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双创蓝皮书:中国双创发展报告(2017~2018)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06-30

  近日,由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双创蓝皮书:中国双创发展报告(2017~2018)》发布会在深圳召开。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央工作会议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城市的基础性作用,明确城市是创新创业战略的核心载体。基于国内外双创的研究发展形势,《双创蓝皮书蓝皮书:中国双创发展报告(2017~2018)》通过定量分析较为全面地评估了我国大部分主要城市的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为体现地区创业、创新的特点和趋势,本蓝皮书借鉴了国内外关于指数构建和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从城市的环境支持、资源能力和绩效价值3个维度构建了双创指数评价模型,对各样本城市的创业、创新能力进行了测度。总体来看,我国双创发展特点鲜明:各城市创业、创新势头良好,深圳综合能力位居榜首;全国双创发展层次明显,呈现金字塔形。目前我国双创核心城市和枢纽城市较少,双创节点城市和潜力城市相对较多,说明双创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数城市的双创发展仍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除了对各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外,本蓝皮书从多个层次揭示了我国双创发展的特征,从“大”发展层面的区域发展分析,到“小”区域视角下的深圳国家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专题研究,探索了我国创客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双创活动新模式。总体而言,区域双创呈现出东部强于中部、中部强于西部、西部强于东北的特征;肩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使命的深圳正由新兴赶超阶段迈向高端引领阶段;创客的创业、创新问题逐渐出现;双创模式的新探索离不开全球创新资源的布局与“产学研”的加速发展。

  在全球信息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双创研究区域,延伸研究国际双创发展十分重要。本蓝皮书在国际篇中探索了国际创业、创新指数体系、国际双创城市(地区)排行、国际双创指数结构对比,以及国际创新城市发展新趋势几个大问题,为双创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在资源分布不均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地缘优势和不足。研究发现,影响双创环境的因素,既包括工业发展规模、创新孵化器数量、外贸规模等硬指标,也包括政府效率、商业信用环境等软指标。为推动各地双创加速发展,需突出城市地缘优势,着力发展优势产业;探索创新、创业新模式。

 

微信图片_20180817105036

 

  中国双创指数综合结果深圳位居榜首,北京和上海紧随其后,广州和杭州分别排第4、第5位

  蓝皮书通过构建中国双创指数,对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进行系统性分析。中国双创指数指标体系包括环境支持、资源能力和绩效价值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可据以测度和对比全国100个主要城市的创业、创新发展程度。通过对全国100个城市相关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计算分析,对城市双创发展进行综合测评和分维度测评,有利于更加准确地理解我国双创发展形势。

  中国双创指数指标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如下表。

 

中国双创指数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环境支持

 

  市场结构

 

  非公有制企业数量比重(%

 

  小微企业数量比重(%

 

  外商投资占GDP比重(%

 

  产业基础

 

  对外进出口总额(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民间资本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比重(%

 

  制度文化

 

  政府效率指数

 

  商业信用环境指数

 

  每万人图书馆数

 

  配套支持

 

  公共陆路交通效率(万人/天)

 

  物流业指数

 

  互联网宽带普及率(%

 

  综合医院占医疗机构比重(%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个)

 

  资源能力

 

  人力资源

 

  净流入常住人口(万人)

 

  高等教育学历人口比例(%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占从业人员比例(%

 

  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万人)

 

  资本投入

 

  科学技术支出占GDP比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万元)

 

  年度IPO规模(亿元)

 

  年度新三板上市数量(个)

 

  绩效价值

 

  产业绩效

 

  人均GDP(元)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万元)

 

  创新绩效

 

  专利授权量(件)

 

  每万人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件/万人)

 

  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

 

  可持续发展

 

  单位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空气质量优良(二级及以上)天数占比重(%

 

  环境支持的表征指标主要反映创业、创新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政策制度影响、基础配套条件等情况,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市场结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占比(主要表征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小微企业数量占比(反映创业、创新主体力量的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地区商业模式创新、创新生态群落以及营商环境的发展水平);外商投资占GDP比重(表征对外开放程度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开放创新水平)。

  产业基础:对外进出口总额(表征对外开放程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表征工业产业规模);民间资本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比重(主要表征市场与政府资源配置的状况)。

  制度文化:政府效率指数(反映公共服务能力和政务管理的水平);商业信用环境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的市场经济秩序与市场信用环境);每万人图书馆数量(表征地区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对创业、创新友好的社会氛围)。

  配套支持:公共陆路交通效率(表征地区人员出行便捷程度);物流业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业、创新物料资源的传送效率);互联网宽带普及率(表征互联网时代城市关键的基础设施条件,“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国制造2025》主要指标);综合医院占医疗机构比重(反映地区卫生医疗水平);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表征创业、创新孵化平台的发展程度)。

  资源能力主要表征创业、创新资源,即人、财、物等重要资源的聚集能力,主要指标包括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

  人力资源:净流入常住人口(表征地区人员流动的开放性和社会的包容性);高等学历人口比例(表征有能力直接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力资本情况);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就业人员比例(反映地区创新型产业人才格局以及高质量从业情况,关联“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反映地区潜在的创业、创新人才供应情况)。

  资本投入:科学技术支出占GDP比重(财政对科技研究开发领域的经费投入强度,关联“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反映制造业领域新技术推广转化以及产业升级的投入规模,“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中国制造2025》主要指标);年度IPO规模(反映双创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情况);年度新三板上市企业数量(反映多层次资本市场在双创领域的活跃程度)。

  绩效价值的表征指标考察创业、创新的经济效益、知识技术输出质量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产业绩效:人均GDP(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员对创业、创新活动中经济产出的贡献);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反映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在整体经济中的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反映制造业新技术推广转化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创新驱动产业进步的情况)。

  创新绩效:专利授权量(表征技术创新水平的数量发展情况);每万人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表征核心技术创新水平,关联“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以及“十三五”科技创新主要指标);“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测度“互联网+”在各产业领域的融合水平,以及“互联网+”在商业模式方面的渗透度,关联多类“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可持续发展:单位GDP能耗(表征每万元经济产出的能耗水平,关联“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空气质量优良(二级及以上)天数占比(表征重要生活环境条件,“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测度结果综合来看,深圳位居榜首,北京和上海紧随其后,广州和杭州分别排第4、第5位,总指数得分均在80分以上,为第一梯队城市。第二梯队多为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城市,长三角地区的苏州、南京、宁波、无锡、合肥等分列第6、9、13、16、17位,中西部地区的武汉、成都、长沙、西安分列第7、10、11、12位,得分均在60分以上。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得分相对较低,环渤海地区仅天津得分较高,青岛、济南、沧州等得分不高,东北地区的大连、沈阳、长春等得分均在60分以下。总体而言,珠三角地区整体创业、创新发展略优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双创发展较为均衡,中西部地区仅几个主要大城市发展较好,而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发展与上述城市仍有差距。

  在双创环境方面,深圳、北京、上海排名靠前,进入前10名的均是东部城市。这些东部地区大城市经济较为发达,产业基础雄厚,创业、创新活动相关配套也更为完善,在落实创业、创新政策方面更具有优势。例如,深圳针对大学生创业、创新,出台了多项文件,从大学生租房、

  落户到登记注册、资金资助,全方位给创业、创新者提供切实支持。这也是得分较低城市需要改进的地方。此外,环渤海经济圈以山东省为中心的城市双创发展氛围较好,天津、青岛的双创环境进入了前10名。

  在双创资源方面,上海位居榜首,广州和北京分别居第2、第3位,在双创总指数中表现较好的深圳,在资源能力维度中排在了第5位。资源能力维度表现较好的城市多数位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北京以及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发展原因积累了丰富的高校、人才和资金等资源,而东部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由于其开放的地理优势,在新时代吸纳了大量国际化人才和资本,成为创业、创新领跑者。

  在绩效价值方面,深圳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创业、创新氛围较浓的广州、北京、苏州和上海位居前五。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城市重视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注重集约式的可持续发展,鼓励创新发明。而双创绩效价值得分较低的城市则主要是西部地区城市,这些地区大多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文化差异较大,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地缘优势和不足。研究发现,双创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既包括工业发展规模、创新孵化器数量、外贸规模等硬指标,也包括政府效率、商业信用环境等软指标;双创资源的重要影响因素是高等学历人口比例与年度IPO规模等硬指标;双创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人均GDP、专利授权量和单位GDP能耗。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是我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大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端人才,资本市场活跃,具有知识密集型特点,双创资源优势明显;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则具有产业密集型特点,是我国制造业及新兴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双创环境和绩效优势显著;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整体的创新能力仍然偏弱。

  基于以上判断,蓝皮书建议如下。

  第一,突出城市地缘优势,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创新和创业的理论和实践是相互融合发展的,两者需要齐头并进,但不宜追求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应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国家层面则需要实施城市带协同创业、创新发展策略,联通环渤海、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经济圈双创城市,实现城市发展优势互补,促进创业、创新高效率发展。

  第二,探索创业、创新新模式,重点关注新兴领域。一是在创客培养方面,要加强创客空间与多种平台的加速细分,为培养优秀创客提供更多的机会;二是在创业方面,务必要重视双创复合主体与多元双创模式的双管齐下。双创复合主体,即创业者在其身份是科学家或研发者的同时,也可以是企业家或公司管理者,从而有效地将创新和创业联系起来。发展多元双创模式,即为创客提供多种类型的创业方式和创业平台。

  双创环境支持方面,东部城市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

  为研究双创100强城市的双创环境支持的区域分布特征,统计双创100强城市双创环境支持的子特征。蓝皮书所确定的评价方法,双创环境支持的子特征具体是指该区域支持双创发展的市场结构、产业基础、制度文化和配套支持。

  首先,东部城市注重双创环境的配套支持建设。根据测算,东部城市在双创环境方面的市场结构、产业基础、制度文化和配套支持子特征上均领先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其中在配套支持上,东部城市得分均值为6.27分,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市在配套支持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4.75、5.09和4.42分,东部城市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城市。

  其次,中部城市双创的产业基础和制度文化薄弱。根据测算,中部地区23个主要城市在产业基础和制度文化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93和2.80分,远低于东部城市的4.14和3.75分,也低于东北地区城市的3.49和3.47分。这一方面有中部城市的地理原因,经济开放程度低于东部城市,民间投资活跃度低;另一方面有历史原因,产业基础不及东北地区。

  再次,西部城市双创的市场结构和产业基础薄弱。根据测算,西部21个主要城市在市场结构和产业基础上的得分均值分别为2.69和2.21分,远低于东部城市的4.07和4.14分,中部城市的3.55和2.93分,东北城市的3.17和3.49分,也低于该项指标的满分7.08分。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原因,外商投资较少,经济开放程度较低。

  最后东北城市双创和环境基础扎实,但需进一步提升双创环境支撑效率。根据测算,东北7个主要城市在双创环境支持的市场结构、产业基础、制度文化及配套支持上得分较高且较均衡,但是东北城市的双创环境支撑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

  深圳肩负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

       一、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内涵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概念最早杜德斌认为,在国家层面,最早可追溯至英国学者贝尔纳于1959年提出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日本学者汤浅光朝于1962年提出一个地区一定时间段内科学成果占全世界科学成果比例超过25%的界定方法。在城市层面,最早提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的是《连线》杂志。由《连线》杂志于2000年提出,是指全球先进文化、先进技术和先进制度的先行者,全球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成果引领全球、创新能力持续且灵活应对变化、创新文化多元,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城市或地区综合了《连线》、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杜德斌等研究的概念。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要素包含4个层次:创新资源——高校和研究机构培养技能劳动力或创造新技术的能力;创新载体——带来专业知识和经济稳定的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创新动机——创办新企业的积极性;创新环境——促使好创意成功进入市场的风险资本可得性。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分类有多种方式,经常被采用的有两种。一种是按照规模和地位划分,可分为地区节点型科技创新中心、区域中心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支配型科技创新中心;另一种是按照国际产业分工和功能划分,可分为综合型科技创新中心、研发型科技创新中心、专业技术型科技创新中心。当某个地区创新发展的产业具有占地规模大的特征时,如美国的底特律和日本的丰田市,创新成果更加专业化,该区域就会成为专业技术型科技创新中心;当某地区具有院校高度密集特征时,如日本的筑波和德国的慕尼黑,则其更倾向于发展成为研发型科技创新中心;当某地区的创新更加灵活且具有轻资产特征时,该地区更容易发展成为综合型科技创新中心。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区域创新中心到国家创新中心,再到国际创新中心的过程。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成长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和成效。

  要回答“深圳建设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首先应考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规律,及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因素,进而结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经验及深圳自身特点,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二、 由国内创新中心转向国际创新中心

  根据世界银行划分的人均收入水平4个阶段,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面临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即将从参与低水平国际竞争转向参与高水平国际竞争。面对以创新战略为核心的高水平国际竞争舞台,中国需要在空间上形成率先参与国际创新竞争的开放平台,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走出一条引领全国的新型开放创新发展道路。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承担这一历史使命并成功引领全国向创新驱动转型成功的城市,都成功构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深圳具备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的发展基础。创新强度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深圳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05%,超过韩国。专利产出达到全国创新中心的水平,2015年,深圳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3万件,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6.9%,连续12年居全国各城市的首位。部分技术领域具备国际水平,深圳在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已经具备国际水平。因此,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创新体系,深圳责无旁贷。

  “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向更高水平发展,着力打造成为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更具竞争力、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实现上述发展目标,需要更加强调以创新驱动为主引擎,实现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建设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是深圳“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也是深圳“十三五”规划得以实现的基础条件,是深圳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历史使命。

  继续引领国内科技创新潮流,瞄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水平,研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规律,借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经验,是深圳落实创新驱动、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路径。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深圳又一次肩负开放“试验田”历史重任,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在观念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上为全国做出贡献的重大机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