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每逢春节胖三斤,因疫情原因宅在家的小编,在解锁美食技能的同时,体重数字也随着厨艺技能的升高而创下新高~是时候把体重管理提上日程啦!
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种族和国家中,我国人群一直以低体重为特征。1982年,国人中的超重和肥胖仍然很少,分别为6.0%和0.6%。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中国20~70岁成年人的超重率为14%,而肥胖率低于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肥胖率迅速增长,体重健康管理服务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国人超重肥胖流行飙升,危害大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呈现加速增长趋势。相关研究表明,中国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具有以下特征:
超重与肥胖的患病率增长迅猛
中国健康营养调查数据报告显示,1993~2009年,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从13.4%增加到26.4%。相关调查显示,2002年,中国超重和肥胖成人人数为2.7亿,超重和肥胖率达到29.9%。其中,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城市居民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28.1%和9.8%。而到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上升至32.4%和13.2%,人口分别约为2.1亿人和8600万人。超重和肥胖的快速增长,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流行病,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挑战。
中心性肥胖发病比例相对较高
研究显示,我国成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各种体重状况下,都存在着一定比例的中心性肥胖个体,且成人中心性肥胖率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以BMI作为判断指标的肥胖率的增长速度。张艺宏等调查发现,肥胖者中,中心性肥胖占86.48%~98.26%,体重超重者中则占67.69%~80.45%。张群等研究显示,正常体重组男性有11.4%、女性有17.1%的为中心性肥胖者,超重组男性和女性中心性肥胖者的占比分别为73.2%、73.0%,而肥胖组的则分别达到了96.7%、96.8%,甚至在低体重组仍然有1.4%的为中心性肥胖个体。
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飞速增长趋势令人担忧
1985年前后,中国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1%,没有肥胖流行;1985~1995年,以城市为代表,出现了超重的趋势。1995年,城市男女超重率为6.44%和4.22%,而乡村男女超重率为2.06%和2.49%;1995~2005年,人口超重和肥胖率显著增加,肥胖在城市地区普遍存在。2005年,城市男女肥胖率已经达到7.12%和3.60%,乡村男女肥胖率则达到2.82%和1.68%;2005~2010年,超重和肥胖普遍流行于全国。2010年,我国城市男性、城市女性、农村男性和农村女性的超重与肥胖率分别为23.2%、13.8%、12.7%和8.6%。目前,中国年轻人的超重和肥胖增长率是显而易见的,超重与肥胖的预防任务非常艰巨。
农村地区超重和肥胖率迅速上升
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在中国城乡人口中,不论性别,中心性肥胖人数均大幅增加,农村地区增加的幅度和速度更是明显快于城市地区。研究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农村超重和肥胖总发病率为47.17%,高于城市的44.22%,其中,农村妇女的超重和肥胖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农村居民的忙碌时间缩短,劳动强度降低,农民的职业能量消耗减少,体力活动总体水平显著下降,原有的农村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农村居民却并没有意识到通过增加身体活动来维持能量平衡,并且对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存在误解,导致超重和肥胖水平的快速上升。结合农村的基础医疗卫生资源不平衡的环境情况,农村人口将成为未来10~20年超重和肥胖的关键发病人群。
体重管理仍是健康管理服务的重点和难点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影响超重和肥胖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如环境、生活方式、体力活动过少、进食过量、摄入过多高脂肪含量食物,以及精神心理压力、健康文化素养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超重和肥胖不断加剧。
预防和治疗慢性病是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不良饮食习惯的养成以及体力活动的减少,是中国乃至众多发展中国家超重和肥胖发病率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慢性病高发、疾病谱变化的根本原因,这种现象俨然已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健康管理是一个以健康为中心,长期持久、周期反复、螺旋上升,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服务过程。而体重管理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重管理提倡科学控制体重,要求尽早针对不良生活习惯,采用营养干预、心理指导、适宜运动、合理膳食等健康管理方式进行有效干预,对人体健康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管理,在管理体重的同时,帮助服务对象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有效阻断肥胖以及肥胖引发的相关疾病,是慢性病预防的最佳时机。因此,体重健康管理是投入最少、效果最好的初级防病措施,是健康管理服务有效落地的重要着力点。
体重管理服务的主要挑战
体重管理作为健康服务管理产业中的基础力量,目前已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需求,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国民体重健康管理的认识模糊,素养低,信息不足,自我管理能力差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体重管理向人群传递的理念。基于这种理念,要求人们持续保持科学的饮食、合理的运动、阳光的心态,实时监测身体变化,将全方位的合理体重,作为判定健康的显性指标,实施全面健康管理。
科学认识体重是一门学问。合理评价体重应包括三个方面:实际体重、体脂、体型。体重超标与体脂超标是两个概念,有些体育运动员体重过重,但超标的是体内肌肉;体重达标也不能反映体脂的真实情况,标准体重也可能伴有体脂率远超上限。而有些人体脂正常,但脂肪向肚子集中,形成中心性肥胖。
健康管理是个人或人群健康风险因素综合管理的过程。然而许多人对健康的定义仍然停留在“不生病”,这种落后的“有病治病,无病不管”的观念表明,中国人的健康管理意识还未全面形成,更不用说体重健康管理的意义和价值。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民众对体重健康管理的认识普遍比较模糊,提到“体重管理”,大多数人都表示不太清楚,或者认为就是减肥。在应用层面,体重管理常常沦为推销营养补充剂的工具;甚至存在以合理体重代替健康,把体重管理作为治病手段的现象。综上所述,表明人群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缺乏对体重管理长期性、持续性、复杂性、反复性的思想准备。
缺乏适合大众的体重管理有效工具与方法
目前,中国有3.25亿超重和肥胖人群,每年都在以“令人担忧”的速度上升,其特点是年龄越来越小,严重威胁国民的健康,亟待构建成熟的大众化体重管理模式。
据了解,目前国内仍然十分缺乏适合大众的体重管理有效工具和方法。虽然有一些健康管理机构或减肥机构,参照国外的体重管理模式运营管理,可以通过营养师和训练师,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个性化减肥计划,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指导和帮助消费者,采用不伤害身体健康的方式,实现控制体重、维护健康的目标。然而,这类机构通常针对高端消费群体,专业营养师和培训师的服务费用非常昂贵。普通消费者难免“无法接受”,理想的“体重管理”难以维持。
体重健康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尽快建立符合国情的大众化体重管理体系,着力提升国人体重管理的意识,鼓励实施方便、低成本的体重管理模式,使体重管理人人享有。
缺乏体重管理的制度准入标准和行业规范
标准是由公认的机构协商和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以便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并促进最佳社会效益。行业标准与规范是衡量行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一个行业只有在统一标准规范的约束下,才能健康持续发展。否则,就只能是鱼龙混杂,最终导致行业市场混乱。
目前,我国体重健康管理行业社会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但产业基础仍然十分薄弱,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重要的标志是缺乏基本标准和规范,缺乏准入标准、制度标准、市场标准、服务标准、科普教育标准、从业者专业标准等。
标准缺失的后果,导致了国内体重管理衍生“片段式利用”的应用通病,突出表现为“科学饮食和合理运动”的片面运用:一种是片面强化饮食的影响,通过摄入药物和低热量食物代替正常饮食,达到减肥的目的;另一种是片面放大运动减脂的效果,通过剧烈运动增加卡路里消耗,达到减脂的目的。对于单纯性的减肥而言,这两种方法都会产生一定的效果。然而,高强度运动常超出身体的运动负荷极限,伤害身体,增加疾病隐患。另外,仅摄入药物和低热量代餐食物会破坏身体的营养平衡,长期必会引发疾病。因此,目前中国流行的减肥方法,大多只是强调有效控制体重,而不是均衡饮食和规律作息。应将适量的运动和良好的心理调节作为核心要素,鼓励开展科学与健康的体重管理。
缺少适合不同人群和不同生活场所的体重健康管理有效模式与途径
研究证实,不同人群、不同生活场所的超重与肥胖,其发生发展的循证证据各有不同,干预策略也应各有侧重。《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已经为不同人群的体重管理提供了循证证据和建议,并达成了共识。例如,对于超重和肥胖的儿童/青少年,研究发现,与未接种的新生儿相比,母乳喂养患者的儿童肥胖比例下降了22个百分点,母乳喂养时间与肥胖发生率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与经常吃早餐的青少年相比,不吃早餐的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比例更大。又如,对于围产期的体重管理,大量研究表明,孕前孕妇和妊娠期肥胖与妊娠并发症和不良妊娠结局有关,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子痫、早产、死胎、巨子、过期分娩、剖宫产、先天性畸形等;远期危害包括产后母亲和后代肥胖,增加母婴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其他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再如,对于患有代谢综合征的超重/肥胖患者,其体重管理在临床证据中一致的是将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减肥和改善代谢紊乱的基本疗法。
然而,上述共识在指导和推进国内体重健康管理产业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实现有效的落地转化,形成适合不同人群和不同生活场所的体重健康管理的模型和途径。面对体重健康管理的个体化、个性化需求,需要更多新的思维、新的模式、新的业态。
体重管理服务缺乏专业人才,人力资源不足
著名的美国营养师Joey Bower认为,体重可以显示体内各种功能组织的代谢分泌。体重管理的本质是一套科学、全面的健康解决方案。
健康管理服务包括健康管理技术服务、健康技术、健康文化传播、健康管理人才、健康管理网络技术、营养与食品、中医保健、运动休闲、养老保健、健康保险等健康相关服务。体重健康管理的新模式,包括物理、心理和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形成了从研发到服务的完整服务链。从表面上看,体重管理只是“减几斤”的问题,但其实质是如何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科学的工具手段以及更为科学的服务模式与路径,实现既管体重又要健康的目标。
体重管理是挑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长期战斗,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更需要无数专业精锐力量的支援和帮助。目前,国内体重健康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层次,大都停留在技能层面,专业理论的基础比较薄弱,知识面相对较窄,往往单纯局限于营养辅导或训练指导,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十分缺乏,跨越生理、心理、社会和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的人才,更是非常难得。
本文摘自《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2(2019)》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如需《 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2(2019)》电子书请前往先晓书院进行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