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0年7月15日,中国医学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医改蓝皮书: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20)》。
深化医改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部署。自2009年3月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医改的进展和成效始终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既要遵循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规律,又要紧密结合中国国情。为跟踪医改进展,客观、科学评价医改成效,中国医学科学院在连续5年编写《中国医改发展报告》年度报告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专家、地方卫健委在医改十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以2019年医改主要进展和现阶段医改重点领域、重点问题为主要内容,编写本报告,基于事实证据对医改进行客观分析,提出政策建议,为进一步深化医改策略提供有益支撑。
医改十年来,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基本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人民健康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深化医改纳入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中统筹谋划、全面推进。2019年,医改突出“一个理念”和“两个重点”,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稳步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审议通过,人民健康权利有了立法保障;坚持人民健康优先发展,更加强调公益与公平;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和路径;加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夯实全民健康基础,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进展。同时,面临健康风险广泛性、健康优先战略长期性和推进健康中国任务艰巨性等严峻形势,深化医改仍需在大卫生大健康治理构架和制度设计上建立体现公益、科学合理的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强化“三医”联动等方面统筹布局、精准发力。
本书包括总报告、专题报告和地方经验与案例三部分。总报告在简要回顾医改十年进展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2019年医改进展,并面向2020年和“十四五”规划提出改革推进策略。专题报告围绕现阶段医改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从专家视角进行系统分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启发和思考。地方经验与案例部分选取部分改革进度推进较快且改革成效有所显现的典型地区,对其医改经验进行总结,为推动全国医改向纵深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我国全民医保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医保管理体系逐步健全
蓝皮书指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下简称“基本医保”),实现了保障范围从部分人群到全部人群,保障方式从单一制度到多层保障的转变,政府投入不断加大,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为进一步理顺医保管理体制,提升医保治理能力,2018年5月国家医保局成立,整合了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的管理职能,并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药品(医用耗材)、医疗服务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等医保目录制定、价格管理、招标采购等职能进行整合,为深化医改提供了组织保障,有助于发挥医保在“三医联动”中的促进作用。2019年,持续深化医保支付等多项改革,不断完善医保制度,提升医保管理和服务能力。
1.医保筹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医保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城乡居民大病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新增30元,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20元,新增财政补助一半用于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2018年人均筹资标准增加15元,达到65元);个人缴费同步新增30元,达到每人每年250元。在大病保障水平上,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50%提高至60%,贫困人口在此基础上提高5个百分点,达到65%,并全面取消贫困人口大病保险封顶线。
二是提出全面做实城乡居民医保地市级统筹,部分地区开始探索省级统筹。截至2019年12月底,江苏省、山东省等已下发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全面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市级统收统支。海南省则自2020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成为继京津沪渝4个直辖市和宁夏、青海后的又一个实现省级统筹的省份。广东省正在积极探索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工作。统筹层次提高,对进一步提高基金抗风险能力、提高保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完善城乡居民“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门诊保障能力有所提高。2019年9月,国家医保局会同多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完善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将“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服务纳入协议管理,对于“两病”参保患者门诊发生的药品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二级及以下定点基层医疗机构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
2.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进,医保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2019年6月,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确定了北京、天津、上海等30个城市作为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10月,出台《关于印发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国家试点技术规范和分组方案的通知》,确定了DRG分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名词定义,以及数据要求、数据质控、标准化上传规范、分组策略与原则、权重和费率确定等。
总额控制下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工作也在有序开展。截至2019年8月,97.5%的统筹地区开展了医保付费总额控制;86.3%的统筹地区对诊疗方案和出入院标准比较明确、诊疗技术比较成熟的疾病重点推行按病种付费;75.1%的统筹地区按病种付费数量达到了100个以上;62.3%的统筹地区开展了按人头付费;67.4%统筹地区对于精神病、安宁疗护、医疗康复等需要长期住院治疗且日均费用较稳定的疾病开展了按床日付费。
探索医保基金监管新模式。2019年6月,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医保基金监管“两试点一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确定26个基金监管方式创新试点,17个基金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和32个医保智能监控示范点,探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医保基金监管先进经验,同时,为保障基金安全使用,积极做好基金监管工作。截止到2019年11月,国家医保局共飞行检查了全国30个省份、80家医保定点机构,共查实欺诈骗保金额2.6亿元。
3.异地就医结算由住院到门诊,医保公共服务能力有所提升
继续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初具成效。截至2019年11月底,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已达到25057家,二级及以下定点医疗机构22233家,国家平台备案人数523万,累计结算人次395万,涉及医疗费用945亿元,基金支付557亿元,基金支付比例为58.9%。与此同时,长三角全部41个城市,3800余家医疗机构已实现异地门诊结算。截至10月底,长三角门诊直接结算总量累计达40.38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8859.08万元。
为推进医保公共服务均等化,2019年12月国家医保局推出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启动全国统一跨省异地就医备案服务试点工作,首批试点14个统筹区,探索全国统一的备案材料清单和个人承诺制度,进一步方便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四类人群异地就医。
4.续推进商业保险发展,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完善
一是优化商保参与大病医保经办管理服务。2019年5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提出完善对商业保险机构的考核机制,发挥商业保险机构在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引导合理就医等方面的作用。因医保政策调整导致商业保险机构亏损的,由双方平等协商风险分担机制。
二是促进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保互补衔接。鼓励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发展包括护理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在内的补充保险,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和个性化的健康保障需求。2019年1~10月,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达到6141亿元,同比增长30.7%;赔付支出1838亿元,同比增长37.28%。
5.开展医保信息化顶层设计,全流程信息管理体系逐步成型
2019年,国家医保局在印发《关于医疗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从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建设、信息化试点省份推进、医保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和医保身份凭证建设四方面建立全流程信息管理体系。国家医保信息化支撑体系以“内部管理、业务管理、生产经办、数据分析”四类系统为基础,覆盖医保经办、公共服务、宏观管理和业务协作各个方面,为支撑公平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了信息支撑,天津、河北、吉林等16个省份被列为信息化建设试点地区。为保障相关信息系统实施落地,国家医保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开展医保药品、医用耗材产品信息维护的通知》,加强基础共性标准、管理工作规范、公共服务标准和评价监督标准4个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逐步实现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等15项信息业务编码标准的落地使用。除此以外,在身份认证、在线服务方面,医保信息化相继推出了“医保电子凭证”“国家异地就医备案小程序”等服务,进一步拓展了对医保业务的信息支撑作用。
我国医改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在统筹推进党中央“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落实健康中国建设战略过程中,医改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
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向往与健康风险的广泛性
虽然当前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已进入高增长状态,肿瘤、心脑血管病患病率居高不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等疾病高危人群不断扩大;新发传染病时刻威胁人民生命安全,也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环境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食品安全等,健康风险因素众多,防控难度大。人民对健康的向往和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希望长寿,更希望高质量、高水平的健康生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需要采取全方位的体制机制改革才能有效应对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落实健康优先战略实现发展转型的长期性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健康事业与经济社会的统一协调发展是此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推进健康优先发展理念过程中,推动非卫生部门将健康纳入优先发展、实施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是改革的难点和重点。特别是我国长期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下,注重硬件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仍是工作重点,转变现行的发展模式难度较大。医改以来,国务院、国家卫健委和相关部门发布医改相关文件600余份,政策落实不到位、项目实施不扎实的情况仍然存在,部分地区部门间协调不畅,存在利益壁垒;相关部门对于健康事业的重要性认识需要进一步转变和提高。
3.实现全面小康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任务的艰巨性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追求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全面性,前期依靠牺牲资源实现的高速增长已经不复存在,政府投入的力度也将有所减缓。医疗卫生事业属于高科技、高技术行业,保持较高的投入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政府投入不足与医疗费用增长较快的矛盾将持续存在。我国人口数量众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比较突出,可能长期存在,也是实现小康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健康产业体系基础较弱,特别是长期护理、康复、医养结合等社会化服务业态仍处于发展初期,全方位满足居民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中医药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化医改中,始终强调坚持中西医并重,注重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和作用。新一轮医改十年来,经过各方努力,中医药发展深度融入医改,在深化医改中发挥了中医药的独特作用,又借力医改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顺利完成,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目标初步实现,医改中医药政策机制基本建立,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当然,还存在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不平衡、鼓励中医药发展的医改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中药质量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下一步,应当在建立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发挥中医药作用、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推动中医医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严格中药质量监管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破解医改难题、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力量。
蓝皮书指出,建立并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目标初步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健全。截至2018年底,每千常住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62张,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1人,提前完成2020年规划目标(见图1、图2)。
精彩目录
Ⅰ总报告
1. 2019年中国医改进展与展望
Ⅱ专题报告
2.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创新与深化中国医改
3. 构建以人为本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研究
4.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演进、成效及政策趋势
5. 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措施与效果分析
6. 我国县域医共体建设现状、成效与问题分析
7. 中医药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8. 基层卫生人力使用的激励机制
9. 论基本医保“二元向一体”渐进融合发展道路
10.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深化“三医联动”的实践与路径
11.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及中国医改
Ⅲ地方经验与案例
12. 北京医药分开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
13. 浙江省综合医改“三医联动”的经验和启示
14. 兼顾保障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广东省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实践
15. 深度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打造分级诊疗新模式——安徽省紧密型医疗服务联合体建设实践
16. 坚持党政主导,持续推进三医联动综合改革——福建省三明市三医联动综合改革
17. 组建中医联盟实现协作共享——福建省安溪县中医医共体建设
18. 重庆市忠县“纵联横合”医共体“三通”综合改革
19. 创新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改革探索与实践
如需《医改蓝皮书: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20)》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进行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