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教育蓝皮书(2020)发布| 你想了解的教育议题都在这里
来源: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0-07-13

教育1

  2020年7月11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乐施会(香港)北京办事处资助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线上发布研讨会在京举行,围绕“展望21世纪20年代的教育”,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官员、资深媒体人等,共同研讨交流。

QQ截图20200713091233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教育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国家高密度、高规格地出台各种教育政策,致力于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价值。

  作为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国教育进入“后普及教育时代”。面对复杂的多元利益格局,需要以前瞻性的思维和整体性的布局,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改善教育生态。

教育2

  走进“后普及教育时代” 中国教育需要有前瞻性和紧迫感

  报告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指出各类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走向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2018测试结果显示中国再获第一。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首次发布分学科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仍然堪忧,尤其是视力不良率过高,显示了课业负担过重的后果。

  杨东平院长认为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治理之重视,教育政策出台之多,高密度、高规格地发文前所未有,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特点。在复杂的多元利益格局中,需要不断提升政府治理的能力和水平,走上教育治理现代化之路。

  国家规范义务教育秩序的进程中,“减负”仍在争论,需要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改变升学率评价。从学前教育新政的落地和前瞻来看,学前教育是一项综合性事业,过于按照义务教育的标准与逻辑进行管理并不合理。

  面对义务教育民办学校办学行为再遇严厉规范的现实,构建民办教育新格局亟待在“非营利学校”的框架中构建共同的制度平台。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恶化、青少年视力不良率上升、校园欺凌现象以及正在变异家庭教育的功能,反映出青少年生存环境的复杂问题,指向了改变唯升学、唯分数、唯学历的评价制度,指向了整体教育生态的改善。

  杨东平院长在对21世纪“20年代”教育的展望中,强调对于即将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我们需要有前瞻性的思维和整体性的布局。迎接“后普及教育时代”教育“软件”现代化的真正挑战,构建“低竞争、低评价、低管控”的教育生态。

  重新认识资源配给和教育目标,从教育扶贫或脱贫转为“教育改善”,通过教育有效地增进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的福祉。同时,以面向未来的新思维来优化教育布局,例如即将迎来总供求关系平衡拐点的学前教育,一线城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应该多举措、持续增加学前教育供给。

  面对新一轮的世界教育竞争与面向未来的教育布局,加快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有必要借鉴我国在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深圳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示范区应当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走出新路。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p1-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7月)

 

  新高考的未来走向——多元评价录取改革将成趋势

  2019年,河北、辽宁、湖南、江苏、广东、福建、湖北、重庆8省市宣布从2018年入学的高一学生起,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将采取“3+1+2”模式。在“3+1+2”模式下,高校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分为首选科目要求和再选科目要求。首选科目要求从物理、历史2门科目中确定,再选科目要求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门科目中确定。

  “3+1+2”模式是对此前“3+3”模式的调整,主要是为了解决“3+3”模式中出现的弃考物理、科目失衡问题,以及“3+3”模式对高中的师资、课程、场地等条件的较高要求。但是,要说“3+1+2”模式比“3+3”模式更优,则是不妥当的,“3+1+2”模式也无法完全规避选科失衡问题,同时,存在是否依旧实行文理分科的争议,以及学生选科与大学招生计划匹配的难题。

  当前,浙江、上海对其“3+3”改革方案进行了优化调整,体现了改革的定力。采取“3+1+2”模式的8省市,明年将面临着第一次高考录取的挑战。至于后续省份是选择何种模式,需要根据本省份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决策。在不能进行根本的录取制度改革时,一些条件不具备的省区市,不实行科目改革,是可以理解的,改革不必追求速度。

  熊丙奇老师认为高考改革重点应聚焦于录取制度改革,而非科目改革。建议坚持招考分离原则,鼓励各地探索本省(区市)的招考分离改革;加大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力度,在各地高考录取中,设置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批次,先由“双一流”高校参加招生。今年多所“双一流”高校“强基计划”的落地,以及浙江的“三位一体”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将带动基础教育转变育人理念和方式,进一步推进破除“唯分数论”的多元评价录取改革。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p28-3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7月)

 

  全面薄改计划完成:义务教育走向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叶赋桂教授等在报告称,2019年,全面完成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改计划扫尾工作,中国义务教育已彻底摆脱办学条件的泥沼,走向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报告称国家自2013年底正式启动全面薄改计划以来,覆盖全面32个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项目规划五年(2014—2018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拟投入资金5226.89亿元(含京津沪),是“建国以来对教育系统单项资金量最大的项目之一”。

  报告强调,全面改薄工作关乎亿万贫困地区学生的未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面改薄使中国义务教育彻底摆脱办学条件的泥沼,走向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的新道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仍然无法与城市相比,但作为义务教育历史的转折点,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消灭了危房,第一次拥有了基本完善的校园和设施设备。

  同时,报告表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是义务教育政策演进的必然进程,经过5年“全面改薄”努力,尽管还有少量遗留问题有待解决,义务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如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与此同时,全面改薄工作中有的地方规划不合理,部分地区的学校“20条底线”还有个别指标没有达成。

  基于全面薄改计划的完成,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9年7月出台《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在总结“全面改薄”政策设计和实施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表示下一步工作将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作为重点任务。

  (参见《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p40-5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7月)

 

  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20)》目录

  I 总报告

  B.1 走进“后普及教育时代”的中国教育

  II特别关注

  B.2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十年探索与实践

  B.3 从“3+1+2模式”看高考改革的走向

  B.4 全面改薄:中国义务教育基础设施的一场革命

  B.5 义务教育教师编制的供需矛盾、改革实践与政策建议

  B.6 教育财政投入与基础教育公民办格局:历史、现实与愿景

  B.7 地方落实民办教育新法新政配套文件分析

  B.8 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协同治理及其优化路径

  B.9 “职教20条”与“扩招”“扩训” 引发职业院校“三变并举”

  B.10 教育生态视角下的区域治理:运行机制与关键要素——以新疆克拉玛依市教育综合改革为例

  B.11 教育评价破“五唯”的地方实践

  Ⅳ 教育新观察

  B.12 县中的孩子:叩问未来发展之路上的难题

  B.13 重新梳理农村学校的职能:农村学校的困境与出路

  B.14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中国:认识与反思

  B.15 智能(AI)教育:技术推动变革  建设教育新生态

  B.16 2019年教育舆情分析报告

  B.17 我国中小学生“减负”政策实施困境及破解之路

  B.18 推动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以长三角为例

  B.19多元治理结构下的学校自主发展机制——以潍坊高新区学校自主发展探索为例

  B.20 教育公益领域发展观察报告(2010—2019年)

  V附录

  B.21 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B.22 教育部 国家统计局 财政部关于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

  B.23 2019年十大教育热点

  B.24 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报告(2019)

  B.25 形式主义之手,请放过校园

  B.26 停课不停学|一位乡村实验校长的担忧、反思与呼吁

  B.27 WEF2020白皮书:未来学校的8个特征与16个案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