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18)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9-01-03

  新书发布

  2018年12月27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与社科文献出版社在北京共同举办了《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 

1

  信息技术开启视障人群新“视”界

  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视障用户基本情况报告》,在接受调查的1805个视障者中,约63%的被调查者认为互联网的价值非常大,仅有1%的被调查者认为互联网“可有可无”。由此可见,对视障者而言,互联网技术的采用或普及极其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社交、娱乐和出行方式更加丰富。

  视障者对互联网的需求,主要有社交需求,约78%的被调查者需要通过互联网逛论坛、聊微信和微博等进行社交;其次是听音乐、听/看新闻、玩游戏、看书、看视频等休闲娱乐需求,超过50%的被调查者均选择了这些需求。此外,随着收入的逐步提高,网购和互联网理财也日益成为视障者的重要需求。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约车服务已经改变了视障者的出行方式,约有22%的被调查者尤其是青年群体使用滴滴、美团、神州等互联网打车软件出行,既解决了视障者现金支付时辨认纸币的困难,也有利于点到点的接送出行。从使用互联网打车软件的年龄分布来看,约63%的使用者年龄均在21~30岁之间,约21%的使用者年龄在31~40岁之间,仅有1%的使用者年龄在50岁以上,这与目前健全人使用互联网打车软件的年龄分布类似,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和服务。

  从视障者对读屏功能的依赖情况来看,智能化的读屏软件为视力残疾人上网提供了看世界的“眼睛”。约有83%的被调查者在操作手机和电脑时完全依赖读屏功能,约有14%的被调查者用眼睛看结合读屏功能操作手机和电脑。由于电脑客户端读屏软件研发和推广比较早,这也使得多数视障者使用电脑比使用手机时间长。然而,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推广普及,以及手机端信息无障碍体验的不断改善,特别是读屏软件通过语音助理,可便捷地打开各种应用程序聊天、导航、炒股、购物、阅读书籍,智能手机在视障人群的使用率将逐步提高。

  视障者对我国互联网产品信息无障碍水平的评价较低,约66%的被调查者对我国互联网的信息无障碍水平评价一般,认为互联网服务基本或勉强能够使用,约有20%的被调查认为大部分互联网服务很难使用,仅有约11%的被调查者认为使用较为顺畅。视障人群这种较低评价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的确有很多互联网服务的信息无障碍体验不太好,视障者根本无法使用;二是部分视障者对手机或者电脑操作不熟练,导致在操作互联网服务的时候遇到一些障碍,约60%的被调查者是自己摸索学会上网的,缺乏专业化的培训。随着各级政府机构对信息无障碍环境的重视,约有73%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互联网的信息无障碍水平相对于五年前或者十年前有明显进步,仅有15%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进步,这也反映了我国在政策层面和行业实践层面共同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854万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

  2017年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效显著。根据《2017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有854.7万名残疾儿童及持证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全年共为244.4万人次的残疾人提供各类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比2016年132.2万人次增加了112.2万人次。

  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为全国1.9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提供资助,比2016年增加了0.5万人次。各地对2971名残疾儿童给予学前教育资助,比2016年增加了364人。2017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12个,在校生8466人,比2016年增加了780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32个,在校生12968人,比2016年增加了1759人。全国有1081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比2016年增加1226人,增长了12.78%。

  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942.1万人,比2016年(896.1万)增加46万人。2017年城乡持证残疾人新增就业35.5万人,比2016年增加4.3万人。其中,城镇新增就业13.1万人,比2016年(9.3万)增加3.8万人;农村新增就业22.4万人,比2016年(21.9万)增加0.5万人。培训城乡残疾人62.5万人。2017年度,全国有保健按摩机构19257个,医疗按摩机构1255个。共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20796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7217名;有54人和870人分别获得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中级和初级职务任职资格。

  城乡残疾居民参加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614.7万,比2016年增加244.1万人,年增长10.3%。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稳步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7923个,比2016年增加1183个,年增长17.55%。有23.1万残疾人接受了托养服务,比2016年增加了2.7万人。接受居家服务的残疾人78万人。康复扶贫贴息贷款扶持2.1万农村残疾人。6692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安置10.5万残疾人就业,扶持带动21.8万户残疾人家庭。在各级政府和民政、残联等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在全国迅速推开。2017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已基本覆盖到县(市、区),2016年享受“两项补贴”残疾人约为1020万人次,2017年达到约2100万人次,2017年全年发放补贴资金近250亿元。

  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成效显著

  2015年下半年,中国残联提出精准康复服务理念。2016年6月,中国残联、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等三个部门联合提出《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80%以上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接受基本康复服务。2016年上半年,国家医改办出台《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根据《201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17〕15号)显示,接受精准康复服务的视力残疾人有40.0万,接受精准康复服务的听力残疾人有18.5万,接受精准康复服务的肢体残疾人有135.7万,接受精准康复服务的智力残疾人有23.1万,接受精准康复服务的精神残疾人有62.6万。

  2017年7月,中国残联出台《关于在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试点培育地区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通知》,提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有利于解决各地基层残疾人康复工作力量不足的问题,是推进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向基层延伸的重要机遇。2017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残联联合出台《关于做好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将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基层卫生重点工作之一。全国许多省市积极制定适合本地的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实施方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开展工作部署、专业知识培训,有效推动了精准康复服务行动的实施。其中,山西、广东、重庆等地与卫生计生等部门联合制定、下发定点康复机构及评估机构管理办法、准入标准;山东、河南、河北、宁夏等地争取当地政府加大人工耳蜗、脑瘫等专项康复经费投入;辽宁协调财政厅等部门制定专项方案,明确各类基本康复服务项目的补贴标准和资金渠道;北京、上海等大力推进“互联网+”辅助器具服务,有效提升了辅助器具适配率与服务水平;陕西狠抓基层试点,培育可复制的工作经验;安徽残工委专门发文推广太湖县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经验;四川将精准康复服务行动与家庭医生签约及本地“量服”工作一体推进,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位居全国前列。

  残疾人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走向世界

  中国残联、各省市区残联相继依托“残疾人健身周”“全国特奥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节日和时间节点,在社区、特教学校、机构大力组织和开展诸如残疾人轮椅大步走、肢残人轮椅马拉松健身赛、轮椅广播健身操比赛、残疾人冰雪体验、康复体育进家庭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便捷、适宜的残疾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从而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通过竞赛、展示等活动加大残疾人参与力度,扩大残疾人群众性体育覆盖面和参与率,促进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走向制度化和常态化发展。依照不同类别残疾人健身需求,推广轮椅广播操、轮椅柔力球、轮椅太极拳、轮椅哑铃操等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通过“家庭关爱计划”加大体育扶贫力度,将康复健身体育器材、指导方法和服务送进重度且不易出户的残疾人家庭。2015年成功申办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后,中国残联积极落实《冬季残奥项目振兴计划》,先后成功举办全国残疾人高山滑雪、单板滑雪、残奥冰球和残疾人冰壶锦标赛,实现中国冬季残奥会项目全覆盖。

  在全面开展残疾人群众体育工作的同时,残疾运动健儿不断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发挥为国争光自强不息的顽强拼搏精神。2016年,中国派出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支参加境外残奥会的代表团,308名运动员一共参加了里约残奥会17个大项的角逐,187名运动员在13个大项中获得奖牌,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和奖牌数第一。2017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在土耳其举办的第23届听障奥运会,获得14枚金牌,名列奖牌榜第五,取得了中国参加听障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在本届听障奥运会上,女子聋人自行车选手斩获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该项目比赛的一枚宝贵的金牌。2017年举办了23项全国残疾人体育赛事,共有3500多名运动员参赛,承办7项国际赛事,残疾人运动员先后在11项国际赛事中获得160个世界冠军,并派团参加了奥地利第11届世界冬季特奥会。

  3D打印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中应用广泛

  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additivemanufacturing)和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了近四十年,已在航天航空、国防军工、飞机、汽车、家具、珠宝首饰、模具制造、教育、医疗等行业取得了有效应用。不同于传统的减材制造,3D打印通过三维模型数据,逐层堆积原材料的方法来实现三维复杂实体的构建。与减材制造相比,3D打印有以下几个优势:减少材料浪费和废料;节约能源;更有效地利用原材料;大幅度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个性化定制的医疗产品,包括康复辅助器具,可以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等。

  根据《WohlersReport 2016》的数据显示 ,全球3D打印市场主要包括3D打印系统、原材料和服务等,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率在30%以上。从应用行业来看,电子消费品和汽车行业是最大的两个应用市场,分别占据3D打印市场20%的市场规模,医疗市场是第三大应用市场,且主要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产品为主。

  很多专家和企业认为,由于3D打印技术能精确复制人体形状和结构,能实现个性化定制需求,医疗行业将是3D打印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美国专门从事增材制造技术咨询服务的Wohlers协会认为,医疗行业将是3D打印第三大应用市场。康复辅助器具最重要的是要因人适配,3D打印技术能够保证现个性化适配的要求,并且还可以就地制作、不限数量、节约成本,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3D打印技术应用在康复辅助器具制作已经出现了很多案例,并且在部分领域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利用3D打印技术,在制作矫形器和假肢、个人移动辅具、沟通和信息辅具、技能训练辅具等已经取得了成功应用。

  需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创新维权服务机制

  残疾人专项法律制度建设和执法检查稳步推进。2017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是中国保障残疾人平等受教育权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于维护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促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17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首次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在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责任,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17年全国各地共制定或修改了关于残疾人的专门法规、规章共21个,其中省级11个、地市级10个;制定或修改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规范性文件共217个,其中省级12个、地市级53个、县级152个。2017年全国县级以上人大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专项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290次;政协开展视察和专题调研267 次。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紧扣残疾人民生问题。2017年各级残联协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残疾人相关议案、建议、提案753件,办理议案、建议、提案993件。残疾人教育、康复、就业、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仍是代表、委员建议提案关注的热点,其中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使用、孤独症儿童康复保障、残疾人驾驶汽车成为2017年代表、委员关注的新热点。

  残疾人法律宣传教育持续开展,法律救助组织建设持续推进。2017年各级残联维权部门积极协助开展残疾人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全国开展省级普法宣传教育活动283次,19968人次参加;举办省级法律培训班74个,4810人参加。截至2017年,全国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构1987个,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1746个。

  残疾人来信来访服务数量下降,电话和网络投诉服务增加。2011~2016年全国各级残联维权部门每年共处理残疾人来信分别为60098、55498、54176、47686、46188和40238件,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1-2016年全国各级残联维权部门接待残疾人来访分别为349443、343957、323433、285708、268799和246091人次,也呈现逐年下降趋势。部分残疾人通过电话或者互联网投诉,不再使用传统的信件和直接到残联维权部门上访。2016年开通了全国残疾人12385服务热线和信访信息系统,全国各级残联共处理残疾人群众来电6.5万通,网上投诉1789件。

  中国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缔约国,《公约》实现了残疾模式从“医疗模式”向“社会模式”“权利模式”的转变,反残疾歧视已成为中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立法的重要内容。需加快开展《残疾人社会保障条例》制定、《残疾人就业条例》修订工作,完善以宪法为依据、以相关法律为基础、以《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为配套、以扶助残疾人优惠政策为补充的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法规体系。

  全国已建立以各级残联维权部门为核心的残疾人维权服务组织体系,残联各级维权部门为残疾人提供的各项维权服务在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各级残联组织维权部门要坚持履行“代表”残疾人职能,不断创新维权服务机制,提升维权服务工作人员服务水平,以高质量维权服务更好地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实现。

  2017年11月,司法部印发《关于“十三五”加强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的意见》,部署“十三五”期间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因此推动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融入司法系统法律援助工作大局,打造残联系统和司法部门协同的残疾人法律救助格局成为当务之急。

  光伏发电照亮残疾人脱贫之路

  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实施,光伏产业发展在贫困地区进一步提速。2017年11月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能源建设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方案》,其中明确指出“需要发挥能源开发建设在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上的基础性作用,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光伏扶贫工程,光伏扶贫规模优先向深度贫困地区安排”

  江苏省残联通过对国家有关政策的学习研讨以及对“十三五”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的贯彻落实,多次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模式学习,在结合江苏省残疾人扶贫实际工作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将“光伏扶贫”作为江苏省农村重度无业残疾人脱贫增收的创新路径。通过在句容市开展残疾人光伏扶贫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造血”式的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开发新模式。目前,句容市已完成茅山、白兔、后白、天王镇、茅山管委会229户光伏发电设备的安装,全部并网发电。以2017年5月份数据为基准,户均每年可获3035元收益。年终时,再叠加句容市财政补助0.3元/度,年家庭净收益将达到3500元左右,确保残疾人贫困户获得持续稳定的阳光收益,走上脱贫之路。

  贫困残疾人光伏扶贫项目实施成功,给贫困残疾人屋顶装上了一盏“聚宝盆”,缓解了残疾人家庭经济负担。同时,江苏省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开发出了一套光伏发电与精准扶贫有机衔接的工作模式,构建了政府重视、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机制建设的残疾人光伏扶贫保障体系,通过试点工作以及对光伏扶贫工作模式的完善与运用,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稳步提升

  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由生存保障、发展提升、服务支撑三大领域构成,而生存保障又包括康复、社会保障、扶贫三大要素,发展提升包括教育、就业、文化体育三大要素,服务支撑包括维权、组织建设、服务设施、信息化四大要素。

  从全国层面来看,2016年,我国残疾人康复、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维权、组织建设、服务设施、信息化指数分别为74.8、72.2、65.5、70.7、72.1、34.1、73.3、81.8、75.2、52.2;残疾人生存保障指数为71.2,发展提升指数为63.6,服务支撑指数为70.3。2006-2016年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由2006年39.7提升到2016年的68.4,提高28.7个百分点。

  从地区层面来看,2016年,残疾人生存保障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自治区):北京、重庆、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宁夏、广东、湖南;残疾人提升发展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自治区):天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西、辽宁、山东、四川;残疾人服务支撑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自治区):上海、浙江、天津、北京、江苏、重庆、福建、甘肃、辽宁、广东;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排名前十的省(市、自治区):天津、北京、上海、浙江、江苏、重庆、山东、福建、宁夏、辽宁。

  残疾人事业稳步上升但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2017年是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建设进入新时期的关键一年。党和政府高度关注残疾人事业发展,残疾人事业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残疾人社会政策日益完善和精准,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支撑条件不断健全和完善,残疾人事业发展效果明显。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残疾人事业发展指数由2006年39.7上升到2016年的68.4,提高28.7个百分点,但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残疾人生存保障指数2006-2016年间,由35.3上升到71.2,提升35.9个百分点,提升幅度较大,但整体发展水平还偏低。残疾人发展提升指数由2006年的48.9提升到2016年的63.6,提升14.7个百分点,相对于残疾人生存保障指数,其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残疾人服务支撑由2006年的34.2提升到2016年的70.3,提高36.1个百分点,服务支撑水平提升速度相对较快。

  虽然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状况向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歧视残疾人的社会环境仍然较为严峻,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影响残疾人事业发展,缺乏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残疾人事业的政策体系,残疾人事业法律的有效供给不足,执行力不强,残疾人事业政策的普惠程度不高,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

  为了推进我国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不断完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框架,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在残疾人事业中的具体责任,加强领导和统筹,推进地方政府落实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建立残疾人事业投入与财政收入水平同比例增长机制,加快推进残疾人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残疾人权利的落实和监督,完善以家庭为特征的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现代残疾人观念。

  让信息技术助推残疾人高质量生活

  2017年12月,中国残联、工信部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信息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深入参与信息消费,是保障残疾人平等获取信息、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权利的重要抓手,是减轻残疾人信息消费生活成本、促进残疾人创业就业、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助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重要举措。”。

  天津、浙江、福建、贵州等省市针对残疾人家庭与个人给予了电信专项惠残政策,让残疾人可以享受百兆光宽带、手机无限流量上网及语音控制电视等智慧家庭带来的便利性,还专为残疾人开发了智慧助残信息服务包,为残疾人提供生活、就业、政策等系列的权威信息服务,着力帮助残疾人融入信息社会。以贵州省为例,贵州视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言语残疾人数量分别为37万多人、64.8万人和8.47万人,占全省残疾人总数的14.55%、25.48%、3.33%。贵州省残联、通信管理局出台的《关于支持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信息消费的实施办法》,对三类残疾人在通话语音、手机上网流量、有线宽带等方面应给予不低于普通用户50%的收费减免。天津则为三类残疾人每月发放30元通讯信息消费补贴,在现场申办的基础之上,在“一微”(天津残疾人就业创业保障信息平台)和“一端”(天津市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站)设置申办通道,将惠及5万名残疾人。为了更好地帮助残疾人参与生产生活创造条件,浙江2017年创建了75家残疾人电商创业孵化基地,新增残疾人电商就业创业2700人,累积达到1.2万人,电商就业创业已经成为浙江残疾人就业的新途径。预计到2020年,浙江将创建 40 家省级残疾人电商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残疾人电商创业就业达到2万名。

  为提高残联系统网站建设和管理水平,近年来中国残联按照《残联系统网站评测指标体系》和《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对残联系统网站开展评测。2017年,省级残联网站评测平均得分72.18分,较2016年增加1.92分。其中,北京市、吉林省、湖南省、浙江省和辽宁省位居前五位,而湖北省和福建省进步较大,分别较2016年提升了5个、11个名次。中国残联直属单位、专门协会网站评测平均得分74.51分,较2016年增加6.88分。其中,中国视障文化资讯服务中心、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位居前三位,而中国残疾人杂志社、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就业服务指导中心、中国盲文出版社进步较大,同比分别提升了10个、8个和9个名次。综合而言,残联系统网站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网站在信息公开、在线服务、公众参与、用户体验、运维管理五大指标均显著提升。残疾人参与和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程度日益深化,网站检索功能更加健全,无障碍功能得到提升。

  2017年,得益于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公司开放的高精度图像识别服务能力,国内PC和手机读屏软件纷纷实现了对图片的朗读,攻克了过往读屏无法朗读界面上图片的难题。同时,以天使眼和引途者为代表的、搭载人工智能技术的导盲电子产品开始小规模量产。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信息无障碍产品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如腾讯通过在小程序“多媒体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平台”上线“无障碍AI”入口,目前已经开放应用了三大AI技术场景:一是图片转语音,通过多层深度神经网络识别图片中的内容,将图片中的内容有逻辑地组织成语言展示给障碍用户;二是语音合成,通过机器学习与训练,可以定制化地将一段文字以特定角色诵读出来,支持障碍用户体验文字转语音场景服务;三是光学字符识别(OCR),通过AI技术识别图片中的文字,使障碍用户更为便捷地获取说明书、指示牌等文本检测领域的信息。

  完善残疾人社保特惠制度,创新社会保障机制

  近几年国家积极推动残疾人参加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持续增加。2016年参加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残疾居民为2370.6万人,比2015年增加6.32%;2017年参加养老保险的残疾居民为2614.7万人,比2016年增加10.30%。“十三五”时期前两年参加养老保险残疾居民增长率高于同期持证残疾人增长率。

  各级政府加大对困难残疾人参加城乡社会养老保险补贴的推进力度,特别是落实给予重度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资金补贴的政策。2017年,60周岁以下参加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残疾人中,有812.4万人获得政府全部或部分代缴保险费,占参保残疾人31.07%。重度残疾人获得政府全部或部分代缴保险费人数为529.5万人,占参保重度残疾人96.77%。

  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17年,全国共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7923个,比2015年增长24.73%,比2010年增长96.65%。其中寄宿制托养机构2560家,占32.31%;日间照料托养机构3076个,占38.82%;综合托养机构2287个,占28.87%。

  2016年,在托养服务机构享受托养服务的残疾人为20.4万人,其中智力残疾人6.76万人,占33.14%;精神残疾人5.36万人,占26.27%;重度肢体残疾人4.01万人,占19.66%;其他残疾人4.27万人,占20.93%。享受寄宿制托养服务的残疾人为10.37万人,其中智力残疾人2.65万人,占25.63%;精神残疾人2.63万人,占25.44%;重度肢体残疾人2.36万人,占22.82%;其他残疾人2.70万人,占26.11%。享受日间照料托养服务的残疾人为10.06万人,其中智力残疾人4.11万人,占40.85%,精神残疾人2.73万人,占27.14%,重度肢体残疾人1.65万人,占16.40%,其他残疾人1.57万人,占15.61%。

  在各级政府和民政、残联等部门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在全国迅速推开。2017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已基本覆盖到县(市、旗),2016年享受“两项补贴”残疾人约为1020万人次,2017年达到约2100万人次,2017年全年发放补贴资金近250亿元。从各省(市、区)落实国家要求的文件看,在补贴对象方面,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安徽、陕西、青海等11个省市扩大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范围,扩大的主要对象为低收入家庭中的残疾人和低保外无固定收入的重度残疾人,其中北京市扩大到非低收入家庭中无稳定收入成年残疾人和残疾学生、未成年残疾人;江苏、广东、青海等3省扩大到全部低保外无固定收入的重度残疾人。北京、上海、浙江等3个省市扩大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扩大的主要对象为三级智力或精神残疾人,其中浙江省扩大到需要长期照护的三级、四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上,北京、江苏、浙江、广东、贵州等5个省市补贴标准与低保标准挂钩;明确具体补贴数额的省份,北京、天津、上海、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7个省市区最高补贴标准高于100元/月,其中北京市最高补贴标准达到400元/月,其次为上海市330元/月、天津市300元/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海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等14个省市区最高补贴标准高于100元/月,其中浙江省最高补贴标准达到500元/月,其次为北京市和上海市同为300元/月,天津市为200元/月。“两项补贴”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为人数众多的困难残疾人群体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

  最低生活保障对保障残疾人生活特别重要。2011年至2015年,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残疾人占全社会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3.60%、14.30%、14.67%、15.61%、16.48%,所占比例持续上升。2015年纳入低保残疾人数量为1088.5万人,占到持证残疾人总数的34.6%,持续五年都在一千万人以上。一方面说明残疾人生活水平较低,残疾人口虽然只占总人口比例6.34%,五年来纳入低保的残疾人口却占全社会纳入低保人数的13%-16%;另一方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超过三分之一的持证残疾人提供兜底生活救助,充分发挥对生活在低层残疾人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作用。

  然而,残疾人社会保障还存在不少问题:残疾人社会保障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残疾人保障不够充分,残疾人保障标准地区差异较大等问题。为此,本报告提出了完善社会保险特惠制度,设立残疾保险新险种;关注低收入残疾人群体,健全社会救济制度;以“两项补贴”为突破口,逐步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立足社区和家庭,提高托养服务供给能力及水平;创新社会保障机制,实现精准保障和高效保障;统一社会保障标准,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均衡化等建议对策。

  十八大以来残疾人累计实际脱贫539.2万人

  2016年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等26个部门和单位共同制定的《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贫困残疾人及其家庭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康复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面有效扩大。确保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实现脱贫。”2016年和2017年,各省、市、自治区制定了地方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行动计划。

  借助就业扶持、产业扶贫、健康扶贫、照料护理等扶贫项目,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效果进一步提升。从扶持效果来看,十八大以来累计实际脱贫残疾人数539.2万人,返贫人数逐年减少,累计培训残疾人数377.1万人,年度培训投入经费都在2亿元以上。从扶贫资金与残疾人扶贫贷款来看,2013~2016年,省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累计12.1亿元,社会募集扶贫资金累计0.76亿元,扶贫贷款实际落实累计33.7亿,项目贷款扶持贫困残疾人数累计7.1万人。从社会帮扶与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来看,结对帮扶受益残疾人数年均在40万左右,2017年残疾人扶贫基地近6700个,2013~2017年共安置60余万残疾人就业增收。从危房改造情况看,2013~2017年累计投入资金44.9亿元,累计完成44.5万户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2013~2016年累计有44.2万贫困残疾人受益。

  残疾人就业状况不断改善

  自2007年我国《残疾人就业条例》颁布以来,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残疾人就业空间不断扩大,比例逐渐提升,收入明显改善,政府和社会对残疾人就业的理念和态度不断优化。自2016年起,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开始发布持证残疾人就业相关数据,这是残疾人就业统计的一个重要改变。以持证残疾人为统计对象的就业数据更加真实、可靠并可追踪和进行综合分析。

  就业总量方面,2016年全国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896.1万人;2017年为942.1万人。与2016年相比,持证残疾人就业总数增加了46万人,增长了5.13%,同时持证残疾人总数增加了184.6万人,增长了5.73%,可以判断,残疾人就业状况并没有太大变化,基本持平。从就业率看,2016年残疾人就业率只相当于健全人就业率的62%左右,这说明残疾人就业的困难局面,是需要政府和全社会都积极关心和帮助的重点问题。

  就业形式方面,按比例就业2016年为66.9万人,2017年为72.7万人,增长8.67%;集中就业2016年为29.3万人,2017年为30.2万人,增长3.07%;个体就业2016年为63.9万人,2017年为70.6万人,增长10.49%;公益性岗位就业2016年为7.9万人,2017年为9.0万人,增长13.92%;辅助性就业2016年为13.9万人,2017年为14.4万人,增长3.60%;农业种养加2016年为451.3万人,2017年为472.5万人,增长4.70%。从各种就业形式所占比重而言,2016年和2017年没有太大变化,农业种养加的比例都是最大,占到了50%以上,这是农村残疾人所占比重较大产生的直接结果。

  就业增量方面,2016年全国持证残疾人新增就业为31.2万人,2017年为35.5万人,增长13.78%,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城镇新增就业2016年为9.3万人,2017年为13.1万人,增长40.86%;农村新增就业2016年为21.9万人,2017年为22.4万人,增长2.28%。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