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
来源:皮书说  作者:皮书说   发布时间:2019-12-06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经济学模拟联合实验室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9)》。

  气候变化绿皮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气象局的专家联手国内气候变化研究学一线学者联合编撰、汇集国内外气候变化最新科学进展、政策、应用实践等的权威性年度出版物。今年皮书的年度主题聚焦气候变化风险,在内容安排上,主报告专门就全球气候风险的概念认知、发生机理、影响范围以及中国防范策略进行全面阐述,专题评价篇、国际篇、国内篇以及专论篇,分别就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成效、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气候变化专题研究等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本书附录依惯例收录2018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能源及碳排放数据,以及全球和中国气候灾害的相关统计数据,并增加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灾害数据供读者参考。

  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就是要减少气候风险,保障气候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气候变化,这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中国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内在要求,事关国家安全。还指出要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而应对气候变化既要减缓,又要适应,实质上就是要减少气候风险,保障气候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绿皮书提出如下中国加强气候风险管理的策略和建议。

  一、 重视并提高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加强监测、预警和预防,重点关注与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相关的农业、水资源风险加剧、生态安全风险升级、健康安全风险加大等问题的应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人民健康安全。加强气候变化适应型城市、海绵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经济系统韧性;建立多灾种致灾因子实时监测、短期预报相结合的预警预报体系,进一步完善高风险区、高脆弱地区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提升气候变化下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加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投入,在当前以政府财政性投入为主体的基础上,探索在防灾减灾领域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和公共设施项目中的社会资本投入的体制机制,拓展防灾减灾与气候变化应对的资金来源。

  二、 加强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基础研究。加强未来减排情景设定、全球气候模式研究,提升我国在未来气候演变预估方面的科技能力,支撑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话语权提升;提高长期气候、水文等综合系统模拟预估能力,逐步实现从定性分析向定量预估的转变;强化气候变化对暴雨、洪水、干旱、地质灾害等主要灾害及组合特征的影响评估、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研究,开展气候变化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分区研究;针对历史上发生的巨型灾害及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演变、可能影响开展分析研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期防灾减灾规划和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 开展灾害风险高发区、连片贫困区、国家重大战略区等防灾减灾应用示范、技术推广。统筹国家及地方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和高校系统的资源优势,发挥多部门联动机制,根据防灾减灾救灾日常业务需求,开展多灾种灾害识别与风险动态评估、全尺度巨灾致灾与成害链综合风险动态评估、流域性特大洪水与灾害链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相关模型及标准体系,持续推动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于日常自然灾害应对业务系统。在自然灾害高发区和高风险区、连片贫困地区、重大战略实施区等开展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及风险区划,推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标准化、制度化,并应用示范、技术推广。

  四、 注重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和保障措施。中国注重开展气候变化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将气候变化对极端事件和灾害风险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其中,国家应急减灾部联合推动国家、省、地市、区县、乡镇五级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体系建设,对自然灾害救助启动条件、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气象部门制定了各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恢复与重建、应急保障等内容做出了详细规定。我国针对气候变化下灾害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预警预报、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减灾救灾等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强化薄弱环节,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灾害风险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应急机制建设,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科技应急机制;加强灾害风险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国民教育体系和培训平台逐步建立,对各类群里针对性的开展应急救援能力培训;加强灾害风险管理宣传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后巴黎时代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需要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2018年卡托维兹气候会议基本完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谈判,这标志着全球气候治理法律和制度建设经过三十多年的历史演进,转向了一个全球气候行动新时代。《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对减缓和国家自主贡献问题、适应问题、资金问题、技术开发与转让问题、公众教育与公众参与问题、行动与支助的透明度框架问题、全球盘点问题和履约与遵约问题都制定了详细的实施和操作规则,只有合作履约问题没有达成共识,留待2019年缔约方会议解决。《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仍然遵循了尊重国家主权的原则,以促进性和支持性目的为核心理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区别进一步弱化,对缔约方的约束性增强,自上而下的“硬法”较强回归。

  实施细则有望使《巴黎协定》的有关政策举措落到实处,但后巴黎时代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排放差距,全球气候治理制度建设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要求相比,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报告》指出:

  第一,《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落实可能仍然无法促使缔约方提升其“国家自主贡献”的力度,《巴黎协定》确立的温升2℃(或1.5℃)目标实现仍然面临重大挑战。

  第二,如何保障非国家行为体在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和行动实效。2018年达成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除了在全球盘点机制中明确规定“非缔约方利害相关方参与”之外,对非国家行为体如何参与实施细则的落实没有更进一步的法律和制度保障。这实质上将把非国家行为体(非缔约方利害相关方)置于一种非常不利的风险境地,不利于动员和发挥非国家行为体的积极力量。

  第三,如何动态界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中责任与义务上的“差别”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治理制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责任区别仍然是必要和必需的,否则会挫伤一些国家的积极性,但这种区别要在《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执行过程的动态变化中进行,这很显然仍然是后巴黎时代全球气候治理需要解决的巨大挑战之一。

  第四,如何在当前“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和传统国际权力政治思潮抬头的形势下弥补全球气候治理“赤字”。当前,传统安全议题强势回归和某些国家“逆全球化”行动不断搅动国际事务,如何不为日益纷繁复杂的其他全球性事务所冲击和掩盖,保持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议题的持续关注,并持续付诸行动,这是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的重大考验和风险。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也被寄予在全球气候治理中作出更大贡献的期望。面对全球气候治理新形势和新挑战,无论是出于对日益紧迫的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应对贡献,维护全球气候系统安全的全球公益目标,还是出于维护国家形象,促进国内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的国家利益目标,中国都应该带头贯彻实施细则。同时继续积极推进没有完成的谈判,为最终执行实施细则扫除障碍,使全球气候治理真正步入行动阶段。绿皮书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第一,持续推进《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落实并带头践行之。包括按照实施细则的要求如期保质保量地提交通报信息和有关报告,负责任地履行自己的气候承诺,如期(甚至提前)完成自己的NDCs和其他义务,积极支持《公约》秘书处和相关缔约方会议的工作。

  第二,要加大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引领全球低碳转型潮流。鉴于中国本身的经济规模、人口体量、生态状况和国际影响,立足国内,首先把我们自身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功解决,实现我们自身的低碳转型,这本身就是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最大行动和最大贡献。

  第三,继续加强与发达国家,尤其是与欧盟及其成员国的气候治理合作,吸收和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实践的深入发展。无论是解决自身内部的低碳转型难题,还是参与国际和全球层面的气候合作,中国都需要加强与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在清洁能源开发和气候治理的市场机制等方面。

  第四,强化气候领域的南南合作,加大对欠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支助力度,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与欠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有着天然的共同命运,气候领域的南南合作更容易增进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作为落实《巴黎协定》实施细则国际和全球层面的重要行动,中国要持续加强气候领域的南南合作,与这些国家一道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面对防灾减灾救灾和气候变化适应需求,未来应切实采取积极行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做好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大湾区境内低山、丘陵、盆地、台地、平原交错分布,植被条件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夏长冬短,气候多样,但地处低纬度气候系统脆弱区,独特优势与气候风险并存。

  大湾区近百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显示,大湾区气候总体呈现暖湿化格局,气温上升,降水量增加,降水日数减少,但暴雨日数却增多;部分地区日降水量和小时雨强显著增加。1961年以来,大湾区气候风险持续增加,暴雨洪涝、超强台风、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降雨越来越集中、降雨强度越来越大,城市内涝风险加大;登陆台风强度加剧,台风带来的影响加大,2014年“威马逊”、 2017年“天鸽”、2018年“山竹”等强台风频繁出现;大湾区大气对流活动活跃,雷雨大风、飑线、龙卷等短历时、强对流天气频繁,局地强对流天气致灾风险高;而且伴随全球变暖的步伐,大湾区高温热浪成主旋律,对城市电力负荷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湾区气候风险持续增加对大湾区城市公共安全、交通、卫生健康、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乃至公众日常生活等均造成了不利影响。

  区域气候模式百年模拟结果分析得出,受人类温室气体排放等外强迫的影响,未来大湾区气温将持续上升,到2050年附近,年平均气温将升高接近1.4℃,到2100年附近,升高接近2.0℃。未来年降水普遍增加,且年代际波动较大,年降水的增幅有显著增加趋势,2070s之前,增幅多在10%以内,到本世纪末,最大增幅可超过18%

  预计未来30年,大湾区极端降水强度进一步增加,夏季高温热浪加剧,登陆台风强度增大、海平面继续上升。随着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强度的趋强,加上随着大湾区快速发展,未来人口、资源、经济总量、基础设施等方面密集度将进一步加大,大湾区气象灾害和气候风险增大,防灾减灾救灾和气候变化适应需求迫切。因此,应切实采取积极行动,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做好气候变化适应性城市建设。

  精彩目录

  Ⅰ总报告

  1. 全球气候风险与中国防范策略

  Ⅱ专题评价报告

  2. 中国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评价研究

  Ⅲ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3. 全球气候治理制度变迁与挑战

  4. 主要国家长期低排放战略要点及启示

  5. 国际谈判中气候灾害风险治理及中国应对策略

  6. 国家自主贡献实施细则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7. 提高信息透明度对降低应对气候变化决策风险的贡献

  8. 《巴黎协定》下的碳市场机制建设和实施及其风险

  9. 联合国安理会气候安全议题及其潜在风险

  10. 欧盟适应气候变化机制

  11. 巴西气候政策行动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

  Ⅳ国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12. 中国碳市场进展

  13. 中国电动汽车激励政策的发展与影响

  14. 滨海城市应对台风灾害探索——以珠海市防台风实践为例

  15. 我国气候保险的实践探索及发展建议

  16. 青海省气候变化及风险应对

  17. 粤港澳大湾区气候变化及气候风险

  18. 气候变化对森林防火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Ⅴ研究专论

  19. 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方案的研究及建议

  20. 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21. 2022年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与进展研究

  22. 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方法学指南发展和影响评述

  23. IPCC《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解读

  24. IPCC《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解读

  25. 提升城市韧性的案例与经验:以北京气象部门应对暴雨灾害为例

  Ⅵ附录

  26. 世界各国与中国社会经济、能源及碳排放数据

  27. 全球及“一带一路”区域气候灾害历史统计

  28. 中国气象灾害历史统计

  29. 缩略词

扫描或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可折扣购买本书

1

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