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9年3月7~8日,“2018年版皮书评价暨第十届优秀皮书报告奖复评会”在京召开。相关领域学者、行业专家、核心期刊编辑、资深媒体人等32位评委出席了本次评审会。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按照同行评审的要求,本着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评委们对426种2018年版皮书以及参评“第十届优秀皮书报告奖”的407篇候选报告进行了复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出席评审会开幕式并致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皮书研究院院长蔡继辉主持评审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马援指出,皮书不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学术品牌,同时也是中国智库研究成果走出去的重要代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中国学术出版成果评价标准与流程,尤其在皮书评价评奖组织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马援局长结合两会上总理的讲话,对皮书的管理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强调“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这体现了国家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同时也对成果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学术链条中的生产者或管理者,也需要思考如何完善、优化评价标准,使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脱颖而出。第二,2018年皮书的出版规模已超过400种,影响力与日俱增。针对如此大规模的皮书成果,建议出版社在皮书年会之外,组织一些面向社会、面向决策层的皮书成果集中发布会或研讨会,充分发掘每本皮书中最精华的内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优秀的智库成果,皮书的价值在于通过对某一问题或领域进行延续性的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学者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在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作为一家学术出版机构,要将最优质的信息精准地服务于每一位受众,离不开一批专门做学术成果评价的专家。学术成果评价工作不仅包含宏观数据的分析,更需要来自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尽管在评价过程中,学术共同体之间会出现意见相左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程序设计、技术手段得以解决。关于皮书评价工作的目标,谢社长强调,面对每年几万篇报告和400多种皮书,皮书评价体系所评选出来的优秀皮书、优秀报告必须是经得住检验的。皮书评价工作自2008年开始启动,从流程上来说,复评工作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希望本届皮书评审专家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对2018年版皮书的主观指标进行评审打分,在此基础上评选出第十届优秀皮书报告奖候选报告。
本次参会评委按专业分为宏观经济+区域与城市经济+产业经济组,行业及其他组,社会政法组,地方社会组,文化传媒+地方文化组,地方经济组,国别与区域+国际问题与全球治理组共7个组别,评委均按其研究领域对应分组,少量参与皮书研创的评委实行回避原则。
会议第一阶段是2018年版皮书评价复评环节。评委们按照“皮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18年版皮书研究主题的价值与意义、科学性、前沿性、规范性、时效性、应用性(仅限国际问题与全球治理、国别与区域类皮书)、创新性等主观指标进行评审打分并对初评的部分客观指标得分进行复核。
第二阶段是“第十届优秀皮书报告奖”复评环节。2019年2月,皮书研究院组织了“第十届优秀皮书报告奖”的初评工作,依据内容质量、学术规范性(社会调查不够规范、数据陈旧或没有数据支持、对策建议空泛、篇幅短)和形式要件规范性(缺少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作者信息及简介等要件,使用章节体形式)等客观标准,对797篇报告进行初步审核,共筛选出候选报告407篇进入复评。经过专家匿名投票,共有40多篇报告作为候选优秀报告进入最后的终审。
闭幕式上,评审专家对皮书评价工作已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学科分组、评委构成、评审标准、评价流程、指标设置以及权重设定等存在较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与此同时,各位专家也指出了皮书发展中还存在篇章设置缺乏逻辑性、文章设置偏离主题、研究方法不合理、数据使用缺乏深加工、老皮书内容质量提升不明显等问题。皮书评价体系中的时效性、前沿性、实证性等指标及权重有待进一步完善。关于皮书未来发展与提升的方向,专家们也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加强皮书写作规范的发布和推广;第二,对皮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第三,推动老皮书的内容质量提升。
经过两天紧张的评审,各位评委认真负责、高质高效地完成了2018年版皮书内容评价和“第十届优秀皮书报告奖”的复评工作,为本年度皮书评价、评奖工作的顺利完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19年5月,将召开第五届皮书学术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暨第十届优秀皮书奖评审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皮书学术委员会对复评结果进行终评,评价结果报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后将在2019年8月召开的第二十次皮书年会上公布。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