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近日,发展中国论坛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森林小镇蓝皮书:中国森林小镇发展报告(2018)》。
森林小镇作为中国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类型和特殊形式,是在乡村小城镇发展和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过程中兴起的,其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发展为导向,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人们逃离以雾霾普增、交通拥堵为典型特征的“城市病”的重要选择,成为集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品质生活的理想选择。本书以“两山理论”为指引,通过对浙江、广东、江西、吉林、广西5个省(区)19个森林小镇的实地调研,以及对“全国最美森林小镇100例”的征集,形成了对全国森林小镇建设发展历程、路径、成效与经验的总体把握,发现了当前推进森林小镇建设的区域差异、阶段差异及面临的不同现实困境与难题,提出了森林小镇发展的未来趋势、基本思路与具体策略选择,以期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
中国森林小镇发展面临五方面问题与挑战
(一)森林多重功能尚未有效发挥
森林不仅具有天然的生态功能,更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功能,且随着人们对森林认知的逐步深入,森林经济社会功能不断拓展,文化文明功能不断延伸,但是现有森林功能的发挥依然有限,亟待破解。
1. 观光产业短期效应明显,长远发展有待考量
大多森林小镇建设主打生态旅游项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住宿、饮食、特产销售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但观光旅游有其特定的带动期,小镇只会在旺季有较高的收入,想要长时间维持发展热度,必须发展其他副业。调研发现,各林场或地区都以发展旅游业来实现森林资源的转化,进行产业的转型,整个规划过程耗费了大量的资金,且回报周期普遍较长。
2. 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高,发展格局狭窄
产业是经济的支撑,只有发展好产业,才能保障森林小镇建设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森林小镇建设应结合自身条件和发展阶段,深度挖掘产业内涵和潜力,延长产业链,发展好各种业态,培育好多种产业,形成“产业有主导、多业互配套、业态多创新”的三次产业发展紧密融合的特色。目前森林小镇建设大多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即使存在少数第一、第二产业,也是单一独立发展,产业之间并没有有机融合,产业结构多为粗放型。此外,小镇发展格局也仅限于生态旅游,整个场域建设都是以旅游景点的标准进行规划,一旦涉及产业转型升级便只能“束手无策”。
3. 林场经营模式单一,生态、社会功效不显著
从调研的各个林场的情况来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部分林场还是偏重经济效益功能的建设,经营模式比较单一,产业大都以木材采伐和板材加工为主。由于森林的生态和社会功能往往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才能发挥出来,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视。森林生态屏障、绿色基础设施,以及生态隔离带、绿色廊道往往未能建成或效果不明显,此外,我国林业长期实行粗放经营,经营方案编制技术不成熟,手段落后,而且方案内容单一、模糊以及缺乏针对性,这种经营方案、发展规划的缺陷短时间内很难扭转,而森林小镇的定位决定了其更多依靠于森林的生态、社会功能。因此,林场对于森林功能培育建设的单一性无疑给小镇的建设与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与束缚。
(二)特色凝练与打造有待加强
森林小镇立足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其特色在于如何将生态资源与产业发展、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森林+”的独特魅力。现有森林小镇大多聚集于森林旅游产业,雷同化倾向明显。
1. 特色定位“千篇一律”,缺乏品牌效应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发展的核心,国家与地方有关特色小镇培育政策中,均对特色产业做出了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要求特色小镇要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向做精、做强发展,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推动产业链发展思维,促进以产立镇、以产带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坚持夯实城镇产业基础,挖掘本地最有基础、最具潜力、最能成长的“三最”特色产业,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然而,各地特色小镇在建设热潮中形成了“一拥而上”“遍地开花”的快速发展态势,出现了“千镇一面、缺乏特色”的特色小镇不特的难题。而作为特色小镇一部分的森林小镇,同样也面临着小镇特色产业不鲜明的问题。例如,在调研中,不少小镇都提出了森林旅游、康养以及休闲度假的功能定位,但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现实精准性。同时,伴随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善,市场销量十分有限,品牌效应难以形成。
2. 文化挖掘深度不够,小镇建设缺乏“灵魂”
特色文化是森林小镇的“灵魂”,是独特性的体现。森林小镇的建设要有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是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但是现有森林小镇缺乏对文化的开发或是开发不到位。一方面,小镇文化挖掘没有充分联系历史人物与历史背景,没有以当地历史文化为依托,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从而导致小镇无特色文化或特色文化不鲜明的情况,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小镇特色的表现力尚有待加强。一些小镇的文化主要集中体现在建筑遗址上,未能充分拓展到饮食、风俗等日常近距离体验领域,从而难以形成紧密的多层次文化氛围。
3. 特色打造力度不够,宣传形式单一
在深入挖掘森林小镇特色的同时,还需进行特色凝练,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强化品牌效应,这就涉及品牌宣传与形象打造。部分地区建设规划良好,具备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但公众认知度较低,面临全国甚至全省诸多同类地区的同质化竞争,难以脱颖而出,其开发的衍生产品也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在此背景下,结合自身文化特质,沿袭优势概念,跳脱出传统电视、报纸、广告的宣传方式,进入“互联网+”宣传新模式,成为森林小镇特色打造过程中的新议题。
(三)与林场改革结合度不够
《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分类推进改革的要求,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推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实现管护方式创新和监管体制创新,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建立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的国有林场新体制,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这为森林小镇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并可以转化为重要的发展契机。现有森林小镇多以行政建制的乡镇、街道为单位,与林场改革相适应的林区森林小镇建设有待加强。
1. 林场“内部消化”不到位,下岗职工安置、再就业问题依然突出
国有林场改革为各林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而森林小镇作为国有林场改革工作的试点项目,可以为国有林场改革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从现实情况看,目前森林小镇建设与林场改革的结合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林场改革中,国有林场需要对“办社会”职能进行剥离,场办学校、场办医务室和承担的其他社区功能逐步从林场中剥离出来,绝大部分要移交给当地政府承办和管理,人员要进行建制划转,场内事业编制需要进行缩减。如何妥善安置下岗职工,促使他们再就业成为林场改革过程中一个棘手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对林场改革的进度和成效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也影响到森林小镇的建设工作。
2. 林场市场机制的引入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规划
国有林场不仅与民营企业有着巨大差别,与其他国有企业也存在明显不同,其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政策性。一方面,国有林场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其不适宜用市场化的方式,同时国有林场地理位置的偏远和经营的限制性规定使市场主体也不愿投资,社会资本引入困难;另一方面,我国国有林场长期实行粗放型经营,即使进行了林场改革,原有的经营方式也并没有得到改善,依旧遵循粗放型的林场经营方式,或直接委托给具有编案资质的单位进行经营方案的编制,导致大部分林场经营方案内容空洞且千篇一律。经营方式的不成熟、对资源现状分析的片面直接导致执行力弱化,难以开展有效的森林经营活动。
3. 大量存量建筑与建设用地闲置,林地整合困难
一方面,各种“办社会”功能从林场剥离出去后,大量场部、分场部存量建筑闲置下来并未进行妥善的处理,由于长时间不使用已经处于废弃状态。对于遗留下来的建设用地,在审批上也是困难重重,无法投入到森林小镇建设规划上来。另一方面,在林地整合上,南方国有林场与北方国有林场相比面积要小得多。南方国有林场前身都是集体林场,通过国家逐步回购以及农民赠送才演变为现在的国有林场,因此林场规模小,呈现“犬牙交错”的局面,给林地整合以及林场有效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土地制度难以适应林区或泛林区建设用地需求
目前,“森林特色小镇”建设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少林场依托国有林场改革转型升级为森林小镇。然而各大林场在整合过程中普遍存在国有林场改革相关法律法规颁布时间过长,不适应现有发展的情况。此外,在建设过程中,遇到林场用地问题或者建设规划中涉及的房屋拆迁协商问题以及基建用地的审批存在与现有法规发生冲突的情况。总之,建设用地问题,由于牵扯面广,矛盾不容易解决,已然成为制约林区以及森林小镇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森林小镇建设工作的推进。
从调研情况来看,一些林场虽然完全符合“森林小镇”建设条件,但是由于建设用地划拨不到位,推进进程受到严重阻碍。根据规定,我国林场属于林业用地,而森林小镇房屋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这就带来了林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土地划拨、调整问题。目前来看,各个地方的土地划拨都比较困难,审批十分严格,且经调整的土地需要交纳一笔土地出让金,这无疑大大加重了林场的经济负担以及建设“森林小镇”的积极性。
(五)人力资源与人才缺乏无法适应森林小镇建设需求
对于森林小镇建设来说,是否具备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说主要依赖于人才队伍是否优秀以及在同类小镇竞争中是否能够占据优势。人才资源在森林小镇开发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是关乎森林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是森林小镇长远发展的根本性保障,是森林小镇整体竞争能力的第一要素。
1. 人才断档严重,森林小镇建设创新不足
森林小镇的首要条件便是森林资源丰富,这就决定了森林小镇地理位置相对于其他地区要偏僻,基础设施建设会更加落后,因此难以吸引年轻的人才“走进来”。此外,经营管理和技术队伍的断档,调查规划、生产技术型人才的严重缺乏导致专业规划的缺失,使大部分的规划变成“拍脑袋决定”;对本地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文化遗存等的认识和挖掘不深,存在不顾发展阶段、经济水平和特色小镇生存与发展基本规律的现象,一些产业和功能脱离实际,在发展模式上简单模仿、生搬硬套,模仿有余,特色不够鲜明,产业、旅游、文化等功能没有充分融合;部分森林小镇主打的特色农业型小镇,主导产业却是以商贸旅游为主,木材加工为辅,这就造成了产业定位的混乱,重点不突出。
2. 人力资源匮乏,制约产业发展
小镇的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专业人才,而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掣肘森林小镇的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例如,江西省的各大林场在进行林场改革和棚户区改造之后,大部分人为了实现再就业选择了进城务工,且在县城安家,从而导致林场工人数量锐减,人手严重不足。此外,一些林场缺乏有效的人才引进计划和制度,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完善的森林小镇体系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仅仅依靠部分转业林场职工是远远不够的,这会使小镇各方面配套服务建设不够完善,降低小镇的服务水平,从而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也制约了小镇的发展。
3. 文化人才队伍缺乏,基础教育不足
首先,在调研区域现阶段森林小镇文化建设中,许多有一技之长的文化能人其作用尚未发挥,比如一些民间艺术工作者,由于未得到相关政策支持,不得不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如何把他们聚集起来为森林小镇文化建设服务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其次,场办学校在国有林场改革中被剥离,公共教育资源比较缺乏,文化基础教育不足,导致后续文化人才断档。最后,森林小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离不开合理到位的宣传,如何打造文化“名片”,将自身独特的文化特色推介出去,以此带动经济发展也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推进中国森林小镇建设重在生命、生态、生产、生活、文化五个维度协同发展
蓝皮书指出,推进中国森林小镇建设重在生命、生态、生产、生活和文化五个维度的协同发展,实现森林特质更加明显、森林功能更加多元化、森林作用更加重要、森林生活更加可期的战略目标。
1. 生命维度
自然化与生态化是森林小镇有别于一般特色小镇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的营造源自森林对大自然的尊重。2018年,在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的特定背景下,森林小镇应在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上身先士卒。
(1)强化古树名木保护。制定古树名木保护实施细则,健全保护的制度体系,完善古树名木档案,努力实现保护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2)注重小镇生物多样性。重点在于保护本地特有生物品种在小镇内的繁衍与成长。同时适度引入相关适宜性的生物品种,增加种群的生物多样性。
(3)注重不同生命体征的互补与展现。重点抓好不同季节、不同地段、不同颜色树种的搭配种植,努力打造具有小镇特色的独特“彩色林”工程。
2. 生态维度
建设森林小镇要以维护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森林小镇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石。2018年,应在森林小镇建设中进一步坚守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
(1)创新森林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对加强林业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创新森林资源管理模式,强化政府行政监管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参与作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林场资源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2)创新森林资源管理手段。变单一靠人力管护为人力与先进现代设备结合管护,积极拓展无人机等管理设备的普及使用,努力尝试森林管护机器人的开发与试验。
(3)强化森林资源监管。一方面,以清晰的法律规范明确林业部门的执法权限,保障执法依据;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落实《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强化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派驻地方的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的监督职能,优化监督机构设置,加强对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监督,建立重要指标“一票否决”制度,强化森林资源离任审计。
3. 生产维度
产业发展是森林小镇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产业支撑的森林小镇终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2018年,森林小镇产业发展应以“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为重大课题,充分利用优质森林生态资源,积极发展绿色富民的轻质化产业,实现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1)优化林业传统产业。按照《国有林场改革方案》,鼓励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特别是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特色经济林、野生动植物驯养繁育等绿色低碳产业。
(2)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情况、林下产品适生性等,科学制定林下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林下经济模式及规模,突出特色,并进行多元化组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及农户向“一镇一优势”的方向发展。
(3)加快发展森林休闲业。根据各地森林资源特色,结合当地民族文化风情,加快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体验等具有特定森林居住属性的休闲业,重点做好“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有机融合与凝练发展,打造有影响力的森林产业品牌,全面提升森林产业发展水平。
4. 生活维度
森林小镇建设能为小镇居民提供更加幸福的生活,这是森林小镇发展追求的根本目标。2018年,面对相对落后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森林小镇建设应以保障民生为重要切入点,以水、电、路等硬件和以养老、医疗卫生、公共文体等软件为关键抓手,切实提升小镇生活品质和居民幸福感。
(1)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森林小镇基础设施建设要体现小镇特定功能和作用发挥,不能简单照搬城市建设。面对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的状况,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小镇未来一个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区域布局和政策措施,列出较为详细的分阶段实施步骤。
(2)重点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大对饮水安全、居民用房、电网系统、生物防治、森林防火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尽快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确保国有林场能与森林小镇协同发展。
(3)提升小镇居民公共服务获得感。重点做好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生活保障与服务。特别是要解决林场改革后的基本生计与安全感。
5. 文化维度
文化是森林小镇的灵魂。作为一种柔性生产力,文化在推动森林小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凸显。2018年,森林小镇建设应注重小镇特有文化印记的提炼与打造、传播与推广,着力提升小镇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着力开发小镇特有文化资源。注重多种文化资源的挖掘,打造“独一无二”的小镇文化印记。重点在于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特有文化基因与文化资源。
(2)着力拓展小镇特有的群众文化。通过建设森林图书馆、森林文化礼堂、森林博物馆等具体场馆,开设丰富多彩的森林公益体验与传播活动,努力吸引不同年龄、学历层次群众的广泛参与,切实打造小镇特有的群众文化。
(3)着力推进以产业化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找准文化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以产业发展保障文化之树常青。比如,大力开展创意林产品、林业文化展示等活动,以旅游为主体,带动手工艺美术、民俗表演、风味餐饮、房地产开发、交通服务共同发展的乡土旅游文化产业链在产业发展中传承文化。
“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积极探索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径
作为“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积极探索经济生态化发展路径,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力提升科学发展的思路;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全力开创城乡融合的局面;以产业转型为支撑,全力增强区域经济的实力,为森林小镇建设先行探路。通过对天荒坪镇、山川乡、上墅乡三个乡镇的深入调研发现:安吉县森林小镇建设以科学理论和科学规划为指引,以生态资源优势为依托实现多重功能,强化建设措施和手段的有效组合,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和初步的建设经验。
下一步,应在如何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更紧密联动、如何更好地融入文化元素、如何更好地招商引资等方面积极探索,构建长效机制。蓝皮书建议:推进“三产联动”,形成第一产业“接二连三”、第二产业“推一带三”、第三产业“辅一联二”的发展格局;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当地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引育并重,促进当地居民、经营者、管理者“三方合作”共同推动小镇可持续发展。
国有林场积极探索森林小镇建设路径,形成多层次发展经验
为深入探究东北国有大林场建设森林小镇的基本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蓝皮书对吉林省森林小镇情况进行调研,重点实地考察了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白河林业局黄松蒲林场、辉南森林经营局等3个典型地区。调研发现,吉林省森林资源丰富,国有林场改革正处于扎实推进的关键时期,林业经济面临深化改革和产业升级的双重任务,在此背景下国有林场已开始探索森林小镇建设路径,形成了多层次的发展经验。下一步,吉林国有林场的森林小镇建设应重点破解三个难题,即破解缺少总体规划,起步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现实难题;破解林地整合出现困难,与现有法规发生冲突的现实难题;破解缺少对外推介平台,外界关注度不够的现实难题。
(一)破解缺少总体规划,起步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现实难题调研组同志在与各林场负责同志的交流谈话当中了解到,各个林场普遍存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这一问题。2011年开始的国有林场改革明确了国有林场以保护培育森林为主的职责,吉林省政府出台的《吉林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使各个林场失去了伐树贩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一些林场并未找寻到其他获取收入的方式,由此导致各个国有林场收入锐减,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旅游等项目开发的前期投入资金,由于林场资金匮乏,部分林场甚至出现了“等、靠、要”现象,希望森林小镇能够由省林业厅或国家林业总局负责资金、项目规划,并且能够协助建设,缺乏依靠自身进行发展理念,过分地依赖政府的投入。森林小镇离不开森林,应该要在森林上面做文章,做出森林的特色,应该在现有基础上面建设,忌大拆大建,因此建设森林小镇规划设计要先行,利用好相关的资源,做好总的规划,再开展下一步的招商引资及宣传和推介。但通过三个林场的走访,调研组发现,除了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制定了短期规划,剩下的黄松蒲林场和辉南森林经营局都缺乏相应的规划。
为此建议,立足吉林作为东北大森林主要组成部分的天然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高水准编制森林小镇建设的中长期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注重森林小镇发展规划与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配套,同时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努力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森林小镇落地建设,首要的是破解以启动资金为代表的资金来源问题,可以考虑一部分具有重要公益功能、历史文化功能的由国家和地方财政首先予以支持。除此之外,更多借助市场力量和社会资本解决。可以采取PPP模式,也可以与国有林场改革后林场职工分流结合起来,鼓励出资创业,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发展态势。
(二)破解林地整合出现困难,与现有法规发生冲突的现实难题在黄松蒲林场的走访中,调研组发现,虽然该林场有着完全符合建造“森林小镇”的条件,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首先,林场占地属于林业用地,若进行“森林小镇”建设,势必会引起林业用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土地划拨、调整。土地划拨本身存在很大困难,且经调整的土地需要缴纳一笔土地出让金。因此无形中给林场的“森林小镇”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其次,林场房屋建设不统一,若建造“森林小镇”,需对现有房屋进行改造,需要给予房屋改造以及道路、公共卫生间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最后,为促进林场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否可以在融资、贷款方面给出较大的优惠政策,以助推“森林小镇”的建设。现有的部分法律法规颁布时间较长,已经不能够适应现有的发展状况。这一部分法律法规的存在,严重限制了各个林场的发展。在后续的森林小镇建设中,若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不但会极大地打击地方政府建设森林小镇的热情,同时也会阻碍森林小镇的建设进度。
为此建议,林场及林业部门可以主动梳理现有政策法规,形成初步建议方案,邀请相关专家论证,形成系统性报告递交国家法制建设主管部门。重点是解决好土地利用性质与使用权限的匹配问题,可以尝试在推进国有林场改革转型中率先试点。
(三)破解缺少对外推介平台,外界关注度不够的现实难题
森林小镇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外扩大宣传对小镇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的走访中,调研组了解到,虽然已有一些项目落成,但由于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渠道,其产生的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效应并不大。在其他两个林场的走访中,相关负责领导也都谈到了这个问题,按照生态保护的原则、宜住宜居来推进建设,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建设上一个台阶的基础之上,急需一个推介平台,把小镇特色推介出去,并且,想要获得发展,还是需要一个对外的投资平台,需要有投资人来对接合作。
为此建议,吉林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技术,突破原有传统地域限制和认知限制。通过全方位宣介森林小镇的区域特色、差异化产品与服务体验,在细分市场中赢得特定偏好专属顾客的青睐,进而努力通过游客自媒体的传播效应形成更大的影响力,实现更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人来森林小镇体验。
0 人参与 0 条评论(查看)
网友评论