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2019年3月23日,由武汉大学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院、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长江经济带专业委员会、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长江经济带产业蓝皮书: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报告(2018)》新书发布会在武汉举办。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武汉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产业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的重要支撑。
《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报告(2018)》是由武汉大学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院、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长江大学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三家研究机构编撰的智库产品。全书分为总报告、工业发展报告、服务业发展报告、其他专题报告、附录五大部分,共收录17份研究报告、5份附录材料。从多个维度、基于多种理论、采用多种方法系统评估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
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政策环境良好,产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产业是经济之本,绿色是产业发展的主基调,作为国家经济战略支撑带的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全面梳理关于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文件,可以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国家和地方上下联动致力于打造宽松产业绿色发展宏观环境。国家层面侧重营造良好的工业和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环境,强化节能环保服务业、金融业对工业和农业绿色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支撑作用,尤为关注长江经济带工业和服务业绿色发展问题,特别是传统高耗能工业和航运业绿色转型升级,沿线11省份以国家顶层设计为依据,结合地方实际制定本省份产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与国家政策重点一致,沿线省份将工业和农业作为推进产业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强化绿色金融的引导和资金支持作用。
进一步基于2011 ~ 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LMDI加法分解法、主成分分析法、K-means聚类分析法和指标分析法等方法系统评估长江经济带工业、农业、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优于长江经济带以外地区,工业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工业环境治理不断加强,工业创新动能凸显,但工业增长质量有待提升,内部地区分异显著,上中下游地区工业绿色发展动能呈梯度递增,以上海、江苏、浙江、重庆为驱动源。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农林牧渔业产出状况表现良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改善,农业碳排放总量占全国比重不断下降,农业碳排放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化肥为主导的农业碳排放结构也有所改善。长江经济带服务业各类能源品种消费整体呈上升趋势,服务业经济增长走势与碳排放增长走势大体保持一致,上海金融业综合水平处于领先地位,江苏、浙江、湖北发展潜力较大,产业规模效应、技术创新对长江经济带服务业碳排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能源效率则抑制效用明显。
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应加快优化工业布局,加快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绿色新兴产业,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强化工业污染治理,推动工业绿色协同发展;提升耕地质量,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种养结合模式,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坚持创新、协调、开放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绿色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新兴绿色服务业,促进绿色服务业融合发展。
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经济走廊。工业是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升级和经济开放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升工业竞争力水平是提高长江经济带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科学研判长江经济带工业竞争力水平,识别长江经济带优势工业行业,对长江经济带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
基于提升长江经济带工业竞争力对全国经济重要推动作用,本报告首先采用相关统计数据概述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总体情况,呈现出三大特点。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态势良好,2011 ~ 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工业增加值由92311.89亿元上升为156574.38亿元,总增幅69.61%,年均增幅9.21%,占全国比重从39.8%增加至43.0%,提升3.2个百分点。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空间巨大,截止2018年3月,长江经济带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共有148个,占全国总数334个的44.31%,涉及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军民融合以及新兴产业等诸多产业领域。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发展有待加强,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2011 ~ 2016年工业污染物排放指标高于全国均值2.1881个标准差,且在2012年达到峰值2.4596。
进一步本报告从生产要素、生产效率、市场效益、技术创新等维度构建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长江经济带整体、上中下游地区、沿线11省份等不同空间尺度评价2016年长江经济带细分行业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工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平均竞争力领先长江经济带以外20省份,而采矿业平均竞争力落后长江经济带以外20省份,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提升长江经济带工业竞争力是促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重中之重;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工业发展竞争力存在较大差异,中游地区工业及细分行业竞争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依托自然资源禀赋、人才流和信息流,建立品牌产业,提升行业竞争力;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资源禀赋各异,工业发展各有侧重。各省份应根据工业发展实际和资源条件,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集聚化、集群化发展。
新时代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工业发展,应遵循、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工业品供给质量与效率,持续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呈多极化发展格局,但空间分异格局正逐步弱化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重点区域之一。2013年,长江经济带发展重新上升到国家战略。近年来,国家关于长江经济带出台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全面描绘发展的宏伟蓝图,并将长江经济带定位为“引领全国转型发展的创新驱动带”,并提出要实现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整体地位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创新驱动型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
作为创新驱动的抓手,高技术制造业具有知识、技术、人才等高级要素高度密集特征,已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增长极。鉴于此,本报告全面、系统地分析2011 ~ 2016年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包括整体研判产业发展格局、综合评价产业竞争力,分阶段测度创新效率,并基于全国、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等多空间尺度开展系统性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竞争力呈上中下游稳健的梯度递增格局,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中,下游地区竞争力位于全国前列,中游地区竞争力位于全国中游水平,下游地区竞争力差异较大,重庆和四川位于全国中游水平,贵州和云南整体竞争力较弱。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整体创新效率较低,呈下中上游梯度递减的空间格局。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是制约高技术制造业整体效率改善的主要原因。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的“投入导向”特征依旧明显。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科学发展,应充分发挥各地区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差异化发展中的作用,明确各自发展定位,避免顶层设计实施过程中的“一刀切”;加快推动依靠要素驱动的投入导向向依靠创新驱动的产出导向转变,不断激发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潜力;营造良好的创新软环境,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成果转化绩效。当前,在创新资源日趋枯竭和依托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驱使下,强化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的战略支撑和发展内涵,不仅是加快推动创新型地区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长江经济带汽车制造业增长强劲,正朝着以新能源、智能网联为主导特征的集聚化方向发展
汽车制造业也称汽车工业,主要是指生产汽车、汽车相关零配件及其他汽车此产品的产业总和。作为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汽车制造业具有规模效益较强、产业关联度较高等特点。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格局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强调,要以沿江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长江口造船基地和长江中游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制造基地。
课题组基于2013-2017年的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汽车制造业发展概况、重点行业、产业竞争力、空间集聚水平与空间依赖性进行研究,为打造汽车产业世界级制造业集群提供政策支撑。
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汽车制造业发展差别不大,第一梯队为上海市、湖南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五省份,汽车制造业发展水平较相似,且属较为先进水平;第二梯队包括江西省、重庆市、浙江省、四川省四省份,汽车制造业发展加快;第三类为贵州省与云南省,汽车制造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从长江经济带汽车制造业集聚特征来看,上海、湖南、湖北、四川四省份汽车制造业较易空间集聚,互相之间有空间依赖性;安徽、重庆、贵州三省份汽车制造业发展无正向空间溢出;江西、云南、江苏、浙江等省份汽车制造业发展对周围省份产生则具有负向与正向的溢出效应。另外从长远看,FDI对长江经济带汽车制造业带来的后遗症仍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低集中度的竞争状态与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发展趋势将朝着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以及集群、集聚化方向发展。
长江经济带为打造世界级汽车制造业集群,需从加强区域合作,实施兼并重组;生产性服务嵌入汽车制造业价值链;扶持关键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入手。
长江经济带金融业及其重点行业整体发展良好、地区发展不平衡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金融服务中心。《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2014)、“国家十三五规划”(2016)、《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2016)等国家“顶层设计”文本均强调,要优先发展金融保险业,大力发展科技金融,重点发展融资、租赁、理财、创业投资等金融服务,促进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2017年,在金融去杠杆环境下,银行间利率中枢与波动率不断抬升,除银行贷款和政府直接投资,社会融资增速相对平稳。2018年,在控制宏观杠杆率的环境下,社会融资增速开始出现下滑,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大幅下降,银行间流动性趋于缓和。完善金融机构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既能促进长江经济带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又能提高长江经济带金融中心地位与国际竞争力。
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金融业在发展规模、投资水平等方面发展良好,金融业贡献率与贡献度提升空间较大,地区发展不均衡。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金融业在发展规模、投资水平方面较优,上游地区在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和贡献度方面较优。下游地区沿线省份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上游地区内部省份金融市场规模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上海市作为我国第一金融中心,不仅金融业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前列,而且金融业发展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耦合协调度极高,已形成良性协调互动的金融业发展协同机制,在整个长江经济带中发挥着重要的金融增长中心与辐射中心作用;江苏省、湖北省、重庆市在金融规模、投资水平等方面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浙江省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安徽省、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长江经济带金融业重点行业发展呈地区性差异明显。银行业运行总体较为稳健,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分布在中游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与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下游地区,下游地区银行业本外币存贷款额远超过其他地区。证券基金业与保险业发展分布显著不均,下游地区在证券公司数量、基金公司数量、期货公司数量、上市公司数量、证券市场募集资金量、保险公司数量、保险密度、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同比增长等方面均优于其他地方。
长江经济带金融业受地区经济水平、第三产业结构水平、市场化程度等多方因素制衡,对长江经济带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市场化水平能够显著促进长江经济带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水平提高,而人均GDP则会对长江经济带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提高产生阻碍作用;同时,政府干预、社会信用水平、技术创新对长江经济带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为促进长江经济带金融业健康发展,需进一步坚持高效安全、绿色普惠、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整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方案》与《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均指出,人民群众对旅游、文化、医疗、养老等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需围绕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发展文化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从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顶层设计可以看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目标。
根据2017年国家文化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全国5.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速提高3.3个百分点,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则居于领先地位,发展态势良好。从文化产业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文化消费水平、财政支出、产业结构、产业创新等多方面考察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概况: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规模在全国较为领先,但区域差异较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为稳定;文化消费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城乡消费水平差距大;财政支出波动上升,区域差异大;文化产业仍以文化制造业为主,服务业比重较低;文化产业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创新成果显著。
从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情况来看: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际差异较大,呈现从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递减的态势;文化产业集聚水平行业差异显著,下游省份在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文化创意和设计等行业具备比较优势,中上游省份在新闻出版发行、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娱乐休闲等行业具备比较优势。从其发展效率来看:下游地区文化产业效率水平相对较高;中上游省份文化产业效率水平较低,主要原因为纯技术效率不足,其次为规模效率不足,但均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综合来看,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在全国较为领先,但其投入及产出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及行业差异,下游省份比较优势明显。中上游地区存在问题较多,需结合自身特色资源及优势产业,从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文化消费需求、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促进文化产业集聚等方面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房地产业整体运行状态良好、地域性差异明显
“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唯一性、地域依附性、耐久性、价格高昂性等特征。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将房地产业(70)细分为房地产开发经营(701)、物业管理(702)、房地产中介服务(703)、房地产租赁经营(704)和其他房地产业(705)共五个中类。房地产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十三五规划”(2016)、党的“十九大报告”(2017)、《政府工作报告》(2018)等国家“顶层设计”文本均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更好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安居宜居。
2016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房地产业处于景气区间,产业运行状况较好,且处于上行阶段。房地产业是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备受关注的热点行业,各省份房地产业具备良好的景气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业发展呈现出周期性特征,影响房地产业发展景气状态的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表现出复杂的影响特征,维护房地产市场稳定、促进房地产业良好健康发展,需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的重要性,继续关注房地产业市场动向,充分运用市场和政府调控手段,预防房地产景气过热导致的市场风险。
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和12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阶段性差异、地区性差异明显。从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来看,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和12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业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低。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房地产业生产运营过程中,整个生产运营过程投入产出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营销阶段投入产出效率存在明显地区差异;11省份房地产业整体投入产出效率地区差异有缩小趋势,但低效率地区对高效率地区的“追赶”效应尚不明显。长江经济带沿线12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业生产运营过程中,整个生产运营过程投入产出效率平均值低于全国35个大中城市平均值,施工准备阶段、营销阶段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平均值低于全国35个大中城市平均值,但施工阶段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高于全国35个大中城市平均值,具有比较优势;12个大中城市房地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地区差异有扩大趋势,低效率城市对高效率城市的“追赶”效应明显。
受内在因素、宏观经济环境、消费者微观因素共同影响,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整体房地产泡沫尚不明显。上海市、浙江省房地产泡沫膨胀水平相对较高,江苏省、湖北省曾出现房地产泡沫;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房地产泡沫地区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差异主要由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差异造成,但上中下游地区内部差异波动趋缓;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上中下游地区各省份房地产业泡沫指数“追赶”效应不显著。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房地产泡沫指数受房地产业内在因素、宏观经济环境、消费者微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土地财政、房价预期、房地产预售制度、城市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与房地产泡沫指数存在正向相关关系,房地产生产成本、房地产供给、房地产信贷规模、非住房消费对房地产泡沫指数有抑制作用;土地财政、房价预期因素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房地产泡沫指数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前,二者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房地产泡沫指数的影响存在显著滞后效应。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