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9年4月13日,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中南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No.2(2019)》。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宏观环境的变革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民生福祉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凡意义。为了及时呈现当今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服务业发展新趋势与新业态,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与中南大学健康管理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和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撰写了《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9)》。该蓝皮书是继2018年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发布之后的第二部,主要围绕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新趋势与新业态、新问题与新挑战、新策略与新对策三个方面进行策划和组稿。本书共设置了总报告、区域报告、调查报告、综合报告、新业态报告和热点报告。从健康管理视角全面、系统、深入地报告了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据此提出应对策略及建议。
我国健康服务业已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蓝皮书指出,自2013年起,我国健康服务业从蹒跚起步到日益成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体制壁垒已被打破,产业升级向纵深推进;健康服务业与多产业融合迈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焕发新的活力。
1.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产业路径日益清晰
健康服务业关系民生福祉,关系经济发展。首先,在国家层面,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健康服务业已逐渐占据政策规划顶层设计的重要位置。2013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40号文件”意义非凡,不仅首次明确了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外延,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和政府的边界,“非禁即入”体现了以市场配置为杠杆,以减少行政审批关卡为突破口,向社会资本全面、平等开放的变革思路。此后,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在“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力量在“非基本”的健康服务业领域唱主角。其次,在区域层面,各省份也以此为契机先后发布了地方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及政策举措,延续政策核心并逐步细化实施内容。
2. 医疗卫生服务覆盖面扩大,重心下沉渐成趋势
随着人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持续释放和新医改、分级诊疗制度的不断推动,来自供需双方的驱动促使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下沉;与此同时,政策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带动医疗卫生服务产业链加速重整和优化,民营医院、医生集团、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并催生出医联体、新零售及互联网医院等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而精准医学、智慧医疗、再生医学、转化医学、协同医疗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也在不断颠覆传统医疗卫生服务方式。
3.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产业链初步形成
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是健康服务业增量的重要主体之一,并由此衍生出多种新兴业态。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健康管理服务市场初具规模、相关产业链逐步建立,主要由医疗服务机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和健康支撑产业相关企业、健康保险服务机构等组成。
①健康促进医院是创造健康促进支持性环境的重要抓手之一,在中央有关项目支持下,截至2017年,全国超过3000家医院已开展健康促进医院试点建设工作。
②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拓展至14大类51项,人均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55元,进一步推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提升居民获得感;
③健康体检机构作为产业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和服务主体,近年来市场扩容明显,2017年健康体检人次近5亿人次,市场容量超过1300亿元,近五年市场容量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左右。
④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可穿戴设备等创新科技应用为优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提供了更便捷途径,数字化驱动的“互联网+健康管理”时代已悄然来临,2018年互联网健康管理产业规模超过900亿元。
⑤2017年8月,国家卫计委批准新增包括健康体检中心在内的5类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类别,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健康体检市场中社会办健康体检占比约为10%,过去5年中增长了近4倍。
4. 商业健康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新医改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商业健康保险可涉足基本医疗保障。近五年,商业健康保险随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而快速发展,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相关数据,2018年,商业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突破5000亿元,商业健康险占全行业保费收入比重超过12.0%;统计区域内常住人口平均保险费金额超过300元/人。2012~2017年商业健康险保费收入五年复合增长率达38%,而同期财产险年均增速不足10%,商业健康保险已明显成为商业保险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
5. 融合发展纵深推进,幸福产业焕发活力
随着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旅游、文化、体育、康养、养老“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民生改善持续推进,民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产业与各产业逐步进入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阶段,“健康+旅游”“健康+养老”“健康+体育”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①2015年11月,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正式提出了“中医药健康旅游”的概念;2017年5月,国家卫计委、国家旅游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则首次提出了“健康旅游”的概念,它作为健康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明星业态,近年来备受市场和资本高度关注,诸如健康城镇类的健康旅游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2017年6月,五部委联合公布了首批13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名单。尽管近期相关政策审批有收紧趋势,但有机构预测健康旅游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达到1000亿元水平。
②我国已逼近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60周岁及以上老龄人数达到2.4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7.3%,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龄人口1.5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4%。从2013年起政策上开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中国健康养老产业的政策主题先后经历“跨界产业融合”“医养结合+金融支持+智慧养老”“十三五规划年”,以及“质量提升年”的变迁,五年来出台相关政策约138个,政策体系逐渐细化落地。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白皮书中提到,截至2017年,全国有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互助型养老设施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5.5万个,床位744.8万张。整体而言,从提速到提质,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开始进入重质时代。
③伴随政策优惠、科技创新和消费升级三重利好加持,中医药健康产业迎来绝佳发展契机。首先,政策导向上,对设立中医诊所和中医人才考核降低了门槛限制;其次,智慧化辅助诊疗系统、智慧中药房、智能中医设备等新技术应用,助力中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变革;另外,随着国民收入提高和消费升级,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持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2017年已达17500亿元,同比增长21.1%。
6. 区域健康服务业高地初显,示范效应良好
当前,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在全国各地已呈燎原之势。部分地区因地制宜,依托自身优势特色,在积极探索下逐步形成了若干经济和社会效益良好、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健康服务业发展模式,在传统医疗服务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融合集聚、新业态培育等方面积累了一定实践成果和典型经验,示范效应初露端倪。区域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主要在于:
①针对当地相关薄弱环节出台相应扶持政策;
②因地制宜制定与当地整体发展目标和自然资源匹配的健康服务业发展目标;
③产业集群化带动健康服务业发展。
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呈现六大新趋势
蓝皮书指出,在中央和地方一系列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规划推动下,近五年来产业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科技日新月异,健康服务业所涉及的产业结构、技术方向、市场形态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增速加快、整合加剧,新趋势与新挑战凸显。
2018年以来,在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牵引下,在国家及地方政府一系列支持政策及规划的主导下,在科技创新支撑与资本市场的有力推动下,我国健康服务业呈现新的六大发展新趋势。
政策更完善
健康服务业近年来政策暖风频吹,已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为了保障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有效保障基本医疗和健康服务的前提下,既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更为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机制和高效便捷的服务体系,又要针对各方需求拿出一系列对症管用的实质性举措,满足社会迫切需求。可以预见,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健康服务的政策导向下,未来将不断优化健康服务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和运行环境。
服务更系统
尽管自2013年以来,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总体来看,医疗服务仍“一枝独大”,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小”、商业健康保险“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在国家大力推进分级诊疗体制和医联体建设、鼓励社会办医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多元化办医健康格局正在形成。
业态更成熟
作为扩大健康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相关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的落地,已成为健康产业投融资的风向标,各新业态将在加快尝试、不断升级中走向成熟,并引领新的健康消费潮流。
模式更创新
健康产业横跨三大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融合性强。随着生活方式转变、消费升级和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来自科技、零售、地产等其他行业的新兴市场参与者与传统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参与者的跨界合作不断深化,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大力推进了“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体育”“健康+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出许多新型的健康服务商业模式,产业生态圈得以不断扩张。
产品更智能
在数字化浪潮的大趋势下,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健康产业向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已渗透至健康服务业的各个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在健康产业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手术机器人、医学影像智能化诊断、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个性化就诊体验、语音交互诊疗、新药模拟、健康信息数据挖掘等。
技术更精准
作为受政策影响深刻的细分领域,近年来精准医学乘着健康中国和创新驱动两大国家战略春风,尽享政策红利。随着基因组学和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准医疗时代已经来临,不再停留在概念阶段,而开始真正实现个体化、差异化治疗,并逐步深入疾病早筛、癌症诊疗等领域。
中国内地三级医院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竞争力百强榜单
随着“2030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健康体检日益受到重视。公众对体检质量的关注一度成为2018年的热点。目前公立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仍是健康管理(体检)市场的主力军,近年来公立医院的体检中心逐步从“规模扩张型”向“效益质量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从单纯体检服务向检前、检中、检后全链条健康管理服务转变。国家卫健委也高度重视健康体检中心的规范发展。
蓝皮书参考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医院综合及专科竞争力评价方法,同时借鉴了英国BUPA健康体检中心认证评价标准、日本综合健诊医学会对优良综合健诊机构认证标准和其他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中国内地三级医院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竞争力评价,并推出中国内地三级医院健康管理(体检)机构竞争力百强。
广东省体检机构数量全国第一
蓝皮书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份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和规模、机构建设情况和服务能力的调研,全面了解我国健康管理(体检)行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我国健康管理(体检)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健康体检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并开始向基层及经济欠发达的边缘地区发展,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加,服务人次、年均收入都有了较大的增长,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总体向着专业化、定制化、信息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行业质控监管滞后、同质化价格竞争导致市场乱象不断、人力资源与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专业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参差不齐,服务链条不完整和信息、数据不标准等。因此必须加快行业质控监管与诚信体系建设,促进省份或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必须加快出台健康体检服务行业目录与非同质化价格清单;必须加快开展健康体检岗位能力与专业技术及技能培训;必须加快贯彻实施国家相关规定与标准规范,促进健康体检向更优服务、更高质量、更好效果效益目标迈进。
调查发现,全国31个省份共调查了健康管理(体检)机构7570家,其中民营体检机构共有1313家,占比17%。其中广东省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最多,有680家,西藏自治区最少,仅有4家。民营体检机构占比最高的三个省份是上海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北京市,占比分别为51.44%、42.86%和42.36%
仅一成人出差旅游时携带常用或急救药品
本报告利用2018年来自33家体检机构的90208名受检者填写的基于国家健康管理(体检)卫生信息团体标准的健康自测问卷所采集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体检人群的健康素养情况。结果显示,大约1/3的人群具有理想或良好健康素养状态。男性、年龄越小、文化程度越低、个体或自由职业和工人/农民具有不良和较差的健康素养的可能性较其他人群高。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知易行难”,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方面,要特别注重代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总之,我国体检人群的健康素养现状不容乐观,需开展基于不同人群特点的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健康体检人群的健康素养和健康自我管理意识。
1. 调查对象中有超过25%的受检者参与健康体检的频率小于每年一次。
2. 调查对象中41.8%的受检者会主动获取医疗保健相关知识;健康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为网络(30.6%)和电视(28.0%)。
3. 调查对象中10.56%的受检者从不观察大小二便的情况。
4. 调查对象中48.45%的受检者从不自测血压心率。
5. 调查对象中仅有13.10%的受检者在出差或旅游时会携带常用或急救药品。
6. 调查对象中有4.47%的受检者乘坐私家车或出租车时从不系安全带。
7. 调查对象中仅有31.26%的受检者经常晒太阳。
81. 9%的受检者知晓理想血压值,67.8%的受检者知晓理想体温范围,46.1%的受检者知晓理想脉搏数,50.6%的受检者知晓最佳盐摄入量,49.5%的受检者知晓理想空腹血糖值,45.8%的受检者知晓理想体重指数,39.3%的受检者知晓甘油三酯正常值,29.5%的受检者知晓胆固醇正常值,34.6%的受检者知晓正常腰围。
然而,仅有5%的受检者能够100%准确知晓正常心率、体温、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腰围和血糖的知识,48%的受检者正确率在80%以上,35%的受检者正确率在60%~80%,12%的受检者健康知识知晓正确率在60%以下。
我国体检人群中近半数超重或肥胖
蓝皮书利用2018年来自33家体检单位的90208名受检者填写的基于国家健康管理(体检)卫生信息团体标准的健康自测问卷所采集的数据,分析了我国体检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与自报身体主观症状。结果显示约47%的体检者为超重或肥胖,24%为现患吸烟者,30%为现患饮酒者;36%的体检者不参与体育锻炼或体力活动,仅有16%每周锻炼的时间达标;22%的体检者摄入蔬菜和水果大于500g,仅有不到一半处于理想精神状态;37%和13%的体检者分别具有不良和较差的睡眠。男性受检者吸烟、饮酒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患者,而体力活动不足的比例低于女性受检者。主观症状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感到疲劳乏力(55.6%)、视力下降(48.4%)以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或腹胀(31.3%)。因此,我国体检人群的生活行为现状不容乐观,自报身体症状应该引起重视,亟须开展改善体检人群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改善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
我国发展康复服务业现实需求紧迫意义重大
蓝皮书指出,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心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更要求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功能水平和活动能力,这是健康的第一要素。功能水平高低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功能水平和活动能力低下容易导致疾病,疾病发生后又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加重疾病的状态,也会增加疾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反过来,无论在疾病的早期,还是疾病阶段,维护好功能水平,对预防疾病、减轻疾病状态、加快疾病恢复等都有重要的意义。资料显示,老年患者入院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减退程度与入院后6个月存活率密切相关,功能水平严重减退的患者,其死亡危险系数是功能水平轻度减退患者的2.15倍。术前没有进行心肺康复训练的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3.1%,而术前进行心肺康复训练的肺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减少至16.9%,差异显著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医疗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但由疾病造成功能水平与活动能力的障碍问题依然突出,迫切需要提供持续的康复服务,减轻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健康状况。研究表明,脑血管意外存活者通过康复治疗90%可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可恢复工作;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者仅为6%和5%。冠状动脉狭窄达到75%的患者依靠手术介入,康复率为70%;接受心功能康复治疗,康复率可以达到88%,同时节约了大量的医疗支出
当前,我国慢性病患者、老年人和残疾人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巨大。我国现有确诊的慢性病患者近3亿人,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截至2018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80%以上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仍在加速中,至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55亿人,占总人口的18.3%。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共同特征是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各系统功能的衰退与限制,影响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需要介入康复服务的帮助。我国还有8500万的残疾人,其中5000多万人有康复需求,为他们提供康复服务,是帮助他们回归社会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但我国当前的康复服务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康复服务需求。
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的融合已成趋势
2017年保监会发布《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推动商业保险和健康管理服务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这一发展趋势更加明朗。《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保险公司可以将健康保险产品与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和干预、疾病预防、健康体检、健康资讯、健康维护、慢性病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其分摊的成本不得超过净保险费的20%。超过以上限额的服务,应当单独定价,不计入保险费,并在合同中明示健康管理服务价格。
目前在商业健康险市场上,各家险企都在积极尝试“保险+健康管理”的模式,推出了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综合来看,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形式。
(1)细分市场。对客户进行区分,根据客户的健康状况提供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从而激发客户的健康意识。具有代表性的做法为在为定期寿险或重疾险定价时考虑被保险人是否吸烟,从而区分被保险人为优选体或者非优选体。优选体客户相比非优选体客户在保费支出上会有一定程度的优惠,优选体客户会有一种被奖赏的感觉,而非优选体客户会感觉自己因为吸烟而被加费。这一举措从保费支出的角度对客户进行了一定的筛选,对公司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降低未来理赔率的作用;而对于消费者而言,通过保费刺激消费者要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通过可穿戴设备来对客户的健康状况进行检测,并给客户提供一定的保额优惠,从而激发客户的参与意识及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比如,国内某知名险企在一款重疾险设计中明确标明:被保险人可以参与其“指定的运动记录平台活动”,在前两个保单周年度内每日运动步数不低于10000步,则被保险人在第三个保单年度后罹患重疾可额外获得10%的保额赔付。这种形式,既可以增加客户的黏性,又可以激发客户的健康管理意识。
(3)与第三方健康管理平台合作,给客户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及就医安排服务。这种形式在险企中运用尤其广泛,保险公司给重疾保额或保费超过一定额度的客户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包括日常医疗电话咨询、预约挂号、国内知名专家电话咨询服务及手术安排、海外就医安排及相关服务等。这种形式作为商业保险的附加值服务,一方面可以起到宣传保险公司形象及促进销售的作用;另一方面与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合作,简单便捷、成本可控,因此备受险企欢迎。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