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如意甘肃:农业现代化方兴未艾
来源:布鲁布客  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2019-08-16

  2019年8月6日,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甘肃农业科技绿皮书: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报告(2019)》。

1

  甘肃,形似一柄璀璨的如意,镶嵌在祖国大西北腹地;又宛如一条七色彩带,飘扬在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上。如意甘肃,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正方兴未艾!

2

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兴未艾

  农业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等优势。

  目前,甘肃省特色农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陇东、陇南优质苹果生产基地;河西走廊灌区等蔬菜生产基地;临夏、甘南畜牧养殖基地;定西、陇南中药材生产基地和河西走廊杂交玉米、瓜菜制种基地。

  已建成规模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100多家,每年加工马铃薯鲜薯400多万吨,形成4类加工链条。建成苹果浓缩果汁加工企业7家,年原料果处理能力100万吨,产品90%以上出口。

  建成蔬菜加工企业485家,年加工能力达840.7万吨;蔬菜保鲜库82家,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蔬菜交易量480万吨,交易额58.5亿元,形成了以定远为中心的冷链集散中心。

  各类畜牧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721个,畜牧产品加工企业330余家。

  中药材加工企业574家,已通过GMP认证的中药材饮片加工企业104家,通过GSP认证的中药材标准化营销企业470家。

  种子加工企业150余家,玉米种子加工中心113个,玉米果穗及籽粒烘干线217条,成套生产线96条,年加工种子能力60多万吨。

  可以说,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兴未艾。

3

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

还面临着基础性、长期性的“短板”,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甘肃发展现代农业的劣势直观地表现为农业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禀赋不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人力素质和经营水平不高。此外,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还面临着基础性、长期性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较小。目前,除为数不多的国有农场和少数农业合作组织外,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经营规模都很小,生产的市场化特征不明显,这些小规模的以家庭经营为特征的土地基本上承担着农民的社会福利,起到了一定的生活保障功能。一些没有条件外出工作的农业劳动者靠此维持生计,他们对新的经营方法和现代农业技术不敏感。

  第二,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从业人员一般年龄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普遍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不足。总体而言,当前全省的农村人力资源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第三,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落后。调查发现,甘肃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目前,甘肃省的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及农田水利建设总体滞后,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不牢固,后劲不足。

  第四,农业科研供给侧结构不优,开发和推广体系不健全。虽然全省基本具备了农业科研的基础性条件,研发实力尚可,但由于科研管理体制中存在诸多问题,科研推广的衔接互动关系不够密切,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科研人员的创新及服务热情没有得到充分激励。

  最后,普遍存在的制度性障碍,这是最重要的限制因素。特别是农地制度方面,长期形成且相对固化的复杂权利结构关系使得土地资源实现有效流转和配置的交易成本较高,难以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扩张。同时,与此相关联的农业金融、农业保险等发育不良,尚不足以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融资和风险管控的基本要求。

4

未来10~20年

将成为甘肃农业现代化的

关键转折期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甘肃农业经历了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应对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但是也面临着农业市场需求和农业技术发展的重大变化。

  首先,农业人口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全省农村户籍人口比例不到53%,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更低。从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来看,农业从业人员的年龄普遍较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甘肃省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年龄在45岁以上,青年人口从事农业的很少,可以看出农业已经失去了对新一代劳动力的吸引力。从表面上看,“谁来耕地”的问题迫在眉睫。但是,国际发展的经验表明,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是大势所趋,农业的未来是“小行业,大产业”。因此,城乡人口格局的重大变化是挑战,但也是机遇。

  其次,小农经济正在失去竞争力。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迅速变革与推广,以及市场开放度的提高,目前全省小农经济为主导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已经不足以应对国内外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小农获得平均社会利润的难度越来越大,依靠经营小规模土地实现脱贫致富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延续了多年的“碎片化”的小农户如何与大市场相衔接的问题和挑战已经迫在眉睫。

  再次,市场对农业和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向小康阶段发展,人们对食品和其他农产品的需求已从追求简单的“满足”转变为“满意”,进一步过渡到追求营养健康阶段。同时,农业功能的多样性也得到迅速的认知,农业的休闲、娱乐、旅游、教育和其他新功能、新模式的开发方兴未艾。这就要求传统的农业模式要积极应对上述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最后,农业环境资源的利用已接近“临界点”。农业是自然资源的使用大户,长期以来,农民在用水、用肥和用药及农业废弃物(秸秆、尾菜、废旧农膜等)处理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农业和绿色发展要求差距很大。特别在水资源的紧约束下实现农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是甘肃农业面临的紧迫问题。

  综合分析认为,甘肃农业发展已经走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历经数千年的农耕文明面临着深刻的革命,农业发展的“分水岭”已经出现。可以预见,未来10~20年将成为甘肃农业现代化的关键转折期。

5

  特色产业成为甘肃省促农增收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甘肃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优势产业布局。

  草食畜牧业克服自然资源约束趋紧的限制加速发展,牛羊出栏量分别达203.54万头、1437.05万只,初步形成河西、陇东肉牛产业带和中部、临夏-甘南肉羊产业带。

  苹果面积和产量分别达32.81万公顷、365.8万吨,面积居全国第2位,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逐年提升。

  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4.70万公顷,产量达到1951.48万吨,产业标准化程度明显提升。截至2017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72.2万公顷,产量稳定在1200万吨左右,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5.7%、24.5%,均位居全国前列。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达29.05万公顷、115.45万吨,产业链不断延伸,正在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玉米制种面积10.8万公顷,约占全国的一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马铃薯脱毒种薯、蔬菜、花卉和牧草制种区位优势明显,现代种业核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全省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超过200万公顷,提供了60%左右的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

6

图书推介

  ❂ 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报告(2019)

  本书面向甘肃“三农” 及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运用科学、权威、翔实的数据,呈现甘肃农业发展总体状况和变化趋势,发布事实充分、分析透彻、结论可靠、对策具体的权威性、综合性研究成果,为党政决策机构、学界、企业和媒体了解甘肃“三农”和农业科技的总体状况,把握全省农业发展趋势,开展理论研究和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主编  魏胜文  乔德华  张东伟

7

甘肃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报告(2019)

策划:陈颖

编辑:贺斯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