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20年5月29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生态林业蓝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19~20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重大战略部署,为中国生态林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全方位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主体,在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的全新理念下,中国森林生态保护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生态林业蓝皮书》以科学反映生态林业建设各项成就为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方法,并提出政策建议,此外涵盖了总报告、分报告、政策篇、专题篇和案例篇,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对生态林业发展展开研究,为国家和地方制定生态林业发展政策,开展生态林业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撑。
在总报告中,从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成就等方面,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布局,国家森林资源保护情况、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和森林生态保护制度建设进行了归纳总结;根据森林生态、保护、受重视程度、产业产出和产业效率,设计了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根据统计数据,确立了以2011年为基期,使用计算基期地区均值,对各指标面板数据除以相应均值,指标综合的“三步法”。以此为基础,计算生态林业发展指数。测算结果显示,生态林业发展指数从2011年的31.57上升至2017年的51.63,年均增长率为8.5%,生态林业发展指数呈现高速稳定增长态势。基于生态林业发展指数的运行趋势,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健全森林生态保护评价机制、加快生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提高林业生态建设科技水平、加快森林公园制度建设和提高森林人才队伍培养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在分报告中,针对现阶段园林绿化等存在的问题,报告提出以建设“绿色绿地”作为解决对策和中国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并对“绿色绿地”的概念内涵、评价体系、构建路径等进行了阐述;报告全面论述了我国杜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基础和科技支撑成效,提出了加强杜仲产业发展的顶层谋划,加快构建杜仲研发推广体系的意见;在现代草原的发展上,报告认为培育现代草牧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应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互联网+草原”等方式,来实现生态草原科学发展;在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上,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健全完善林长制、草长制,着力培养具有绿色发展观念的人才队伍。
在政策篇中,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角度,分析了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效果,并提出未来制度建设方向是提高制度系统化水平与内在协调性、完善和细化相关制度内容及提升相关制度效力层级等建议;报告认为实施绿色发展政策,应当积极应对全球绿色发展进程加速,采用量化绿色发展指标,进行数字经济建设与绿色发展评价,以探索促进绿色发展政策的可评估性。以江苏省地区生态保护经验和做法为例,提出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健全生态旅游管理制度,建立保护地区绿色生态及文化等政策建议。
在专题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林业高等教育创新加以阐述,报告论述了生态林业科技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加强自主创新、培育复合型人才与建设专业智库,推进科技林业建设的重要性。在绿色文化传播上,提出发挥新媒体作用、提升绿色传播主体业务素质及提升公众的参与意识等建议。
在案例篇中,对长江经济带区域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评价,报告认为应当完善生态文明保障,促进节能减排,加强区域性保护质量工作。在安徽省林长制改革与扶贫工作上,报告认为应当树立“两山”观念、落实林业扶贫政策,实施政策综合治理。从绿色家居文化内涵、绿色家居设计典型案例分析出发,报告认为政府应当加快标准制定,加强绿色家居宣传,加快环保材料研发。通过江苏省生态文明示范乡镇案例,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立足优势,把握机遇,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总体而言,《生态林业蓝皮书》围绕中国生态林业这一主题,对生态林业发展现状、趋势、地区经验和政策实施等方面开展了最新研究并得出一些结论,力求为政府部门研究制定生态林业发展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近年来我国森林生态、森林保护稳定上升,生态林业受重视程度略有下降
对生态林业发展以科学的方法开展定量评估,是森林生态保护和林业产业发展相关成果评估与政策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构建能够反映综合生态林业各项内容发展变动趋势的综合评价体系,是制定生态林业发展政策,开展生态林业学术研究的前提工作。生态林业蓝皮书根据2011~2017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以综合反映中国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开展中国生态林业发展综合评价。
蓝皮书经过测算,全国生态林业发展指数稳步增长,从2011年的31.57上升至2017年的51.63,增长了64%,年均增长率为8.5%,其中,2011~2012年单年增长幅度最大,增长率为12%。生态林业发展指数呈现总体上升趋势。
在地区发展方面,生态林业呈现长江、珠江流域省份发展指数较高,西北、东北地区发展指数中速发展的情况。观察2017年各省份生态林业发展指数,生态林业发展指数突破3.00的有广西、江西、贵州、四川、广东五个省份,生态林业发展指数分别为3.75、3.70、3.27、3.16和3.06。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生态林业发展指数为1.98、1.20、0.96和1.56,为中速发展。
森林生态发展指数稳步提升。受益于生态保护区建设,森林生态发展指数从2013年的7.41提高至2017年的7.43。2015年、2016年森林生态发展指数最高,均为7.45。需要注意,由于部分省份自然保护区专业技术人员减少,2017年森林生态发展指数降低了0.02。
2017年分省林业发展指数中,森林生态发展指数超过0.5的省份为内蒙古、西藏、黑龙江、云南和四川,分别为0.59、0.57、0.55、0.55和0.51,标志着这些地区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占比、积蓄量、覆盖率较高,是中国森林资源的主要贮藏地。
森林保护发展指数。得益于退耕还林、人工造林、建设森林公园,以及加强森林病虫害和火灾防治、森林绿色发展等工作的推进,全国总体的森林保护发展指数从2011年的6.11,经过2012~2014年的波动下降后,在2017年达到最高点7.32,比2011年增长19.8%。
从各项生态保护工作对指数的贡献来看,人工造林是中国生态保护最重要的措施,人工造林指数从2011年的2.75上升至2017年的3.52,上升幅度为28%,退耕还林指数增长幅度最大,从2011年的0.31上升至2017年的0.51,增长幅度为65%。
2011~2017年生态林业受重视程度整体提高,需要注意2015年和2017年均较上一年有较大回落;2017年各省份林业受重视程度指数中,广西、天津、上海、黑龙江四地指数较高,得益于林业生态保护投资比重较高,广西为1.8,高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在全面限制天然林砍伐的背景下,林业产出受益于第三产业及带动产业的高速增长,指数从2011年的3.72快速增长至2017年的15.64,年均增长幅度为28%,远高于其他经济产业类型增长幅度。
在2017年各省份林业产业经济增长中,广东、贵州、江西、湖南、四川、湖北、浙江林业产出指数均超过1.00,林业产业发展呈现集中于华南、东部地区,且同经济发展高度匹配。林区大省的林业产出不高,体现出林产品深加工和林业第三产业在中国北部林区发展速度较慢的特征。
2011~2017年,通过对各地林业TFP、林业第三产业比重的综合测算,得出中国林业产出效率结果:从2011年的6.55上升至2017年的13.33,年均增长率为12.6%,林业产出依托科技含量提升和产业规模发展,实现了林业产业效率的提高。
观察2011年和2017年五项一级指标对生态林业的贡献度,森林生态、森林保护稳定上升,分别从2011年的6.92、6.11上升至2017年的7.43和7.32,林业产出和林业产业效率大幅度提高,分别从2011年的3.72、6.55上升至2017年的15.64和13.33。生态林业受重视程度略有下降,从2011年的8.28降至2017年的7.90。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面临三方面挑战
生态林业蓝皮书分析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面临三方面挑战。
01 部分地区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突出
中国生态保护任务艰巨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迅速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年左右所走过的历程,自然环境和资源承载压力极大,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突出。尽管中国森林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提高了森林的总体覆盖率,但是人均森林面积、高质量森林面积等指标较低,森林生态系统依旧脆弱,森林保护事业仍然需要持续推进。
通过生态林业发展指数的测算,发现局部地区的森林生态保护指标在部分年份有所下降,森林病虫害防治、火灾防治事业仍需进一步加强。此外,如何依托生态保护事业,推进在东北与西北地区的限伐、禁伐林区加快传统林区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林业第三产业,提高林业产值,释放生态林业的经济价值,仍然是当地林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过国家数十年的森林生态保护事业推进,适宜树木生长、改造难度较低的区域大多根据规划完成。目前退耕还林与人工造林全面进入攻坚期,下一阶段的造林区域集中在气候严酷的地区。进一步加大森林生态保护的资金、科技投入,确保森林生态林业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增强财政投入和确保林区群众收入增加成为目前森林生态保护的主要努力方向。
02 林业亟待进行新一轮产业升级
中国林业发展仍然处于较低的产业水平,林业开发模式落后,产业科技投入不足,木材利用率、林产品增值率低,在限伐禁伐的背景下,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改善当前林业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方式,提高林业资源质量和生产效益,是林业产业发展必须应对的挑战。
小、散、低附加值和资源浪费是中国林业加工产业的普遍现象。具体表现在产业聚集度低,林业高端品牌和深加工程度低,林业产品技术与工业设计应用较少,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高附加值森林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等方面。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林业产业再造、升级,推进生态林业形成合理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实现第一产业收入多元化,第二产业科技含量提高,第三产业服务覆盖范围加大,是生态林业产业升级的主要任务。
03 生态林业体制机制仍需健全
中国生态林业发展仍然缺乏有效的管理监督机制,来保障生态林业建设成果。中国森林面积广阔,情况复杂,实现严格的森林生态保护与合理有序开发,需要科学制定森林资源利用制度,目前中国森林保护管理制度仍处于制度建设阶段,森林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化程度仍然较低,部分地区森林资源浪费和乱砍滥伐现象仍时有出现。
森林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仍需要落实国家提出的生态保护思想和生态林业发展总体防治策略。建立适用于生态保护需要的森林生态保护红线与经济林合理利用边界,制定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管理细则,加快相关政策、资金、人员等配套机制落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促进生态林业发展的管理体制,以科学规划为引导,加快生态林业产业聚集、产业升级,提高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两方面的管理水平,构建平衡和谐的生态林业发展体制机制是下一阶段的任务。
制度化的森林生态保护评价机制是实现森林保护事业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生态林业蓝皮书从多个角度和层次对生态林业发展展开研究,为国家和地方制定生态林业发展政策,开展生态林业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撑。
01 健全森林生态保护评价机制
制度化的森林生态保护评价机制是实现森林保护事业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实施精确细化的林业重点工程、森林生态质量和产业发展优度的评价机制,发挥基层生态保护单位和林业产业管理机构对林业生态保护、产业结构等的统计归纳作用,对国家提出的各项生态保护方针政策的落实情况建立完善及时的管理反馈机制,建立生态科研机构合作方式,引用合理的水土保持、碳汇量、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森林生态绩效评估防护和产业规模、产业效率的林业发展评估方法。根据科学的评价结果,建立相应的服务保障机制,对我国森林的生态价值实现闭环管理。
细化森林生态重点保护区域,通过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调动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在观测、防护、生态科普上的积极性。
02 加快生态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
要围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促进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重点工作推进林业产业升级。增强经济林材高端供给能力,加强生态观光等产业活力,加快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有序发展林业特种养殖,促进林产品加工业升级,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积极发展森林康养,抓好以草产业为主要方向的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生态林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动生态林业产业升级。
建立适用于生态林业的资本服务体系,拓宽林业产业升级资金来源,通过管理改革与资本服务,加快提高林业产业聚集度。以资金引导的方式将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目标融入林业生态化发展建设中。加快科技型林业企业和林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对接机制的部署与落实。通过对战略性林业产业促进政策的部署,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生态管控与产业变革,推进林业产业效率提升。
03 以科技促进林业生态建设
以科技促进森林生态保护事业进步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最主要方式,也是全面提高森林生态保护力度,实现精确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实现科技化生态林业体系建设是系统性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工程。建设统一的中国各地林区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立生态指标、灾害防治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是应对中国幅员辽阔、森林管理机构地理位置分散的重要方式。加快卫星图像、地理信息、物联网采样、信息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标记物等先进科技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应用,实现生态数据高度可视化。
加速互联网下的媒体融合,实现生态保护与林业科技普及。在“两微一端”及其他类别新媒体上,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动态进行宣传。
04 加快以森林公园制度为主导的森林保护体系制度建设
加快实行包括国家森林公园在内的自然保护区分类管理责权,建立申报、审批、评估、巡视和汇报制度。根据中国森林生态的区域定位和自然保护重点,开展国家森林公园宏观指导,实现全国整体的自然保护统筹规划。
基于自然保护区现有的功能定位和管理制度,为国家公园管理建立全面的法制保障体系,使国家公园等建设、保护、运营有清晰的管理制度保障。对国家森林公园的基本概念、功能从法律法规层面进行进一步规范,建立健全国家森林公园的申报、建设、运行制度,对未来国家森林公园的建设做出全国总体布局,对国家森林公园内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资源利用等做出明确的边界规范。对国家森林公园的科研、生态保护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准确的制度性评估等。
05 加快森林人才队伍培养
林业产业和森林保护的艰苦性导致部分地区一线从业人员和管理技术人员流失是制约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科技兴林的因素之一。通过机制创新,鼓励科技人才坚守一线,建立稳定的生态林业队伍是生态林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实现生态林业持续发展,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林业科技研发渗透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合作的各个领域,探索优秀林业科技人才培育模式和基层服务模式,鼓励林业科技人员充分利用开放共享的科研资源,推进林业产业科技进步,提高在森林保护事业上科技人员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要着力增强林业科技人员在一线工作的内生动力。为促进绿色生产技术创新,加快推进生态林业一二三产业的绿色转型,要构建更加绿色的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体系,提供可持续的科技人才支撑队伍。
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可观看发布会直播视频
精彩目录
Ⅰ总报告
1. 生态林业发展报告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成就及思考
三、 生态林业发展指数
四、 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五、 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政策建议
2. 中国现代林业发展现状分析及评估
Ⅱ分报告
3. 我国杜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问题与对策
4. 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绿色绿地”——中国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路径、新挑战与对策
5. 我国生态草业科学发展路径、存在问题与对策
6. 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国家林业草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Ⅲ政策篇
7. 生态文明制度及其实施效果
8. 绿色发展政策及效果分析
9. 服务绿色发展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美丽江苏”案例分析
Ⅳ专题篇
10.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与展望
11. 推进“智能+”利用,构建科技生态林业体系
12. 生态文化绿色传播机制与效果研究
Ⅴ案例篇
13. 长江经济带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分析
14. 生态文明视域下安徽省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促进林业生态扶贫研究
15. 绿色家居文化传播研究
16.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建设模式探索
后记
保存图片到相册打开手机淘宝APP即可折扣购买本书
如需《生态林业蓝皮书: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报告(2019~2020)》电子书请前往先晓书院进行购买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