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入口|手机版|APP| 网站地图| 帮助中心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登录|注册|

最新资讯

更多>>皮书作者

谢伏瞻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详情>>

更多>>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报告精读 | 江西蓝皮书: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8)
来源:皮书说  作者:本网转载   发布时间:2018-06-30

  近日,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江西蓝皮书《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在江西南昌举行。

  《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8)》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建设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集省内知名省情研究专家的力量编撰而成。

 

微信图片_20180817095153

  2018年江西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望继续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2018年6月5日,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江西蓝皮书《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8)》发布会在南昌滨江宾馆举行。

  展望2018年,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周期性态势好转,江西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代面临许多新机遇,处在创新发展、动能转换的窗口期,生态强省、绿色崛起的加速期,全面小康、兴赣富民的关键期。

  世界经济形势将延续回暖态势,联合国在纽约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更新版)指出,世界经济增长超出预期,这都将为江西省加快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国新一轮发展大潮正在到来。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更加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新产业成长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态势将取得新成效,经济运行内在稳定性将有效提升,质量效益将保持较好水平,高质量发展将取得良好开端。这些都将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外部动力支撑。

  从江西省的经济形势看,货运量增速、信贷增速、工业用电增速等经济发展先行指标信号增强,2018年江西经济将在GDP迈入“两万亿俱乐部”的基础上,有望延续稳中有进、经济增速快于全国的基本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将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增长质量有望继续提高,实现党的的十九大之后经济发展的良好开局。

  加快构建江西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中创新性地提出来的一个突出的、具有建设性的重要概念。全面落实十九大精神,建设江西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江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江西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的必然要求。

  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创新体系、构建竞相发展的现代化区域体系、构建双向发展的现代化开放体系、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构建现代化人才支撑体系是江西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构架。

  加快构建江西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二要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三要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四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

  探索具有江西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力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江西农业发展基础夯实有力、农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农村环境整治创新有效、农民增收与脱贫攻坚齐头并进等,为江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探索出具有江西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力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全国前列,应以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制度性供给、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提升农业发展质量、突出农民主体和人才关键作用等为重点,以坚决打好乡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乡村产业振兴平台、强化要素支持保障、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为突破口,以“五个行动”推动实现“五个振兴”,不断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是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的目标任务,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兴农,做大做强绿色有机农业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盘活存量资源、用好增量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城郊服务型”“种养服务型”“资源挖掘型”等类型的集体经济。

  二是实施人才队伍壮大行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大力支持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培育壮大“农创客”队伍。培优新时代新型农民。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率先出台管理办法,允许和鼓励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

  三是实施乡村文化兴盛行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振兴赣鄱优秀乡土文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齐抓,深入挖掘赣鄱优秀乡土文化。加快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丰富乡村文化形式与内涵。着力挖掘乡村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名人传记等乡村文化时代生命力。丰富乡村文化服务内容,深入推进乡村阅读能力提升计划,大力实施文化下乡活动。

  四是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推动乡村生态振兴。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促进“山水田林人居”和谐共生。开展智慧乡村建设,以“互联网+”乡村为手段,建设集村级管理、为民服务、对外宣传于一体的美丽乡村数字化应用平台,促进农村社会生活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发展,培植农村特有的智慧化生活价值体系。

  五是实施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扎实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全面有效覆盖,加强对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统一领导;打破地域、身份、行业限制,精心选育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整顿转化;大力实施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改进考核机制机制,探索推广村干部班子年薪制、风险抵押金制等经营管理机制,有条件的村可探索股权激励机制。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立健全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加快完善乡村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司法所、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道德感召,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用好村规民约,设立道德讲堂,宣扬道德风尚,惩治不良道德行为。

  加快推进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奋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获批以来,江西省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顺利推进、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绿色发展迈上新台阶、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2017年,全省断面水质优良率88.2%,较2016年增长了6.8%;空气质量优良率84.39%,仍远高于78%的全国平均水平;绿色生态优势持续巩固,全省森林覆盖率继续稳定在63.1%;万元GDP能耗下降4.9%左右,基本与2016年持平,比2015年多1.4个百分点,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三产比重不断提升,较2016年增加了0.7个百分点。

  新时代开启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新征程,2018年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展开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创新,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确保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实现“两年有变化”的阶段目标,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提供有力支撑。一要实质性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成立江西省级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构,推动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垂管改革、赣江流域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改革,完善环境资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实现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严格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制度。深入推进流域生态补偿、绿色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二要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质量。以鄱阳湖流域为重点,实施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生态质量提升工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和省域空间规划,加强对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的管控。进一步加强生态补偿力度,持续稳定森林覆盖率,不断扩大湿地保护面积,逐步提升空气质量、断面水质达标率,使得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三要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扎实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继续推动绿色转型升级,淘汰过剩、落后产能,严格节能减排考核。建立健全绿色市场,在技术创新、价格政策、金融服务、信用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推动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科技创新、转化能力加强,资源能源效率不断提升。

  江西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

  江西省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拥有丰富文化资源,为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古色古韵文化,都是江西亮丽、鲜活、独特的地理精神标志。江西文化产业依托政策、动力和资源支持,呈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竞争优势不断提升的发展态势。《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6)》显示,江西文化产业三个指数均进入全国前十,其中综合指数居全国第九,生产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七,驱动力指数居全国第十。

  新时代促进江西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工作重点为:一是形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文化产业体系。建立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支柱,各类中小型企业互补的文化产业格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创新项目,构筑有效的文化产业链;在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指标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产出丰富多彩、人们喜闻乐见、适销对路的各类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二是形成一批塑造江西文化形象的重大项目和工程。推出一批体现区域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文化艺术精品,在红色、绿色、古色等方面做文章,创作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三是形成规范灵活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创新现代文化要素的市场流通组织和流通形式。允许和鼓励国内民间资本、非文化企业介入文化产业领域;支持和引导外资、个体、私营、民营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和经营;以多元高效的现代企业运作方式,建立起若干文化产品的连锁经营集团和网络文化的连锁经营机构。四是形成有较强辐射力的文化市场。在交易种类、交易方式、服务规范等方面与国际市场接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跨地区、跨行业配置各种文化资源,使江西的文化生产和服务在国内和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江西文化市场的合理配置。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努力开拓海外特别是亚太地区文化市场。五是形成有利于文化创新和科技发展的产业管理体系。营造规范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保障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结构优化、文化经营运作市场化、文化生产服务社会化、文化技术手段现代化。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助力江西“绿色崛起”

  2017年6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等七部委联合批复《江西省赣江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标志着赣江新区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正式启动,这也是国务院于2016年6月批准江西设立“赣江新区”之后江西省内另外一件大事。江西作为国内中部地区唯一一个试验区,在推进绿色金融改革的过程中,可在借鉴成熟国家绿色金融理念和运作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经验基础上,把《江西省赣江新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纳入金融支持“赣江新区”建设配套方案以及全面推进江西省地方金融业发展与改革的顶层设计框架里,实施项目化管理,顺势开展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业务,同时在推进策略上做到:一要“回归本源”,即深刻认识“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在地方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回归”其为江西省解决绿色发展中的“痛点”为目的的“本源”;二要以“狠抓一个点”为突破口,即抓住绿色金融“一个点”(一项业务或几项各种)作为突破口,做深做扎实;三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即探索中央财政或政策性金融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绿色金融模式。

  “江西建设”品牌在国际承包工程领域已具有相当影响力

  作为一个内陆欠发达省份,江西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了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的战略目标。江西始终坚持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统领谋划全省开放发展大局,在战略布局上下“先手棋”,在落实举措上下“狠功夫”,通过畅通陆上丝绸之路通道、畅通海上丝绸之路通道、畅通空中丝绸之路通道、完善大通关体系等,江西国际产能合作深入推进、对外经贸合作持续突破、国际交往“朋友圈”持续拓展,实现在战略布局、工程承包、对外援助等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为江西更高质量的开放发展拓展了战略空间。2017年,全省外贸进出口302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5%,其中与“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全省总量的40%以上。

  江西国际交往“朋友圈”越来越大,截至2017年底,与223个国家、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有66家境外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投资江西。江西作为全国首批四个“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基地”之一,为124个国家培训了2904名官员,其中正国级领导人1名、省部级官员40名。江西省与世界五大洲的35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友好省州20对,友好城市70对。江西成功加入中美省州合作、中英地方合作。

  2017年,江西对外承包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全省完成对外承包营业额37.9亿美元,增长8.47%,总量全国排名第七,新签合同额37.2亿美元,新签10亿美元以上特大项目2个。江西国际、江西中煤、中鼎国际连续入选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250强,分别居90、95、127位,“江西建设”品牌在国际承包工程领域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六个“回归”,外地赣商回赣投资的新时代特点

  赣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恢弘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赣商精神是赣鄱文化的瑰宝。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实力较强的赣商省外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20万家,规模较大的有6000多家,各省江西商会副会长以上重点企业1200多家,在境内外上市赣商企业多达100多家。结合《2017胡润全球富豪榜》以及江西籍民营企业家上市公司最新市值、网络数据,估算出《赣商50强排行榜》的赣商50强总财富值高达3212亿元。据统计,《赣商50强排行榜》中的赣商企业,除5家从事服务业外,其他45家赣商企业均涉足实体经济行业,显示赣商企业在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倾向及相应的实力,可喜的是,在此榜单前10强中,有近7成的赣商企业,其生产经营领域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时代呼唤当代赣商大力弘扬“厚德实干、义利天下”的赣商精神,振兴江西实体经济需弘扬光大赣商精神。2017年11月盛大召开的世界赣商大会,签约投资额达到了3000亿元,签订的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达13.65亿元。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22个,占98.3%,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12个,50亿元以上项目14个,100亿元以上项目4个。有21个省市(含2个特别行政区)和1个国(境)外赣商回乡投资项目,投资较大的有广东赣商、北京赣商、浙江赣商与江苏赣商。从对赣商回归江西进行投资的意向调查看,外地赣商对江西的发展环境与潜力给予肯定与厚望,以把握发展机遇促进家乡经济繁荣为己任的想法居多。从投资倾向与签约的内容来看,外地赣商回赣投资的形式具有时代特点,可以归纳为六个“回归”,即资本回归、项目回归、科技回归、总部回归、人才回归、公益事业回归等。

  江西小康五个领域建设全面推进,其中经济发展步子最快

  根据测算:2016年,江西全面小康指数(总体实现程度)为88.0%,比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

  从全面小康监测的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生活和资源环境五个方面看,经济发展推进的步子最快。2016年,全省“经济发展”子目标的实现程度80.8%,比2012年提高了25.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达6.24个百分点,是发展提速最快的领域。其次是人民生活,全省“人民生活”子目标的实现程度为92.9%,比2012年提高1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75个百分点。全省“文化建设”子目标的实现程度为82.6%,比2010年提高7.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75个百分点;全省“资源环境”子目标的实现程度为88.6%,比2012年提高7.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74个百分点。全省“民主法治”子目标的实现程度为92.5%,比2010年提高5.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31个百分点。

  到2016年,在40个监测指标中,已达到小康目标值的监测指标有12个;分别是:基层民主参选率、每万人口行政诉讼发案率、公众安全感指数、“三馆一站”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标率、平均预期寿命、产品质量合格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环境质量指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程度高于全省小康指数(88.0%)的监测指标有23个,占全部指标数的57.5%;实现程度在80%~88%之间的监测指标有6个;实现程度在70%~80%之间的监测指标有6个;实现程度在70%以下的监测指标有4个。

  江西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2.6%降为2.37%

  脱贫攻坚时期,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438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87.54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2.6%降为2.37%,顺利达到脱贫攻坚预期目标,实现历史性跨越。江西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产业就业扶贫持续发力。大力支持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投入产业扶贫资金523.6亿元,培育4.8万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特色种养业带动贫困户63.6万户210万人,户均增收3900元。规模117 万千瓦的光伏扶贫电站帮助24.3 万户贫困户受益。依托就业扶贫园区、乡村就业扶贫车间等创业平台,共带动32.57万人实现就业。其中,3541 个乡村“扶贫车间”为5.5 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边顾家边挣钱。

  二是住房安全保障如期推进。全年累计安排19.4亿元政府补助资金,维修改造农村困难群众的土(砖)木瓦结构危旧房8.02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7万户。易地扶贫搬迁再精准,2017年为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建安置房18460套。其中,竣工住房15170套,竣工率82.2%,42430人共享乔迁之喜,搬迁入住率60.6%。

  三是健康保障扶贫力度加大。全省共安排4.35亿元扶贫资金,全额资助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参保;按年人均不低于90元筹资标准,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93亿元购买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惠及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持续筑牢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等“四道保障线”。全省符合条件的贫困患者当年住院自付费用比例下降到6.79%,医疗救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累计52.60万人,救助金额达3.27亿元。

  四是教育精准扶贫稳步覆盖。2017年全省累计拨付教育资助资金8.98亿元,资助建档贫困人口35.05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因贫辍学现象总体得到遏制。新增7个营养改善计划地方试点县,新增受益学生42万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91万人,5301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受助顺利就业,26个所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实现“一对一”帮扶。

  五是社会保障兜底有效提升。2017年全省农村低保标准达到305元/月、平均补助水平达到225元/月,农村低保常补对象比例提高到18.1%。农村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25元,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20元,年保障水平达到3660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