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4(2020)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20-06-04

  2020年6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4(2020)》发布暨2020年中国法院信息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4(2020)》立足于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应用成效,对信息化建设成效与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估和分析。

  看点 01   智慧法院体系基本建成,法院信息化走出中国道路

  2019年中国智慧法院建设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中国法院围绕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的智慧法院体系基本建成,走出了一条法院信息化的中国道路。

  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97.8%的法院支持网上立案,其中高级法院的实现比例首次达到100%,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的实现比例也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分别达到99.3%和97.6%。全国法院全年网上立案的一审民商事和一审行政案件共有5149570件,占一审民商事和一审行政案件受理总数的33.2%。

  全国共有2320家法院支持网上证据交换,占法院总数的66.9%,其中29家高级法院实现了该功能,占90.6%,相比2018年增长了18.8%。

  全国支持网上开庭的法院共有2018家,占法院总数的58.2%。其中,有23家高级法院、257家中级法院和1738家基层法院实现该功能,分别占71.9%、62.7%和57.4%。

  全国全年共有3202家法院使用过总对总网络进行查控,占法院总数的92.3%;全国法院共使用最高法院总对总网络查控案件14130117件,平均每家法院4413件。

  2019年全国法院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率达到99.5%,其中2055家法院的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率达到100%,占全国法院总数的59.2%。

  2019年全国法院庭审直播次数大幅度提升,达到3903771次,直播率33.2%,相比2018年提高17.4%。

  有3361家法院公开了终本案件信息,所有高级法院均已公开终本案件信息,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公开的比例也分别达到98.8%和96.6%,较2018年略有上升。当事人通过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共联系法官73203次,是2018年的46.7倍。其中,法官及时回复62342次,回复率为85.2%,均显著高于2018年。

  蓝皮书指出,各类数据充分表明,2019年是智慧法院由初步形成向全面建设迈进的第一年,这一年中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思路更加务实、进取,始终坚持以司法为民为主线的发展道路,以实际行动回应和弥补了以往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全国各级法院有效落实全面深化智慧法院建设工作思路,重点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创新应用取得较大突破,智慧法院顶层设计、审判执行智能化建设、诉讼服务建设、司法大数据管理取得长足进步,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在加强法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实现法院信息化建设系统化,全面实现办案管理精准化,审判执行服务管理智能化,切实提升司法服务有效性等方面成效显著。

  展望未来,法院信息化建设应继续加大力度推进深度应用,稳步提升办案办公智能化水平,打破数据壁垒加强大数据应用,妥善处理线上线下关系,更新制度以解信息化掣肘,充分评估和严格控制技术风险,提升国际影响、打造中国智慧法院品牌。

  看点 02   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朝着标准化、系统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大踏步前进

  蓝皮书指出,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朝着标准化、系统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大踏步前进。人民法院在总结以往工作得失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法院各行其是,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各自为战,极易出现重复建设、制度空白或相互矛盾等问题,在2019年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标准化水平,以统一的制度和标准统领法院信息化建设。其中,人民法院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健全最能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完善顶层设计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法院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已成为法院信息化建设重要的顶层设计工作之一。标准编制作为基础性工作,为法院信息化建设提供规范、规则、指导,可促进技术协作,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系统集成等工作提供了支撑;可建立最佳秩序,以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整体有序进行。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组织更新升级信息化标准,完成新增《12368智能诉讼服务平台技术要求》等15项应用技术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实现对标准体系的完善和法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解决信息化标准编制工作与科技创新课题研究工作的结合问题。

  蓝皮书指出,中国法院信息化建设自始至终都高度重视建设的系统化推进。最高人民法院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梳理了最高人民法院现有信息系统建设现状,围绕系统融合及智能化建设,制定总体设计方案,指导现有信息系统融合升级。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全面推进司法人工智能建设的总体思路》《智慧法院建设评价指标体系(2019年版)》以及14项人民法院信息化标准,指导全国法院网上保全一体化办理应用、涉诉信访应用、移动微法院平台、电子诉讼档案目录管理等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司法区块链建设等工作。

  蓝皮书指出,法院信息化和智慧法院建设通过运用信息化系统、大数据分析等,正在实现案件审判执行、法院内部管理的精准化。如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通过严格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和科学的数据质量校验方法,保证了案件数据置信度长期稳定在99%以上。这一平台每天自动生成全国各级法院报表和台账近60万张,每年进入计算的信息项近22亿件,不仅使人民法院彻底告别了人工统计时代,而且运用集中汇聚的司法审判数据资源,使各级法院审判工作态势分析的及时性、全面性和丰富性大幅提升。同时,通过案件数据和人事数据的关联融合,支持建立起人与案、事与人相关联的信息化绩效管理体系。

  蓝皮书指出,2019年,各级法院以人工智能为驱动,继续加快推进“智审、智执、智服、智管”建设,力求做到决策更科学、办案更高效、服务更周到、管理更精准,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审判的智能化集中体现于对在线诉讼模式的全面探索,在线庭审的出现对司法工作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重塑诉讼理念,重构诉讼模式,再造司法流程,甚至在实践中不断突破现有制度的框架,推动制度创新。在这一革命性的过程中,无论是互联网法院还是移动微法院的线上庭审功能的实现,都令在线诉讼模式本身日臻成熟。区块链技术固定证据,有针对性地解决了电子数据作为司法证据遭遇的种种难题,如今在三家互联网法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效果良好。2019年,各级法院持续推进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以电子卷宗全过程流转作为办案辅助的基础支撑,有效提升审判质效,全方位提升审判智能化能力。智能审判辅助不断完善,立案风险自动拦截系统、敏感案件自动标识预警系统、庭审语音识别、文书智能纠错、类案强制检索等,诸如此类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带来了全案信息自动回填、文书智能辅助生成、要素式智能审判等深度应用成效,有效提升审判智能化水平,确保审判质量、效率和效果。解决棘手问题,规范执行行为。最高人民法院研发上线终本案件动态管理平台,执行办案平台、联合信用惩戒系统进一步打通与审判办案平台、人民法院外部相关系统平台的数据通路,数据共享力度和范围日益扩大;财产网络查控平台对被执行人财产的自动查询、批量控制、智能筛选、深度发掘等项功能趋于完善;网络司法拍卖平台透明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提高财产处置效率,减轻当事人负担。

  看点 03   移动微法院打造了移动同步公开平台,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一是实现全过程留痕。移动微法院将法官办案过程、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全部纳入管控范围,当事人参与诉讼和法官办案的每个环节、每个活动均在平台上同步自动存档,当事人可随时在线查阅,实现阳光司法全过程留痕。二是实现可视化监督。移动微法院开发配套可视化监管系统,以图表形式直观反映各法院、部门、法官的办案质效情况,审判管理部门可实时掌握办案动态,实现办案监督管理从“事后化”向“预警化”转变。同时,办案全程可跟踪监督,可备查、可追溯,实现双方互动从非公开化、随意化向透明化、规范化转变。三是实现见证式执行。执行案件申请人可在平台上直接联系执行法官,用语音、图片、视频、定位等方式举报执行线索、查询执行案件进展情况。同时,执行法官可以在搜查、调查、冻结、查封、扣押、评估、拍卖、拘留等多个执行节点实时传送视频、图片或发送定位进行线上告知,也可直播连线执行现场,在方便申请人充分了解执行进程的同时,倒逼执行工作规范化。在一起欠款7000元的执行案件中,执行法官在赴被执行人老家调查时通过移动微法院向申请执行人发送执行视频和照片,让申请执行人充分了解了被执行人清贫的家庭经济情况及其家人诚恳的还款意愿,申请执行人被被执行人老母亲清贫的生活状况所触动,当即表示愿意让步,双方达成4500元的和解方案。

  看点 04   移动微法院打造移动智能办案平台,探索电子诉讼审理新模式

  一是探索错时审理模式。当事人和法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灵活安排诉讼活动时间和场所,在不同时间段进行起诉、答辩、举证、质证、辩论、宣判等环节,以非同步方式完成诉讼,方便当事人利用非工作时间、碎片化时间参与诉讼。二是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审理模式。法官和当事人可以选择某个诉讼环节在线上进行或者在线下进行,大幅压缩了法官投入审理的用时,也为当事人诉讼提供了便利和多种选择。比如,在宁波知识产权法庭审理的一起外观设计专利纠纷案件中,法官通过移动微法院庭前组织双方当事人交换大部分证据并在线调解、线下组织开庭对产品的外观设计进行比对,庭审半小时即可结束。三是探索当事人自助审理模式。移动微法院使当事人之间的交互性、协同性越来越突出,当事人可在指定期限内按提示自行进行证据交换和质证、自行进行沟通与和解,不再完全靠法官来引导推动诉讼进程。

  看点 05   移动微法院打造了移动司法协同平台,优化司法公共产品

  一是设置智能法律咨询功能,由智能法律机器人提供文书模板、法律法规查询,解答热点问题、常见问题,并以案说法。二是对接ODR系统,打通纠纷多元化解通道,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解纷平台探索“网上枫桥模式”,引导各类主体共同参与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三是开通线索举报功能,方便执行申请人实时在线举报被执行人所在地及执行财产线索,并可利用定位功能,方便法官准确定位进行线索核实,加大深入解决执行难工作力度。

  看点 06   移动微法院创新了移动电子诉讼规程,确保制度化有序运行

  一是探索拓展移动微法院的适用范围。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案件外,民商事、执行案件及行政、刑事自诉、刑事附带民事案件都可适用。二是拓展电子签名的适用范围到诉讼领域。规程规定可以采用电子签名签收诉讼文书、调解协议等,电子签名与线下签名具有同等效力,并且不需要再线下补签。三是探索电子诉讼简化流程。当事人可以拍照上传起诉状和证据,除当事人对证据有异议、涉及身份关系等情况外,证据原件不再一律要求提供;同时,也无需按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副本,缩短立案周期。四是探索电子送达裁判文书。电子裁判文书在审判系统签章并添附二维码后生成,书记员从内网可直接向当事人推送。在送达之前,需要当事人签署同意书,取得当事人的特别同意后,法院可以向其电子送达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

精彩目录

  Ⅰ总报告

  1. 2019年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与2020年展望

  一、 推进法院信息化建设标准化

  二、 实现法院信息化建设系统化

  三、 全面实现司法管理精准化

  四、 审判执行服务管理智能化

  五、 切实提升司法服务有效性

  六、 法院信息化建设展望

  Ⅱ专题报告

  2. 中国法院“智慧审判”第三方评估报告(2019)

  3. 中国法院“智慧执行”第三方评估报告(2019)

  4. 中国法院“司法大数据”应用第三方评估报告(2019)

  Ⅲ信息化提高审判质效

  5. 法官办案智能化、团队化的加速器——江西法院“法官e助理”平台建设应用报告

  6. 吉林高院行政审判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7. 构建现代化“司法供应链”体系——崇州法院全流程无纸化网上办案实践调研报告

  Ⅳ信息化加强审判监督

  8. 新型审判监督管理应用创新探索——以宜宾法院“全院全员全程”监管平台为例

  9. 南通法院智慧警务管理平台应用调研报告

  10. 诉讼档案单套制管理的珲春模式

  Ⅴ信息化助力解决“执行难”

  11. 浙江法院构建“智慧执行”新模式破解“执行难”调研报告

  12. 湖南法院执行指挥应急调度服务平台建设应用调研报告

  13. 上海智慧执行系统建设调研报告

  14. “执必果”试点工作助力源头治理执行难——广州中院打造执行全网通办案平台

  Ⅵ信息化提升司法为民水平

  15. 推进“多元调解+速裁”打造便民高效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北京法院分调裁一体化平台

  16. 四川法院构建新时代电子诉讼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17. 移动微法院运行情况调研报告——以宁波法院的探索实践为例

  Ⅶ信息化与司法大数据

  18. 以数据为中心构建大数据管理与服务平台

  19. 司法数据的深度挖掘——以重庆法院“数智说”平台实践为例

  20. 兰州法院法官办案负荷精算调配系统

  Ⅷ互联网法院的实践与展望

  21. 中国互联网法院的现状与发展——中国互联网法院高峰对话实录

  Ⅸ大事记

  22. 2019年中国法院信息化大事记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1

如需《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No.4(2020)》电子书请前往皮书数据库购买阅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