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9年1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吴金梅代表课题组发布了“2018年中国旅游发展十大热点”。
编者按
对中国旅游发展年度热点事件进行梳理和评述,是“旅游绿皮书”的惯例做法。2018年中国旅游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为了系统回顾和全面分析这些事件,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于2018年9月-10月通过组织中心特约研究员推荐、向社会公众征集,遴选出了2018年中国旅游发展的十个热点问题,并由中心研究人员对其进行点评。需要说明的是,热点问题的选择标准主要是基于该事件所涉及问题的重要性、社会的关注度以及对未来发展带来的影响程度。因此,这些事件既不追求体系上的关联和正负影响上的平衡,也不刻意回避某些热点之间可能出现的交叉。
热点一 机构改革为旅游带来新变化
(一)热点事件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2月28日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为增强和彰显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化和旅游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即文化和旅游部的“三定”方案。
截至2018年10月底,全国三分之二省份的省级机构改革方案获批信息由当地官方媒体公布。其中,涉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而新组建或改组的部门有21个,大部分为文化和旅游厅,而海南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重庆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二)事件点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背景下,中央决定组建文化和旅游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需要,也符合文化和旅游本质属性、所处阶段和未来目标。
不管是从心理需求、消费特点还是从资源载体、产品供给等各方面来看,文化和旅游都天然具有紧密联系。近年来,因应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包括《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在内的一系列促进融合发展的文件;文化和旅游在资源本体、产业形态、市场基础、发展载体、组织机构等各个层面的交叉、结合乃至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正是对这一发展趋势的积极响应。
(三)重要启示
此次机构改革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对包括旅游在内的各个领域将产生深远影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一,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和旅游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人民群众的期待相比,都还存在一些短板;文化和旅游原有管理部门虽有融合的愿望和举措,但因各自职责不同,难以对融合发展做出系统性的规划,也缺乏深度融合的保障。此次机构改革之后,何时形成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层次,以旅游带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传承发展的发展新格局,值得期待。
其二,重新界定产业和事业的边界。就旅游发展自身而言,正如我们在近年《旅游绿皮书》中反复强调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在实现经济功能、凸显产业属性的基础上,需要更加强调其非经济功能,要兼顾事业属性。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而言,长期以来,文化领域更侧重于公共服务,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事业占比更大,而产业相对较小;旅游领域则更多侧重产业发展、市场发展,产业成分更大,而事业特征不明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如何界定产业和事业的边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予以明确。
其三,实现管理机制和手段的兼收并蓄。文化和旅游属于两个不同领域,要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雒树刚部长提出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加以推进。一方面,要根据融合发展的需要,对各自领域原有的管理规范、行政条例、项目审批、行业标准加以梳理和必要的整合。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探索出“有统有分、有同有异”、科学而高效的管理机制。
其四,此次机构改革中,除文化和旅游部外,自然资源部的组建以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调整也值得关注。自然资源部的成立体现了“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的初衷,对于解决旅游自然资源分散管理的传统顽疾具有根本作用。国家公园管理局(加挂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设立也使得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系有了直接的责任主体。
随着文化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两大类资源分别建立起统一的管理体系之后,能否以及如何彻底解决长期困扰旅游发展的交叉管理等问题,如何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系实现景区管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我们拭目以待。
(执笔人: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热点二 “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成效显著
(一)热点事件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自从2013年我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以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和交流互鉴为特征的沿线国家旅游领域合作成为热点。直接表现是旅游市场规模巨大,旅游交往密切,合作成效显著。2017年,“一带一路”国家国际旅游人次约为5.82亿人次,占世界国际旅游人次的44.02%,较该区域GDP占比高约10个百分点。国内旅游方面,“一带一路”国家以84.2亿人次遥遥领先,占比高达80%。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旅游来往日益密切,沿线国家赴中国旅游游客保持稳定增长,由2013年的903万人次,发展为2017年的1064万人次。中国出境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游客人次由2013年的1549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2741万人次,五年间增长了77%,年均增速达15.34%。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持续深入,明显提升了旅游便利化水平,尤其推动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旅游投资、市场开发和产业支撑上的全方位合作。合作的区域也由内陆、沿边扩散到沿海、沿江。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格局基本形成。彼此依赖,彼此成就的结果是“一带一路”沿线整体成全球重要的国际游客净流入地。
(二)事件点评
“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成效斐然是顺理成章的。5年来,中国与69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其中有相当部分与旅游合作相关。在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合组织峰会、部长级高峰会议等场合形成了大量提升旅游便利化水平,推动旅游合作的共识和成果。构建了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中俄蒙等一系列双多边旅游合作机制。这些都形成了制度层面的保障。
5年来,我国“中欧班列”开行突破9000列,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开通356条,增加国际航线403条,与沿线43个国家实现直航,每周约4500个直航航班。交通互联互通水平的快速提升助推旅游合作升温。5年来,我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贸易和投资的巨大规模和快速增长也为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三)重要启示
“一带一路”旅游合作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政治互信、经济互融和人文互通的支撑,反过来,旅游合作又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提供了更好的氛围,注入了更强劲的动力。5年来的实践已经证实了旅游合作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过程中承担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民心相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未来需要更好地发挥旅游合作有益于谋求最大公约数的独特优势,通过旅游便利化水平提升、旅游减贫、脱贫和发展经验互鉴等方面的系统发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执笔人:杨劲松,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热点三 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一)热点事件
在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做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的背景下,国家层面涉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举措不断出台。2016年7月,原农业部专门发布《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2017年5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随后9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上述文件都明确包含涉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容,“十一”的国庆黄金周刚刚过去,10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又联合印发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工作部署。与此同时,为了展示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2018年6月,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也成为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
(二)事件点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需要努力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现状,就是需要城乡统筹发展,就是需要贫困地区的追赶,就是需要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文化传承、农民富足、安居乐业。从来没有一个行业或事物能够如同旅游业和旅游活动一样如此全面、有效的满足乡村振兴的目标诉求。城镇居民前往乡村的旅游活动,就是典型的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反哺农村,进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如此大规模的、如此全面发生的社会活动。实践还证明,依托农业和农村资源发展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扶贫攻坚工作精准度高、成本小、见效快,渴求多年的典型“造血式”扶贫方式。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无疑是乡村振兴工作的有效抓手。
(三)重要启示
党中央、国务院科学研判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综合性作用,近些年有关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举措不断出台并层层加码。如果说以前的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是市场驱动的,而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中,市场决定与政府引导正双重的施加影响,纵观一号文件以及乡村振兴规划的各项内容,也无疑都是有利于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当前的旅游发展,正出现从景区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面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时代最强音,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和工作重点也正跳出局限于景区景点的窠臼,在最广大的农村地区,在祖国的山水林田湖的全域化空间,在全方位的领域渐呈燎原之势。
(执笔人:张金山,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热点四 霸座现象引发文明旅游反思
(一)热点事件
2018年,“霸座”意外成为热词。先是8月21日在G334次列车上,某男乘客霸占一位女乘客的座位不肯让,并称“谁规定一定要按号入座?”;接着9月19日在G6078次列车上,一女乘客持过道票非得坐靠窗位置;接着9月23日媒体报道,在D353次列车上,一60多岁大妈买的是无座票,却坐在他人的座位上拒不相让。此外,还有消息爆出霸座大爷、霸座老外、霸座兄弟等。一时霸座事件刷屏,事涉男女老少,无分中外。除了“霸座”事件之外,游客乱丢垃圾、乱折花木、胡乱刻画、随意停车、随地大小便等不文明行为也时有报道。
2018年国庆前夕,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一批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三名游客被列入“黑名单”,分别是在马来西亚水上清真寺的矮墙上跳热舞的河北游客王某、张某,以及在大理市游玩的过程中用儿童玩具击伤红嘴鸥的湖北游客彭某。
(二)事件点评
在通讯特别是自媒体非常发达的时代,任何一件看起来很小的事件都有可能迅速被放大,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霸座之类的事件肯定不是今天才有,只是当“霸座男”因为某些特质引发热议时,人们才豁然发现身边还有这么多不文明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霸座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不文明行为的集体反思,也可以说是坏事变成好事。这不是有评论称的“容忍度在降低”,而应看作文明意识在提高。霸座也许不算典型的旅游不文明行为,但在旅游日常化的时代,生活中的不文明行为和旅游不文明行为往往纠缠在一起难以区分。人们对于如何处理霸座事件的讨论,对于规范旅游不文明行为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重要启示
一是文明旅游需要公众参与。从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公布的两起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来看,记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事件大量传播、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这充分体现了公众监督的力量。文明旅游,需要有更多的人站起来对不文明行为说不。一个自觉的社会环境,将有利于减少旅游不文明行为。
二是要加强对严重失信游客的惩戒。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等20多个部门一起,联合签署了《关于对旅游领域严重失信相关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这个备忘录提出的惩戒涉及生产许可、出行限制等众多方面,可操作性非常强;从其对于严重失信相关责任主体的制约来看,惩戒力度也非常大。这个备忘录针对的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对于不文明的游客,也可以制定类似的办法,以增强“黑名单”的效果。
三是加强旅游诚信文化建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旅游文化建设,不管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从业人员,还是游客,都要做到诚信、文明,只有这样,旅游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执笔人:宋子千,中国旅游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热点五 境外安全事件警示加强防范
(一)热点事件
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人次逐年增加,人们日渐增长的旅游消费能力和境外旅游消费意愿催生了境外游的热潮。然而,一系列海外旅游安全事故为游客们敲响了警钟,其中不乏涉及中国游客的伤亡事件。
2017年以来,仅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马尔代夫等多个热门旅游目的地就发生了百余起中国游客不慎溺水身亡事故。2018年更是发生多起重大安全事故,事故伤亡触目惊心,引发了民众的关注和热议。涉水安全是赴泰旅游面临的最大安全风险。2018年7月5日,两艘载有127名中国游客的泰国游船返回普吉岛途中,突遇特大暴风雨发生倾覆,导致47名中国游客不幸遇难。2018年9月6日,日本北海道遭遇6.7级地震,天灾地祸造成关西机场、新千岁机场两大航空客运中心关闭,导致超过千名中国旅客滞留。2018年6月29日,印尼巴厘岛阿贡火山喷发。
(二)事件点评
我国快速增长的出境游市场正在不断释放出新的需求,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往常态化发展,随之而来的各类安全问题也频频出现。涉水溺亡、交通意外、丢失财物、抢夺盗窃等案件时有发生。一方面是中国公民国际旅行常识储备不足,自身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是涉中方人员安全事件多发的主观原因。如游客未经必要培训就参加危险项目,不遵守当地安全规定,不听从专业人员指导等。另一方面客观原因是一些国家旅游区域安全软硬件设施不足,没有中文安全提醒标识,缺乏专业教练、救生人员、救护设施。一些旅行社或项目公司经营管理松懈,安全管理不到位,各类设备陈旧老化。未来一段时间,出国旅游的人数还将持续增多,为此应该未雨绸缪、提前应对,不断完善相关应急管理机制。提升境外安全意识机制,保障游客安全。
(三)重要启示
旅游安全事关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应当加强旅游行业的规范化管理,为出境游产品设置“安全线”,保障出境游消费者的基本权益。首先,对在线旅游企业和平台、旅行社开展排查,下架不合格自助游产品。确保线上旅游平台、旅行社推荐的境外服务商的资质、服务项目的品质。要求在线旅游企业和平台、产品供应商在宣传销售高风险的出境自助游项目时加强风险提示。要求游客在购买境外单项旅游产品时必须填报游客信息。其次,采取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加强出境自助游知识宣传和安全教育,及时传播出境旅游安全提示。增强游客境外安全风险意识,进而合理规避风险。第三,在线旅游企业和平台建立完善出境自助游应急机制,明确在线旅游企业和平台相关责任,完善应急预案,细化安全措施,畅通信息渠道,及时进行风险提示。旅行社出境组团、线上旅游平台信息要与公安、出入境管理、驻外使领馆等多方联动、信息互通,在发生境外旅游安全重大事故时及时开展紧急救援工作。
(执笔人:杨丽琼,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热点六 特色小镇发展受到重点关注
(一)热点事件
两年来,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快速展开并迅速升温,至2018年约有几千个特色小镇项目进入或将陆续进入建设、实施期。这些动则几十亿投资的项目,数量多、分布广,从一片叫好到各种问题渐渐浮出水面,特色小镇一直备受关注。在一些特色小镇成功运行的同时,另一些特色小镇建设走了样,违反了特色小镇建设初衷,项目触碰生态红线、房地产化倾向严重、地方政府大额度举债、造成公共资源浪费等,若干特色小镇偏离了正确轨道。
2017年12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两不能”和“四严”的要求;2018年4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2018年8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再发《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针对问题进行规范纠偏,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
(二)事件点评
特色小镇建设走偏的原因,首先是概念模糊,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项目,甚至普通建设项目,都装进特色小镇的筐里;其次是市场化不充分,脱离市场规律进行特色小镇策划,不能实现盈亏平衡,缺乏成长动力;三是政绩导向,追求数量,不考虑基础,不重视质量,触碰生态红线;四是无视风险强行推进,以增加政府债务的代价,来换取小镇项目招商的成功,形成隐患;五是开发商故意为之,借小镇之名“跑马圈地”,行房地产开发之实。
针对这些问题,国家连发政策明确界定特色小镇内涵,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严控房地产化倾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严格要求节约集约用地,注重打造鲜明特色,严防政府债务风险,强调产业主导,对有房地产开发的特色小镇进行一票否决,明确特色小镇优胜劣汰的机制。这标志着我国特色小镇从野蛮生长期进入规范调整期。
(三)重要启示
特色小镇在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
首先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从疯狂增长到收拢聚焦,发展过程中的规范调整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应正确认识;第三,加强监管,要对特色小镇实施动态管理,退出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激发活力;第四,做为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以PPP等模式助力特色小镇建设,创新发展势在必行;第五,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发展的问题,要提升特色小镇各相关主体一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市场化运行的机制;第六,特色小镇的长期运营是根本和关键,不能急于求成,要通过规范调整进入科学发展阶段。
(执笔人:吴金梅,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
热点七 高铁线路旅游带动效应凸显
(一)热点事件
2008年8月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以来,中国高铁进入第十个年头。2018年,渝贵高铁、哈佳高铁、广深港高铁相继开通运营,特别是广深港高铁开通将高铁网络延伸至香港。全国29个省会城市、180余个地级市、370余个县级市开通高铁,时速350 公里“复兴号”高铁已覆盖京沪等25条线路,高铁网络日渐形成。高铁旅游迅速崛起,日渐成为旅游发展主力战场,旅游企业纷纷上线高铁旅游产品,抢占高铁旅游市场。各大旅行社推出各类“高铁游”产品,携程上线“高铁游”综合平台,美团推出“高铁+”战略,同程、艺龙也围绕高铁游产品线路进行整合;洛阳、梧州等高铁沿线城市推出凭高铁票享受景区门票、住宿打折等优惠;铁路部门也开通“高铁旅游专列”,推动“高铁+旅游”融合,高铁旅游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二)事件点评
高铁是现代交通运输方式又一次革新。高铁网络带来极强“时空压缩”效应,有效降低了旅游时间和空间成本,将传统的中远距离旅游市场变为近距离市场,高铁旅游成为大众旅游的新模式,带来万亿级高铁旅游大市场。同时催生出一批高铁旅游新业态,一批新的高铁旅游路线崭露头角,高铁旅游产品正引领旅游发展新趋势。高铁也推动资源、市场、资本等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产生同城化、近城化、网络化、网格化等效应,旅游目的地的分工格局也被重新塑造,一批高铁节点城市加快向新的旅游目的地转变,特别是具有高品位旅游资源但之前受交通条件限制没有进入主流市场的旅游目的地开始走向市场前沿,成为新兴旅游目的地。同城化效应也推动了沿线地区“高铁旅游圈”的形成,助推区域旅游一体化。
高铁在带来扩散辐射效应的同时,也带来过道效应,沿线旅游目的地面临更大范围竞争,容易出现“游客”变“过客”现象,成为一个旅游过境地。在这之下,中国旅游发展区域版图正在被全面改写,中国旅游迎来大发展、大变革的新时代。
(三)重要启示
面对亿万级高铁旅游大市场,需要各主体清醒认识、主动适应。第一,要充分利用旅游大数据等技术,认识高铁网络时代下游客时空行为方式、消费模式、需求特征,研究高铁旅游客群时空行为规律,认识高铁旅游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第二,旅游企业要围绕市场需求,加快高铁旅游产品、业态创新开发,推动“高铁+旅游景区”、“高铁+租车”、“高铁+邮轮”、“高铁+酒店”等多种主题与产品融合新模式,形成以高铁旅游为核心的产业体系。第三,铁路部门要推动“高铁+旅游”融合,规划设计高铁列车环境、餐饮、娱乐、消费等服务内容,完善高铁旅游服务,使高铁旅游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第四,高铁沿线城市要加快创新旅游业态和产品,完善与高铁旅游相配套的服务设施,提高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避免成为高铁旅游过道。
(执笔人:廖斌,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热点八 制度红利再促海南旅游发展
(一)热点事件
2018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新定位,大力推进旅游消费领域对外开放,优化入境免签的国家范围、停留时间和人数限制,鼓励跨国企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在海南设立国际总部和区域总部,着力打造跻身全球前列的营商环境等等都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少令人羡慕的“制度红利”。
随后,海南省一系举措亮相:59国人员入境免签政策实施;支持邮轮企业以东南亚、港澳台等航线为重点,推动琼港澳游艇自由行,加快琼州海峡两岸港航基础设施发展;中国旅游集团总部正式从北京迁入海口;与光大集团等大型央企以及与世邦魏理仕集团等知名外企洽谈或签署了相关合作事项,等等。
(二)事件点评
海南社会经济发展曾经经历过两次大变革,一次是1988年成立经济特区,一次是2009年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岛。这两次变革对于海南旅游业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海南包括入境旅游政策改革在内的多项改革措施。总体而言,虽然海南旅游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离中央的期待、资源的潜力和美好生活新向往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深化改革开放是海南旅游发展最大的“制度红利”。海南以及我国其他不少地区的发展历程表明,“制度红利”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的动力,但不少地方在制度改革和创新中也容易形成“制度红利依赖”。缺乏内生的发展动力,却过度依赖于政策或制度的改革,是造成不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
可喜的是,《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发挥人才的关键性作用”。能否构建人才这一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吸引、培养规模化、创新性、国际化的泛旅游领域专业人才,发挥专业人才的关键性作用,是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的背景下,海南能否最终成为“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消费胜地”的关键。
(三)重要启示
海南旅游业发展要发挥自身能动性,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在新的基础、新的定位和新的政策保障与指引下,完善和优化旅游发展改革新方向、新空间、新环境、新思路、新举措方面的深入探索。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建设不能就旅游谈旅游,而是要放在海南整个国际自由港建设的大背景中来重新思考,需要围绕市场准入、金融制度、税收设计等一系列政策创新,需要围绕海南整体营商环境的改善,需要围绕着“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搭建全新的旅游交流平台与区域旅游合作基地,围绕旅游需求链构建供给链,完善产业链,形成价值链,将旅游业真正打造成海南的主导性产业。
(执笔人:厉新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热点九 景区门票降价仍需狠抓落实
(一)热点事件
在2018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国有重点景区降价(以下简称降价令)。6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 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到“十一”前夕,共有981个景区宣布免费或降价,在降价的907个景区中,降幅超过20%的491个,占54.3%,降幅超过30%的214个,占23.6%。降价的5A级景区159个,4A级景区534个,二者合计693个,占全部降价景区的70%多。
(二)事件点评
降价令一出,立即受到社会舆论和广大游客的热捧,认为降价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这在景区价格监管上是史无前例的,说明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出景区门票问题已经普遍较重。
正面效应有三:一是释放了公共资源性景区今后改革的信号。这是继设立国家公园以后的再一次,对指导景区行业、旅游投资商非常及时。二是向以“门票经济”为主导的思维猛击一掌,也对刻意追求景区高A级的行为踩了“点刹”。三是一些景区借此推出灵活票价,包括实行儿童票等,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体现了对儿童的关爱,也提高了运营的灵活性。
但必须指出,降价令贯彻实施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动作迟缓。3月份释放降价信息,5、6月份才有零星几家景区降价,6月底出台部委指导意见,8、9月才有较多的景区降价。二是降价幅度不大。表面看降幅达20-30%,但由于各地(北京除外)票价一向偏高,实际降价只去“虚火”,尚未伤及皮毛。三是相当数量的重点景区没有降价。其中, 5A级景区近100家,4A级景区2400余家,分别占总数的40%、80%。
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一是对降价理解普遍不到位。有人认为景区成本高、负担重,降价需要有一个过程,远没有理解这次降价的导向性、长远性、实质性。二是时间有点仓促。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指导意见到“十一”只有3个月,一些大景区管理层级较多,决策降价需要层层请示。三是其它的各种因素,比如,经营成本、年终考核、景区之间相互观望等等。
(三)重要启示
一是改革方向必须充分宣传。推动国有景区降价是一个大方向,目的是逐步实现公共资源全民共享、景区服务费用游客合理分担,充分体现国有景区的社会公益属性。对此,必须广泛深入宣传,不能一知半解,半途而废。
二是降价指导意见必须落实到位。很多重点景区不降价,有些景区搞价格捆绑后的降价,都明显违反了文件精神。为了体现中央政令的严肃性,有必要分级派出督察组,督促把降价政策落实到位。
三是抓紧扭转“门票经济”的发展思维。包括现有景区的运营、谋评5A级景区以提升票价、投资“大项目”以收取门票等各方,都应加紧转变思维方式,切实减少“门票经济”依赖,让旅游业发展真正更好地造福人民。
(执笔人:高舜礼,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热点十 目的地营销新应用打造网红
(一)热点事件
2018年,一批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尝试使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营销自身,提升服务,基于抖音的旅游营销、基于移动旅游服务的“一部手机游云南”,面向全面旅游解决方案的飞猪升级版未来景区,均成为这一年的旅游行业热点。例如抖音,成为旅游目的地成功营销的平台,一批旅游城市,如重庆、西安、厦门等成为抖音上的网红,旅游收入与游客量显著增长。重庆已经成为抖音上最火的网红城市,李子坝轻轨站因为抖音上很火的视频“轻轨穿楼过”,成为很多旅行社力推的重庆一日游必去的景点之一,很多游客专程去拍摄轻轨穿楼而过的瞬间;西安城墙脚下的永兴坊“摔碗酒”也被抖音捧红,“摔碗酒”配上一首《西安人的歌》,吸引“抖友”前来“打卡”。此外,厦门鼓浪屿的“土耳其冰淇淋”、山东济南宽厚里的“连音社”和张家界的天门山等都借助抖音形成热点传播。
(二)事件点评
旅游与互联网的新融合、旅游与科技的新融合,体现了在新的经济与旅游发展阶段,旅游业的一些新的特征,包括:
第一,旅游业逐步从科技研发—使用—扩展使用链条上的中游乃至下游企业,提升到上游。前沿的科技和应用,在第一时间与旅游业的使用相结合,形成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研发,并面向海量游客试错、完善、迭代,从中形成经验和数据,为其他领域和行业所用,已经成为旅游与科技结合的一种新的模式,旅游业因而形成了一个万众的实验室,供科技与应用的研发和使用提供载体,旅游业的科技特征日渐明显。
第二,旅游业在科技与互联网的加载下,呈现出越来越鲜活的特征。传统的旅游业,整齐划一,业态陈旧,而新的旅游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鲜活个性,越来越随时代而动,随技术而动,也越来越具有生态的系统性,这为旅游业的演变和进化提供了条件,旅游业也因而将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旅游业的目的地竞争越来越激烈,逼迫旅游行业的快速升级。目的地争相使用新的技术手段,来源于目的地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这种压力在加科技,加互联网之后,逐渐转化成全行业的动力,很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创新,都因之第一时间引入行业中,这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三)重要启示
一是要高度重视旅游业在转型换档期的使用。在产业的发展历史中,旅游业逐步形成市场化程度高、规模大、增长快、和各行各业以及社会经济系统嵌入性好的特点,这样的特点,特别适合创新和创业,特别适合形成科技和应用的结合研发,特别适合推广和科技的使用面,特别适合形成新型的融合科技与互联网的消费场景,旅游业这样的特点,在转型换档期,将发挥特殊的作用。
二是融合是产业升级的动力。我们看到,旅游业的产业发展动力,越来越来自于跨界和融合,不同产业的融合,不同技术的融合,不同场景的融合,不同人群的融合,旅游业已经逐渐摆脱传统的增长方式,形成了在融合中创新,在融合中增长的新的模式。
三是理解市场,引导市场再次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今日的消费市场,正在互联网大潮下发生剧烈的变化,新一代消费主流的消费习惯,与上一世纪已经大为不同,抓住市场热点,理解市场,引导市场,发展市场,是今日的旅游目的地和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而这背后,关系到整个行业发展逻辑的调整。
(执笔人:金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