑肖战粉丝在疫情期间滥用国家举报机制这一行为的合理性。这些观点引起了同人群体的集体回应。随着事态逐渐扩大,肖战遭遇“代言危机”,其所代言品牌纷纷替换代言人,影视公司担心受到牵连而与其割席,应援教师被停课。

  事件相关数据显示,从2月24日起,到5月22日止,与“227事件”相关的热门信息包括了娱乐、经济、教育等各方面报道。从事件热度最高的TOP20新闻事件来看,3月,为事件第一阶段,公众视线主要集中在事件发生原因、肖战代言受影响上(见表1中的TOP2/3/5/6/9,TOP15~18);4月,为事件第二阶段,公众视线主要集中在对“饭圈文化”及“粉丝经济”的反思上(TOP1/19);5月,为事件第三阶段,公众视线主要集中在粉丝利用教师职务之便宣传肖战等一系列事件上(TOP4/7/8,TOP10~12,TOP14/20)。

G

H

  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边界模糊

  “227事件”不断发酵的后期,包括“功勋战机被涂流量明星名字”“老师宣传肖战”“老师应援肖战”等在内的话题不断登上微博热搜。当偶像在网上遭到反对时,粉丝群体不再限于在网上以“打榜”“控评”“反黑”等方式帮助偶像改变线上评价环境,更选择利用自己职业的特殊性,组织学生进行“应援”,或利用上课时间宣传偶像。这一事件表明,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边界逐渐模糊,成长、成熟于互联网中的一代对网络中身份与现实身份之间似乎缺少区分。尽管在社交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已是必然,然而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其价值观的培育关乎民族希望,教师应对网络行为保持警惕,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而非让未成年人沦为实现自身目的的工具。

  意见态度情绪化,粉丝直接控评央媒

  与反对方对事件持批判态度不同,肖战粉丝群体在面对“227事件”中对偶像的恶评时,由一开始“唯粉”与“cp粉”存在隔阂的局面,变到后期空前的团结,针对各类报道及媒体点评进行“控评”,极力维护偶像。在这一事件的讨论场域中,各类报道、点评、艺人、粉丝行为等,都成为证明自身观点的工具,双方话语都呈现情绪化、立场先行、目的单一等特点。如事件初期《检察日报》发文针对创作自由、同人作品所涉及法律问题进行讨论后,肖战粉丝强烈不满,并在微博下控评指责《检察日报》不懂法。后期《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媒体针对“教师问题”“涂画功勋战机”问题进行评论,一方面引来粉丝控评,另一方面被部分反对者看作“官方释放出了反对肖战的信号”。

  “软化”的“控评”方式

  近年来,粉圈“控评”行为引发了大量讨论,网民对粉丝简单直接的夸奖式控评表达出不满情绪,促使粉圈反思以往过度夸张、华而不实的吹捧式“控评”行为,在策划“控评”时调整文案,试图消除“路人”的不满。这一事件中,通过梳理相关报道下的评论可发现,粉丝评论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叙述方式:“家长式”叙述,即“作为孩子的家长……我支持肖战”;“路人式”叙述,即不表明粉丝属性,直接发表“教师应有职业道德,但其行为属于个人行为”的观点,一方面与主流媒体观点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将偶像与事件撇清关系;“专业人士”式叙述,即“我是学法的,同人作品涉及……的法律问题”。这些“软化”的评论,通过隐藏评论者的“粉丝”身份,对相关问题作生活化的评价叙述,试图营造出就事论事、客观公正的评论氛围,将事件与肖战及其粉丝之间的关联度降到最低,从侧面佐证肖战及其粉丝行为的无错性,但究其本质,仍是出于维护偶像而进行的有目的控评。“软化”的“控评”方式说明了饭圈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不断演进话语表达方法,但仍不能改变观点被情绪支配的现实。

  反思及建议

  1. 从更宏大的视角认知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多从正面积极价值角度予以指导

  对于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认知应该突破亚文化、边缘文化、同辈文化等的传统框架,从一个更宏大的视角来阐释和理解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这不仅是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自身发展体现出来的特殊性的要求,也是更能够凸显和认识青少年参与网络流行文化的意义和内涵的内在需求。

  一是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参与性,给青少年带来前所未有的表达空间和沉浸式体验,线上的网络流行文化参与、分享、互动、冲突,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因为是线上的所以是虚拟的”。青少年在网络空间的表达和行为已经是他们生活和成长的一部分,通过网络流行文化中的交流互动,他们建立了同伴关系,同时进行着社会化。网络流行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认知以及身心成长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是青少年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与成年人共同使用和创作着网络流行文化,青少年跟成年人使用的是同一个互联网,网络文化面对不同年龄群体时是开放和平等的,网络流行文化有更强的流动性,可以更自由地在各群体间、不同地域间、不同本土文化间进行流动和传播。虽然,青少年群体因为其兴趣爱好、身心特征有自己群体追捧的网络流行文化,但是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在网络文化上不是完全隔离的。青少年与成年人共同创造和塑造着网络文化。

  因此,只有从更宏大的整个流行文化、全球文化、互联网文化的角度来认知和理解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才能够体悟到网络流行文化可能对青少年群体产生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贴上负面消极或者青春期叛逆的标签。青少年在网络流行文化中展现的同辈友谊、跨文化交往、社会参与、兴趣分享、创造创新、集体协同等积极有益的方面也应该被关注、被研究,更应该指导青少年正面积极地参与网络流行文化。

  2. 关注网络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关注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下的冲突,呼吁青少年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流行文化,保护青少年在网络流行文化中免受伤害

  青少年文化不仅仅影响青少年个体成长体验和经验,不仅会成为储存于个体大脑中的用以指导行为的东西,而且具有公共性、集体性与行动属性。参考美国学者威廉对于儿童同辈文化的界定:“由儿童在与其同辈互动过程中创造并共享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活动或常规、产品、价值与利益关切”,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至少包括以下核心意义:①成长经验和影响行为的价值体系;②在同辈群体中的交往、分享与友谊;③群体性表达和社会参与;④集体协同与创新;⑤一个世代的身份认同。

  互联网流行文化体现出了明显的全球化和跨文化的特征,比如:二次元、同人文化、弹幕文化、粉丝文化等都具有明显的全球性,而且大家的交流互动很多也是通过互联网跨越实际的国家地理边界,“227事件”中AO3平台就是典型。因此,网络流行文化必然价值多元、表现多样,这些对于青少年拓宽视野、认知世界、包容多元大有裨益,但是也要意识到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下的冲突,这种冲突既包括青少年同辈间不同文化和价值的冲击,也包括青少年与成年人之间价值文化的可能冲突,还包括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

  网络流行文化在成人和青少年中的流动比较容易,所以很难界定网络流行文化参与群体的年龄,比如:土味文化、佛系文化等就是在成人中先流行起来的,或者说其参与主体远不仅是青少年群体,各年龄段的网民都有可能。所以,应呼吁青少年主动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文化,并且通过整体网络环境的优化来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流行文化中色情、暴力、低俗等内容的影响,另外需要通过一定的法规来保护青少年在网络流行文化中不受商业控制和引诱,令其保持理性消费,防范网友见面约会等可能遇到的身心伤害。

  本文选自《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青少年蓝皮书

  如需《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