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随着春节来临,人口广泛流动,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全国蔓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普遍实施的办法就是严格“隔离”,这也是我们取得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初步成效及最终胜利的关键举措。但是,采取隔离和其他抗击疫情的一些措施,以及疫情爆发所引起的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对我们的生产、消费、市场流通、国际经贸和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疫情蔓延造成的损失已经在所难免,然而这种影响是暂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有足够的韧劲,潜在的增长能力也不会被削弱,疫情被基本遏制或结束后,将迎来生产能力的恢复和补偿性消费,市场复苏值得期待,结合疫情的发生对我国的治理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研判,必将进一步开启改革的新篇章,制度红利有可能得以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们坚信“严冬过后是阳春”。
一、 疫情蔓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此次疫情对我国经济的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春节假期期间居民消费的线下部分受到严重抑制。防控疫情需要大家深居简出,直接抑制了本该火爆的春节假期传统消费市场,其中,旅游服务、餐饮服务、交通运输、线下零售、休闲娱乐和体育健身等服务业所受的影响最为直接。但疫情对消费的影响只是暂时的,强劲的需求基础已经形成惯性,会在疫情结束后出现快速反弹。
二是节后的复工生产受到很大影响。假期延长、复工审批、“退改停”订单、现金流、原材料供应、物流效率、员工到位情况等问题都有可能成为企业复工生产上的障碍,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压力会在短期内陡增。
三是就业可能受到冲击。春节时段经常会成为企业大量招工的节点,但基于疫情防控需要而导致的开工不足与到岗延期问题会普遍存在,可能会出现劳动力市场在数量上和区域上的供需对接失衡问题。
二、 在全力抗击疫情的同时有序复工,减轻经济运行损失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力防控是第一要务。在没有攻克特效药物与疫苗难关的情况下,疫情防控与人员流动存在矛盾,但疫情防控与稳定经济并不存在绝对的矛盾,经济的稳定运行除了能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外,还能尽可能地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当前的疫情防控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如何平衡好抗击疫情与稳定经济的关系,首要的问题就是做好复工与防疫两平衡。具体来看,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关注:
一是亟需做好复工前的科学防疫标准研究。当前的复工需求旺盛,复工审批标准不同,在防疫标准与防疫措施上也存在很大的地方差异,这使得各地的防疫工作在返程潮和复工潮中面临着一些风险。因此,复工亟需科学的防疫标准作为指导,具体执行要因地制宜,落实责任,强化监督,精准施策,做到防疫工作常态化,以保证复工后的防疫工作安全可控。
二是做好企业复工后的服务工作。受疫情影响,企业在复工后会面临许多问题。一般认为,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需要应对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及时为辖区内企业的复工复产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一方面,将就业工作与保障企业用工相结合,因地制宜的做好就业市场的引导与服务;另一方面,还需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灵活制定帮扶实施细则,将助力企业降成本、减损失的工作落到实处。尽管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创新思路积极开展经营自救,但在非常时期,政府采取有力的政策十分重要。中小微企业生存与大企业的发展存在密切联系,而中小微企业在抗冲击方面的基础薄弱,亟需包括税费减免、利率优惠、用工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工具箱”,更需要地方政府的用心帮扶。
三是分行业、分地区做好引导工作。一方面,各行业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要根据具体行业受疫情影响的程度及企业诉求有针对性地做好引导与服务。关注农副产品加工、仓储及物流的畅通情况,帮助制造业企业解决用工、原材料供应与物流、税费压力等方面的难题,协助受影响严重的服务业企业尽可能的降低损失开展自救。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地区间受疫情影响的差异性,在科学的防疫标准与原则下,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做好就业和复工引导服务工作。对疫情严重的地区,工作重心仍然是疫情防控,可强化区域间的配合与联动来保证地方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
三、 新形势下的中国经济如何“化危为机”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也存在危中之机,具体来看,疫情催生和倒逼出来的发展机遇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疫情促进了新技术、新模式的加速应用。在人流物流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以新技术应用为支撑的线上活动得到广泛推广,线上购物、线上办公、线上游戏、直播娱乐、付费影视、线上咨询、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数字经济消费在短期内受到广泛关注。如果能将这种短期的线上应用效应放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进程,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有利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培养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需要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促进线上服务与线下实体的融合,强化以新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态在长期层面的增长潜力,进而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研发设计服务、智能制造、柔性定制、共享生产平台、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衍生制造等领域都将是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可为经济社会进步带来强劲的创新活力。
二是通过疫情防控补齐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短板。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疫情拉开了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改革序幕,那么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则向新时代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领域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方向。这次疫情的爆发,暴露出了我国在防护产能弹性、应急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短板,面对疫情所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补齐短板,寻找潜能。
三是加快政府政务现代化改革的进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新技术在生产生活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必将催生政府的治理方式与时俱进。此次抗击疫情,互联网在搜集信息、发现问题、信息公开、科学防范指导、舆情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凸显,将进一步加快我国政务现代化改革进程。
作者: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丰晓旭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
阅读推荐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