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冰雪蓝皮书: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2018)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10-23

 

  10月18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北京卡宾滑雪集团主导的《冰雪蓝皮书: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2018)》在北京隆重发布。

  《发展报告》主要分为四部分:总报告篇对全球和国内的滑雪市场进行总结概括,并重点围绕国内以滑雪场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对设备、装备、培训、赛事几大关键因素进行分析解读;热点篇从滑雪与其他业态融合出发,重点关注特色小镇、产业园发展模式及代表性中小型滑雪场、市内滑雪场运营管理;案例篇和国际简介篇用典型案例对热点进行具体诠释和解读。

  本书期望为滑雪行业制定决策提供参考,并为强化新时期滑雪场的运行管理、实现转型升级,推动滑雪产业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实现健康发展发挥一定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181128090616

  全球滑雪市场整体增长缓慢

  蓝皮书指出,从全球范围总体来看,滑雪行业历经了三年的停滞、缓慢下滑后,全球滑雪总人次再次呈现上升趋势,但大多数国家的滑雪市场仍然表现得相对稳定。目前全球雪场数量为5000~6000家,具备4条以上提升设备的滑雪胜地约有2113家,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全球滑雪场年均产值达到7000亿美元,全球滑雪人次在4亿左右,滑雪者群体为13亿人。全球滑雪市场还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新兴市场滑雪场数量和人数将进一步提升综观全球滑雪产业的发展趋势,滑雪场数量由少变多、规模由小变大,最终同一区域内滑雪场联营,是滑雪市场必经的发展过程;(二)收购、联合和规模化将成为滑雪场发展大势。

  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冰雪产业发展,商业巨头纷纷布局体育产业

  蓝皮书指出,随着我国滑雪需求的迅速扩张,目前,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多个省市相继出台冰雪产业规划文件,促进滑雪设备产业发展。其中黑龙江、河北等省明确提出支持滑雪设备企业发展的目标和具体措施。在各级政府支持和促进滑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张家口、吉林市等地着力建设冰雪产业园,政府制定的滑雪企业优惠政策吸引了滑雪设备企业入驻园区。在政策出台、滑雪市场扩大的刺激下,国内滑雪设备市场投资力度开始加大。但是,国内滑雪设备企业在市场集中度、市场占有率、认可度、技术自主创新等方面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北京是全国“最爱滑雪之城”

  蓝皮书指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初级滑雪者市场,这极大地拓展了滑雪者装备需求空间。2017年最新数据表明,北京凭借周边滑雪场数众多、经济发达等优势继续保持领先位置,成为全国最主要的滑雪旅游人群来源地。

  北京不只是滑雪旅游客源的排头兵——“最爱滑雪之城”,也是全中国最大的滑雪者装备市场。得益于社会中高等收入水平、居民消费观念超前、市场产品供给丰富、滑雪客源全国领先等因素,北京市滑雪运动相关产品销量位居排行榜首位,属独一档的存在。除此之外,北京也是全国最大的滑雪者装备品牌汇聚地。从行业顶尖展会的数据来看,渴望入局的品牌有所增多。据ISPO(亚洲运动用品与时尚展)北京展会数据,2018年有463家展商、745个品牌参加展会,相比于2017年的520家展商、728个品牌,2018年品牌数增长23%。

  室内滑雪场快速发展,市场蓝海有待进一步挖掘

  蓝皮书指出,在政策刺激、资本助推、冬奥效应的全方位的驱动下,近年来国内室内滑雪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雪场规模不断增大,业态更加多元化,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2017年底,国内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室内滑雪场共计21家,占到了全球近1/4的市场份额。

  2015年中国获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室内滑雪场数量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在两年内从7家增加到21家。但与传统的室外滑雪场相比,目前国内的滑雪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室内滑雪场市场的运营模式较为单一,缺乏较为合理的市场定位。

  蓝皮书认为,未来我国室内滑雪场有以下三大趋势:(一)文体旅综合体形式室内滑雪场走进经济发达城市,(二)传统单一运营模式的中小室内滑雪场面临变革,(三)室内滑雪场未来蓝海市场有待挖掘。

  滑雪赛事市场化是发展方向

  蓝皮书指出,目前国内赛事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市场化趋势开始显现,既有围绕体育上游赛事资源重重布局的巨头,也有利用既有资源实现业务转型的滑雪公司,还有立志深耕赛事运营的专业公司。

  赞助体育赛事是体育品牌企业扩大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影响力的主要做法之一,而市场上体育赛事收入更多依赖于品牌赞助和门票收入。但从目前滑雪赛事看,国际性的精彩赛事还比较少,影响力小,知名赞助商比较少。其主要原因有四点:赛事认知不够,观赛观念尚未形成;费用相对较高,公众接受度较差;缺乏优质赛事IP,吸引力较弱;产业链条割裂,商业赛事运营方利益较难把控。

  积极打造优质赛事、挖掘其他收入途径是商业赛事发展的必然之路。应该依靠独特的办赛理念和定位、科学合理的赛则,吸引越来越多的大众参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